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大约占全部卒中患者的0.5%~1%,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好发于20~35岁的年轻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1.5∶5。  相似文献   

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杨左廉,王英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以高颅压为主。现报告12例高颅压住院患者,经CT、核磁共振(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资料:本组共12例,男5例,女...  相似文献   

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静脉窦血栓形成,而静脉窦血栓形成很罕见,按病变性质分为非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近年随着高分辨放射影像技术的应用,使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笔者复习了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对1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导致确诊困难或治疗延迟。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其早期确诊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临床误诊和漏诊的情况,故直接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另外,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脑损伤是静脉性梗死和颅内出血并存,限制了抗凝或溶栓治疗的实施。如何提高CVST的早期确诊率、抗凝治疗适应证的选择与规范及对抗凝无效的患者如何治疗等问题,仍需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未成年人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影像学确诊为CVST的未成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其中11例患者仅接受抗凝治疗,10例患者接受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①在21例CVST患者中,16例存在明显病因,最多见的是感染病史10例(47.6%),其他病因包括头部外伤病史、早孕流产史、血液系统疾病等。②20例(95.2%)患者以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为首发症状,病程中可伴有癫痫发作、偏瘫、意识障碍、复视、视盘水肿等。③DSA显示受累静脉窦区均未显影,累及上矢状窦的12例,横窦16例,直窦4例,乙状窦12例,病变≥2个静脉窦的有17例(80.9%)。④经单纯抗凝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痊愈7例,好转13例,死亡1例;3~6个月影像学随访,痊愈18例,好转1例。结论感染因素是本组未成年人CVST的主要病因,未成年人CVST累及≥2个静脉窦的比例较高。经抗凝和血管内治疗后,未成年人CVST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的抗凝治疗方法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低分子肝素组(50例),普通肝素组(50例)和介入溶栓组(50例,采取介入溶栓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介入溶栓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98.0%比82.0%比72.0%),P0.05或0.01;与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比较,介入溶栓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3±0.3)分、(1.6±0.4)分比(1.0±0.2)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16.0%、18.0%比4.0%)显著降低(P0.05或0.01),低分子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治疗效果优于普通肝素,但是单纯的抗凝治疗并不能使病情完全缓解,介入溶栓联合抗凝治疗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颅内静脉回流受阻的脑血管疾病。,普通人群年发病率为5/100万,约占所有卒中的0.5%~1.0%,好发于青年人。CVST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极易被误诊或漏诊。及时的诊断、治疗是影响临床转归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患者通过标准化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6岁。2012年1月12日因反复头痛1年余加重1个月,收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后体检:意识清楚,精神差,能配合体检,定向力、记忆力及计算力正常。两侧视力及视野均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为2.5 mm,对光反射正常,眼球活动自如。两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四肢深浅感觉正常,腱反射正常。共济运动正常,屈颈距颌下一横指,Kerning征阴性,双侧Brudzinski征阴性。患者既往有两次因头痛伴恶心  相似文献   

9.
<正>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严重的、发病率较低的脑血管病,成人发病率为3~4/100万,女性约占75%,主要与妊娠、产褥及口服避孕药物有关[1-2]。此外,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凝血功能异常、感染、肿瘤、血液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等[3]。临床上患者常常合并多种因素,但仍有15%~20%的患者病因不明[1,4]。CVST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征性症状及体征,70%的患者表现为头痛,并可作为唯一表现[5],  相似文献   

1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在口服避孕药、围生期妇女中更为多见,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发展迅速,若未及时诊治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本文介绍了1例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的围生期CVST患者的资料,回顾了2010—2021年围生期CVST相关文献,并总结了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颅内出血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CVST患者。收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发病后90 d随访资料,对并发颅内出血组和非出血组进行比较。应...  相似文献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磁共振血管成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IVST)的临床表现和MRA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经MRA证实的IVST的临床表现、病因、预后及MRA特点。结果  8例患者中 ,7例有明确的病因 ,表现以高颅内压症状为主 ,可伴意识障碍、抽搐、偏瘫。MRA示 7例患者为多静脉窦、1例为单静脉窦血栓形成 ,经保守治疗 ,7例治愈 ,1例死亡。结论 IVST少见 ,常累及多静脉窦 ,临床表现虽复杂 ,但以高颅内压症状为主 ,MRA有助于确诊 ,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及静脉窦狭窄血管腔内操作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0年1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或静脉窦狭窄且接受脑静脉系统血管腔内操作的患者456例,腰椎穿刺示脑脊液压力≥250 mmH2 O,全脑DSA检查证实存在静脉窦狭窄(狭窄两端压力差≥10 m...  相似文献   

14.
Complicated malaria is usually due to Plasmodium falciparum. Nevertheless, Plasmodium vivax is infrequently related with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Few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of severe Plasmodium vivax infection, and most of them from Southeast Asia and India. We report the first case of cerebral malaria due to Plasmodium vivax in Latin America, complicated with sagittal sinus thrombosis and confirmed by a molecular metho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远期转归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发病后6个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mkin Scale,mRS)评分评价临床转归.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远期转归不良的独立...  相似文献   

16.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脑静脉回流障碍伴颅内压增高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0.5%~1%。 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着显著的影响。文章对 CVST 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与DSA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14年2月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住院的CVST患者29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病程3 d至3个月,急性期(1周)9例,亚急性期(1~2周)12例,慢性期(2周)8例。所有患者均行MR(T1加权像、T2加权像)、三维MR静脉成像(MRV)及DSA检查。结果 DSA检出29例,MRV检出24例。与DSA比较,MRV阳性检出率为82.8%。有3例病变部位累及横窦及2例累及下矢状窦的患者未被MRV检出。MRI显示脑梗死12例,梗死性脑出血7例。T2加权序列上,16例显示静脉窦的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可显示出不同信号的血栓形成。MRV显示静脉部分显影的有14例,不显影的有10例,其中4例有侧支循环形成。结论与DSA比较,MRV诊断CVST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在临床工作中,MRV诊断为阴性,仍然不能排除CVST的诊断,需进一步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60%的患者病变累及多个静脉窦,其中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最为常见.CVST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学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建立稳定和理想的动物模型能为研究其发展、预后和疗效评估提供基础.文章对现有几种CVST模型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总结,但各种方法均有自身局限性.因此,建立更理想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全面了解CVST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评价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收集40例经临床和MRI、MR静脉造影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分为A组(单纯抗凝治疗组,20例),方法为静脉内输入肝素100mg/24h,持续3d后长期口服华法林,维持至半年;B组(血管内治疗组,20例),行静脉内局部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其中12例采用了球囊扩张,2例行支架置入,1例联合动脉溶栓。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3d及3、6、12个月)的不同时点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头痛,通过目测类比法(VAS)评分;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期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①在治疗后3d,A组患者VAS评分为8.2±2.3,B组患者为3.5±1.6;治疗后3个月时,A组患者VAS评分为4.9±1.4,B组为2.2±1.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②在治疗后3d及3、6、12个月时,A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4.7±2.0、10.4±1.4、9.5±1.9和7.1±1.2;B组患者评分分别为9.0±0.8、7.0±1.7、6.1±2.2和5.5±2.1。同时间点两组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较单纯抗凝治疗,能够较快地缓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治疗经验. 方法 对3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DVT患者(脑梗死组)与31例单纯DVT老年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方法均为制动3 d;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博璞青)0.4 ml(100 IU/kg),皮下注射,12 h皮下注射1次,用药14 d.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第10天加口服华法林,并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的用量,为防止老年人发生出血,INR控制在2.0~2.5;并辅以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g/d,14 d. 结果 所有患肢水肿明显减轻,治愈及无效均为0,两组均无肺梗死.但脑梗死组发生脑出血4例,此4例年龄均大于80岁,出血发牛时间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3~7 d,及时停用抗凝药,给予降颅压,3例痊愈,1例因颅内大出血合并肺部感染而死亡.对照组无死亡. 结论 对年龄大于80岁的急性脑梗死合并DVT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应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