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融治疗获得成功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特别是栓塞风险低的个体,术后是否需要继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法入选低危栓塞风险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07例,射频消融术后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55例)和非华法林组(52例),华法林治疗组患者术后服用华法林治疗至少3个月,抗凝治疗强度为INR2.0~3.0;非华法林组只服用阿司匹林,每日100mg。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射频消融术,即刻成功率为100%。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栓塞或出血事件。随访6~18个月,华法林组发生血栓栓塞事件2例(3.6%),非华法林组发生2例(3.7%),两组患者栓塞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1。华法林组有3例(5.5%)出血事件,非华法林组无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射频消融取得成功的低危心房颤动患者,可以考虑不应用华法林抗凝,而只服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脑卒中风险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1.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对照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在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血情况。对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INR监测情况。结果在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中出现脑血栓共3例,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发生脑血栓共12例,脑血栓发生率为40.0%。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脑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除了出血并发症较为常见外,其他的并发症患者能够耐受,疗程均持续完成。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有助于防止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防治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新才  王建军 《中国医药》2006,1(12):712-713
目的观察华法林不同强度抗凝对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低强度抗凝对国人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血栓栓塞发生的可行性。方法将至少有一个栓塞危险因素的心房颤动患者102例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机分为低强度抗凝组(INR1.60—2.50)50例和较高强度抗凝组(INR2.51—3.20)52例,观察2组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低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O%(1/50),较高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9%(1/52),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0%(1/50),较高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6%(5/5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以INR为1.60~2.50水平时出血风险小,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同样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目的,同时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非瓣膜心房颤动(NVAF)患者华法林抗凝出血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NVAF患者177例,其中抗凝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事件者56例(出血组);未出现出血事件者121(非出血组).比较2组患者华法林用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有无差别.结果 2组患者华法林用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0);出血组INR显著高于非出血组(P<0.01);2组患者INR与华法林用量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 =0.062);INR判断出血风险的敏感性为75.4%,特异性为80.2%.结论 INR可作为评估出血风险的重要指标,随INR增大患者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华法林及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8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及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组每天服用阿司匹林100 mg,华法林组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用量,随访时间为2 a。结果阿司匹林组死亡2例,1例为缺血性卒中,另1例为心力衰竭;华法林组1例为猝死。阿司匹林组发生栓塞事件共8例,出血并发症3例;华法林组发生栓塞事件共3例,出血并发症7例。结论华法林可明显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但出血并发症稍增多,关键是要严密随访INR。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状况,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抗凝治疗,减少抗凝治疗中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方法收集2017年6-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情况,监测患者住院期间INR值。采用CHA2DS2-VASc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随访2年,观察患者因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再入院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62例,其中144例使用华法林。在CHA2DS2-VASc评分分层中,中、高危卒中风险患者服用华法林组的INR处于1.5~2.5区间的比例高于无服用组(P<0.05)。在140例服用华法林且INR数据完整患者中,63例(45.0%)INR处于1.0~1.5区间,仅29例(20.7%)INR处于2.0~3.0区间;高危卒中风险患者INR在1.5~2.0组发生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再次住院的比例低于INR非1.5~2.0组(P<0.05)。结论临床上华法林使用率低,抗凝强度低。对于中、高危卒中风险患者来说,正确服用华法林有助于将INR控制在1.5~2.5区间。当高危卒中患者的INR处于1.5~2.0区间时可减少血栓栓塞、出血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比较阿司匹林与调整剂量华法林预防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房颤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组,常规门诊随访,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180例患者进入分析,阿司匹林组90例,华法林组90例。随访3年。与阿司匹林比较,调整剂量华法林明显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华法林组轻微出血高于阿司匹林组。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可明显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但华法林组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多数出血并发症发生在INR〉3.0,严密监测(INR 2.0-3.0)下的调整剂量华法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李吾枝  方永华  常玉霞 《安徽医药》2010,14(10):1236-1237
总结了115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华法林抗栓治疗的护理管理方法。针对华法林治疗中过量易导致出血,不足易引发栓塞,且影响药物效果因素多,监测INR的不便致使临床应用受限的现状,采用全面细致的用药护理管理,可以降低华法林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依从性。确保抗栓治疗的效果,减少房颤患者栓塞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虚证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口服华法林的中医辨证分型属虚证的患者,随机分为4个组,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0、1.50~1.99、2.00~2.49、2.50~2.99组,每组20人,统计4组栓塞及出血事件。结果 INR〈1.50组栓塞事件较其他3组明显增多(P〈0.05),2.50~2.99组出血事件较其他3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口服华法林的虚证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将INR控制在1.50~2.49之间,能降低栓塞的发生率,同时不增加出血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杨应军  刘幼根  朱建峰  陈萍 《医药导报》2008,27(9):1075-1076
[摘要]目的探讨华法林对于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6例老年NVA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治疗组每日服华法林1次,调节其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对照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50 mg。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栓塞发生率为2.08%,对照组16.67%(P<0.05),两组出血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预防老年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华法林比阿司匹林具有更显著的效果,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并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罹患阵发性房颤的老年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每组各90例;其中阿司匹林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口服疗法,华法林组患者采用华法林口服疗法,两组患者均在治疗过程中依据INR检测值行剂量调整;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出血,消化道反应及过敏发生率等。结果华法林组组患者血栓栓塞,消化道及过敏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阿司匹林组与华法林组患者出血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严密监测患者INR指标条件下,相较于阿司匹林,华法林用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华法林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其用药合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1至5月期间住院时间超过7d、应用华法林并进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患者的病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华法林用药剂量及时间、INR监测次数及达标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接原发疾病将患者分为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组(AMH组)、心房颤动组(AF组)和其他疾病组(OD组)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到住院患者339例,AMH组252例(男性142例,女性110例,年龄11 ~78岁),AF组33例(男性23例,女性10例,年龄20~84岁),OD组54例(男性38例,女性16例,年龄12~77岁).AMH组、AF组、OD组用药剂量中位数分别为3.0(1.5,6.0)、3.0(1.5,3.0)、3.0(1.5,6.0)mg,用药时间中位数分别为9(2,61)、5(2,15)和10(2,42)d,AMH组用药剂量高于AF组(P<0.01),AMH组和OD组用药时间长于AF组(P<0.01);INR监测次数中位数分别为5(2,21)、1(1,2)和6(1,20)次;华法林最终INR达标率分别为40.9%( 103/252)、12.1% (4/33)和46.3% (25/54),未达标率分别为10.7% (27/252),84.8% (28/33),和38.9% (21/54),超范围率分别为48.4%(122/252)、3.1%( 1/33)和14.8%(85/54),AMH组与AF组患者之间,AF组与OD组患者之间,华法林INR达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之间两两比较未达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MH组与AF组患者之间,AMH组与OD组患者之间超范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用药期间出现转氨酶可逆性升高者71例(20.9%),胃纳不佳或恶心呕吐8例(2.4%),腹泻5例(1.5%),鼻出血2例(0.6%),凝血时间延长1例(0.3%).结论:我院住院患者华法林INR总体达标率不高,尤其是AF组患者;而AMH组患者华法林INR超范围率较高.提示应用华法林时要注意监测INR以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应定期监测患者肝功能和出凝血指标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基因组学个体化给药对心脏瓣膜术后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15例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03例)和对照组(212例),试验组患者按基因组学个体化给予华法林治疗,对照组患者按体质量给予华法林治疗。记录所有患者CYP2C9*3和VKORC1-1639G/A基因检测结果;观察两组患者在华法林抗凝治疗7 d内每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INR总达标率、INR首次达标时间、华法林累积剂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YP2C9*3和VKORC1-1639G/A基因类型的频率与等位基因的频率、两组患者华法林累积剂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INR总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INR首次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基因组学个体化给药可提高抗凝初期INR达标率,缩短INR首次达标时间,提高初始抗凝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对冠心病合并心房纤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46例来我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分为观察组(阿司匹林和华法林联合治疗)和对照组(华法林单药治疗),每组23例。随访1年,比较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及患者的肾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及肾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脑血栓发生率较低,出血风险较小,对肾功能也没有严重损害,但与华法林单药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同强度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把我院2005年1月到2011年10月有效随访的23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分成四组,第一组61例,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抗凝治疗;第二组54例,采用华法林(INR1.5-2.0)抗凝治疗;第三组63例,采用华法林(INR2.01-2.5)抗凝治疗;第四组58例,采用华法林(INR2.51-3.0)抗凝治疗。最后对四组患者在随访期内的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第一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3.1%,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7%,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严重血事件发生率10.3%,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第一组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总出血发生率上四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华法林预防栓塞疗效优于阿司匹林,随INR强度上升栓塞事件发生降低,但严重出血风险升高,INR1.5-2.5时有效且安全,推荐国人采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监测分析血栓前体蛋白(TpP)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及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3年5月于本院开展心脏瓣膜置换术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术前1d,术中(开放主动脉30min后),术后第2、3天检测各项指标,其中对照组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观察组同时检测TpP、PT和INR,比较两组的INR和PT值,评价敏感性。结果两组术前1d,术中,术后第2、3天PT及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栓塞、轻度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与窦性心律患者的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P和INR等重要抗凝指标虽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对其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地指导开展抗凝治疗,特别是患者ToP值过低时,应该注意其出血威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基因型检测的药学干预对住院患者应用华法林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并根据细胞色素P450(CYP)2C9*2、CYP2C9*3、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1(VKORC1)G-1639A基因型检测结果调整华法林剂量患者(试验组)和2012年6至12月应用华法林但未进行基因型检测患者(对照组)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服用华法林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曾出现≥3.0者占比、华法林相关出血发生率、出院时INR和出院时华法林剂量,对试验组患者分析出院时华法林剂量与临床药师给予的华法林建议剂量的相关性,并分析试验组患者上述指标与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102例,男性62例,女性40例,年龄14-88岁,平均(63±16)岁。对照组140例,男性89例,女性51例,年龄21-85岁,平均(64±13)岁。原发疾病包括心房颤动、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肾静脉血栓等。2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和服用华法林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16.7±8.4)d比(12.6±6.0)d,(13.2±8.2)d比(9.9±6.1)d,均P&lt;0.001]。2组中INR≥3.0者占比、华法林相关出血发生率、出院时I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携带CYP2C9*1/*3者(7例)出院时华法林剂量低于携带CYP2C9*1/*1者(95例)[(1.79±0.57)mg/d比(3.12±1.13)mg/d,P=0.003];携带VKORC1-1639 GG者(1例)和VKORC1-1639GA者(20例)出院时华法林剂量均高于携带VKORC1-1639AA者(81例)[6.00、(3.55±1.63)mg/d 比(2.87±0.92) mg/d,P=0.002]。试验组INR≥3.0者住院时间和服用华法林时间均多于INR&lt;3.0者[(24.7±10.9)d比(15.2±6.9)d,(21.8±10.9)d比(11.6±6.4)d,均P&lt;0.001],出院时华法林剂量低于INR&lt;3.0者[(2.50±1.02)mg/  相似文献   

18.
任珍  王晓光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41(10):1843-1846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房颤患者80例均符合抗凝治疗指征。按照奇偶数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给予达比加群酯110 mg,2次/d;对照组给予华法林2.5 mg/d,并定期测定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INR调整剂量。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卒中、全身性栓塞和大出血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出院时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卒中/全身性栓塞的发生率为17.5%,对照组为37.5%,两组患者卒中/全身性栓塞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大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脂水平改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华法林比较,对有房颤患者行抗凝治疗达比加群酯具备同等疗效,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农村偏远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为农村偏远地区换瓣患者提供一种简单可行的抗凝方法。方法近3年30名农村偏远地区换瓣患者(观察组)与31名城镇换瓣患者(对照组)术后抗凝,口服华法林片,剂量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INR)调整,观察组的抗凝监测间隔时间较对照组延长,抗凝强度一样。同时进行抗凝的宣教。结果 61例患者中测得INR共742次,其中观察组329次,对照组413次,INR控制在1.5-2.0的596次。住院期间两组患者无严重出血及栓塞并发症,出院后观察组1例1月后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2例牙龈出血,4例月经过多。对照组2例牙龈出血,3例月经过多。结论采用INR 1.5-2.0抗凝治疗强度是安全可靠的,通过加强抗凝的宣教,适当延长检测间隔时间的方法并不影响换瓣术后中短期抗凝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