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辨证分型治疗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三叉神经痛,是属于祖国医学"头痛"的范畴.对于头痛的证治和病因病机前贤论述颇多.《紊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伤寒》条文有太阳、少阳、阳明、厥阴头痛之别,《东垣十书》有"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之分.《丹溪心法》有"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之论.更有头风、偏头风、雷头风、正头风等称,而本病由于治疗困难,常给患者工作学习带来了许多不便.故本文将1955年10月至1981年12月的26年期间(住院6例、门诊24例)所治疗30份  相似文献   

2.
内伤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种疾病可引发,常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风、火、痰、虚、瘀为致病之主要因素.其病位在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内藏脑髓,而为髓海.机体诸精,上聚于头,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以滋养脑髓,活跃神机,维持机体的平衡.脏腑失衡,风、火、痰、瘀等邪上扰,或虚不养神,则致神机受累,清窍不利,而致头痛.正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笔者现将临床辨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管神经性头痛乃是一种缠绵难愈、复发性强,疼势较剧,多为一侧患病的慢性头痛疾患。此病类属中医之“头风”或“偏头风"。病因多属内伤;病机多因肝郁血瘾、痰浊等阻扰头部清阳所致。  相似文献   

4.
头痛又称“头风”,是临床常见病,它可单独出现,也见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最早记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为“脑风”、“首风”。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注于头。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肾精亏虚、饮食劳倦、跌仆外伤皆可导致头痛。外感六淫之邪,上犯巅顶,使经脉阻滞,清阳不得疏发可致外感头痛;内伤情志,忧郁恼怒,气郁肝阳或肝郁化火上扰清窍可致肝阳头痛;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可致肾虚头痛;饮食劳倦,  相似文献   

5.
头痛是一种常见病。中医学认为,头部经络为诸阳经交会之处,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都上会于此。六淫外侵,七情内伤,升降失调,郁于清窍,清阳不运皆能致头痛,总体不外乎风、痰、瘀、虚四种病机所致。新感为头痛,久病为头风。大抵外感多实证,治宜疏风祛邪为主;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治宜平肝、滋阴、补气、养  相似文献   

6.
头风病是指反复发作性头痛,病程多超过2个月。由于本病常见而多发,且缠绵易反复,治疗颇为棘手。观古人治疗头风,大抵以祛风通络为法,而今人治疗头风,多从内伤立论,只有表证明显者,才会使用祛风方剂,以致大大缩小了祛风剂的使用范围。这一变化,到底是今人辨证的精细,还是有失古人遣方的初衷?笔者对此略谈个人的一些观点。 1 外感头痛并非头风 头风病名,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首风”之名,“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此乃外在风邪犯于头脑而致。关于头风与头…  相似文献   

7.
偏头痛属中医学头风、夹脑风、偏头风范畴,西医称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外感与内伤,导致头部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致,治疗以缓急止痛为要务。本文拟对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用药规律作初步探讨。 1 祛除病邪 偏头痛的病邪外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济生方·头痛论治》云:“凡头痛者……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络,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内邪指痰湿、瘀血。《丹溪心法》谓:“头痛多主于痰。”《医林改错》则认为头痛多因瘀血所致。内邪的形成或因病前饮食内伤,七情郁结,跌打损伤所致,或为病后邪气停聚,气…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是内科常见病,以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为特点,且易复发、迁延难愈.中医将其归于"头风"头痛"厥头痛"等范畴.偏头痛病因病机复杂,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多因肝、肾、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或风、寒、湿外邪入侵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甚至气机逆乱,痰湿内蕴,瘀血阻络,寒凝气滞,脑脉失养,气机不畅而发为本病.  相似文献   

9.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代表.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将疾病(包括腰腿疼痛)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在内伤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并形成了脾胃学说这一具有独创性的系统理论.就<兰室秘藏·腰痛门>一节,对腰腿疼痛的治疗亦颇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东垣脾胃学说及其遣方用药思路,由此可见一斑.现试析于下:  相似文献   

10.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本文称头痛,是指外感和内伤杂病中以头部疼痛为特征的病症。头痛剧烈,经久不愈呈现发作性者,称为“头风”。清阳阻抑、气血逆乱、脉络瘀阻、脑失所养是头痛的主要病机。现代医学的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中均可出现。  相似文献   

11.
《杂病源流犀烛》说:“新而暴者为头痛,深而久者为头风。”故外感而致头巅疼痛者,多属头痛,内伤而致头巅疼痛者,多属头风。由于多种原因,而今儿科临床的“头风”疾患日见增多。我曾诊治多例小儿头风患者,多  相似文献   

12.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内伤、外感均可发病。古有头痛、头风之分,实乃头痛轻重之别。轻者为头痛,重者为头风。《证治准绳》云:“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外感易治,内伤难医。笔者在临...  相似文献   

13.
谷峰 《吉林中医药》2012,32(9):959-960
头痛病是中医典型的以症状命名的疾病.头痛除可作为疾病的主证出现,亦常常是其他疾病的兼症之一.内科杂病范畴的头痛病,是指因外感、内伤各类致病因素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综合历代医家著述,与头痛相关的病名,主要包括头痛、厥头痛、真头痛、偏头痛、脑痛、眉棱骨痛、头疼、头风、首风、脑风、大头风、雷头风等.头痛虽主要属于内科杂病的范畴,同时也涉及伤寒、温病、妇科、眼科、外科等.  相似文献   

14.
周唯 《中医研究》2007,20(2):11-14
<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作为纲领,将外感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大类,创立了六经辨证,论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三阴三阳乃由一阴一阳衍化而来.<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根据阴阳之气多少的不同,将一阳分为三阳,一阴分为三阴,但其根本仍是阴阳.  相似文献   

15.
运用补中益气汤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遵《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的补益名方.东垣曰:"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方中黄芪为君,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党参、白术、甘草为臣,益气健脾补中;佐以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和胃;更用少量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为使,兼有疏郁透达之意,诸药相伍,共起益气健脾,升阳举陷之功.在临  相似文献   

16.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以脏腑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诸病源候论>日:"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关于虚劳病因,<理虚元鉴>提出:"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诸因导致气、血、阴、阳的亏耗,其病位主要在五脏.所以<证治汇补>云:"虚者,血气之空虚也;损者,脏腑之损坏也."因此,补益为治疗虚劳的基本大法,所谓"虚者补之".  相似文献   

17.
对神经性头痛进行了观察,认为其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机理都是头部清阳受蒙,经络受阻不通。而蒙蔽清阳,阻滞经络者,不外风、痰、郁、火。故自拟川芎细辛汤对48例神经性头痛进行治疗,结果全部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是一种以间歇性头痛发作伴有自发性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疾病.属于祖国医学"头痛""头风"、"偏头痛"、"偏头风"范畴.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其发病不外外感、内伤所致,以内伤居多,其病位在头,涉及脾肝肾等脏腑,风,火、痰、瘀、虚为致病的主要因素,脉络失养而易致头痛.治疗上外感以祛邪活络止痛为主,内伤以扶正补虚缓急止痛为主.本文介绍作者辨治偏头痛五种常用方法及经验,并列习用方药,浅探偏头痛方证治疗,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刘紫凝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175-1176
咳嗽乃临床常见症状,常为外感或内伤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虽有"肺为咳"之说,但致咳之病因又是多方面的.<张氏医通>详细剖析了五脏皆令人咳的病因病理,指出:"盖咳嗽为病,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内而发者".本文试从中医有关理论及临床研究入手,结合各医家观点探讨咳嗽从肝论治的临床运用及基本辨证分型,对于拓展和指导咳嗽治疗的临床思路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面瘫中医学称为"口眼歪斜"、"吊线风",多数医家认为风寒为主要致病因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不开……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金匮要略>指出:"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仅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景岳全书·非风>谓:"凡非风口眼?斜……本由肝血之虚,肝血虚则燥气乘之,而木从金化,风必随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