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谈《伤寒论》中方剂的特殊煎煮服用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必备环节。《伤寒论》是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医学经典,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迄今中医药学者对《伤寒论》中一整套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研究,但大多侧重其辨证施治原则和经方证要,忽略了有关药物煎煮和服用方法的论述,而药物煎煮法则又是“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若失其中一环,则有失全局之忧。药物煎煮不当,则每有前功尽弃之患,煎煮和用法的正确与否能直接影响方剂的治疗效果。仲景之书,辨证精湛,立法组方皆有真意存乎其间,对方药煎煮服法也寓有深意。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汤剂的先煎与后下、泡服、去滓再煎、煎煮用水及服药后的调护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伤寒论》对方剂的煎煮方法论述非常详细,其中蕴涵着诸多科学的认识且经过后世长期的临床实践检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后人借鉴。学者细心研读,必有心得。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分析了影响煎煮工艺的一些因素如药物的加工炮制、煎药用水、浸泡、煎煮次数、特殊煎煮法及加水量、煎取量、煎煮时间,并与现代汤剂煎煮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可以为现代汤剂煎煮工艺的标准化提供一些依据,使汤剂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满足大规模煎药要求的同时保证汤剂的质量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刘月  罗云  谭婷  廖正根  杨明 《中草药》2020,51(24):6405-6413
煎煮时间对于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成药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一直是困扰人们的技术难题。对中医药典籍《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的煎煮时间及其煎煮终点的判断经验进行了整理,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规律,认为影响煎煮时间的因素主要有病证、方剂功效、药物药性、药材性状等;通过对其总结,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初步阐明传统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方法,以期能为中药汤剂煎煮时间及现代中药制剂的提取工艺寻求合理的科学依据,为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7,(6):785-786
目的:意在从汤剂的制备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汤剂的临床疗效。方法:归纳分析《伤寒论》中汤剂的煎药溶剂及特殊煎煮方法,阐述其功效。结果:《伤寒论》中选用的溶剂有九种,除现在常用的煎煮方法外,还有先煮去上沫、去滓重煎、同药不同煎等方法。《伤寒论》中汤剂的制备方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继承,中医药工作者不应忽视其在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煎煮的溶剂(种类,用量)、火候,时间,煎取的药量,特殊煎法(先煎,后下,浸渍,浓缩、空煮)等方面分析了《伤寒论》中汤剂的煎法,并指出了汤剂煎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伤寒论》中有关中药药嘱的文献资料,归纳概括中药药嘱的主要内涵。对《伤寒论》中有关药嘱的内容,按照中药剂型的制法、中药的服法、服药禁忌、服药后护理等4个方面进行收集、筛选、比较、归纳和分析。查阅相关研究《伤寒论》中方剂用药的文献,归纳其论点,并做比较。规范的发药交代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规范如下,中药的煎煮用水常选择自来水和井水。对于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酒共煮;含有毒性药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蜂蜜共煎。特殊煎煮的中药,如麻黄可先煎,并去除药汤上的浮沫。煎煮火候的衡量可在汤剂中加入粳米,米熟即汤成;不同剂型的服用剂量(合或升,梧桐子或弹丸,方寸匙);汤剂的服药时间、温度及次数变化,要考虑汤剂的作用部位,功效主治及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等因素;服药饮食宜忌(宜食糜粥调养,忌食与药物功效相反的食物);服药后护理(服热粥以利解表剂发汗,服稠粥以利服泻下剂后调养,药物不同用药途径及方法不同);用药护理的核心,保证患者服药后身体正常机能调节;药物疗效观察二便,血的形态,疗效观察要"以知为度"。总之,《伤寒论》是最早论述药嘱的著作,详细记述了中药药嘱的各项内容,该文归纳出中药药嘱的新规范,是开展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中药临床调剂技术的主要支撑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药物煎煮时间与煎煮方法对于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通过查阅比较《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同方的不同煎煮方法发现:《金匮要略》中葛根汤的煎煮时间较《伤寒论》中更短,如此处理能使药性更加峻猛,迅速祛除邪气;《伤寒论》中茵陈蒿汤煎煮时间较《金匮要略》中更长,如此处理能缓和药性,防止药物损伤津液;《金匮要略》中吴茱萸汤煎煮时间较《伤寒论》中更短,药物轻煎可使药性轻清偏上,振奋胸阳;《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采用麻沸汤浸渍的煎煮方法与《金匮要略》中采用水煎的煎煮法有所不同,如此处理可使药性清扬偏上,达于上焦。  相似文献   

8.
王东升 《北京中医药》2019,38(3):287-290
目的考证中医药书籍中记载的中药汤剂的煎煮次数,分析其变化规律。方法查阅《黄帝内经》《伤寒论》《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新方八阵》《温病条辨》《医学衷中参西录》及现代《方剂学》教材,考证其中所载汤剂的煎煮次数。结果《黄帝内经》《伤寒论》中所载汤剂均为煎煮1次;检索《肘后备急方》100首汤剂,有1首煎煮2次;检索《备急千金要方》100首汤剂,均为煎煮1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载汤剂249首,有5首煎煮2次;《新方八阵》共载汤剂116首,有2首煎煮2次;《温病条辨》共载汤剂176首,有16首煎煮2次;《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共载汤剂132首,有3首煎煮2次;《方剂学》统编教材第2版中正式提出"一般一日一剂,分为头煎、二煎",第4、5、6、7版教材与第2版相同。结论秦汉时期汤剂俱为一煎,至《肘后备急方》二煎开始出现;宋、清之期二煎逐渐增多,但以一煎为主;目前则一般煎煮2次。  相似文献   

9.
中药汤剂是祖国医学使用最早的一种剂型。汤剂具有煎煮方法简单,易于服用,吸收快,适于中医辨证施治等特点;从古至今已应用数千年。汤剂的煎煮方法也是一门科学。历代医学家十分重视煎者人及煎煮药方法的选择。如《伤寒论》95个汤剂及《金匮要略》等方均注明煎煮法。元代名医王好古说:“病人服药必择人煎药,能识煎药制度,须令亲信恭诚至意者;煎药用陶器,除油垢腥秽。必用新净甜水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用纱布滤去粗,取清汁服之,无不效也”。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方书之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详细记载了方剂药物的煎服法,对后世中医汤剂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张仲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择不同的溶媒,根据方剂药物的质地、数量、作用功效及主治病证等决定煎煮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年龄、体质等情况确定服用方法及用量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辨证服药及护理特色,对于现代临床护理很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在中药的临床合理使用中辨证精细,详述了汤剂煎煮及服用方法,其中运用去滓再煎方法的有7首方剂。通过对7首去滓再煎方剂的药味、组方配伍、临床应用及煎煮服用等方面分析,了解7首方剂的特点,进一步探究去滓再煎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畿大学高石清和等人发表了研究汉方汤剂煎煮法的论文。重点是仿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汤剂煎煮法。他们选用麻黄碱为定量成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中药麻黄及含有麻黄的九种方剂中麻黄碱含量。研究煎煮汤剂的加水量及加热方法,探讨煎煮汤剂的适宜条件。实验具体如下: 1.用水量:在200ml、400ml、600ml、800ml水中各加入5.0g麻黄,放入带有冷却器的烧瓶中,置200W100V电炉上加热60分钟,测定麻黄碱含量,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对药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视,其煎药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烊化、兑服之外,还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药方法,但它们常常被忽略,影响到汤剂疗效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药汤剂亦称汤剂,创始于商代厨师伊尹之手,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剂型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著作多采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113个方,汤剂就占99个。据我院统计,至今汤剂的应用仍占中药方剂的70%以上,可见汤剂的重要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汤剂有吸收快、显效迅速,适应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特点,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古人对中药的煎煮方法非常讲究,这是因为虽有辨证施治的好方剂和较高的药品质量以及调配方法,而无好的煎煮方法,仍然达不到“药到病除”…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汤剂加水量与剂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剂是《伤寒论》中使用最多的剂型,其煎煮法度,对于指导今天中药的煎煮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启示作用。按照最新考证结果"东汉1两合13.8g,1L合200mL",对《伤寒论》中采用标准度量衡单位计量用量的药物剂量进行折算,对非标准度量衡单位计量用量的药物则结合相关实物测量值确定其用量,初步探讨了《伤寒论》中据现有文献可以计算出剂量的88首汤剂的加水量与剂量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有63首方加水量(mL)/剂量(g)的值在5~10,约占71.6%;并探讨了影响加水量的其他因素;结合现代煎药特点,认为《伤寒论》中煎药方法在现今条件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万凤琼 《光明中医》2009,24(6):1148-1149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服药时间是中药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煎煮方法及服药时间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汤剂,古代称汤液,汉及汉以前的医药典籍中均有记载。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灵枢经·邪客篇》中就有治目不瞑的半夏汤;晋代皇甫谧撰写的《针灸甲乙经》,自序中有“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的记载,说明早在商周时代已开始应用汤剂。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书中113方,有95方是汤剂,可见汤剂在汉代应用已很普遍。近年来,随着医疗单位制备汤剂工作相应增加,对于如何煎煮好中药、提高煎药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等问题,应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现仅就汤剂的煎煮用具、溶媒及煎煮方法等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经方汤剂的煎法与现代用量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中药的煎煮是影响药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仅在《伤寒论》112个方剂中,汤剂就有98个,并且每方后都注明了详细煎服方法,充分体现了张仲景对煎服法的高度重视。《伤寒论》明确煎煮方法,不但强调了煎煮方法的重要性,更与疗效、有效成分的溶出量有关,而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用量的大小。关于经  相似文献   

19.
上一期我们讨论了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在此基础上,汤剂服用方法的正确与否,与药物临床疗效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从服药时间、服药次数及剂量、服药温度以及服药时饮食禁忌等方面加以论述。中药汤剂的服药时间需根据病情及药物特性因人制宜:①空腹服:如滋补类、驱虫类、峻下逐水类药物宜晨起空腹服;②饭前服:治疗胃肠道疾病、腰以下疾病的药物均宜饭前30分钟服;③饭后服:对胃肠道有  相似文献   

20.
试述《伤寒论》的药物煎煮溶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伤寒论》汤剂101方中,药物煎煮的不同溶剂,有普通凉水、沸水、了水等。集合了前人对各种溶剂的理解,阐述了各自的功效,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