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长度巩膜隧道切口无缝线及缝线自内障术后SIA的大小及方向的变化规律,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对所研究的自内障患者施行巩膜隧道切口自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测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裸眼及矫正视力,使用自动角膜屈光曲率仪分别测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角膜曲率,运用Cravy向量分析法计算SIA,比较各对照组术后同时期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及SIA。结果术后各随访时点各对照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5mm无缝线组与缝线组术后各时点SIA均具显著性差异妒〈0.05);6-7mm无缝线组与缝线1针组术后各时点SIA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与缝线2针组对比均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3.5mm及6-7mm巩膜隧道无缝线切口,术后早期即产生逆规性散光,并随时间延长而增大,而同等长度的巩膜隧道缝线切口术后产生了较大的顺规性散光,随时间延长而减小,并转化为度数较小的逆规性散光。可为临床根据术前散光状态选择切口是否缝线提供理论依据;(2)当缝线数目相同时,缝线张力所产生的WRA对小切口的影响比对大切口的影响更明显;(3)两种长度的巩膜隧道切口无缝线组与缝线组其同期SIA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不影响术后裸眼视力的恢复;(4)无缝线巩膜隧道式切口安全、可靠、关闭严密。  相似文献   

2.
巩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上方与颞侧切口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巩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采取不同部位切口的疗效和技术。方法 :对老年性白内障 76眼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采用上方与颞侧巩膜隧道切口 ,行 7.0mm弦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 ,植入光学部直径 6 .5mm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 :颞侧切口组 37眼术后 35眼 (94 .6 % )产生循规性角膜散光变化 ,上方切口组 39眼中 34眼(87.2 % )产生逆规性角膜散光变化 ,即全部病例中 90 .8%出现逆切口的角膜散光变化。上方切口组早期角膜散光绝对值大于颞侧切口组 (P <0 .0 5 )。随术口愈合散光度数逐渐减少 ,两组间的角膜散光差异也减少 ,术后 3月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术后两组间的各期视力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采取的上方与颞侧的切口在视力和角膜散光控制上远期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3.
曹全刚  江航 《重庆医学》2018,(15):2085-2087
目的 探讨手术位置切口不同对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120例白内障患者均接受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0例(70眼)患者(观察组),其中顺规性散光者(34眼)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逆规散光者(36眼)选择颞侧角膜缘切口.另外60例(68眼)患者均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对照组),患者均采用6 mm巩膜隧道式反眉弓状切口.结果 观察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术后3d、1周角膜散光度逐渐升高,术后3个月均降低,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大于0.5的眼数占8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P<0.05).结论 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在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行切口可有效减轻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对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与评价切口的缝合与否对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硬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度数及轴向的变化及手术效果。方法:将100例(116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硬性人工晶体植入术,按切口缝合与否分为A、B两组,A组:行切口缝合1针者53例(62眼),B组:不缝合者47例(54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使用角膜地形图仪及自动屈光仪测量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36±1.61)D和(-1.27±1.72)D,(+0.77±0.67)D和(-2.07±1.82)D,(+0.39±0.55)D和(-1.95±1.93)D,差异有显著性(P<0 0 5);A、B两组术后角膜散光轴均有早期的顺规向逆规转化。结论:对于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巩膜隧道切口缝合一针可稳定提高术后的视力,减少术后的角膜逆规散光,同时也提高了切口的安全性,特别对于基层及复明工程手术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就27例30只眼的12~14mm角巩膜缘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简称ECCE)联合光学直径6.5mm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简称IOL)植入术后6周的角膜散光(Postoperative astigmatism简称POA)≥2.5D.方法:应用一次注射器5#针头拆断角巩膜间断缝合缝线进行调整.结果:拆线后两周,POA由4.83±1.42D退至1.59±0.86D,平均减退:3.13D,平均每拆一根缝线,角膜散光可减少1.62D,30只眼平均需拆线数量1.93根,拆断缝线后,POA轴位由顺规性散光向逆规性散光漂移.结论:证明一次性注射器拆断缝线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术后调整角膜散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简便易行的术式。方法:比较76例巩膜隧道6 mm小切口与对照组12 mm大切口术后视力、角膜散光等。结果:由于6 mm巩膜隧道小切口下前房保持好,空间大,易操作,故术后视力≥0.5者占59.2%以上,角膜散光手术前后变化仅为0.08 DS。结论:基层医院在有限条件下开展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采取巩膜隧道内小切口术式值得一试。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直线巩膜隧道切口应用于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ytomycinC,MMC)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探讨其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将同期连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A组:直线巩膜隧道切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 MMC,98例,128眼;B组: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 MMC,71例,95眼;C组:小梁切除术 MMC,48例,60眼。比较3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3组术后1年手术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浅前房和低眼压:A、B组差异无显著性,但都低于C组;高眼压和脉络膜脱离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术后角膜散光量:A组术后2周增高不明显(P>0.1),术后1年时接近术前水平;B、C组术后2周明显增高,术后1年时仍明显高于术前(P<0.005)。术后角膜极向散光值:3组术后早期明显增高,出院后逐渐下降。结论:直线巩膜隧道切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 MMC与另两种术式相比,疗效相当,但术性角膜散光较小,3种术式都可以引起顺规性散光,随着时间延长,向逆规性散光漂移。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隧道自闭式小切口不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0例老年性白内障 34眼行巩膜隧道反眉形自闭式 6mm小切口手术 ,并与传统的 10~ 13mm大切口病例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小切口组 34眼术后 5d及 2个月裸眼视力≥ 0 .5者分别为 75 %与 92 % ,大切口组 12眼分别为 5 5 %与 75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角膜散光度小切口组术后 5d及 2个月为 1.73± 0 .32D ,与常规大切口组 2 .92± 0 .97D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采用巩膜隧道自闭式小切口不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适应证广 ,不受核硬限制 ,易掌握 ,手术操作简便 ,费用低廉 ,不需昂贵医疗设备 ,对组织损伤轻 ,切口愈合好 ,视力恢复快 ,角膜散光小 ,且稳定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分析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中切口分别位于颞上方、鼻上方及正上方时手术源性散光情况.方法 按随机原则将100例(105只眼)6 mm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分为3组,每组35只眼,A组采用颞上方切口;B组采用鼻上方切口;C组采用正上方切口.随访各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角膜散光度及轴位,矢量分析法计算并比对分析手术源性散光情况.结果 手术源性散光轴向分析术后各阶段C组产生的全部为逆规性散光,对比A、B组有统计学差异;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各阶段手术源性散光度数较B组、C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上方手术切口全部产生逆规性手术源性散光,颞上方及鼻上方切口产生的散光以顺规性较多.颞上方切口产生的手术源性散光度数最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简单相减法和矢量分析法评价反眉型无缝线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手术性散光。方法对65例(72眼)行反眉型无缝线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于手术前、术后1周及1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测定其角膜散光。分别使用简单相减法及矢量分析法计算其术后1周及1个月的手术性散光。并对术后1周及1个月的视力进行统计。结果术前、术后1周及1月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0.9±0.75)D、(1.0±0.50)D和(0.85±0.25)D,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1.912,P<0.05),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1.638,P>0.05)。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发现术后1个月的手术性散光值均低于术后1周。用简单相减法计算,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346,P>0.05);用矢量分析法计算,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764,P<0.05)。且其结果显示术后1周为逆规性散光改变,而术后1个月为顺规性散光改变。裸眼视力≥0.5在术后1周占88.9%,1个月占91.7%。其中裸眼视力≥1.0者,在术后1周、1个月分别为18%及28.3%。结论矢量分析法是一种较好的计算手术性散光的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采用反眉型无缝线巩膜隧道切口术后手术性散光小,回退快,视力恢复快;逆规性散光飘移在术后1月内消失。角膜地形图  相似文献   

11.
曾思明  陆可卫 《医学文选》2002,21(6):774-775
目的:探讨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视力和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196例208眼应用小切口和常规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并以术前后的视力和角膜散光结果做比较分析。结果:小切口组比常规切口组视力恢复快、散光小,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桑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散光变化的影响。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68例,80眼进行透明角膜切口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根据切口位置分为1组;上方切口43眼,2组:颞侧切口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d,1周,1,3月通过Topcon验光仪,Marco角膜曲率计检测角膜散光度及轴向。结果:术后1天,1周,1月1组散光均大于2组,以术前逆规性散光最甚,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Gravy向量法分析,1组术后38例逆规性散光,2组术后36例循规性散光。结论: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短期形成的散光较小,且以循规性散光为主,为正常人所能接受,对术前具有逆规性散光的患者此为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透明角膜与角巩膜隧道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PMMA晶体植入术后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inducedastigmatism,SIA)度数及其变化规律,并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在上方角膜缘或透明角膜缘处作5.0mm梯形隧道切口,将566例(566只眼)白内障分成A、B两组,行超声乳化吸除并植入人工晶体,测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角膜曲率,计算SIA度数及其方向,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SIA度数及结果.结果平均SIA度数和裸眼视力,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以5.0mm角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SIA度数小且稳定,早期可获得良好而稳定的裸眼视力;而透明角膜切口手术便捷,术后1个月散光与角巩膜切口基本相似且稳定,可获得与角膜隧道切口几乎同样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 5 .5~ 7mm角膜缘有缝线切口与 10~ 12mm传统角膜缘阶梯大切口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在角膜缘作 5 .5~ 7mm隧道切口 ,水分离 ,娩出晶体核 ,或角膜缘阶梯状 10~ 12mm大切口娩核 ,并植入PMMA人工晶体。结果 小切口较大切口术后第 1天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术后半月平均散光均有明显优势。结论  5 .5~ 7mm角膜缘有缝线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优越于传统角膜缘阶梯状大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 ,可有效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并早期获得良好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右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联合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植入与陡峭轴切口联合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残余散光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IOL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合并低度数角膜散光(散光度为1.0~1.5 D)患者60例(60眼),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右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联合Toric IOL植入组(试验组)和陡峭轴切口联合非球面IOL植入组(对照组),每组30例(30眼),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残余散光(residual astigmatism,RA)、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和主观视觉质量。结果: 术后均随访3个月。试验组术眼UCVA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散光度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残余散光度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试验组CS在暗光眩光环境下各空间频率(3、6、12、18 cpd)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CS在明光、明光眩光、暗光环境下各空间频率(3、6、12、18 cpd)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有眩光视觉干扰症状的患者人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两种手术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及降低术后散光度数,但右上方角膜切口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可获得更佳的裸眼视力及对比敏感度、更低的残余散光度数和更高的视觉质量,是目前白内障合并低度数角膜散光患者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炜 《河南医学研究》2012,21(2):182-183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术后的屈光状态,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地总结130眼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屈光状态,对术前检查资料及手术方式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术后屈光状态变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的屈光状态以散光最多(60/130,46.15%),其次是远视(32/130,24.61%)和近视(28/130,21.53%)。术后屈光度均差术前用B超仪检测组为1.251±0.27,明显大于用A超仪检测组0.58±0.61(P<0.05)。术中切口缝线眼散光度明显高于无切口缝线眼(P<0.001)。结论:术后屈光状态主要是散光,用A超精确测定并减少切口缝线可以降低屈光不正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93例白内障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行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另一组行常规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并对该两组病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小切口组明显高于常规大切口组。结论 :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裸眼视力好 ,恢复快 ,且该术式无需昂贵仪器 ,手术费用低 ,因此该术式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93例白内障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另一组行常规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对该两组病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小切口组明显高于常规大切口组。结论: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裸眼视力好,恢复快,且该术式无需昂贵仪器,手术费用低,因此该术式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came into practice with the advent of phacoemulsification. However, 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SICS) is a useful alternative for those who do not have access to phacoemulsification machine.

Method

A total of 69 cases of cataract were undertaken for manua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and intra ocular lens (IOL) implantation using 6mm straight incision. The surgical technique and postoperativ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OL implantation.

Result

Average postoperative astigmatism was ± 0.75 dioptres. Postoperative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of 6/18 or better was observed in 51(71.9%) cases after first week of the surgery.

Conclusion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both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with intraocular lens (IOL) implantation are effective methods. However SICS with IOL implantation is a useful alternative in the absence of phacoemulsification machine.Key Words: 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SICS), Extra 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ECCE), Phacoemulsification,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6mm巩膜小切口不缝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疗效。方法:对91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并植 入光学部分为6mm的PMMA人工晶体,外切口位于角膜缘后1.0mm,内切口位于角膜缘内2.0mm的透明角膜处。结果:术前及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79±0.29D,1.19±0.58D,1.08±0.48D,1.06±0.56D,1.07±0.63D。术后1周内裸眼视力达到或高于0.5者占93.0%。结论:6mm巩膜小切口不缝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后角膜散光小,早期裸眼视力好且稳定。可植入PMMA人工晶体,降低手术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