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的836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因分成造血系统疾病组(n=287)和非造血系统疾病组(n=488),比较两组血细胞减少程度,并分析和总结全部患者科室分布及病因。结果 836例患者中,全血细胞减少程度整体以轻、中度为主。轻、中度贫血患者785例(93.9%),521例(62.32%)患者血小板计数为(75~<125)×109/L,763例(91.15%)患者白细胞计数为(2.0~<3.5)×109/L。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主要分布在血液科、急诊科、呼吸内科、普通外科、消化内科、心内科等科室。836例患者根据病因分为造血系统疾病287例(34.33%)、非造血系统疾病488例(58.37%)。造血系统疾病以巨幼细胞性贫血为主要病因(35.19%),其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9.16%)。非造血系统疾病以感染性疾病为主要病因(34.06%),其次为转移性肿瘤(21.31%)。造血系统疾病组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程度均高于非造血系统疾病组,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2.
张静  张蕾 《河南医药信息》2002,10(14):11-11
目的:探讨小儿非造血系统疾病所致的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发病机理,指导临床诊治。方法:统计分析36例小儿非造血系统疾病所致的全血细胞减少。结果:本组以小儿结缔组织病最常见,其次为感染、恶性肿瘤、肝病、药物等所致。结论:小儿非造血系统疾病所致的全血细胞减少病因、发病机理复杂,但均可随原发病好转而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非造血系统疾病所致的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发病机理 ,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统计分析 36例小儿非造血系统疾病所致的全血细胞减少。结果 本组以小儿结缔组织病最常见 ,其次为感染、恶性肿瘤、肝病、药物等所致。结论 小儿非造血系统疾病所致的全血细胞减少病因、发病机理复杂 ,但均可随原发病好转而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与病因,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为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11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进行病因分析。结果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占73.6%,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占26.4%。结论全血细胞细胞减少可由造血系统疾病和某些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骨髓细胞学检查可明确病因,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期全血细胞减少症这一临床常见的血液学现象的致病原因,提高对全血细胞减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近10年来住院的全血细胞减少症患儿病例62例,对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病因诊断中,造血系统疾病51例,占82.26%;非造血系统疾病11例,占17.74%。造血系统疾病以再生障碍性贫血最为常见,其次为急性白血病及地中海贫血。结论导致儿童期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复杂多样,结合患儿临床表现、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参考现有文献和本地区疾病特征,并注意观察随访,全面综合分析,多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病因。方法对252例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病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造血系统疾病184例,占73.9%;非造血系统疾病68例,占27.0%。结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病因及骨髓象分析,有助于临床正确的诊断治疗,对于减少漏诊和误诊有着较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全血细胞减少多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 ,但亦可由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 ,临床上常引起误诊或漏诊。造血系统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AA)、急性白血病(A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多发性骨髓瘤 (MM )及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贫 )等。非造血系统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常见于急慢性肝病、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现将我院近 12年来收治的 97例全血细胞减少病人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97例病人中 ,男 52例 ,女 45例 ,年龄 12~ 78岁。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纳差等贫血症状 ,部分病人可并有发热、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病因。方法对11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因中血液系统疾病占78.18%;非血液系统疾病占20.00%,不明原因占1.82%,而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巨幼细胞贫血(MA)最为多见(占27.27%),非造血系统疾病中以肝脏疾病最为常见(占7.27%)。结论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必须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全血细胞减少症(PCP)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学异常,是指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可由造血系统疾病或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造血系统疾病是其主要原因,但某些非造血系统疾病也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且易引起漏诊及误诊。现将我院血液科近2年来收治的53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  相似文献   

10.
李娟  王静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110-111
目的分析外周血"三系减少"患者骨髓象查明病因,提供临床诊疗。外周血三系细胞减少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已被临床医师熟知,但某些非造血系统疾病所致的外周血三系减少未引起临床重视,易引起漏诊和误诊。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89例外周血三系细胞减少的患者,采用血细胞分析仪筛查血常规,同时WBC〈4.0×10^9/L、HGB〈110g/L、PLT〈100×10^12/L定为"三系减少"。现将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的结果,结合临床及其他的化验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造成"三系减少"的病因一类为造血系统疾病,占72.5%,另一类为非造血系统疾病,占27.5%。结论今年来非造血系统疾病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需引起临床的重视,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住院患者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评估警示系统分析吉西他滨致贫血的发生规律.方法:回顾性调取我院2013 年1-3 月期间的住院患者病例,设置吉西他滨相关性贫血主动监测的事件配置器参数,分析系统的阳性报警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吉西他滨致贫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系统阳性报警率为94.74%,吉西他滨相关性贫血的发生率为25.53%;本研究未发现性别、年龄对吉西他滨致贫血的影响差异.结论:住院患者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评估警示系统可以实现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主动监测,且系统报警准确率高,可以达到早期预防的目的,同时可降低临床用药风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雷公藤制剂所致肝毒性、生殖毒性、血液系统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其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雷公藤制剂引起生殖毒性、肝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的病例,对其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共检索到32篇文献,涉及病例43例。其中,致生殖毒性文献6篇,病例8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闭经伴性欲减退,性激素水平下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卵巢、子宫萎缩等;致肝毒性文献7篇,病例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纳差、乏力、恶心、尿黄、黄疸、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黄染、皮疹、发热等;致血液系统毒性文献19篇,病例2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不适,腹痛,腹泻,伴发热,重度贫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严重者可致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骨髓抑制、类白血病反应等。结论:雷公藤制剂具有肝毒性、生殖毒性和血液系统毒性,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控制合理的给药时间,小剂量、短期用药,关注配伍减毒和禁忌,选用新剂型如缓释片、双层栓剂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37例吲哚美辛口服制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濮永杰  赵雨晋  吴逢波  唐尧 《中国药房》2010,(36):3435-3436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口服制剂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9年以来收载的关于吲哚美辛口服制剂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得到符合标准的病例137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多(26例,18.98%),其次为全身性损害(24例,17.52%)、循环系统损害(19例,13.87%)、皮肤及附件损害(17例,12.40%);不良反应较为严重。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应特别警惕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和休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规范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用药监护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10月29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随访患者,记录其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析华法林应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术后出现皮肤紫癜1例,死亡2例。随访期间皮肤紫癜1例,妊娠早期流产1例,月经期月经量过多导致贫血4例,拔牙后出血2例,脑梗死1例,出血12例,均治愈或好转。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正确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并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用药监护,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抗凝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5.
惠春  林大专  孙莹 《中国药房》2010,(44):4189-4191
目的:了解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的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公开报道的24例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致单纯性横纹肌溶解症7例,横纹肌溶解并发肾功能衰竭1例,横纹肌溶解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肌病3例;致肝功能异常6例;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致过敏反应2例;致过敏性休克1例;致指关节疼痛1例。24例患者中,5例为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1例为低钾血症伴高血压和冠心病者,1例为冠状动脉综合征伴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其他均为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超过60岁的16例(占66.67%),停药及相应治疗后22例(占91.67%)恢复正常,2例(占8.33%)死亡。结论:阿托伐他汀引发的肝功能异常、肌病等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肿瘤相关性做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cancer—relatedMieroangiopathicHemolyticAnemia,CR—MAHA)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胃癌合并CR—MAHA并进行分析,并对国内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病例17例,加本病例共18例,其中男lO例(55.56%),女8例(44.44%),男:女为1.13:l;年龄23~68岁,中位年龄4l岁;均经胃镜活检行病理确诊,均为腺癌;其中骨髓发现转移癌细胞8例。均以与胃癌不相符的进行性贫血及酱油样尿为主要临床表现,大多伴淋巴结等远处转移;均出现中重度贫血,外周血可见破碎红细胞;生存期较短,中位生存期23天。结论胃癌合并CR—MAHA临床较少见,表现为与原发病不相符的血管内溶血性贫血,多伴广泛转移,病理类型为腺癌,出现中重度贫血。预后较差,生存期短,化疗可能能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7.
102例冠心苏合丸相关性肾损害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冠心苏合丸引起肾损害的不良反应临床特点。方法:回顾研究102例因服用冠心苏合丸引起相关性肾损害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冠心苏合丸致肾损害的临床特点、ADR表现、服药情况、治疗方法等。结果:102例患者中,女性76例,占74.51%;平均年龄为(66.42±10.31)岁;平均服用药物时间为(8.45±7.55)年;服用1~9年出现ADR的患者占61.76%;102例ADR程度分级均为严重,临床表现均不典型,病情呈隐匿性进展,均伴有贫血,贫血程度与肾功能减退程度不平行;67例肾图检查均出现双侧肾功能中重度受损;98例B超双肾体积缩小,严重受损,且大小不对称,结构不清呈弥漫性改变;25例肾脏病理活检以中重度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为主。结论:患者肾功能受损情况与服用冠心苏合丸的时间长短、服用剂量不平行,个体差异较大;肾功能呈进行性损害,对出现贫血、肾功能损害及肾脏大小改变的患者应追问其服药史,以求尽快确诊救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物致5-羟色胺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我院1例疑似氟西汀致5-羟色胺综合征的病历,并通过检索1994~2013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文献报道以及我院氟西汀致可疑5-羟色胺综合征共40例,其中14例是单用一种药物引起的,其余26例都是联合用药引起。5-羟色胺综合征大部分发生在用药24 h内(42.5%)。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大部分病例(95%)症状缓解。结论:药物引起5-羟色胺综合征时有发生,临床应用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变化,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195例抗感染药物ADR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了解抗感染药物ADR)发生的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将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ADR监察中心的195份抗感染药物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等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8岁以下的未成年患者ADR发生率8.1%,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0.9%。喹诺酮类药物ADR发生49例,β内酰胺类ADR发生72例,按照药物使用量(频次)计算,喹诺酮类药物ADR发生率则是β内酰胺类的数倍。静脉输注引发ADR185例,占94.8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147例,占70.33%。结论:不同的疾病与给药途径差异是未成年与老年患者ADR发生率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ADR与不同抗感染药物药物使用量(频次)有一定联系,但不呈线性关系,将某药物ADR例数在总ADR例数中的构成比等同于ADR发生率是不恰当的;静脉输注引发ADR发生率较高,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易观察,及早全面发现ADR对其他器官/系统造成损害的方法或标准方面可能还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反复发作性腹痛的病因,为反复发作性腹痛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3月本院收治的191例反复发作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血、尿检查,胃镜检测,并对临床数据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反复发作性腹痛占94.8%,通过胃镜检测发现173例患者患有浅表性胃炎,通过卡方检验可知胃黏膜炎症程度与Hp关系显著。肠病变引起的反复发作性腹痛为8例。结论:器质性疾病是引起反复发作性腹痛的主要原因。反复发作性腹痛病因复杂,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