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肺炎衣原体肺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已经成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第3或第4位重要病因,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由于感染和再感染率高,感染范围广,加之越来越多的疾病如哮喘、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研究表明与肺炎衣原体感染有联系而受到重视,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的发现及深入研究,TLR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本对TLR在肺炎衣原体感染中的表达及TLR在炎症反应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Toll样受体(Toll likereceptors,TLRs)是机体感知微生物病原体并激活细胞直接产生免疫防御的天然免疫受体。TLRs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中的表达及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和信号转导,具有激活初始型T细胞,分泌各种免疫调节细胞因子,从而启动免疫应答的功能。不同的TLRs在同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树突状细胞可借助其表面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对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发挥免疫调节作用,Toll样受体是某些病原微生物借以逃逸机体免疫防御功能的靶分子,本文主要探讨Toll样受体的结构及功能、及其与病毒的相互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80-01/2007-03期间有关树突状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及DC-SIGN受体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文献,检索词“TLRs,DC-SIGN,antiviral immunity,HBV,HCV”,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选取树突状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和DC-SIGN及其抗感染免疫的相关文献,删除与Toll样受体或DC-SIGN抗感染免疫相关性不大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检索到65篇相关文献,33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32篇文献中,12篇是与选取标准无关的研究,20篇属于重复研究。资料综合:目前已发现13种Toll样受体家族成员,其中11种表达于人类细胞。Toll样受体不同程度的表达于淋巴细胞、白细胞以及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内的单核吞噬细胞表面。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上Toll样受体,构成一类独特的模式识别受体,是免疫应答的重要参与者,它能选择性识别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所携带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诱导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活化与成熟,产生细胞因子,引发针对病原微生物的适应性免疫应答。DC-SIGN与树突状细胞上Toll样受体之间有交叉联系,而这些交叉联系可导致免疫细胞活化或T细胞抑制。对于Toll样受体和DC-SIGN在人类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1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尚浅。结论:Toll样受体在一些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急性肺损伤 (ALI)是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以顽固性的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为突出表现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由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同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因此 ,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TOLL样受体 (Toll -likereceptors ,TLRs)是新近发现的天然免疫中细胞跨膜受体及病原模式识别受体 (PRRs)之一 ,在急性炎症反应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对TLRs与天然免疫之间的联系及其信号转导研究比较多 ,而在TLRs与ALI相互影响方面较少涉及。现就TLRs(主要是TLR2、TLR4 )在ALI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1… 相似文献
5.
目的体外诱导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动态定量分析DC表达Toll样受体(TLRs)的种类,探讨TLRs的表达水平与DC成熟的相关性。方法用羟乙基淀粉(HES)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lL4)诱导培养DC,于培养5d加或不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一仅(IFN一仅),诱导其为成熟与未成熟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别于3、5、7d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单抗)标记未成熟DC(immature DC,imDC)和7d成熟DC(mature DC,mDC),在流式细胞仪(FACS)上检测,用CellQuest软件分析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B7—1、B7—2)和MHCII类分子以及细胞内、外TLR3、TLR4、TLR7、TLR8、TLR9的表达百分率。结果健康人TLR3在imDC细胞膜表面的表达高于细胞内,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有所下降;TLR4则主要表达在imDC细胞膜外,并伴随着干预性成熟而下降;TLR7在imDC细胞内的表达高于细胞表面,并随着imDC生长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DC成熟时表达下降;TLR8和TLR9细胞内外均有表达,但细胞内稍高于细胞外,随DC成熟而表达增加。结论健康人单核细胞来源的DC表面TLRs的表达具有多样性,TLRs在DC的不同分化阶段表达模式不同,这种差异可能是DC通过TLRs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s)的基础,从而有效地调节或控制固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方法检测30例SLE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LR7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SLE患者缓解期组外周血TLR7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外周血TLR7 mRNA表达水平在SLE患者活动期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LE患者中显著升高(P<0.01);SLE患者外周血TLR7 mRNA的表达水平与SLE活动指数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92,P<0.01)。结论提示外周血TLR7mRNA表达水平升高与SLE活动存在联系,TLR7可能参与SLE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自1997年Janeway提出模式识别以来,TLRs作为一类重要的免疫应答参与者,日渐被人们所认知。迄今为止,已有13种TLRs被陆续发现,其在肿瘤免疫、移植免疫、疫苗设计、抗感染和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树突状细胞抗感染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倍受关注,成为免疫学研究的又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8.
儿童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治疗效果差、易复发,复发的根源为体内微小残留病(MRD)的存在,而MRD的根除需要有效启动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免疫反应.然而,AML白血病细胞MHC、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表达量低或不表达,不能将白血病抗原有效地提呈给T细胞,从而启动机体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应答.清除MRD而达到防止复发和根治白血病的关键是将白血病抗原有效地提呈给T细胞,并激活T细胞介导的抗白血病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功能最强,也是唯一可直接活化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其独特的功能在肿瘤免疫中备受关注.因此,如何有效培养、扩增、活化DC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现将DC的体外诱导培养及其涉及的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耿世佳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5):260-260
重度创伤会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增加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库普弗细胞(KC)在创伤后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一部分是由不同的Toll样受体(TLR)达成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TLR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因素,目前不同的MAPK激活作用是否有TLR特异性仍不清楚。为此,美国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雄性C3H/HeN鼠,经中线开腹术(软组织损伤)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平均动脉压约35mmHg(1mmHg=0.133kPa),持续90min],并进行复苏。复苏2h后分离出KC, 相似文献
10.
由肠黏膜机械性屏障受损引起的细菌/内毒素移位是导致肠源性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最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重要原因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髓样树突状细胞进行功能分析。方法:实验于2005-01/2006-07在泰山医学院完成。①髓样树突状细胞来源于2005-07/12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科收治的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21~42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HBsAg( )、HbeAg( )、HbcAb( ),乙型肝炎病毒DNA均为阳性,3个月内均未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诊断参照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等病毒重叠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②以14例健康供血员的髓样树突状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男8例,女6例,年龄21~36岁。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供血员各取外周血20mL,肝素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去除红细胞和粒细胞,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培养其分化发育为髓样树突状细胞,锥虫篮染色检测细胞活力并进行细胞计数。④收集培养第10天的1×109L-1髓样树突状细胞,离心管中分别加入荧光标记抗体HLA-DR-FITC和CD86-FITC,终浓度为5mg/L,4℃标记45min,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表型。⑤取培养第7天的1×109L-1髓样树突状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的胎牛血清、50μg/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L白细胞介素4、1U/L肿瘤坏死因子α的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24h后收集培养上清,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0与白细胞介素12的含量。⑥培养第10天的髓样树突状细胞以30Gyγ放射线灭活后,每孔分别按髓样树突状细胞:T细胞=1∶40,1∶20,1∶10,1∶5加入到已含有纯化T细胞的96孔板中,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髓样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结果:①髓样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生成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10d时,呈典型的髓样树突状细胞,低密度,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有丰富的伸长毛刺,悬浮不贴壁,与正常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的髓样树突状细胞形态学无明显区别。锥虫篮染色结果显示两组髓样树突状细胞活力均大于9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3.4±0.3)×109L-1,(5.2±0.3)×109L-1,t=17.2183,P<0.01]。②髓样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及细胞因子含量变化:与正常人群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CD86和HLA-DR分子表达率均明显降低(t=5.4351~8.7062,P均<0.01);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的含量明显降低(t=13.7208,P<0.01),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无明显变化。③混合淋巴细胞效应:在髓样树突状细胞:T细胞=1∶5,1∶10,1∶20,1∶40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激活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群(t=17.7096~28.0225,P均<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数目减少、功能降低,可能是导致机体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生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体外培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树突状细胞(DC)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LE患者DC,用终浓度分别为20、40、60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刺激细胞3、6、12h,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DC刺激T细胞后T细胞增殖的变化,RT-PCR检测TLR9 mRNA在D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SLE患者DC表达CD11c+、CD123+的百分率明显下降(P<0.05);雷公藤内酯醇以剂量依赖的形式抑制SLE患者DC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形式下调SLE患者DCTLR9 mRNA表达。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可抑制SLE患者DC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通过下调SLE患者DCTLR9的表达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专职的抗原递呈细胞,代表了结构和功能具有很大可塑性的一群细胞,既具有诱发机体防御性免疫的功能,又在机体免疫耐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介绍DC是机体耐受性和免疫性的关键调节因素、DC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炎症过程中的作用和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功能及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15例初诊的ITP患者给予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 d,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体外分离15例正常对照及13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pDC;用CpG-ODN 2216刺激外周血pDC并与之共培养24 h,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中IFN-α、IL-6、TNF-α的含量;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DC的TLR9 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①治疗前pDC产生IFN-α、IL-6、TNF-α水平〔(960.83±164.65)pg/ml,(156.15±39.89)pg/ml,(137.31±35.44)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16.67±105.98)pg/ml,(89.13±21.48)pg/ml,(88.53±25.81)pg/ml,P<0.05〕;治疗后pDC产生IFN-α、IL-6、TNF-α水平分别降至(678.46±128.88)pg/ml,(97.77±26.31)pg/ml,(103.08±26.42)pg/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pDC的TLR9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pDC的TLR9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pDC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表达的TLR9在IT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地塞米松可能通过下调TLR9的表达,抑制pDC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而对ITP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TRAIL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RAIL是新近发现的TNF超家族成员,它有五种特异性结合受体,即TRAIL-R1、R2、R3、R4和OPG。TRAIL-R1和R2是转导TRAIL凋亡信号的受体,TRAIL-R3、R4和OPG则形成三聚体,与TRAIL结合后阻止死亡信号向下转导。本文介绍了TRAIL的结构、生理功能及其受体介导信号转导通路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Toll样受体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Toll 样受体 (Toll like receptor,TL R)和内毒素 (即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 PS)的发现使人们对天然免疫系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并且在 L PS信号跨膜转导方面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早期人们将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称为脓毒症 (sepsis)。 2 0世纪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的革兰阴性菌都表达内毒素 ,至 4 0年代Shear阐明了大肠内毒素的 L PS特征 ,之后 L uderitz等又确定了内毒素的详细分子结构 ,80年代已经完成了 L PS膜相关部分类脂 A的化学合成。至今为止 ,尽管人们对 L PS的作用和结构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但对 L PS如何发挥作用了解… 相似文献
17.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8)
Toll样受体(TLRs)是参与固有免疫的重要蛋白分子,也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TLR4是TLRs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TLR4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可促进细胞因子的释放,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同时TLR4能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激活初始T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在T细胞和B细胞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中,TLR4可促进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介导全身炎症反应,并调控记忆性细胞的生成。本文就TLR4在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和血液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发现NK细胞及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关系密切。KIR一配体不合的移植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能减少分子和血液学的复发,不增加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率;前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能够选择性抵抗抑制型KIR缺失(除外KIR2DL4)的NK-92的细胞毒作用。特定的KIR与配体结合对免疫介导的骨髓衰竭有易感性。本文就KIR和血液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PPAR-γ)及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TLR4)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血管重塑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 收集男性鳞癌手术患者90例,根据肺功能分为COPD组和对照组(非COPD组),各45例,取其肺叶切除后的无肿瘤浸润外周肺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血管炎症程度并测定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百分比(WT%)、血管壁横断面积占管径总面积百分比(WA%);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动脉内皮细胞PPAR-γ及TLR4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及COPD组中反应血管重建的WA%、WT%及肺动脉内皮细胞PPAR-γ、TLR4阳性表达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26.09±2.82)%与(43.98±6.43)%,t=-13.949 P=0.000; WT%:(15.57±1.75)%与(27.37±3.34)%,t=-7.140,P=0.000; PPAR-γ:(28.22±15.08)%与(10.74±8.81)%t =5.483,P =0.000;TLR4:(4.67±4.47)%与(31.41±14.67)%,t=-9.555,P=0.000].PPAR-γ与TLR4表达呈负相关(r=-0.404,P<0.01).结论 COPD患者肺动脉炎细胞浸润,血管机化重塑,PPAR-γ、TLR4表达异常均参与COPD肺血管重塑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白血病自发缓解(spontaneous remission,SR)临床罕见,多认为与严重感染等因素有关,确切机制不详.浆样树突状细胞(pDC)和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是机体调节免疫的重要细胞,分别发挥调节初始免疫和继发免疫的关键作用.在感染诱发的白血病SR患者中观察到pDC数量明显增多并伴有IFN-α水平升高,推测细菌感染激活了pDC,在SR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菌能否活化pDC并观察其功能.选择健康献血员及白血病SR患者,以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应用免疫磁珠阴性选择及流式细胞阳性分选法,得到纯化的人pDC和mDC.将所得pDC分别与不同细菌共培育,利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法检测共培育后细胞表面标志(CD40、CD86和HLA-DR)及细胞因子(IFN-α、IL-12、IFN-γ IL-2、IL-4、IL-10)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能激活pDC分泌大量IFN-α并促使初始CD4+T细胞向Th1分化.经细菌激活的pDC表面分子CD40、CD86表达明显增高,具有较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细菌具有活化pDC的能力,活化的pDC能够产生大量干扰素,发挥初始免疫效应,提示细菌活化的pDC在感染诱导的白血病SR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细菌活化pDC的确切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