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尿毒症患者血透后出现大量腹水改腹透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腹膜透析以其安全,简便,有效为最大特点。既往认为,合并有大量腹水的尿毒症病人是不宜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的。我们应用腹膜透析治疗合并与透析相关性腹水的维持性血透患者,取得了较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7例患者,全部为终末期尿毒症行维持性血透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33~56岁,平均年龄42.9岁。患者腹水出现于血透开始后6~18个月,平均13.2个月。腹水常规检查提示为漏出液。临床上排除了心源性、肝源性、营养不良性腹水,诊断为透析相关性腹水。患者出现腹水后均经加强血透治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肾移植57例。就末次血透时间对肾移植术中及术后早期血压的影响、血压波动范围与移植肾尿量及肌酐恢复的关系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术前24h内加强透析的患者,术中及术后血压稳定,生命体征易管理,开放血流后绝大多数移植肾立即泌尿,术后ATN发生率低,透析次数少,肾功恢复恢。血压波动≤4kPa,对移植肾泌尿及其功能恢复有益。血压波动≥5kPa,ATN发生率高,肾功恢复慢,透析过程长。此外,本文就如何保持循环系统稳定性的具体措施作了介绍。强调术中止血彻底是保持血压稳定性之关键。  相似文献   

3.
自1944年Kolff和Berk创用人工肾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很快。近年来,由于灌注系统成功地附加在透析管路上,从而出现各种透析方式的联合(血透加灌注系统、血透加灌注系统和超滤装置等),缩短了透析时间,使维持性血透患者的生活近乎常人。本文分析了19例终末期肾衰血透患者在应用联合透析前三年的情况(下称前三年期),并对其中12例应用联合透析三年(下称后三年期)的情况作一比较。前三年期,19例血透患者均应用Travenol RSP机、正压蟠管系统进行透析,其中10例用蟠管EX29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7年间所有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情况,研究退出原因,探寻腹透患者不良转归的危险因素,从而改善预后。方法:收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自2010年01月~2016年12月间所有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开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退出腹透的原因(死亡、转血透、肾移植、肾功能恢复),并对腹透不良转归(死亡、转血透)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有158例患者在本中心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男72例,平均年龄(60.0±15.1)岁,平均透析龄(41.4±33.2)个月。其中共103例患者退出,退出原因包括死亡48例、转血透46例、肾移植8例和肾功能恢复1例。死亡患者的原因包括心脑血管事件22例、感染20例、消化道出血3例、肿瘤2例、家属放弃治疗1例;转血透患者的原因有腹透相关感染23例、透析不充分11例、导管功能障碍7例、超滤衰竭5例。进一步分析腹透不良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现年龄≥60岁、男性、患糖尿病、血红蛋白10 g/L、血浆白蛋白35 g/L、总肌酐清除率50 ml/min、残肾e GFR≤2 ml/min、腹膜高转运状态、腹腔感染等均提示转归不良。结论:在我中心,腹透最常见退出原因为死亡,其次是转血透;心脑血管事件、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分别为死亡、转血透的最常见原因。老龄、男性、糖尿病、营养不良、透析不充分、残余肾功能丧失、腹膜高转运状态、炎症状态等是腹透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65例慢性肾衰竭行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以及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65例血透患者分为有室性心律失常组及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记录患者透析前及透析后心电图并计算QTd值,同时记录临床参数并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血透患者较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透析前QTd显著增高(P<0.01);透析后QTd较透析前明显增加(P<0.01);透析后QTd的增加程度与透析前后钾离子浓度及二氧化碳结合率(CO2CP)的变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血透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d的增加有关;血透中QTd进一步增大,可能与钾离子浓度快速变化以及酸中毒的快速纠正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日常活动受透析治疗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生活。血液透析后恢复时间越长意味着生活质量越低。近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者观察了"虚弱"和"年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恢复时间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的JASN杂志上。研究纳入27个血透中心285例初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小于6月),使用"Fried phenotype积分法"(干体重减少、活动量、自我疲劳感、握力、行走速度综合评分)判定患者是否"虚弱"(积分≥2分为虚弱,分数越高,虚弱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7.
留置导管长期血液透析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长期留置血液透析(下称血透)导管的置入方法、透析效果以及并发症。方法 采取带皮下隧道长期留置导管置入术建立血透通路15例,观察其透析效果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5根长期留置血透导管共使用2820d,平均每根留置时间188d,其透析效果优于人造血管和临时性血透导管,但不及动静脉内瘘。长期留置血透导管常见的并发症为血流不畅和感染。经干预均可控制。结论 长期留置血透导管对于老年人、心功能不全或造瘘困难者是较好的选择,其透析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8.
血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影响透析患者生存率、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血透能刺激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增加,本文就与血透相关的粘附分子的结构、生化特性、透析对它们的影响及在透析并发症中的可能机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肾功能衰竭可伴有活动性出血。此时,若按常规用肝素抗凝进行血透,将会加重出血而导致严重后果。笔者设计了先用浓肝素对透析器及管路进行预处理,再用白蛋白涂布改善透析器生物相容性,作无肝素透析,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进行无肝素透析45例次,透析都取得了成功,没有加重出血或出现透析并发症。据统计,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42~71岁。病因:尿毒症合并颅内出血1例;手术后12小时内急性肾衰伴严重出血4例;维持性血透患者伴严重出血现象22例。2讨论目前,用生理盐水冲洗透析器的无肝素血透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  相似文献   

10.
正血液透析(血透)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法,透析质量直接决定了肾功能衰竭病人的生活质量。血透通路是肾功能衰竭血透病人的生命线,建立和维护功能良好的血透通路是保证充分透析的必要条件。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是目前上肢血透通路构建的主要方式。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病人不断增加,血透通路建立的难度上升,并发症亦越来  相似文献   

11.
随着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率的提高以及糖尿病、老年透析患者的增多,血管通路仍然是影响血液透析(血透)患者成功地进行长期血透的主要障碍之一。通过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被证明是有效的血管通路途径,后者由于并发症多而应用受限制。颈内静脉临时导管的“长期”应用容易形成血栓或血管闭塞。当各种原因无法再选择颈内静脉作为血管通路时,髂外静脉可作为血透患者血管通路的另一选择。我们对1例无法留置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的老年慢性血透患者,选择髂外静脉建立血管通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机制及评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指由于蛋白质能量的摄入与需求不平衡导致的代谢改变、功能损害及体重下降。PEM是终末期肾病(ESRD)透析患者常见的疾病,是血透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EM的血透患者的年死亡率在25%~30%。透析患者开始透析前后定期进行营养状况的评估,尽早发现PEM及其病因,给予合理的治疗,有助于防止病情恶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近年来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中营养评估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调查尿毒症患者共96例,腹透及血透各48例,比较其各自透析前后脂质改变及透析后两组脂质改变有无差异。结果:(1)腹透治疗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较透析前明显升高(P〈0.01),总胆固醇(TC)较透析前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较透析前降低(P〈0.05),LP(a)较透析前无统计学差异;(2)血透组LDL、TG、LP(a)较透析前明显升高(P〈0.05),HDL较透析前降低无统计学意义;(3)腹透组与血透组血脂变化比较:TG、LDL二者的升高腹透组较血透组明显(P〈0.05),LP(a)升高血透较腹透明显(P〈0.05)。结论:透析会加重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脂质异常,腹膜透析表现更明显,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液透析在LP(a)的升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以及瘦素与贫血的关系。方法:83例血透患者分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组及非EPO治疗组,28例未行血透治疗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及24例健康体检者为透析前及健康对照组。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计算各组体重指数(BMI)。测定血常规、血液生化、铁蛋白、转铁蛋白、C反应蛋白及甲状旁腺激素,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高于透析前肾脏病患者及健康人,后二者之间血清瘦素水平无明显差异;女性血清瘦素水平高于男性患者;血透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正相关(P〈0.05)。结论:血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高于透析前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及健康成人,女性高于男性。血透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BMI以及血红蛋白正相关。透析治疗对血清瘦素无影响。血透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升高,不仅仅是GFR下降引起,也是对慢性肾衰竭时血红蛋白减少的一种代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NSE、CA242、Ferritin、β-HCG、AFP、HGH、CA153、CA125、PSA、fPSA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3例维持性血透患者作为血透组、143例未行血透的尿毒症患者(CKD5期)作为非透析组,并选择429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将血透组按血透维持时间分为两个亚组比较:A组,维持性透析时间超过3月;B组,维持性透析时间少于3月。结果:血透组和非透析组比较,Ferriti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透组、非透析组与对照组比较肿瘤标志物Ferritin、CA19-9、CA125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肿瘤标志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组的两个亚组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毒症和血透患者肿瘤标志物Ferritin、CA19-9、CA125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透不能清除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研究证明,血透时血压的调节至少有6个重要的因素,即心输出量,交感神经张力,渗透压,超沪率,血清钾和循环中的血管活性物质。作者通过一例病人证明了血透时调节血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患者男性,56岁。患慢性间质性肾炎、右侧肾乳头坏死作肾移植失败后长期进行维持血透已4年。因出现尿毒症心包炎考虑为透析不充分而改用大面积中空纤维型透析器透析。在透析过程中,频繁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7.
红细胞生成素对透析与非透析患者贫血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肾衰贫血治疗可获满意疗效,但rHuEPO对血透、腹透、非透析患者贫血疗效是否有差别,血透、腹透、非透析患者血浆对骨髓红系造血的影响是否不同目前少有报道,我们就rHuEPO对血透、腹透及非透析患者贫血疗效和不同患者血浆对小鼠骨髓红系造血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探讨rHuEPO和透析疗法对肾衰贫血治疗的协同作用及rHuEPO对不同透析方法治疗的患者贫血疗效的差别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多中心调查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目的评估我国广东省南部血液透析(血透)和腹膜透析(腹透)患者生存质量的状况;比较血透和腹透患者生存质量差异;探讨影响血透和腹透患者生存质量的基本因素.方法采取多中心研究方法.病例选自广东省南部,而主要是广州市的9家大医院的维持性血透、腹透3个月以上的患者,其中血透180例,腹透122例.使用KDQOL-SFTM表进行问卷调查,根据Hays RD提供的方法进行评分.结果 (1)血透患者肾脏病和透析相关生存质量(KDTA)总分为51.2±10.6,SF-36总分为48.2±19.9;腹透患者KDTA总分为56.3±12.3,SF-36总分为47.8±16.8.血透多数领域评分较欧美日同类报道为低;腹透仅部分领域低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但总体评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同类报道无显著差异.(2)比较研究提示腹透总体评分高于血透,但进一步的分层研究提示血透与腹透的生存质量差异主要是在透析的前2年.(3)血透男性患者在KDTA和SF-36及其它5个领域优于血透女性患者;而腹透男女患者之间KDTA和SF-36总分无显著差异.无论男女,腹透患者在多个领域均优于同性别血透患者.(4)血透患者的青年组(<45岁)与中年组(45~60岁)、老年组(>60岁)相比,在KDTA和SF-36总体水平无显著差异,仅在体能相关领域高于中老年组.腹透患者青年组在KDTA和SF-36总分以及多个分支领域明显高于中老年组患者,同时,腹透患者在不同年龄组的多个领域优于同年龄段血透患者.(5)在生存质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方面,血透患者初始的生存质量较低,透析1~2年时的生存质量逐渐提高,2~4年处于高峰,以后开始下降;腹透患者生存质量的趋势KDTA比较平稳,但2年后SF-36呈明显下降趋势.(6)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对KDTA和SF-36总体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分别为透析方式、年龄、性别和透析时间.结论 (1)广东省南部,而主要是广州市的血透和腹透患者生存质量状况的总体水平仍低于西方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2)慢性肾衰竭患者一体化治疗的前2年可首选腹透.(3)血透和腹透患者的KDTA和SF-36生存质量的趋势不同,腹透不仅适合老年患者,更适合年轻患者和女性患者.(4)透析方式、透析时间、性别和年龄影响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影响程度和领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时出现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率近年在逐渐增高。1977年法国23个血透中心44,361次血透中,其发生率为24%;1978年美国40,000次血透中,其发生率为30%,甚至有报告达56%者,这是因为高龄透析者逐渐增多以及使用高效透析器(透析面积为2.5平方米)的缘故。有些病人因发生严重的低灌注综合征而被迫停止透析。因此如何防止血透中的低血压已成为血透治疗中的重要课题。一、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原因目前尚无肯定的结论,但多数人认为是综合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 低血容量血透通过超滤脱水,为了防治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生存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新进入透析且年龄≥18岁患者,随访至2009年3月31日。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生存资料。 结果 共460例透析患者入选,其中247例起始采用血透治疗,213例起始采用腹透治疗。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开始透析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平均动脉压、进入透析治疗前心脑血管事件、Charlson并发症指数(CCI)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为17.9(0.25,51)个月。意向治疗分析结果中,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透总体生存率优于腹透(P < 0.05,log-rank检验);透析1年内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4),而透析1年后腹透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血透患者(P < 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65岁的非糖尿病肾病血透组生存率显著高于腹透组(P <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经混杂因素调整后,两种透析方式本身对透析生存无明显影响(HR,HD:PD = 0.778,95%CI 0.483~1.254,P = 0.303);而年龄(HR = 1.051,95%CI 1.030~1.073,P < 0.01)、透前有脑血管意外史(HR = 2.032,95%CI 1.125~3.670,P < 0.05)、透前CCI≥5(HR=2.592,95%CI 1.230~5.465,P < 0.05)、前白蛋白(HR = 0.022,95%CI 0.001~0.768,P < 0.05)为透析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透析龄≤1年的血透和腹透生存率无显著差异;透析龄>1年的血透患者生存率可能逐渐高于腹透患者。老年非糖尿病患者血透生存率可能高于腹透。年龄、透前脑血管意外史、透前CCI≥5为影响透析生存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