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以纤维素DE22为填料进行离子交换层析分离肌酸激酶(CK)同工酶,再用CK试剂盒测定酶活力,能获得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结果,而且方法简便,经济实用。用这一方法在整体犬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再灌流所致损伤的模型上测定了血清中CKMB的变化。结果表明,心肌梗塞范围的大小与血清CKMB的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成正比。提示用本方法测血清CKMB活性可以定量评价心肌梗塞范围。 相似文献
3.
4.
5.
肌酸激酶(CK,EC2、7、3、2)是参与机体能量代谢的主要酶之一,其同工酶包括MM、BB、MB及线粒体(Mi-CK)等几种类型。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BB存在于脑及平滑肌中,MB为心肌梗塞病人血清中出现的异聚体同工酶,临床上血清CK-MB的检测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判断病情发展和预后的意义,笔者做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肌酸激酶B在前列腺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B(脑型肌酸磷酸激酶,CKB)在前列腺良性及恶性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CKB在BPH1与LNCaP细胞中的表达差异,采用电泳仪法进行血标本CKB检验,最后采用半定量PCR方法研究CKB与雄激素的相关性。结果:CKB在LNCaP的表达量是BPH1细胞中的12.3倍,血检验发现,CKB在未经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组阳性率(5/10)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组(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组CKB阳性率(4/37)与前列腺增生组阳性率(0/1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B在比卡鲁胺(bicalutamide,Casodex)阻断组LNCaP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比卡鲁胺阻断LNCaP细胞。结论:CKB在恶性细胞中高表达,对未经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患者有一定诊断价值,并且其表达受雄激素的调节,可能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烧伤和烧伤感染患者血小板微粒( 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烧伤休克期组(44例)、烧伤感染组(33例)和对照组(11例)患者,用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血浆中PMPs水平,以绝对值和所占细胞微粒比例表示,同时检测临床常用生化指标,并分析与PMPs的相关性. 结果 烧伤休克期组和烧伤感染组CD41+ PMP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且与烧伤面积呈正相关(r =0.258,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入CD41+ PMPs水平回归方程的有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烧伤面积和谷丙转氨酶(ALT).结论 烧伤患者PMPs水平升高可能与烧伤后凝血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三项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小板三项参数在脑梗死患者不同病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深圳迈瑞.3000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7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8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和53例对照组(非脑梗死患者)静脉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密度(PDW)进行检测。对各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急性期三项参数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脑梗死恢复期PLT、MPV较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PDW较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组观察提示血小板三项参数的测定可以定为不同病期脑梗死诊断、血小板功能的初步评价提供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活化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FCM)以单克隆抗体分子作为分子探针检测健康老年人及老年高血压无并发症患者血小板膜上糖蛋白GPⅡa/Ⅲa(PAC-1)及P-选择素(CD62P)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膜上PAC-1的表达量较健康老年人高(P<0.01),与当日平均血压无相关关系,而CD62P的表达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通过FCM检测血小板膜上PAC-1的表达量,可了解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度,对临床用抗血小板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5例和健康对照组90例,分别测定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空腹血糖.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MPV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临床上研究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CK、CK-MB和CK-MB/CK比值在诊断多发伤合并心肌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CK-MB/CK比值在诊断多发伤合并心肌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多发伤患者104例,分为合并心肌损伤组41例(A组),无合并心肌损伤组63例(B组),分别进行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并采集血样测定CK、CK-MB,计算CK-MB/CK比值,同时记录12导联心电图。结果ISS值与CK峰值呈正相关。A组CK-MB峰值及CK-MB/CK比值升高率明显高于B组(P<0.05)。CK-MB和CK-MB/CK比值在诊断心肌损伤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CK-MB92.12%、69.13%、80.44%、2.98、0.114;CK-MB/CK90.70%、87.23%、86.52%、7.10、0.106。结论 多发伤患者损伤赵严重血清CK峰值也越高;CK-MB和CK-MB/CK比值是诊断多发伤心肌损伤的较好指标,且CK-MB/CK比值诊断价值优于CK-MB。 相似文献
13.
对Am246例存活组及8例死亡组与40例正常对照组QTC间期对比分析,结果发现。AmI存活组与正常组的QTC问期P值<0.01,AmI死亡组与正常组的QTC间期P值<0.01,AmI存活组的AmI1与AmI2QTC间期对比P值<0.05均有显著差异,并随着病情好转QTC间期逐渐缩短至正常,而死亡组QTC间期均延长,说明QTC问期是专是估计QmI愈后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小板参数检测项目对血液病诊断的意义。方法:总结109例血液病人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值,并设正常对照。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相比,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增高(P〈0.05)、血小板压积降低(P〈0.01),而平均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平均体积大于正常对照(P〈0.01),血小板压积低于正常对照(P〈0.01),血小板分布宽度无显著变化(P〉0.05);③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结论:血小板的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变化,特别是MPV的变化,对有些血液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计数是血液检查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的升高与降低 ,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以及手术、药物和病人的自身因素密切相关 ,正确认识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 ,有助于临床的诊断、治疗及合理用药。1 血小板计数减少1 1 肝病及肝硬化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未做脾切除手术的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血小板计数均可减少。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量下降最为明显。过去大多认为 ,肝硬化患者脾大可引起血小板分布异常及脾功能亢进 ,使血小板破坏增多所致。近年来发现 ,肝炎病毒 (乙肝、丙肝 )是泛噬性病毒 ,其对骨髓巨核细胞有抑制作用 ,使其成熟不良… 相似文献
16.
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及骨胳肌损伤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已广泛应用,其方法有离子交换柱层析法,电泳法和定量的动力学法(DTT对CK-MB选择活性作用)以及免疫学方法等。前三种方法均较繁琐且有的特异性差。免疫学方法较为省时省力,尤其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但目前使用的均为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提高CK检测中特异性和敏感性,且由于人心CK-MM抗原来源较困难,我们制备了抗牛心CK-MM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变异对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后心率失常的价值。方法 94例患者于心梗后第 14天分别于上午和下午间隔 8h记录 2次信号平均心电图。按照阳性心室晚电位 (VLP)出现的频率分为 :A组 (2次记录均为阳性 )、B组 (仅出现 1次阳性 )、C组 (2次均是阴性 )。结果 1年随访期内 ,A组心脏性猝死 3人 (15 2 % ) ,4人 (2 1% )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事件发生率 7人 (36 % ) ,明显高于B组或C组。结论 VLP呈连续阳性时 ,预测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淋巴瘤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淋巴瘤患者血清PDGF水平.结果 淋巴瘤患者血清PDGF水平,初诊未治和未缓解组(中位数14540 pg/ml,范围9080~29253pg/ml)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中位数9564pg/ml,范围7065~19598pg/ml)和正常对照组(中位数9917pg/ml,范围3529~27692pg/m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晚期组(Ⅲ期 Ⅳ期)(中位数17591pg/ml,范围9080~29253pg/ml)显著高于早期组(Ⅰ期 Ⅱ期)(中位数12153pg/ml,范围10805~14540pg/m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检测淋巴瘤患者血清PDGF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淋巴瘤血管新生程度和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63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白细胞与血小板数量,并结合GOS、是否合并感染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采用ELIISA法观测C反应蛋白(CRP)、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的浓度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患者是否合并感染WBC在伤后24 h内都显著增高(P<0.01),非感染组患者在4 d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至10×109/L以下,但感染组患者4 d时仍高于正常(P<0.05).感染及预后不良患者WBC在7~14 d 出现二次升高,PLT在14~21 d显著升高(P<0.01).TSP1的浓度变化与CRP呈正相关关系(r=0.720,P<0.01). 结论 WBC的动态变化为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提供依据;感染可能引起患者后期高凝状态,注意监测感染患者14~21 d PLIT的变化;WBC二次升高及PLT后期升高影响患者预后;TSP1与CRP可能参与炎症引发血栓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淋巴瘤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淋巴瘤患者血清PDGF水平。结果淋巴瘤患者血清PDGF水平,初诊未治和未缓解组(中位数14540pg/ml,范围9080~29253pg/ml)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中位数9564pg/ml,范围7065~19598pg/ml)和正常对照组(中位数9917pg/ml,范围3529~27692pg/m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晚期组(Ⅲ期+Ⅳ期)(中位数17591pg/ml,范围9080~29253pg/rnl)显著高于早期组(Ⅰ期+Ⅱ期)(中位数12153pg/ml,范围10805~14540pg/m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检测淋巴瘤患者血清PDCF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淋巴瘤血管新生程度和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