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蔡淦教授崇尚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推崇"脾统四脏"之说,认为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擅长运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内伤杂病,强调以脾胃为核心调摄五脏、治脾胃以安五脏。介绍蔡淦教授运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主张治脾胃以安肺疾,临证多采用健脾益肺、健脾化痰、健脾利水、养胃益肺、补益脾肾诸法治之,并附验案二则详述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论张仲景之保胃气学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嘉毅 《河北中医》1998,20(6):377-377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自始至终贯穿保胃气的学术思想,充分向后人昭示胃气的重要性.笔者从治疗、预防及预后等方面阐述其理,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1 论理精湛胃气就是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及吸收功能,是胃受纳、脾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活动的反映.胃气的重要性在许多要著中提及,如《内经》中说:“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杂病论》也不例外,如《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阐述了疾病的发生无不与胃气受损相关,或疾病过程中易发生呃逆、干呕食臭、呕吐、默默不欲食、心中痛热、饥不欲食、下利清谷等脾胃气虚、胃气上逆的症状.因此在《伤寒杂病论》中几乎方方不离养胃之品,法法不离保胃气之大法.2 功效卓著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治疗六经病中非常重视顾护胃气,常用保胃气药物有:炙甘草、干姜、生姜、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白芍药、半夏、粳米等,且法度严谨,功效卓著.具体治则有以下几方面:①健脾养胃法,以小建中汤为代表;②顾护脾胃法,每在攻  相似文献   

3.
郭立中教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张“脾胃衰败,百病乃生”的观点,而脾胃功能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预后转归,同时深谙六经辨证及脏腑表里关系,临证擅于开表运中为先以复中气之升降出入,继而补火生土以壮后天之本来治疗疑难杂病,次第鲜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镜面舌从虚寒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镜面舌是指舌苔骤然退去 ,以致舌面光洁如镜 ,多认为胃阴枯竭、胃气大伤、胃气将绝的危候。临床上遂大剂滋阴之品 ,少佐益气之药 ,或效或不效 ,何也 ?余认为镜面舌并非专主胃阴枯竭 ,而存在脾胃虚寒的病机。以温中健脾之药 ,每能获效。兹略述此诊治体会。  舌苔乃胃气蒸化脾湿而生。正如《辨舌指南》所说 :“舌之有苔 ,犹地之有苔 ,湿气上泛而生 ;舌之苔 ,胃气蒸脾湿上潮而生 ,故曰苔。”苔的有无与胃气的强弱有关 ,此言“胃气”乃指脾胃运化功能 ,“脾湿”应为体内阴津。若脾胃之气强盛 ,脾能“为胃行其津液” ,则舌可得胃气蒸化精微濡养…  相似文献   

5.
脾胃病的辨证与护理王蕴珠(河北中医学院050091)脾胃同属中土,共主饮食水谷的受纳、腐熟及运化,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被称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的盛衰与否,常常关系到疾病的预后。脾胃之气又称“胃气”、“中气”,所以古人常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相似文献   

6.
内伤杂病斡旋脾胃升降土生万物而法天地。脾胃氤氲消磨水谷,化生气血,为后天赖以生存之本源。东垣所立之升阳益胃、补中益气、升阳散火诸法者,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一伤,五乱互  相似文献   

7.
虚证胃痛,常见有脾胃虚寒和胃阴亏虚两个证型。脾胃虚寒病久不愈,可因气虚运血无力,虚寒凝滞而气血不畅;病久阴虚津亏则胃失润降,致使脾胃升降失常。气升不及,脾胃升降运动稽迟而气机不利,或因虚致瘀,或脾虚停饮而出现虚实挟杂的病机。治疗虚证胃痛,应温中健脾以助气升不及,或兹养胃阴以复其顺降的同时,佐以疏利气机之品。而对于虚实挟杂胃痛,如有瘀象应在补虚的同时参以化瘀之法;如有水饮停滞之象应在健脾的同时兼以温化水饮湿邪。胃痛不论虚实,有无肝郁,都应酌情兼用理气之法,气机畅通则有利于升降复常,胃气通和,则胃痛自止。  相似文献   

8.
CAG在全国第三次脾胃病学术会议认为CAG,辨证可以归属于“胃痞”证。CAG在临床上多以脾胃虚弱型为常见,因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或外邪入侵等,均易致脾胃受损,日久即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脾胃虚弱,又易致外邪入侵,且病不易恢复;又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胃络失养,萎弱不荣,亦易致胃气虚弱之象。因此,脾胃虚弱是CAG好发病根本原因。在治疗脾胃虚弱型CAG病时多采取补气健脾为主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气”系人的生命盛衰存亡之关键,历来有“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这里“胃气”的实质是什么?笔者认为,此处“胃气”非“胃气主降”之胃气,乃指脾胃之气而言,是对脾胃共同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的生理基础。什么叫“胃气”?张景岳曰:“正以人之胃气,即土气也。” (《景岳全书》)。脾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属"反酸""呕吐""呃逆"等范畴,为气机升降失调,病在胃,与五脏关系密切,五脏气机升降异常均可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应和胃降逆,辅以疏肝、健脾、宣肺、补肾、养心之法,标本同治。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肝胃同居中焦,升降相依,相互为用,肝气疏泄升发之性可促进胃气之和降,情绪畅达,则不易发病,治疗疏肝气以降胃气之柴胡疏肝散。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胃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关系密切,脾气虚弱,无力布散水谷精微时易导致病理产物瘀滞中焦,加重胃气阻滞导致胃失和降,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肺气不宣,胃气不降:全身气机通过肺的运动维持动态平衡,调节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对于通降胃气可起到提壶揭盖之功。肾失摄纳,胃失和降:胃为水谷之海,肾为气之根,肾火不暖胃土则致胃气虚寒,治疗以和胃降逆,酌加枸杞、山药、杜仲等补肾之品,以达到补先天以养后天的功效。火不暖土,心胃同病:心胃毗邻,心为气血之大主,脾胃乃气血化生之源,心气亢盛,心火上炎而不能下降以暖胃土,水谷不化,胃气失于和降临床上可借鉴"调心以治胃"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1.
靳锋 《西部中医药》2002,15(6):16-16
《脾胃论》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虚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并且《伤寒论》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是“保胃气”。王自立主任医师自幼熟读经典,深受张仲景“顾护胃气”学术思想的影响。王老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治疗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①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及机体的营养都依靠脾胃的消化功能。脾胃机能正常则人体气血充足,正气旺盛…  相似文献   

12.
治疗恶性肿瘤当顾护胃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建辉 《河南中医》2006,26(9):29-30
施志明主任医师从事恶性肿瘤临床工作二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非常强调“胃气”在恶性肿瘤的治疗、调理中的重要性。盖胃为水谷之海,与脾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本也”。此外,脾胃化生的气血为营卫之气的重要来源,内可濡养脏腑,外可御邪于外。故《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充分论述了胃气在疾病发生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临床上患者如果胃气旺盛,纳而能化,则虽病预后较好;如果胃气虚弱,升降失常,受纳不能,气血生化不足,则病情较重,预后不良。此外,…  相似文献   

13.
健脾养胃法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健脾养胃法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谢林1郭振球2孙达武2中药内服治疗骨折,既往多从肝肾或从血论治,忽略健脾养胃。然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健脾养胃亦为骨折治疗之大要。1骨折与脾胃虚弱脾胃主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之源,主四...  相似文献   

14.
路志正调理脾胃治杂病学术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锡涛  路喜素 《新中医》1994,26(6):11-13
本文总结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杂病8字大法,即:补益、调顺、健运、顾护。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虚损证侯应从脾胃论治,脾居中土,为留邪之地,祛湿邪首当健运脾土。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升清降浊必赖枢机之调顺,存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新病沉疴临证莫忘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5.
脾胃者,人之后天之本也。人之出生之后,全赖脾胃受纳、腐熟、运化、吸收五谷精微。以营养脏腑、四肢、百骸。脾胃功能正常,人体脏腑气血滋源正常,气血冲和,阴阳平衡,则健康长寿。脾胃乃人之巾洲,上通下达,人之饮食五味进入脾胃,经过脾胃腐熟运化功能,清者上升,熏肤充身泽毛,浊者下降,二便排出。脾胃乃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充足,阴平阳秘。如果脾胃功能失常,则“当吸不吸、少吸,当收不收、少收,不收而收,不吸而吸”,而变化诸疾,滋生百病,“脾胃一乱,百病乃生”也。  相似文献   

16.
医话五则     
虚弱之病、首重调中人之气血津液,均由脾胃水谷之气化生而成,若脾胃不和,食少无以生化精微,既使峻补、不能成功。缪仲淳云:“夫胃气者,后天元气也,以谷气为本”。故《内经》谓:“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安谷则昌,绝谷则亡”。可见先天之气纵犹未尽,而他脏不致尽伤,独胃气偶有伤败,以致于绝,则速死矣。故胃气一散,百药难施,若  相似文献   

17.
四君子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气短面白,声微倦怠,食少纳呆,呕吐泄泻,脉细弱,苔薄质淡之证。为补气之主方。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补气多从脾胃着手,本方以人参大补充气为君,白术健脾补气为臣,茯苓渗湿扶脾为佐,甘草和中养胃为使,四物皆甘温之品,具平和之性,扶助脾胃中土,敷布精微以荫五脏,不偏不倚,而有“君子”之称。张潞曰:“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草、甘温健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盖人之一生,以胃气为本,胃气旺则五脏受荫,胃气伤则百病丛生。故凡病久虚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胃、补肾两途。故用四君子,随证加减,无论寒热补泻,先培中土,使药气四达,则周身之机运流通,水谷  相似文献   

18.
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古今医家多从虚、热、瘀论治。孙一奎在崩漏病的病因病机和治法上有其独到见解,认为崩漏病因病机虽复杂多变但不离脾胃虚损,如脾胃气虚不能固摄,脾胃虚损血不能生,气血亏虚阴阳不和,冲任虚损血行外溢。认为崩漏虽病因复杂然久则多虚,反对治疗血证过用寒凉,治疗强调从中焦之脾土出发补土培中、益气固脾、健脾生血,治疗亦每多验效,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沈伟  项琼瑶  李希  姚乃中  徐旻 《光明中医》2023,(6):1041-1045
姚乃中教授对婴幼儿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姚老认为其根本在于患儿先天不足,肾精亏虚,主要病因是脾气未充,统摄失度,患儿独有的病因是胃气虚弱,气血乏源。治疗上则以温肾填髓、健脾养胃为主,选方用药多从阴阳互补兼有活血、顾护脾胃兼养肺气着眼,运用温肾健脾法治疗婴幼儿的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特此归纳整理姚老临床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李任先运用化痰法治疗脾胃病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任先教授诊治脾胃病经验丰富 ,认为“虚”和“痰”是脾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 ,虚为生痰之本 ,痰为致虚之标。治疗脾胃病时强调“痰气同治”,以燥湿化痰、健脾养胃为要 ,疗效肯定。其从痰论治脾虚的思想对以脾气虚为主的脾胃病证治 ,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