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残癌危险因素对肝癌切除术后肝动脉栓塞化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Ren ZG  Lin ZY  Xia JL  Zhang BH  Ye SL  Chen SY  Gan YH  Wu XF  Chen Y  Ge NL  Wu ZQ  Ma ZC  Zhou XD  Fan J  Qin LX  Ye QH  Sun HC  Zhou J  Tang ZY 《中华肿瘤杂志》2004,26(2):116-118
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对残癌低危和残癌高危患者预后的不同影响。方法 进入研究的病例分为干预组(辅助性动脉栓塞化疗组)和对照组(未行辅助性动脉栓塞化疗),根据残癌的高危因素将肝癌切除术的患者分为残癌高危者和残癌低危者,采用病例对照实验设计,以单因素统计方法和Cox模型,分析研究术后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对肝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残癌高危因素对辅助性动脉栓塞化疗作用的影响。结果 对于残癌低危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术后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97.2%、78.0%、66.5%、66.5%和91.2%、81.4%、70.3%、54.4%,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7667);而对于残癌高危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术后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89.5%、73.4%、59.2%、53.8%和70.5%、61.9%、46.8%、46.8%,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29)。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辅助性动脉栓塞化疗对切除术后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决定于患者有无残癌的危险因素,辅助性动脉栓塞化疗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术后给予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可延长有残癌高危因素患者的生存期,而对于无残癌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后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不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8cm以上肝癌术后残癌的肝动脉栓塞化疗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肝动脉栓塞化疗对直径大于8cm肝癌术后残癌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肝癌切除术后2个月内经超声和动脉造影证实有残癌的肝癌患者,行肝动脉栓塞化疗;采用COX模型研究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治疗后1,2,3,4年生存率为74.9%,44.2%,36.8%,18.4%。肝癌切除术后残癌的TNM分期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P=0.003)。而原发癌的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局部切除或肝叶切除),肝动脉栓塞化疗的次数,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肝癌术后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是可行的,术后残癌的分期是影响肝动脉栓塞化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大体积肿瘤术后尽早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肝动脉与门静脉灌注化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动脉灌注化疗与门静脉灌注化疗的疗效,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预防途径。方法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75例,其中42例行根治性切除及术后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化疗,33例行根治性切除及术后门静脉灌注化疗。每隔1~3个月重复,定期复查。结果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动脉灌注化疗组的术后复发率(21.43%)低于门静脉灌注化疗组(36.36%),且生存时间(11.4个月)明显较门静脉灌注化疗组(7.6个月)长,而门静脉灌注化疗组的转移率(9.09%)明显低于肝动脉灌注化疗组(32.14%)。结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肝动脉灌注化疗较门静脉灌注化疗疗效好,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同时结合肝动脉、门静脉灌注化疗对术后预防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可能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05例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经肝段动脉栓塞治疗效果和治疗成功的关键步骤。方法:通过肝动脉造影,对105例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经肿瘤供血的肝段动脉进行化疗栓塞治疗。结果:肝段动脉栓塞术者的1,2,3,4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0%、70.0%、50.0%、40.0%和30.0%;肝动脉栓塞术后联合肝段动脉栓塞术者其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4.5%、49.1%、40.0%、29.1%和20.0%。结论:肝段动脉栓塞术是最佳的治疗方式,肝动脉栓塞术联合肝段动脉栓塞术可显著提高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 我院1987~1998年12月期间的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病例284例,采用再次手术切除56例;肝动脉栓塞化疗158例;瘤内无水酒精注射15例。结果 再切除病例的1、3、5年生存率为61.7%、37.1%、25.5%;TACE治疗的1、2、3年生存率为49.3%、28.7%、19.6%。结论 再次手术切除是治疗术后复发的最有效方法,术后辅助性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是发现和治疗术后早期复发的理想方法,效果优于发现复发后再作TACE,对术后高危复发病例应作术后辅助性TACE。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T引导下经皮肝穿注射无水乙醇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对68例肝癌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并与同期53例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组(对照组)比较疗法。结果:治疗组的肿瘤缩小率,AFP下降,累计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显优于对照组。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注射无水乙醇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为肝癌较好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栓塞化疗在肝癌切除术后的价值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为探讨降低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率的方法,从1989年10月至1992年12月,对在院手术切除的219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作前瞻性研究,估价术后辅加肝动脉栓塞化疗,对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疗效。结果表明,根治切除术或姑息性切除后3至4周辅加栓塞化疗,能降低其术后复发率,提高其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中晚期肝癌508例的化疗栓塞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化疗栓塞治疗的疗效及影响生存的因素。方法:对1990年1月-2000年10月间508例中晚期肝癌行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治疗共2025次,其中行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治疗448例,单纯灌注化疗60例。结果: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一、二、三年生存率分别为81.3%、38.6%、21.6%;单纯灌注化疗一、二、三年生存率分别为54.3%、21.3%、9.6%。肿瘤分类、门静脉是否有癌栓、侧支循环的形成、碘油沉积情况以及栓塞技术是否得当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可作为中晚期肝癌的常规治疗,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9.
崔屹  孙尧 《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98-399
目的:比较无手术指征肝癌患者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与在肝动脉栓塞化疗基础上行电化学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无手术指征的肝癌患者59例,随机分为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组(化疗组)和肝动脉栓塞化疗加电化学治疗组(化疗+电疗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近期疗效。结果:在肝动脉栓塞化疗基础上行电化学治疗在肿瘤缩小、肝区疼痛消失方面优于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结论:无手术指征肝癌患者在肝动脉栓塞化疗的基础上行电化学治疗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延长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为二期手术切除创造条件。方法: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加门静脉置泵,术中栓塞药物为:ADM、泛影葡胺、碘化油及MMC;术后门静脉药泵常用ADM、干扰素注射。结果:术后二个月复查B超,肿瘤缩小明显者(缩小至原肿瘤1/3)者74例,占46%,其中18例施行二期肝癌切除术,160例1年后存活率78.6%,2、3、5年存活率分别为65.6%、43.5%及16.3%。结论:采取肝动脉栓塞加门静脉置泵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160例,效果良好,延长了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生存时间,为二期手术切除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几种药物抑制EB病毒壳抗原在体外细胞中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BV和NPC有密切的关系,用三氮唑核苷、聚肌胞、柴胡、鱼金、板兰根、抗毒清咽合剂按不同浓度加入到能自发产生EBV的B95-8细胞悬液中,这几种药物均有一定的抑制细胞中EBV-VCA表达的能力,其中三氮唑核苷(10μg/ml)、板兰根(10mg/ml)和抗毒清咽合剂(1:1000)则有较强的抗EBV作用,抑制率分别达到了55.56%、57.89%和54.17%,而聚肌胞、柴胡、鱼金的抑制作用较弱。实验结果表明,用药物抑制EBV的复制和表达,有可能作为控制NPC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了同源核糖核酸(RNA),其结果显示:在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同源RNA虽不能提高ANLL联合化疗的完全缓解率,但能减少复发率,并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可作为ANLL联合化疗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骨髓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转化为白血病的发病机制,采用PCR放射自显影法分析了位于5P,17P和18q染色体上的Mfd27,Mfd41和DCC微卫星序列的杂合性丢失(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I)。在14例MDS患者恶性演变过程中发现位于P53抑癌基日附近的Mfd41位点有改变,2例为LOH,2例为MI。在Mfd27位点也有改变,2例为LOH,回切为MI。6例阳性病例中有3例已转化为AML-M2m型。DCC位点未检测出改变。表明特定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MDS发展和转化为白血病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谢汝华  肖振德 《癌症》1994,13(5):432-434,437
本文报道测定21例喉癌和30例喉良性病变组织的性激素受体(HSR),雌激素受体(ER),并对21例喉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性激水平进行测定及比较。结果表明,喉癌组织存在SHR及ER,其阳性率均为61.9%;而喉良性病变组织SHR及ER性率仅占6.7%。两堵 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1)。21例喉癌患者术后血清睾酮水平较术前呈下降趋势,统计学上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血清雌二醇  相似文献   

15.
肿瘤患者外周血粘附分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正常人外周血(PB)中粘附分子(CD44)水平及肿瘤患者PB中CD44水平的临床意义。 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2例正常人、21例非肿瘤患者和184例肿瘤患者PB中CD44水平和免疫细胞亚群,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正常人PB中CD44水平为(4897±246)%,正常人PB中CD44水平在年龄、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18例非肿瘤患者(4917±317)%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良性肿瘤患者(6189±303)%与正常人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恶性肿瘤未转移患者(6311±209)%、恶性肿瘤有局部转移患者(6331±179)%、晚期或复发患者(7172±171)%、恶性淋巴瘤(6945±314)%、脑肿瘤(7580±581)%与正常人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晚期或复发组与良性肿瘤组、恶性未转移组、恶性局部转移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恶性淋巴瘤、脑肿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例结核患者有2例CD44水平较高(71%和73%)。 结论 肿瘤患者PB中CD44水平升高可提示肿瘤复发或属于晚期病人,可能存在远处转移,但要注意排除结核存在可能  相似文献   

16.
宫颈癌与性传播因子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宫颈癌的发生与性传播因子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35,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型、沙眼衣原体(CT)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195例宫颈癌的癌组织,51例非宫颈癌,32例健康妇女的正常宫颈组织进行检查。结果:宫颈癌HPV16,18,35型,HSV2型和CT的阳性率分别为;31.79%,30.77%和5.64%,非宫颈癌的阳性率分别为:3.92%,3.92%  相似文献   

17.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原位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间的关系,探讨细胞凋亡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免疫组化技术原位检测62例NHL中的凋亡细胞及增殖细胞的密度。结果随着NHL恶性程度的增高,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减少,与此相反,中度恶性组及高度恶性组的增殖细胞数量明显高于低度恶性组(P<0.01)。结论NHL患者不仅存在活跃的细胞增殖,而且还出现较多的凋亡细胞,随着恶性程度的增高,细胞增殖占优势,而凋亡受抑较严重,由此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25例肺癌病人外周血单位细胞(PBMC)白细胞介素上(IL-1)水平及PBMC对大肠杆菌脂多糖(LPS)、二氧化硅(SiO2)的反应性,结果表明,肺癌病人IL-1水平在刺激前后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0.01),且这种差异不受化疗因素的影响。PBM细胞对LPS、SiO2的反应性比正常人稍低,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提示肺癌病人IL-1增高是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之一,与病人的细胞因子网络状态有关,对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动—门脉双重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告了X线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超声下肝内门静脉化疗(PHPC)加癌内无水酒精注射(PEIT)的双重介入法治疗原发性肝癌(PHC)20例。随访10~38个月,死亡4例,9例生存超过2年,其中6例发现脾明显增大,3例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认为双重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可靠方法,多次TACE及PHPC+PEIT,易加重肝功能损害,治疗期间的保肝及支持疗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Ge—132抑制Epstein—Barr病毒抗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慧玲  吴荫棠 《癌症》1994,13(5):421-423
本文是接免疫荧光技术,研究无细胞毒性浓度的Ge-132在试管内对Epstein-Barr病毒(EBV)抗原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Ge-132明显地抑制EBV相关抗原的表达,抑制程度随药物逍度增加而加强;50-200μg/mlGe-132对B95-8细胞的VCA,MA抗原抑制率为39.24-52.27%和15.42-34.15%,5-40μg/mlGe-132共培育和预处理Raji细胞均能非常异著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