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共同性斜视患者矫正手术的护理方式,对患者术后出现眼部不适应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处理。方法:对26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后进行眼部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做好解释工作,以配合治疗减轻术后反应。结果:术后24小时内25例患者无眼部及胃肠感染,1例患者有轻微疼痛,对症处理缓解。结论: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普遍存在眼部不适,协助医生做好术后眼部及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视觉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于冰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205-205
共同性斜视是在眼外肌肌肉本身和支配它的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所致的双眼轴分离,并且在向各个方向注视时,眼位偏离度均相同的一类斜视.按视轴的偏斜方向,分为水平性和垂直性,前者多见,如内斜视、外斜视;后者少见,如上斜视、下斜视.按注视眼的性质分为单侧性和交替性.按斜视发生的状态,分为间歇性和恒定性[1].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为150例患者做斜视矫正术,效果比较满意,围手术期的护理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现将本院对此病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毛德荣 《中国医药指南》2014,(3):21+23-21,23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出现复视症状概率和相关因素,降低复视症状发生率。方法选取在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手术治疗的300例共同性斜视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患者年龄大复视发生概率大、过矫者发生概率大,外斜视较内斜视术后出现复视症状概率较大,患者存在正常视网膜的对应性出现复视症状的概率较小。结论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高,主要原因为异常视网膜对应眼位过矫及融合无力,早期同视机训练有利于建立正常视网膜对应关系、消除复视。  相似文献   

5.
共同性斜视是眼科常见病,既影响视功能,又影响美容。有些病例则需手术治疗,本文对1983年以来48例斜视矫正术术后随访2年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48例共同性斜视中,男27例,女21例,最大年龄40岁,最小年龄10岁。其中共同性内斜27例,共同性外斜21例,10岁~15岁2例,16岁~25岁30例,26岁~40岁16例。 2 手术方法:均采用角膜缘结膜梯形切口。小于30°者行肌腱边缘切开术,矫正不足时加一条肌肉肌腱切除前徒的联合术。对30°以上内斜为辐辏可做双眼内直肌后退  相似文献   

6.
共同性斜视188例手术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视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影响双眼单视和美容。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我院收治同性水平性斜视患者 188例 ,经手术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188例患者中 ,男 10 8例 ,女 80例 ;年龄 4~ 6 7岁 (<2 5岁者 15 9例 ,≤ 2 5岁者 2 9例 ) ;共同性内斜视 10 6例 ,共同性外斜视 82例。 14岁以下儿童用 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 ,有屈光不正及弱视者先配戴矫正眼镜和做弱视训练 ,6个月后仍存在斜视度才行手术矫正。1 2 检查 患者均由专科医师详细询问病史 ,行视力、外眼、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 ,术前、术后以…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观察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患者38例,并对其术后眼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一周正位35例,欠矫2例,过矫1例.所有患者眼球运动功能良好,无外转受限.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与诸多因素有关,术前、术中和术后都要充分考虑融合功能的作用,应根据患者的融合功能强弱灵活掌握手术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中显微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儿童共同性斜视75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34例在显微镜下完成斜视矫正手术为A组,41例在肉眼直视完成斜视矫正手术为B组,观察两组手术后的眼位,手术后球结膜反应,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术后2周后进行同视机三级功能训练,观察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随访3-6个月,A组术后正位32例占94.12%,25例具有双眼单视功能,占73.53%,19例建立立体视觉,占55.88%。B组术后正位38例占92.68%,29例具有双眼单视功能,占70.73%,21例建立立体视觉,占51.22%。两组眼位矫正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球结膜水肿轻,充血消退快,切口愈合佳,无手术瘢痕,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中视野清晰,能提高操作准确性,疗效确切,具有减轻手术创伤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等诸多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我科诊治9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并对其进行追踪随访。结果本组病例术后1周的近期效果正位率81.11%,术后6周远期疗效正位率78.1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岁组术后6周眼位正位率为76.19%,〉13岁组正位率为75.3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随访8周-12个月,随访率为100%;68例患者同视机检查中15例具有立体视,除2例〉13岁,其余均≤13岁。结论早期手术矫正,充分做好术前准备,使手术误差减少到最小,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陈长寿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58-2259
共同性外斜视是临床上常见的斜视类型之一,对视觉功能危害较大,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矫正,但外斜视手术矫正不易获得满意效果.为了探讨外斜视手术效果及相关因素,现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采用手术矫正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通常内斜矫正,内直肌退后不超过5毫米,而带线疗法矫正内斜,内直肌最多可后退8毫米,术后内直肌力减至正常,辐辏功能良好,内直肌带线后退所以能增大后退量而不影响辐辏功能,是由于带线后退的内直肌止点仍在原止点,离断的内直肌睫与原止点之间有缝线联系,即相当于延长了内直肌。阅读时内直肌的收缩通过缝线仍可发挥作用。此法除了可增大手术量达到满意矫正斜视外,同时比单纯内直肌睫切断  相似文献   

12.
手术治疗38例共同性内斜视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38例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斜视度在+25^△以下者,一般行单侧内直肌或双侧内直肌后徒术,+25^△~+50^△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徒术或单眼内直肌后徒联合外直肌缩短术。〉60^△行双眼内直肌后徒联合一条外直肌缩短术。结果Ⅰ级治愈30例占80%,Ⅱ级良好5例占14%,Ⅲ级差3例占6%。结论共同性内斜视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近期正位率79.0%(49/62),远期正位率为70.4%(38/54)。结论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早期手术矫正,既可以改善外观又可以恢复部分双眼视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小儿斜视全麻手术54例护理体会福建师范大学医院张丽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张琼芳我们于1990年~1992年在全麻下行小儿斜视手术54例,现介绍护理体会。一、一般资料本组小儿斜视54例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6岁。共同性内斜...  相似文献   

15.
共同性斜视是眼肌的不平衡、在不能用视觉反射控制的情况下所表现的眼位倾斜。共同性斜视的斜视角在任何注视方向皆相等,其客观表现为没有双眼固视能力,其主观表现则为缺乏或全无融合能力,所以无双眼单视和立体感觉。共同性斜视有眼位倾斜及发生视力混淆及复视症状,为消除此等症状、其斜视眼的视力由大脑皮质之抑制作用加以消除,在抑制过程中斜视眼形成了异常网膜对应和弱视;故斜视患者症状的消失是  相似文献   

16.
我院外科于1994年1月至2002年5月共收治外伤性肝破裂62例次,全部病例经手术治疗。现将病例总结,就手术治疗提出自己的体会。1 临床资料1.1 年龄:5~78岁,平均38.5岁。性别:男性52例,女性  相似文献   

17.
<正>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患者中较为常见,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严重影响双眼的视功能,早期的手术矫正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主要方法,但手术矫正的疗效易受诸多因素影响,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术后欠矫的比例较高。笔者收集了10年来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资料,并对手术矫正的临床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已揭示大脑皮层视区80%是双眼驱动细胞,视觉系统存在有特殊的复合通道,大脑皮层对立体视觉的处理具有双眼性。因此,对斜视的治疗已不仅仅是解决眼位,改善外观,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术前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检查成为斜视手术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对23例共同性外斜视儿童进行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死亡原因主要是急性血肿的颅内占位及出血本身对脑及血管损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而超早期(发病6 h内)[1]进行手术,消除血肿的占位,抑制和拮抗继发的脑损害因素,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死亡原因主要是急性血肿的颅内占位及出血本身对脑及血管损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而超早期(发病6 h内)[1]进行手术,消除血肿的占位,抑制和拮抗继发的脑损害因素,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