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丽平 《职业与健康》2005,21(11):1838-1839
目的研究肝硬化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效果.方法对住院经急诊内镜检查确诊的60例肝硬化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出血量与肝功能Child-Pagh分级呈正相关,以中等量出血为多,占钙.3%;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31.2%;病因以消化性溃疡和门脉高压性胃病为主,占83.3%.结论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近1/3,,急诊内镜检查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内科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了肝硬化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内二科收住的肝硬化患者75例,并对其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幽门杆菌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5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5例,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3例,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2例,消化道溃疡出血者19例,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l例;其中HP阳性46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0例;HP阴性29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5例。 HP阳性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肝源性消化性溃疡有一定关系,肝硬化HP阳性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明显升高,因而要降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首先得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后评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静 《中国医师杂志》2005,7(5):631-633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后评估。方法 对1990-01~2004-09 502例住院病人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以男性及中老年人多发,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门脉高压性胃病、消化性溃疡为主要病因,易合并失血性休克、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饮酒及及非甾体类药物为主要诱因,内科治疗有效率(2周)为89、84%,死亡率为10.16%,主要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结论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性别、年龄、季节等多因素相关,病因、肝功、合并症、年龄等因素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与肝功能分级、食管胃静脉曲张及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35例合并PHG的肝硬化患者常规胃镜检查,对可能影响PHG的各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35例肝硬化PHG患者中,PHG严重程度与肝功能级别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92例(84.7%)患者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且随着曲张程度的加重,PHG程度也增加。重度PHG患者消化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大于轻度PHG患者。结论随着肝功能分级及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肝硬化PHG严重程度也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5.
林梅 《中国保健》2009,(15):601-602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44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为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68.2%),8例为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18.2%),6例为消化性溃疡出血(13。6%)。出血诱因有药物、饮酒、过度劳累、精神刺激等。经综合治疗,3d内无活动性出血35例,有效率79.5%;1w内无活动性出血38例,有效率86.4%;2w内无活动性出血40例,有效率90.9%。结论:对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掌握临床特点、及早查明出血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H)的临床表现及胃镜检查结果并寻找原因.方法 对421例UGH患者急诊胃镜检查,分析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与胃镜表现.结果 421例中,静脉曲张破裂所致为200例,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为99例,贲门区、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分别为74例、27例;非静脉曲张破裂为221例,其中门脉高压性胃病为98例,然后依次为急性胃黏膜病变、肝源性溃疡等.结论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仍是UGH的主要原因,而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也是重要原因,以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最常见.及时的胃镜检查有助于鉴别不同病因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常引起胃粘膜损伤.发生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这种因肝硬化失代偿合并门脉高压者所引起胃粘膜的病变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rotal Hypertensire Gastropathy.PHG)、研究表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来自静脉曲张破裂者仅占13%~41%.而胃粘膜病变所致的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却占29%~57%。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1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设为A组,100例普通胃病患者设为B组。观察溃疡出血率、检出率、HP感染率、肝源性溃疡分期与门静脉高压的关系、溃疡易发部位、治愈率。结果:肝硬化并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一般胃病患者。此外,肝硬化并消化性溃疡的胃肠出血率明显高于一般胃病患者,肝源性溃疡大多发生在胃部。在治疗上,制酸剂(质子泵抑制剂)结合盐酸普萘洛尔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制酸剂。结论:多数肝源性溃疡临床症状不典型,其检出率、并发出血率均高于一般消化性溃疡,并且溃疡活动期的发生率与门脉高压有关。故在治疗肝源性溃疡时应注意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溪  毛建娜  歧红阳 《职业与健康》2010,26(13):1546-154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观察HP感染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76例及同期在同医院经胃镜和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无肝病病史中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87例,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组HP感染率为30.3%,显著低于慢性胃炎组的76.5%(P〈0.05)和消化性溃疡组的83.3%(P〈0.05)。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慢性活动性胃炎HP感染率为53.6%,非活动性胃炎HP感染率为1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率随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增加而下降(无食管静脉曲张者HP阳性率为58.3%,有食管静脉曲张者HP阳性率为21.2%,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是一种独特类型的胃病,其发生与发展与HP感染无显著相关性;HP感染不是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但HP感染和门脉高压性胃胃病黏膜的慢性活动性胃炎密切相关;肝硬化门脉高压影响HP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on gastopathy,PHG)是指门脉高压症伴发的胃黏膜特征性马赛克样红斑的病变,主要发生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症状.其中约8%上消化道出血见于继发的PHG,食管静脉曲张与PHG均为门脉高压所致。我们回顾4年来204例老年肝硬化患者的胃镜检查资料,对诊断PHG的73例患者内镜下表现进行分析,以了解食管静脉曲张和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这些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以提高对老年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is a criticalexam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philosophy of medicine as a discipline. Ithighlights two major themes in the contemporarydebate about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thescope of the discipline and the relation of thediscipline to its cognate disciplines. A broadview of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is defendedand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is seen as aphilosophical sub-discipline. These viewsdepend in important ways on three factors: ageneral metaphysical world view, particularunderstandings of the cognate disciplines, andthe perspective from which one asks the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disciplin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future of thephilosophy of medicine may follow the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at philosophical,sociological and historical studies may combinein a mutually enriching way to form ‘‘medicinestudies.’‘  相似文献   

12.
主要对北京协和医学院“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博士点基金获得资助情况及博士点基金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对本校现有管理模式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加强博士点基金项目的管理提出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由人口学家Manton,K.G 1976年提出的致死疾病衰老模型(Lethal-defectWearout Model)风险寿命表法对西安市碑林区1987~1988年居民死因进行多死因统计分析,并与传统的Chiang's单死因风险寿命表分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人口趋向老龄化,慢性退行性疾病日趋普遍的情况下,仍沿用单死因统计方法已显得不够合理,而多死因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则更具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7岁以下残疾儿童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掌握残疾儿童现状为制定优生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996年《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进行诊断。结果视力、听力、智力、肢体、综合残疾124人,现残率9.68‰,现残率以智力残疾为首,其次分别为综合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男童明显多于女童,3岁以上儿童残疾明显高于3岁以下儿童,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除听力与曾用过耳毒药物有关外,其余残疾类别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是预防残疾儿童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以IBM-PC机为基础的智能型多功能肢体残疾康复治疗仪,它主要应用于肢体残疾的治疗和康复。训练速度、角度以及时间,均可自动控制和监视。该仪器性能优良,操作简便,结构紧凑,是一种新型的治疗和康复装置。  相似文献   

16.
17.
病房改造后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医院病房改造,将既往8-10人一间的病房改造成中小病房,每个病房有独立卫生间、阳台、空调,满足了病人不同的需求,吸引了更多的患者到院就医,从而使2000年比1999年的同期的门诊人次增加14.4%,出院人次增加16.2%,平均床位开放增加9.0%,床位周转增长6.8%,平均住院日下降7.0%,期内门诊收入增长43.9%,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下降10.5%,年业务收入增长18.9%。  相似文献   

18.
循证医学在促进中医药学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中药疗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药学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在实践中可为药品遴选和临床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论述了应用循证医学进行药物遴选的程序:①编制检索策略;②对证据分级;③进行Meta分析并总结成文.最后,讨论了目前将循证医学引入中药学存在的困难: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中药的标准化有待完善、复合型人才匮乏,以及存在发表性偏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太原市杏花岭区2007-2010年居民主要死因及潜在减寿年数,找到影响居民健康和死因最主要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有限卫生资源,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法 使用SPSS13.0和Excel2003软件来计算和分析居民各主要死因的构成比、顺位、潜在减寿年数及潜在寿命损失率.结果 太原市杏花岭区2007-2010年居民死亡人口总数为11 366人,全人群死亡率为4.94‰,男性死亡率为6.13‰,女性死亡率为3.69‰;全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是:心脑血管病,肿瘤,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居民全死因PYLL为89 903.30人年,PYLL减寿率为3.91%.全死因PYLL构成比顺位前5位依次是:肿瘤,心脑血管病,意外伤害,感染性疾病,其他慢性病.结论 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研究结果 显示肿瘤、心脑血管病、意外伤害、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病依旧是今后工作的重心所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慢性病的教育与防治,根据疾病发生的规律制定有效的疾病干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浅谈对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 20世纪90年代,医疗费用持续增长,超过GNP的增长速度。医疗费用上升中药品费用占很大比重。原因分析 医疗财政补偿持续不足,药品市场管理混乱,卫生系统的行业形象下降,社会要求卫生系统进行改革,为了解决药品费用上涨过快的问题,卫生部门尝试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政策。讨论 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不同于医药分业,也不等于医药分家。政策实行后有引发许多新的问题:(1)医院补偿依然乏力;(2)病人的负担有增无减;(3)医疗质量保证难度加大等等。因此首先必须加强领导组织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