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穿孔素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在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穿孔素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40只小鼠等分为CVB3感染组及非染组,所有小鼠于感染后第10天处死并取其心脏;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心肌浸润细胞中PFP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心肌中CVB3RNA;半定分析PFP抗原及CVB3RNA水平,并分析PFP抗原水平与CVB3复制及心肌病变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免疫学是一门深入到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科,其概念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在《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材(第三版,肖运本主编)第一章第二节“免疫细胞”中讲到K细胞的功能,文中叙述“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笔者认为这一概念比较模糊,现就K细胞的作用提出笔者的一点看法。K细胞为具有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一般认为直接来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其特点是细胞膜上具有IgGFc受体。当靶细胞膜上的抗原与抗体IgG特异性结合时,K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IgG结合,触发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该过程见图1。由于这种杀伤作用“必须依赖… 相似文献
3.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指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或瓣膜或腱索或大动脉内膜并伴赘生物形成.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分枝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常见的致病菌是链球菌、葡萄球菌、肠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其基本病变为心内膜炎症,形成赘生物,主要侵犯瓣膜,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最多见,也可发生在其他有病变的瓣膜.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通过两种靶细胞在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活性检测的比较,选择一种较为合适的靶细胞.方法应用绵羊红细胞(SRBC)、鸡红细胞(CRBC)作为靶细胞,在效靶比为1:10、抗SRBC抗体1:2000 、抗CRBC抗体1:200稀释,37℃孵育4h后,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两种靶细胞的细胞毒指数.结果检测得PBMC对SRBC的细胞毒指数(%)为9.03±6 .74,对CRBC的细胞毒指数(%)为31.77±16.27.其中对10例同人相同浓度PBMC对SRBC、C RBC的细胞毒指数配对比较中,经相关性检验,对两靶细胞的检测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r= 0.7152,P<0.05);经t检验,对两靶细胞的细胞毒指数具有极显著性差异(t=4.33, P<0.01).结论在相同条件下,对CRBC的细胞毒指数比SRBC高 ,用CRBC作为靶细胞检测人PBMC的活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和处理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超声心动图已广泛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 ,其优势在于能直接显示赘生物 ;了解有无基础心脏病变 ;继发性损害和合并症 ;判定心功能状态 ,估计预后 ;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超声心动图已被公认在诊断和处理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是优于其他影像检查的首选方法。1 超声检查目的1 1 当患者临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成立时 ,超声检查的目的为 ①探查有无赘生物 ,其附着部位、大小、形态、数量、活动度等。②受损瓣膜有无穿孔、腱索断裂、反流及其严重程度。③有无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心脏病变。④有无其他合并症 ,… 相似文献
7.
8.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于致病微生物的侵入而至心内膜、心 瓣膜甚至大动脉内膜感染性炎症病变.心内膜炎是指心壁内膜 的炎症.心脏瓣膜最常受累,其次为心腔内膜.当心内膜炎的 损害(赘生物)含有微生物时,则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这是一 个总称,包括了疾病的各种临床类型(如急性、亚急性、人工 瓣膜性感染),也包括了不同的病原(如细菌、酵母菌、真菌等) 感染. 相似文献
9.
1.一般护理(1)正确测量体温,每4小时测量1次,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并记录,把体温真实变化反映在体温单上.(2)嘱忠者卧床休息,采取舒适体位,限制活动量,为患者提供适宜的病房温度和湿度,温度20~22%,湿度50%~60%,房内空气清新,利于呼吸,并保持安静.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临床总结探讨3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0例IE中,男22例,女8例;年龄3~50岁(平均26.3岁);心功能(NYIIA)Ⅱ级5例,Ⅲ级19例,Ⅳ级6例。择期手术18例,急诊手术12例。施行二尖瓣替换术4例,主动脉瓣替换术6例(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窦瘤破裂同期行窦瘤切除修补术,主动脉二尖瓣双瓣替换术8例,三尖瓣修复成形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动脉导管直视缝闭术4例,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2例,右室双腔心根治术1例。结果:本组死亡3例,死亡率10%,分别为主动脉二尖瓣替换术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室颤各1例,法乐氏四联症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1例。27例术后随访9~250个月(平均86.4个月),晚期死亡2例,均为人造瓣膜心内膜炎。存活25例(83.3%)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恢复至Ⅰ级者20例,Ⅱ级者4例,Ⅲ级1例。结论:外科治疗是难治性IE的有效治疗手段,IE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尽可能清除感染病灶和彻底根治心脏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总结13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以期更好地掌握手术时机和指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7/2008-09我院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患者134(男91,女43)例,年龄9mo~68岁,病史16d~27mo.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102例,风湿性瓣膜病29例,无基础心脏病3例.临床主要表现包括发热、气急、寒战、贫血、水肿、皮肤瘀斑和动脉栓塞.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128例患者有心内膜赘生物形成,血培养阳性29例(29/112).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通过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及赘生物,并同期处理瓣膜病变和修复心内畸形.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6~8wk.结果:手术死亡1例,早期死亡8例.125例痊愈出院.随访92例,随访时间2~96(68.6±19.1)mo,感染均未见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级73例,Ⅱ级19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做到早期诊断,适时而妥善的外科手术和内科联合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措施.方法 对近年来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措施进行了文献复习,并报道了1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膜炎患者早期采用Amplatzer导管封堵术的治疗过程.结果 革兰阳性球菌仍是大于2岁儿童的主要致病菌,未发现耐青霉素的链球菌菌株,各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大剂量青霉素或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仍然是抗感染治疗的首选措施;尽早外科开胸纠正心脏结构畸形、清除瓣膜赘生物或病灶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措施.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膜炎患者超声无赘生物,在充分的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适时地采用介入治疗方法亦能达到对某些病人治愈的目的.结论 足量敏感的抗生素、早期外科手术是治愈心内膜炎的关键措施,介入治疗可能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的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3例IE患者有基础心脏病者57例 ,其临床表现 :发热58例(90 1%)、脾肿大38例(60 3 %)、栓塞12例(19 1 %)。51例作血培养 ,11例培养阳性 ,占21 6 %(11/51)。超声心动图检查 ,发现赘生物28例 ,占44 4 %(28/63) ,死亡3例 ,占4 8 %(3/63)。结论IE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血培养阳性减少 ,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 ,对IE不仅可提供病因、病理诊断 ,而且能对其并发症及预后作判断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赘生物形态学特征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观测心脏赘生物的形态大小、回声强度、活动度、分布范围及瓣膜反流程度,结合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等,追踪随访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随着赘生物大小、活动度、范围分级级别及瓣膜反流程度的增加,其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而赘生物的回声强度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赘生物的活动度、范围、大小和瓣膜反流均与并发症呈显著的相关,它们均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并对治疗决策、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慧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20):105-108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老年患者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 年3 月-2016 年2 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IE老年患者96 例,对其采动脉血,进行细菌培养,使用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病原学鉴定。结果96 例IE患者中,病变位置在左心者76 例(79.17%);病变位置在右心者7 例(7.29%);病变位置在左右心者7 例(7.29%);病变位置不明确者6 例(6.25%);在上述96 例患者中,检出病原菌45 株,以酿脓链球菌为主,有25 株占55.6%;伴有心脏基础疾病者46 例(47.92%)。在多因素分析中,血红蛋白<90g/L和医院感染是IE老年患者的主要不安全性因素,而对其采取手术治疗是安全性因素。结论酿脓链球菌是IE 老年患者的主要病菌,应预防控制其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E -选择素和P -选择素在感染性心内膜炎 (IE)患者血栓形成过程中 ,对炎症诱导的凝血因子前体 (酶原 )变化和内皮细胞活性改变的作用。方法 6 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纳入研究 ,并在开始抗生素治疗 3d内 ,完成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 ,其中 15例住院期间发生栓塞事件。另将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 35例设为对照组 ,于入院 /门诊体检时空腹抽外周静脉血测IE患者中发生血栓事件者和未发生血栓事件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sE -SLT和sP -SLT水平。结果 IE栓塞 (+)组赘生物检出率较高 ,但与IE栓塞 (- )组比较 ,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86 .7%vs 6 2 .5 % ,P >0 .0 5 ) ,但前者赘生物的最大径较后者大 ,并有显著差异 [(13± 5 )mmvs (9± 4 )mm ,P <0 .0 5 ]。IE栓塞 (+)组血浆sP -SLT水平明显增高 ,与IE栓塞 (- )组和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 [(6 0 .31± 6 .6 3) μg/Lvs (30 .72± 5 .33) μg/L ,P <0 .0 0 1,和(6 0 .31± 6 .6 3) μg/Lvs (2 7.39± 5 .5 8) μg/L ,P <0 .0 0 1]。同样 ,IE栓塞 (+)组血浆sE -SLT水平也明显增高 ,与IE栓塞 (- )组和对照组比较都差异显著 [(76 .0 6± 9.37) μg/Lvs (4 0 .6 5± 6 .6 9) μg/L ,P <0 .0 0 1和(76 .0 6± 9.37) μg/Lvs (37.2 3± 5 .76 ) μg/ 相似文献
19.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9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占87.0%,其中以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占8.7%,分布呈现多样性;真菌占4.3%。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最高的是红霉素、青霉素和氨苄西林,最敏感的是万古霉素;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头孢西丁和复方新诺明,最敏感的是亚胺培南。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呋喃妥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利福平的抗菌活性最强,可作为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经验性用药。 相似文献
20.
Loeffier endocarditis is clinically presented as 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which is the least common of the three major categories of cardiomyopathic disorders.1 The endomyocardial fibrosis was considered as its main pathophysiologic changes.24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thickening of the apex and inflow tracts of one or both ventricles, and the papillary muscle and chordae tendineae also can be involved in some cas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