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胸腺瘤的诊断方法、临床病理分期与预后的关系以及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 对1992—1998年手术治疗的63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和CT表现、手术所见、病理诊断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Masaoka病理分期^[1]:I期12例,Ⅱ期29例,Ⅲ期17例,Ⅳa期5例;合并重症肌无力(MG)ll例;肿瘤完整切除45例,姑息切除14例,探查活检4例;术后并发肌无力危象7例,死亡l例。结论 胸腺瘤的诊断依靠临床和病理检查,手术是治疗胸腺瘤的主要手段,手术方式及临床病理分期等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不同分期恶性胸腺瘤的手术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7例胸腺瘤患者按Masaoka法分期,Ⅱ期19例,Ⅲ期32例,Ⅳ期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辅以放疗,其中肿瘤完全切除34例,姑息性切除14例,探查活检9例。结果54例患者接受术后随访,失访3例,随访时间1~10年。Ⅱ、Ⅲ、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41,P<0.05),但10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肿瘤完全切除、姑息性切除、探查活检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χ2=9.41,P<0.01)。结论预后与肿瘤分期及手术切除肿瘤程度有关。尽可能广泛切除肿瘤,并辅以术后放疗,可明显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纵隔肿瘤,它起源胸腺上皮细胞。胸腺瘤因其潜在的侵袭性而被认为是恶性肿瘤,并且常伴有重症肌无力、红细胞发育不良、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副瘤综合征,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现对我院收治的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相关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1 临床病例 男性患者 ,47岁 ,1993年 5月查体发现右前纵隔肿瘤 ,MIR示为囊性占位性病变 ,肿瘤为 7cm× 5cm×4cm ,临床诊断胸腺肿瘤 ,于 1993年 6月 16日在胸腔镜下行肿瘤切除术 ,术中无意切破肿瘤 ,流出褐色液体 ,在镜下全切肿瘤并行胸腔冲洗 ;术后病理报告为纤维组织囊壁 ,可见上皮细胞。术后患者未予任何治疗 ,一直正常上班。 1994年 10月复查 ,MRI示右上纵隔 4 5cm× 4cm× 3 5cm实性肿块 ,右侧后胸膜多个转移灶 ,临床诊断恶性胸腺瘤并胸内广泛转移 ,于 1995年 11月 2 9日开胸行肿瘤切除术 ,术中见肿瘤最大直径 8c…  相似文献   

7.
8.
胸腺瘤1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良、恶性判断及其预后影响存在多种看法[1~3]。我们采用目前使用较多的Masaoka分期法[4]对胸腺瘤进行分期,主要讨论胸腺瘤临床、病理分期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并讨论手术、辅助治疗对预后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从1985年2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胸腺瘤149例。男88例,女61例(l.44∶1);年龄30~64岁,平均45.5岁。良、恶性区分是按Masaoka外科、病理分期法进行划分,Ⅰ期:肉眼下包膜完整且镜下无包膜侵犯;Ⅱ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胸腺瘤WHO组织学类型与Masaoka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总结其治疗经验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临床特点、手术方式、综合治疗措施及生存率等。结果胸腺瘤WHO组织学类型与Masaoka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81例患者中完整切除59例,不完整切除16例,开胸探查5例,1例行DSA引导下肿块穿刺活检。局部晚期(Masaoka分期Ⅲ、Ⅳa期)的患者中,8例行放射治疗,15例接受了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部分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6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6.8%和61.5%。结论胸腺瘤WHO组织学类型与Masaoka病理分期存在相关性。采取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能使胸腺瘤患者保持较高的3年和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并肺栓塞(PE)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66例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66例恶性肿瘤无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对比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给予不同治疗方法的转归。结果原发肿瘤类型在肺栓塞及非肺栓塞组的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P=0.036)、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P=0.347)、冠心病(P=0.03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0.005)、Ⅲ-Ⅳ肿瘤(P=0.023)、中心静脉置管(P=0.012)、凝血异常(P=0.005)、静脉血栓(P=0.003)、血氧分压(P=0.003)、化疗周期(P=0.008)、长期卧床(P=0.006)临床指标在肺栓塞组与非肺栓塞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P=0.042)、既往有高血压病(P=0.03)、冠心病(P=0.04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0.042)、肿瘤分期Ⅲ-Ⅳ期(P=0.001)、有中心静脉置管(P=0.002)、有凝血异常(P=0.000)、有静脉血栓(P=0.000)、血氧分压〈60mmHg(P=0.001)、化疗周期≥6次(P=0.008)为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患者行抗凝溶栓治疗与一般支持治疗对比(χ2=9.159,P=0.002)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6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分期Ⅲ-Ⅳ期、有中心静脉置管、有凝血异常、有静脉血栓、血氧分压〈60mmHg、化疗周期≥6次为恶性肿瘤并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对于恶性肿瘤并肺栓塞患者,积极抗凝溶栓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合并恶性肿瘤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4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住院治疗的1 56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其中74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的一般情况、所患肿瘤类型、类风湿关节炎和肿瘤起病顺序、用药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4.16%,74例患者中女性53例,男性21例。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时年龄(52.6 ± 17.8) 岁,肿瘤确诊时年龄(63.4±12.7)岁。类风湿关节炎起病时间早于恶性肿瘤者51例(51/74),时间间隔2~60年,平均(17.2±14.2)年;恶性肿瘤发病早于类风湿关节炎者16例(16/74),时间间隔1~21年,平均(6.2±5.9)年,其中10例为性激素相关的肿瘤;二者同时发病7例(7/74),两者发生时间间隔在1年以内,7例均为RA先诊断,年龄均在60岁以上,且均为消化道肿瘤。肿瘤类型以胃肠道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最常见;其次为呼吸系统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病情活动、药物的使用、雌激素及吸烟等是可能的危险因素,因此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诊断时均要进行恶性肿瘤筛查,诊断后要进行恶性肿瘤监测。  相似文献   

13.
吴晶新  李晓溪 《北京医学》1995,17(6):344-346
分析了由病理检测确诊的51例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及初诊时的诊断特点,原发于淋巴结以外以胃肠道病变为主的淋巴瘤占27%,占结外淋巴瘤的64%。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征性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导致误诊者占80%以上,尤其胃肠型者90%误诊。通过分析可以提高医师诊治水平。尤其目前分科过细的情况下消化科医师应对此症提高警惕性,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性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对33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化疗前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栓组病例占同期发病的6.1%,且以深部静脉血栓形成(VTE)为主。血栓性疾病可能是恶性肿瘤的首发表现,以血栓事件起病的恶性肿瘤中44.4%已发生远处转移。恶性肿瘤血栓组1年及1年半生存时间较非血栓组短(P〈0.05)。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相比,抗肿瘤治疗前血小板、白细胞、凝血酶原时间(PT)及D-D(DD)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伴有血小板、白细胞和DD升高的恶性肿瘤患者,更易发生血栓事件,预后差,应早期发现并干预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1年10月发生ARF的15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因肝多发转移瘤或原发性肝癌肝肾综合征所引起。2例患者因肿瘤压迫输尿管导致肾积水所引起。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本周氏蛋白轻链形成的管型引起。1例肺癌患者因应用造影剂后突发ARF。1例胃癌患者因多种原因导致的有效血容量不足引起。结论 ARF是恶性肿瘤的严重并发症,病因复杂,病死率高,治疗上应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高度重视,给予积极补液,改善循环血量,尽早发现ARF的可能,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ARF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皮肌炎(D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情况。方法纳入24例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患者,收集其在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皮疹表现、受累肌群等)及血清学指标(包括相关抗体、肌酶谱、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进行资料分析,并在出院后进行3年随访。结果24例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年龄4587岁,男女之比为1:1.18,其中肺癌及鼻咽癌各6例(各占25.0%),乳腺癌3例(12.5%),卵巢癌及胸腺癌各2例(各占8.3%),宫颈癌、肾癌、胃癌、肠道肿瘤、多发转移肿瘤(原发灶不确切)各1例(各占4.2%)。24例患者中,有恶性红斑13例(54.2%),体质量减轻10例(41.7%);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ANA)阳性22例(91.7%),Jo-1抗体均为阴性。随访期间死亡16例(66.7%),仍然存活8例(33.3%)。主要的死亡原因包括肿瘤多发转移引起的并发症、皮肌炎引起的多脏器衰竭、肺部感染引起严重的呼吸衰竭、暴发性肝炎;随访3年,1年生存率为50.0%,3年生存率为33.3%。结论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中肺癌及鼻咽癌发病率高,其次为乳腺癌、卵巢癌、胸腺癌,其病死率高。皮肌炎患者出现恶性红斑、体质量减轻,尤其对高龄患者需警惕肿瘤存在可能。  相似文献   

17.
朱旭利  廖康煌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4):374-375,409
目的研究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对近3年来收治的17例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与45例不合并恶性肿瘤的皮肌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7.4%,肿瘤类型多样以胃癌、卵巢肿瘤、食道癌为主。伴发恶性肿瘤的皮肌炎患者血沉(ESR)、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水平较不伴发恶性肿瘤者高,肿瘤标志物阳性率较不伴恶性肿瘤患者高。结论年龄〉40岁、ESR、CK、LDH、-HBDH及肿瘤标志物等升高为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纵隔肿瘤与囊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纵隔肿瘤和囊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1996年3月至2005年4月343例纵隔肿瘤和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及囊肿完整切除300例,部分切除25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发生并发症9例。结论正确诊断以及根据肿瘤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及诊刮的临床依据。方法 对 37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 因非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出血占 57 83% ,良性疾病占 2 7 56 % ,恶性疾病占 1 4 59%。患者出血时年龄大 (>60岁 )、绝经年限长 (>1 0年 )及出血距初诊时间长 (>2月 ) ,则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增加。当子宫内膜≤4mm时 ,99 0 7%为生理性改变 ,而子宫内膜癌的无 1例≤ 4mm。结论 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为非器质性疾病 ,故当患者年龄轻 (<60岁 )、绝经年限短 (<1 0年 )、出血时间短 (<2月 )及子宫内膜≤4mm时 ,可考虑暂缓诊刮  相似文献   

20.
罗蓉  李麟  吴嘉瑜 《中国现代医生》2014,(16):90-92,F0003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2009~2013年东莞市人民医院及东莞市莞城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确诊恶性前有多次手术治疗史及复发史,2例为首诊。末次手术乳腺区段切除1例,单纯乳腺全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探查2例,改良根治术3例;术后化疗2例,术后双肺转移及死亡1例,其余5例术后随访5个月~4年无复发和转移。结论乳腺恶性叶状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学,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和鉴别诊断作用。大部分由良性或交界性反复复发后恶变,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式,手术切除范围和复发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