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颌面部爆炸伤合并颅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建立颌面部爆炸伤合并颅脑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将 0 .12 5gTNT当量的球型爆炸源置于不同距离对兔的颌面部引爆致伤 ,观察致伤效果。结果 :由于球型爆炸源在面部不同部位距不同距离引爆 ,各组间的应力测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而且颌面部与颅脑伤情也完全不同。结论 :使用本模型可以复制出不同程度的颌面部爆炸伤合并颅脑损伤的伤情 ,是一种较理想的标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标准的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 ,并对其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选用微球形爆炸源距犬面部不同距离引爆致伤 ,建立动物模型 ,记录致伤瞬间不同层次组织压力 ,下颌骨、颅骨水平冲击加速度 ,下颌骨、颞骨应变值。结果 :爆炸源距犬面部体表 0cm引爆致伤时 ,犬面部约 3 .5cm× 3cm软组织缺损 ,并伴发下颌骨角部粉碎性骨折 ,动物存活。爆炸源距犬面部 0cm ,10cm引爆致伤时 ,下颌骨表面冲击压力分别减小至体表的 3 .6%、2 .9% ;颅骨冲击加速度分别减小至下颌骨的 1/ 8、1/ 6;犬下颌骨应变达到 113 75 με时会发生粉碎性骨折。结论 :该模型是标准的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口腔颌面部居头颅的下三分之二 ,颅脑损伤时亦常波及口腔颌面部。我院 1 996~ 1 999年收治的各类颅脑损伤 1 68例 ,其中合并口腔颌面部损伤 56例占三分之一 ,初诊漏诊 6例 (约 1 0 % )。临床资料表 1 口腔颌部损伤的性别年龄分布性别 10岁以下 10~ 2 0 2 1~3031~5 0(岁 )合计男 3 82 7 7 45女 2 6 3 11合计 3 10 33 10 5 6表 2 口腔颌面部损伤的诊断和原因诊断例数原因例数软组织挫裂伤 40交通事故 30上下颌骨、颧骨骨折 4劳动致伤 11上颌骨骨折 3打架斗殴 10下颌骨骨折 4跌 伤 3牙折及牙龈撕裂伤 3爆炸伤 2爆炸伤合并下颌骨骨折 2讨…  相似文献   

4.
颌面部破冲复合伤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颌面部破冲复合伤模型,并初步研究颌面部爆炸伤的特点。方法:采用雷管作爆炸源,滑膛枪发射钢珠模拟破片,同步测速及测压系统检测致伤参数,建立致伤模型。整个致伤模型为一同步控制系统,由破片发射触发。由破片对犬颌面部致伤,雷管悬于弹着点上方,爆距设计为5、10、15cm。记录致伤参数(撞击速度、能量吸收、体表压力),观察动物伤情。结果:该模型能稳定地模拟犬颌面部的爆炸伤,爆炸冲击波压力随爆距减小而急剧升高。犬颌面部伤情严重。损伤范围广,并有心、肺、脑等脏器的损伤,损伤程度随能量吸收与冲击波压力的升高而加重。结论:该破冲复合伤模型能较真实地模拟爆炸伤的致伤效果,可用于颌面部爆炸伤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救治研究。颌面部爆炸伤具有伤情重、致伤因素复杂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颌面部爆炸伤模型的建立及下颌骨的损伤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标准的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并研究下颌骨的损伤特点。方法:选用微球形炸药作爆炸源距兔面部不同距离引爆致伤,建立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并于伤后6h 3天、7天观察伤情,按伤区外0.5cm、1.0cm取下颌骨标本行HE染色及改良三色法染色,并行墨汁灌注制作骨磨片观察。结果:实验建立的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重复性好稳定性强,更接近战时爆炸损伤。伤后6h伤区骨断端骨组织无明显变化;伤后3天,骨断端明显炎细胞浸润,伤区外0.4cm内松质骨骨细胞坏死,并见骨吸收活动及破骨细胞;伤后7天,伤区外0.4cm内骨质完全坏死,但其周围0.4cm以外骨细胞结构基本正常,皮质骨及松质骨出现修复活动。结论:该模型可作典型的创伤模型,有广泛的适用性。爆炸伤后下颌骨反应特性与普通骨折相似,但损伤范围更大。  相似文献   

6.
易燃易爆物所引起的人体颌面部的爆炸性损伤与常规外伤既有相同点,又有其独特的致伤因素。爆炸主要以高速破片、冲击波、化学烧伤3个方面对机体造成损伤,呈现出多发伤、复合伤、异物伤等特点。当爆炸发生于颌面部时,除引发牙颌损伤外,易伴发颅脑与呼吸道的损伤,引起休克或窒息。通过雷管、球形爆炸源等建立实验动物的爆炸伤模型,对分析了解爆炸伤的特点和治疗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爆炸伤的致伤机制、损伤特点和实验动物研究进行综述,并阐述了临床对爆炸伤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7.
易燃易爆物所引起的人体颌面部的爆炸性损伤与常规外伤既有相同点,又有其独特的致伤因素。爆炸主要以高速破片、冲击波、化学烧伤3个方面对机体造成损伤,呈现出多发伤、复合伤、异物伤等特点。当爆炸发生于颌面部时,除引发牙颌损伤外,易伴发颅脑与呼吸道的损伤,引起休克或窒息。通过雷管、球形爆炸源等建立实验动物的爆炸伤模型,对分析了解爆炸伤的特点和治疗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爆炸伤的致伤机制、损伤特点和实验动物研究进行综述,并阐述了临床对爆炸伤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8.
下颌骨爆炸性损伤致伤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新型点爆源爆炸伤后颌骨的致伤效应。方法 :选用 0 .1g微球形爆炸源于兔颌面部引爆致伤 ,分别于伤后 6h、3、7d观察伤情 ,并在伤区外 0 .5、1.0cm处切取下颌骨标本 ,HE、改良三色法染色、墨汁灌注制作骨磨片观察下颌骨的病理变化及微循环变化。结果 :下颌骨致伤后 6h伤区骨断端骨组织无明显变化 ;伤后 3d骨断端明显炎细胞浸润 ,未见明显骨坏死 ;伤后 7d骨断端骨质不完全坏死 ,0 .1cm外骨质结构基本正常 ,皮质骨及松质骨出现明显的修复活动。结论 :爆炸伤伤口污染严重 ,但爆炸伤后下颌骨反应特性与普通骨折相似  相似文献   

9.
颌面部撞击伤伴发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颌面部撞击伤合并颅脑损伤的致伤机制和损伤特点。方法 :采用水平气动式撞击机分别以 4 77m/s± 0 5 3m/s(A组 )、9 16m/s± 0 6 5m/s(B组 )和 13 95m/s± 0 6 7m/s(C组 )的速度撞击兔左侧面中部 (n =6 )。观察致伤后动物的生命体征的变化 ,并对颌面部软组织、脑组织进行损伤的大体和光、电镜观察 ,测定致伤后 6h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 (LPO)、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一氧化氮 (NO)的含量变化和脑含水量 ,同时记录致伤瞬间脑内压力和头颅冲击加速度。结果 :形态学改变低速和中速致伤组 (A和B组 )主要以局部损伤为主 ,高速致伤组 (C组 )则同时合并颅脑损伤。兔致伤后 6h血清中LPO、SOD值以及脑含水量C组显著高于A、B组 (P <0 0 5 ) ,而NO值明显低于A、B组 (P <0 0 5 )。头颅加速度和颅内压峰值C组均明显高于A、B两组 (P <0 0 5 )。结论 :致伤瞬间头颅冲击加速度响应和脑内压力变化是造成颌面部损伤合并颅脑损伤的重要生物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10.
间接性TMJ损伤的生物力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间接性TMJ损伤时下颌骨不同部位在致伤过程中的生物力学改变情况。方法:采用颏部撞击法对6个新鲜羊头颅以4kg和10kg的压力推动0.845kg的圆柱形钢质抛射体进行撞击,对头颅加速度、双侧下颌骨体部、髁突颈部以及颞骨部的应变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应用新研制的生物撞击系统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分析。结果:随撞击速度的增加,头颅加速度和各检测部位的应变也随之加大,髁突颈部可产生最大应变,颞骨部应变明显减小,说明颞颌关节的存在可减小颏部撞击伤对颅脑的损伤。在外力作用于颏部时,髁突颈部受到的应力最大,因而较其他部位容易发生骨折。当髁突颈部所受应力超出其自身生理范围时,即发生髁突骨折。结论:撞击速度和下颌骨内应力的变化是衡量下颌部损伤,特别是颞颌关节部损伤的重要生物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1.
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实验旨在建立一种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的动物模型 ,以供对口腔颌面部爆炸伤的病理、病理生理学以及修复治疗进行深入的研究。方法 采用滑膛枪发射的钢珠模拟爆炸性武器的爆炸破片 ,同步控制系统触发 RDX电雷管爆炸模拟爆炸性武器的爆炸冲击波 ,致伤犬咬肌区软组织 ,建立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动物模型。检测致伤参数 ,观察动物伤情。结果 破片伤平均能量吸收为 ( 3 4 4.1± 75 .9) J,平均能量传递率为 ( 4 4.4±10 .4 ) %。局部组织冲击波平均压力峰值 60 6.6k Pa。 15只实验犬均造成左咬肌区皮肤肌肉切线伤 ,软组织创面范围( 4 .8± 1.4 ) cm× ( 3 .5± 0 .7) cm。结论 该颌面部破冲复合伤软组织缺损动物模型能较真实地模拟爆炸伤的致伤效果 ,伤情与实际爆炸伤接近 ,重复性和稳定性好 ,可用于颌面部爆炸伤基础理论及临床救治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In this experiment, we studied the craniocerebral injury that occurs due to the transmission of forces when maxillofacial gunshot wounds are sustained by the facial bones and cranium.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ty fresh pigs' heads were wounded by one of the following methods: steel spheres weighing 1.03 g at an impact velocity of 1,400 m/s, steel spheres weighing 1.03 g at an impact velocity of 800 m/s, M193 military bullets, or M56 military bullets. Pressure waves in the brain, acceleration of the head, and stress changes in the facial bones and cranium at the moment of the impact were recorded by pressure and acceleration transducers and strain gauges and were statistically compared. RESULTS: Som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chanical values obtained from high-and low-velocity missile wounds were foun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ak value of the pressure wave in the brain and the distance from the point of impact to the transducer was obtaine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hea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ballistic path was the strongest in absolute value.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stress values between the mandible and the temporal bone. CONCLUSIONS: Acceleration of the head, pressure wave changes in the brain, and injury from bony stress conduction all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associated craniocerebral damage after maxillofacial firearm wounds.  相似文献   

13.
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早期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早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15只犬随机分为A(6h)组,B(72h)组。采用雷管爆炸模拟爆炸性武器产生的冲击波,滑膛枪发射钢珠模拟爆炸破片,在同步系统控制下致犬左咬肌区破-冲复合伤软组织缺损。A组伤后6h初次清创后组织缺损立即用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B线伤后72h二次清创后同样方法修复,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结果:A组3次均失败。B组12例,成功9例,皮瓣成活率75%。结论: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经初期清创,72h二次扩创早期修复是可行的,吻合血管游游组织瓣移植是早期修复该种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颌面部爆炸伤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颌面部软组织爆炸伤早期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的表达和变化,探讨VEGF在上述损伤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改进的家兔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以KTY04型雷管为爆炸源,复制颌面部爆炸损伤。选用ABC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伤后6h、1d、2d、3d、5d和7d伤口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Flt1的表达,并与伤前组比较。结果 颌面部爆炸伤伤口组织中VEGF表达在伤后第一周内稳步上升,于伤后第一天起和伤前组比较,差异明显,伤后第3天开始,差异非常显著(P<0.01),伤后7天达峰值。VEGF受体Flt1的表达则在伤后3d内与伤前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伤后5~7d其蛋白质的表达明显加强。结论 VEGF在颌面部爆炸伤后的表达与创伤愈合过程中新生血管形成的时间相似,其受体Flt1的表达也多发生于此时期,说明VEGF参与调节了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血管再生阶段,对毛细血管的发生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