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一例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护理,通过对患者情绪、生命体征、胆汁的量及血环孢素A深度的监护,结果表明,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患者的情绪变化发生最早也是最明显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兴奋、失眠;体温和血压也随之有所增高;胆汁的量迅速减少;血环孢素A浓度降至最低,与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提示的急性排斥反应相符。因此,肝移植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生命体征、胆汁的质量以及血环孢素A浓度,通过综合  相似文献   

2.
200 1年1月至2 0 0 2年9月我院共为4例患者实施肝移植手术,其中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2例均安全渡过排斥反应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病例简介例1,男,4 5岁,原发性肝癌,行原位肝脏移植术。术后第5 5天体温升高,烦躁,肝区痛,胆汁量减少,胆红素升高,肝穿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术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位肝移植是现阶段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肝移植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并发症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而排斥反应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它是威胁移植肝功能的重要因素。我院2001年5月-2006年10月共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42例,有6例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细心的护理5例得到了控制,肝功能恢复正常,1例效果不明显,后因移植肝功能衰竭,合并全身曲霉菌感染、ARDS而死亡。因此要使排斥反应得到控制,除了治疗上要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之外,术后病情的观察和预防感染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护士应熟悉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掌握排斥反应的观察要点,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排斥反应,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防止移植肝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原位肝移植术是治愈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方法。术后并发症一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规应用免疫抑制剂并不能完全阻止排斥反应的发生,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5%~70%^[1]。我科至今已成功完成肝移植手术100余例。我们对前30例患者的观察护理中发现有11例发生了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并对其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后反应等方面的一些规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田慧 《天津护理》2004,12(1):47-48
急性排斥反应为同种异体肝移植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一种排斥反应,多发生于移植术后数天至数月内,使移植器官丧失功能,甚而导致移植失败,患者死亡。目前,治疗急性排斥反应主要应用大剂量激素,但在耐激素难治性排斥反应时可应用OKT3 5mg/d静脉推注14d,转复率可达65%到95%。  相似文献   

6.
叶惠娟  刘幼方 《护理研究》2000,14(5):217-217
原位肝移植是现阶段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肝移植术后 1年存活率可达 90 %左右 ,5年存活率达 6 0 %~75 % [1]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是直接影响移植肝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 ,其中急性排斥反应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如不及早发现及治疗 ,可迅速导致移植肝功能损害。现就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993年 9月— 1999年 12月共施行原位肝移植 34例 ,其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4例。其中男 3例 ,女 1例 ;年龄最大 45岁 ,最小 17岁。 3例为原发性肝癌 ,1例为良性终末期肝病。 4例病人均施行了原…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指标众多,有肝脏功能指标、D 二聚体、血清中趋化因子 IP10 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HSP70 等。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措施除了经典的免疫抑制治疗外,大黄素、雷公藤多甙、受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等都有可能是有前途的治疗药物或方法。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常见,早期诊断、综合防治是降低其危害的有效手段。了解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指标和方法,分析肝移植患者手术后预防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对肝移植术后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受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术中经门静脉输注对肝移植大鼠肝脏微环境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经改良双袖套法建立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实验分3组,A组行原位肝移植术;B组行原位肝移植术+术中门静脉输注MSCs;C组行原位肝移植术+肌注环孢素A。术前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与贴壁法富集受体MSCs。观察受鼠术后生存时间和一般情况,于1、7、14d和1个月取受鼠肝组织Luminex检测特异性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同时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结果:A组受体12~16d死亡。B、C组大鼠1个月后活动增多,体重增加,B组较A、C组生存时间延长(P<0.05)。术后1、7d各组IL-2、IL-4、IL-10、IFN-"均升高,但B、C组低于A组(P<0.05),术后14d、1个月B组IL-4、IL-10浓度高于C组,IFN-"浓度低于C组。术后7d各组ALT、TBil值均升高,B组明显低于A、C组(P<0.05),术后14d和1个月B组ALT、TBil值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术中输注受体MSCs可改善肝功能,延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肝移植术后耐激素冲击的急性排斥反应(SRAR)的临床效果,总结应用该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1例行ATG治疗SRAR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及其护理经验.结果 使用ATG治疗的11例SRAR患者,经ATG治疗后7例逆转,4例无效.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寒战和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呼吸系统护理;用药期间加强护理观察,及时调整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的心理护理及支持系统,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应对能力,促进康复.结论 肝移植术后SRAR虽然发生率低,但预后差,ATG对部分患者有效.合理的护理措施是保证药物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检测Th1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3在移植肝脏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探讨Th1型细胞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Banff病理分级将原位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标本分成4组,应用RT-PCR方法半定量分析各组标本中CXCR3的mRNA水平。结果 对照组和未排斥组肝穿标本大多呈现CXCR3的轻、中度表达;排斥组肝穿标本CXCR3高度表达的例数较多,且随着排斥程度的加重,肝穿标本CXCR3表达的相对R值呈现递增趋势。结论 CXCR3通过在Th1型细胞表面的表达,在人类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各种生物学手段抑制CXCR3在移植肝脏中的表达有可能成为防治急性排斥反应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观察.方法 对2009年7月~2009年12月在我科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2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围手术期成功率达100%.术后12周,患者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性改善(...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ALF)的机制,并示踪MSCs在ALF大鼠体内的分布、迁移。方法 ①以流式细胞仪检测hrGFP慢病毒感染的UE7T-13细胞株(hrGFP-MSCs)和氯甲基苯甲酰氨(CM-DiI)标记MSCs(MSCs-DiI)的绿色荧光蛋白阳性表达率或红色荧光染料标记阳性率。②CCK-8体外检测MSCs、hrGFP-MSCs和MSCs-DiI的细胞增殖情况。③取SD大鼠38只,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30只造模成功,随机分为3组:CCL4组(A组)、CCL4/hrGFP-MSCs组(B组)和CCL4/MSCs-DiI组(C组)。B组和C组造模12 h肝内注射MSCs悬液。④分别于造模24 h、72 h、7天取肝组织以及肺组织观察移植hrGFP-MSCs、MSCs-DiI分布、迁移情况。造模后72 h,检测血清IL-10,TNF-α炎症因子水平,另取肝组织行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hrGFP-MSCs的hrGFP表达阳性率达99.21%,MSCs-DiI的CM-DiI标记率为99.98%。②CCK8检测示MSC-DiI、hrGFP慢病毒标记MSCs均不影响其增殖能力。③冰冻切片示CM-DiI标记MSCs可更好地示踪移植细胞,造模24 h、72 h及7天非注射部位肝组织和肺组织MSCs-DiI均可见散在的移植细胞团,而hrGFP-MSCs未见明确荧光阳性细胞。④MSCs治疗ALF大鼠模型下调了系统性炎症应答,造模72 h A组的TNF-α、IL-10水平大于B组及C组;PCNA示MSCs治疗促进了宿主肝细胞增殖。结论 CM-DiI标记MSCs能更好地示踪少量散在的移植细胞。异种移植MSCs可通过下调系统性炎症应答,促进肝细胞增殖,修复ALF大鼠肝组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并发急性阑尾炎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器官移植中心3例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急性阑尾炎以及4例误诊为阑尾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体会。结果3例患者分别于肝移植术后第8,9,13d出现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包括右下腹阵发性疼痛,发热。3例均行急诊阑尾切除术,术后顺利恢复。4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1例为术后9d十二指肠憩室并穿孔,1例为术后6d空肠穿孔,2例术后5d及11d出现胆漏。结论肝移植术后阑尾炎的发病率低,起病急,病情发展快,一旦确诊尽早行阑尾切除术。细致的早期监测与护理,是及早发现和及时确诊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阑尾炎、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急性胰腺炎通常是一种轻度的自限性疾病,10%~15%的病例会发展成重症急性胰腺炎,伴随系统性炎症反应及多器官衰竭。重症急性胰腺炎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是提供对症支持治疗,耗费了巨大的卫生资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还具有免疫调节和促进组织修复功能,多项动物实验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可以减轻胰腺组织炎症水平,缓解胰腺组织水肿,减少腺泡组织的凋亡。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配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可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实验研究仅限与极少数病例,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系统研究以确定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机和有效剂量。虽然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将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已经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ALF)的可行性.方法 将ALF造模成功的37只SD大鼠分为4组:CC14组(A组,9只),CCl4/MSCs(B组,9只),CC14/pHGF组(C组,9只)和CC14/pHGF+ MSCs组(D组,10只).用携带hrGFP基因的慢病毒感染MSCs(hrGFP-MSCs),并以hrGFP示踪.对C、D组大鼠给予CCl4,同时腹腔注射pHGF;B组和D组造模12h后肝内注射hrGFP-MSCs悬液.对各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后24 h、72 h、7天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造模后72 h检测血清IL-6、IL-10、TNF-α炎症因子水平,造模后24 h取肝组织行HE染色,造模72 h行PCN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细胞增殖情况.造模后72 h后取注射部位肝组织行冰冻切片观察移植hrGFP-MSCs肝内分布情况,对非注射部位肝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hrGFP基因含量.结果 联合治疗后,ALF大鼠外周血ALT水平降低,IL 6、IL-10、TNF-α炎症因子水平下调,肝脏病理组织学损害减轻,肝细胞增殖率增高.造模后72 h,B组与D组注射部位肝组织内可见移植的hrGFP-MSCs,非注射部位肝组织未见hrGFP荧光阳性细胞,但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可在非注射部位肝组织内检测到hrGFP基因,且D组含量高于B组.结论 pHGF与MSCs联合治疗大鼠ALF的疗效优于MSCs或pHGF单独治疗,可能与pHGF促使其肝内定植MSCs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供肝转染白细胞介素-10(IL-10)后基因表达,并明确IL-10对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在建立稳定的大鼠肝脏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改良“二袖套法”行Lewis到BN大鼠肝移植34例,A组12例,为对照组;B组11例,为空载体转染组,术中供肝冷保存期门静脉注射真核细胞转染剂Lipofectamine20000-pcR3.1空载体质粒复合物,保存45min后行肝移植;C组11例,为重组白细胞介素-10(RIL-10)转染组,术中供肝冷保存期门静脉注射真核细胞转染剂Lipofectamine20000-pcR3.1RIL-10复合物,保存45min后行肝移植。术后第6天,每组处死BN大鼠3只。取血清检测肝功能指标、IL-10和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及RT-PCR检测肝细胞IL-10表达水平,了解肝移植排斥反应情况。结果A、B、C组大鼠术后第6天检查A、B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和IL-2水平均较C组升高,差异显著;而血白蛋白(ALB)水平则明显低于C组;检查移植肝脏为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C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升高。肝上下腔静脉(SHVC)IL-10水平可达639.72ng/ml,是肝下下腔静脉(IHVC)IL-10水平的近1.4倍。排斥反应轻微或不明显。肝脏组织RT-PCRRIL-10表达在治疗组明显处于高水平。结论脂质体介导,经门静脉途径进行供肝转染IL-10,可以使IL-10在肝脏获得较高水平的表达。IL-10对肝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有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脂质体介导RIL-10转染对肝移植术后的慢性排斥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干细胞动员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腹腔注射L-精氨酸制备大鼠SAP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骨髓干细胞移植组(MSC)、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G-CSF)及MSC+G-CSF组(n=48),各组再按术后不同观察时间段分为12 h,24 h,48 h,72 h亚组(n=12).在术后相应时间点观察各组大鼠的死亡率,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Bax,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和细胞凋亡指数,同时检测血清中TNF-α,IL-6,AJJT,AST,LDH,CRP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死亡率有所降低,肝脏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减轻,24 h后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减少(P<0.05),肝脏Bax蛋白24 h后明显下调(P<0.05),Bcl-2蛋白明显上调(P<0.05),血清TNF-α,IL-6,ALT,AST,LDH,CRP含量24 h/48 h后明显降低(P<0.05).与MSc组和G-CSF组相比,MSC+G-CSF组48h后对各指标的改善情况更显著(P<0.05),MSC组与G-CS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自体骨髓MSC移植与动员能有效保护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肝脏的损伤,可能与MSC的病理再生修复、抗炎症及抑制细胞凋亡等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模型鼠mdx鼠后肌电图改变及dystrophin蛋白表达变化。方法 分离培养正常小鼠MSCs局部肌肉注射移植入DMD模型鼠mdx鼠,数周后观察肌电图改变及dystrophin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MSCs移植后mdx鼠肌电图明显改善,dystrophin蛋白阳性表达肌纤维增加明显。结论 MSCs局部骨骼肌肌肉内细胞移植治疗mdx鼠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9.
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诱导分化成功后,分化后的肝细胞样细胞应用于肝病成为了研究热点。不仅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能治疗肝病,其来源的分化后的肝细胞样细胞亦能有效治疗肝病。因此,有必要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前后的细胞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评价。本文从诱导分化培养方案、鉴定指标及相关细胞生物学功能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20.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多系统萎缩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护理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多系统萎缩疗效的作用.方法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静脉输注结合鞘内注射)2例多系统萎缩患者,辅以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健康宣教等.结果 2例患者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结论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多系统萎缩的方法,而护理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