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近十年本院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 068例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前5年,568例)及观察组(后5年,500例),对两组患儿的主要临床特征及并发症、致病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两组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分别为568例及500例,其阳性检出率分别占同期住院患儿的3.8%及2.3%.(2)两组临床特征中发热、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分别为58例及76例,76例及1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菌种分别是18种和28种;两组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均居首位,分别为360例及238例,各占64.3%及47.6%,对照组依次为其他葡萄球菌41例(7.2%),溶血葡萄球菌及屎肠球菌35例(6.2%),大肠埃希菌22例(3.9%)居第4位;而观察组居第2位的是大肠埃希菌71例(14.2%),其次为溶血葡萄球菌44例(8.8%),肺炎克雷白杆菌25例(5.5%)居第3位.(4)两组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菌株分别检出25例及34例(P<0.05).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是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败血症及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病例也明显增多;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加;应高度重视病原学检查,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近六年本院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主要病原菌及药敏特点。方法选择2006—2011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病例,对致病菌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新生儿败血症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2.3%(574/25282)。血培养检出病原菌26种,共574株,其中表皮葡萄球菌288株(50.2%),居首位,其他依次为大肠埃希菌81株(14.1%),溶血葡萄球菌54株(9.4%),肺炎克雷伯菌27株(4.7%)。耐药菌133株,占检出病原菌的23.2%。结论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在使用抗生素前应进行病原学检查,按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所10年间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和转归特点.方法对我所26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培养阳性菌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新生儿败血症发病构成比和死亡构成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血培养结果显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4.7%,金黄色葡萄球菌14.9%,大肠埃希氏菌12.8%.病死率9.6%,发病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3天发病者病死率高达22.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仍然很高,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思路及实验室方法。方法 对2002年11月~2006年5月568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了解血培养及外周血D反应蛋白(CRP)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本组新生儿败血症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5.4%,其中早发型败血症32.2%,临床症状重,常有中毒症状及并发症。(2)早产儿败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3)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77.6%为葡萄球菌,其他依次为肠球菌、大肠杆菌。(4)血培养及外周血CRP检测可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5)新生儿败血症20.7%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其他还有骨髓炎、眼内炎等。结论 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危重症.并发症较多;血培养及外周血CRP可协助早期诊断,利于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确诊的21例新生儿GBS败血症患儿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1例GBS感染患儿中,男12例,女9例;早产儿3例,足月儿18例;早发型GBS败血症患儿5例,3例无发热,2例因“高热”起病者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晚发型GBS败血症患儿16例,其中15例主要症状为高热,确诊化脓性脑膜炎7例。21例患儿中1例因出生窒息合并症放弃治疗,3例转诊外院继续治疗,余17例患儿住院治疗时间为14—46d。结论新生儿早发型GBS感染多在24h内起病,首发症状可为呼吸窘迫、高胆红素血症或发热,晚发型多以高热起病且易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病情凶险,临床多采用青霉素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2年8月本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42例,另设对照组45例,其中正常新生儿17例,为阴性对照组;非感染组16例,其中吸入性肺炎3例,颅内出血4例,高胆红素血症4例,新生儿窒息5例;局部感染组12例,均为肺部感染.检测4组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降钙素原的表达水平.结果 败血症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为89.23±19.45(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和阴性对照组(P<0.01);败血症组恢复期CD64表达水平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CD64取临界值为40.96平均荧光强度,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为94.6%,特异度为86.7%.结论 CD64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研究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及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儿科收治的败血症患儿(血培养均阳性),根据发病时间分为EOS组(生后≤72 h发病,n=60)、LOS组(生后>72 h发病,n=43),对EOS组及LOS组患儿基本情况、起病症状、致病菌分布、实验室检测、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结果 本研究共选入败血症患儿103例(血培养均阳性),其中EOS组60例(58.2%),LOS组43例(41.7%)。EOS组与LOS组患儿出生时羊水污染发生率[36.7%(22/60)与7.0%(3/43)]、孕母发热率[15.0%(9/60)与2.3%(1/43)]比较,EOS组均高于LOS组(χ2值分别为12.013和4.590, P值均<0.05);LOS组与EOS组患儿中早产儿[79.1%(34/43)与...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血培养阳性的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败血症新生儿,记录母亲孕产史,患儿围产期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等,结合相关文献对新生儿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败血症临床特点进行探讨.结果 共收治10例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患儿,男8例,女2例;早产儿3例;48h内发病8例,>7天发病2例;母亲围产期发热6例;羊水异常10例.临床表现:10例均反应差,呼吸异常7例,发热5例,惊厥2例,休克1例.实验室检查:血WBC升高(>19.5&#215;109/L)6例,降低2例(<5&#215;109/L),正常2例.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百分比升高10例;CPR升高10例.血培养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0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3例.治疗:美罗培南8例,青霉素加头孢类抗生素2例;转归:治愈7例,好转1例,自动出院后死亡2例.结论 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作为重点监护对象,血常规中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百分比>8%、脑脊液常规白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者,应高度怀疑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败血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确诊或临床诊断晚发型败血症的早产儿为观察组,同期入住未并发败血症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血培养检出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药敏情况。结果观察组60例,对照组29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生胎龄≤32周、体重〈1500 g、小于胎龄儿(SGA)、胎膜早破、胃管留置时间〉14天、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胃肠外营养时间〉14天、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并发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时间〉5天与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胎龄≤32周(OR=2.710,95%CI:1.200~6.121)、SGA(OR=4.114,95%CI:1.635~10.354)、PICC置管(OR=2.485,95%CI:1.178~5.239)、并发NEC(OR=15.270,95%CI:5.058~46.100)、CMV感染(OR=20.130,95%CI:5.279~76.754)为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中20例血培养阳性,培养出革兰阴性菌13株(65%),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0株(50%)、大肠埃希菌2株(10%)、产酸克雷伯菌1株(5%);革兰阳性菌2株(10%),均为表皮葡萄球菌;真菌5株(25%),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4株(20%),白色念珠菌1株(5%)。13株革兰阴性菌有10株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其中8株为肺炎克雷伯菌。结论出生胎龄≤32周、SGA、PICC置管、并发NEC、CMV感染为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肺炎克雷伯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耐药性强,其次是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4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GBS败血症新生儿资料,回顾性分析GBS败血症患儿的围产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 GBS败血症16例,占住院患儿的2.53‰,其中早发型败血症12例,迟发型败血症4例。本院出生7例,占本院出生新生儿的0.43‰。早发型病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生后24 h内发病,迟发型病例以高热为首发症状,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GBS败血症患儿血WBC明显低于正常,降钙素原反应灵敏,C反应蛋白反应相对滞后。16例血GBS阳性标本均对万古霉素和青霉素敏感,青霉素联合三代头孢或美罗培南治疗有效。结论新生儿GBS败血症临床症状典型、病情凶险,应重视围产期高危因素和早期临床表现,尽早行病原学检测,合理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12例病原菌培养阳性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其中男64例、女48例)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药敏试验、颅脑影像学资料及治疗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12例患儿中2004至2008年(前5年)收治46例,2009至2013年(近5年)66例;早产23例,足月89例;发病日龄:≤3 d(早发型)20例,>3d(晚发型)92例.112例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62例(55.4%),革兰阴性菌50例(44.6%);排名前5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2例(28.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 20例(17.9%),链球菌18例(16.1%,其中无乳链球菌15例),肠球菌13例(11.6%),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8.0%).前后5年病原菌构成对比:革兰阳性菌均>50%,大肠埃希菌均占首位;近5年链球菌所占比例仅次于大肠埃希菌,为22.7%(15例),高于前5年[6.5%(3例),x2=5.278,P<0.05].肺炎克雷伯杆菌在早产儿中较为常见,所占比例13.0%(3例)高于足月儿组[1.1%(1例),x2=7.540,P<0.05].早发型中最常见病原菌为链球菌(主要为无乳链球菌),占35.0%(7/20),且高于晚发型[12.0% (11/92),x2=4.872,P<0.05].药敏方面:革兰阳性菌中,未发现对利奈唑胺耐药.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完全耐药,对红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唑啉耐药率均达70%以上,其中MRS阳性CNS达77.8%.链球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未发现耐药,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未发现耐药.在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定耐药率均达40%以上,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未发现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均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能未发现耐药.转归:治愈69例,好转自动出院23例,未愈自动出院9例,死亡11例.头颅影像学异常、合并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共计47例,占42.0%,在18例链球菌感染的患儿中,例数达到13例.结论 育英儿童医院近10年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CNS、链球菌为常见.链球菌发病有增高趋势,在早发型中最为常见,预后较差,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利奈唑胺可作为难治革兰阳性菌所致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核糖体DNA聚合酶链反应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16SrDNA高度保守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与血培养及非特异性诊断指标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1例拟诊为败血症的新生儿血标本进行细菌DNA检测。结果131例中,PCR检测阳性56例,阳性率为43%,明显高于血培养的阳性率(血培养阳性23例,阳性率18%)。131例拟诊败血症中,发现23例确诊败血症及31例临床败血症,对这54例败血症(血培养阳性23例+临床败血症31例)作PCR检查,结果阳性48例,阴性6例;对131例中的77例“非败血症”病例,PCR检测阴性69例,阳性8例。对血培养阳性的23例进行PCR,结果阳性22例。以血培养作为确诊标准,PCR检测的敏感性为96%,并不受抗生素治疗的影响。30例阴性对照组DNA的PCR分析均为阴性。结论在严格控制污染的条件下,细菌共同引物PCR技术能为新生儿败血症提供可靠的病原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败血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Shao J  Huang XW  Sun MY  DU LZ  Tang YM  Le YL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7):510-513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89例疑似败血症患儿,通过临床表现、血培养及5项非特异性指标白细胞、血小板、血浆C反应蛋白、微量血沉和未成熟中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总数比值,分为败血症组39例和非败血症感染组50例.另设对照组19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结果败血症组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率为(75.6±8.9)% ,显著高于非败血症感染组(29.1±6.2)%和对照组(5.1±1.1)%(P均<0.05) ,非败血症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患儿CD64表达率(79.5 ±3.5)%高于革兰阳性菌败血症(76.4±4.6)%,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败血症组经抗感染治疗后CD64表达水平下降.中性粒细胞CD64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敏感性97.4%,特异性84.0%,阳性预测值82.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6%.CD64检测阳性率62.9%(56/89)高于血培养19.1%(17/89)和5项非特异性指标29.2%(26/89)(P均<0.05).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测定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指标,并可以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前降钙素(PCT)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检测48例败血症新生儿及30例健康新生儿血TFPI、PCT、C-反应蛋白(CRP)浓度,比较各炎症指标对诊断败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评价它们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1)以TFPI≥30μg/L、CRP≥8 mg/L、PCT≥2 ng/ml为阳性标准,三指标对诊断败血症的灵敏度分别为86.92%、89.83%、87.50%,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PCT的特异度96.67%、阳性预测值97.50%、阴性预测值83.32%、约登指数0.84;(2)在败血症组中,20例血培养阳性患儿的TFPI值为(35.5±4.5)μg/L,28例血培养阴性患儿的TFPI值为(34.3±3.2)μg/L,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相对于正常对照组(26.9±5.24)μg/L,败血症组的TFPI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 TFP≥30μg/L对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是一个具有较高灵敏度(86.92%)、中度特异度(59.3%)的指标;TFPI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均不及PCT及CRP,所有检测指标中PCT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均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儿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NICU 1450例新生儿的1450份血培养结果及药敏结果.结果 1450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病原菌9种233株,总阳性率为16.1%.其中革兰阳性球菌93株,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优势,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103株,以肺炎克雷白杆菌居多,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37株,以念珠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考拉宁敏感性高,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及β-内酰胺酶抗生素耐药性达95%以上;革兰阴性杆菌对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敏感;真菌以念珠菌为主,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结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大肠埃希菌等是NICU中新生儿脓毒症最常见的几种病原菌,耐药性高,临床医生应根据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且真菌感染不可忽视,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晚发型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也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新生儿一旦感染,病情可以迅速恶化,故早期有效的抗菌素治疗至关重要.该研究的目的 就是通过回顾性地分析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LONS)的病原菌及其药敏,以指导临床早期对可疑LONS患儿合理用药.方法 对2002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NICU收住的具有临床表现以及至少一次血培养阳性的LONS临床特点、药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LONS多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中院内感染22例,社区感染80例,院内感染组与社区感染组比较,患儿胎龄小,体重轻,发病早(t=2.255、P<0.01,t=8.818、P<0.01,t=7.5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血培养共检出110株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居首(50/103,48.5%),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16/103,15.5%)、金黄色葡萄球菌(9/103,8.7%).社区感染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和大肠埃希菌,院内感染则为肺炎克雷伯菌.大部分(>80%)的葡萄球菌尤其是CNS对青霉素类、红霉素及头孢唑啉耐药,MRSA达66.7%(6/9),但对万古霉素未发现耐药,大部分对利福平亦敏感.几乎所有(15/16)的ESBLS肺炎克雷伯菌具多重耐药性,仅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喹诺酮类等少数抗菌药物敏感.发现1例对万古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然而,未发现B组链球菌感染的病例.结论 LONS临床表现非特异性,B组链球菌不是温州地区社区感染LONS的主要致病菌.由于医院和社区抗菌素的滥用,出现越来越多的多重耐药菌.对于可疑败血症患者应常规进行血培养以确定病原菌,并根据最可能的病原菌选用相关抗生素.为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应尽量减少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细菌16S 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快速可靠诊断方法,以提高临床检测细菌的速度及准确性。方法以细菌16SrRNA基因为靶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及TaqMan探针,建立细菌16SrRN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选择临床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常见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进行浓度梯度实验;对临床疑为新生儿败血症的830例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抽取静脉血分别做细菌16S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和血培养检测。结果临床常见分离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巨细胞病毒、EB病毒、乙肝病毒,新型隐球菌及白色念珠菌,人基因组DNA及空白对照均为阴性。细菌荧光定量PCR最低能检测到3个细菌,其荧光定量CT值为37.90;对临床疑为感染性疾病的830例患儿标本中,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标本阳性率5.18%(43/830),血培养阳性率2.41%(20/83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非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标本荧光定量PCR检测及细菌培养均为阴性。若以血培养作为对照,荧光定量PCR方法的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16%,正确诊断指数为0.972。结论建立了细菌16S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方法。其检测快速、简便,为新生儿败血症提供早期、敏感的病原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斯特菌败血症六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6例由血培养证实的新生儿李斯特菌病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与转归,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识别.方法 调查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我院分娩活产婴儿12 538例,其中6例检出李斯特菌.比较此6例中的早产儿与足月儿在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指标变化、治疗措施、预后的差异.结果 李斯特菌病检出率为4.8%.6例均为早发型感染,由母亲孕期宫内感染所致.3例早产儿生后即有败血症多样临床表现,反应低下,肤色苍灰,呼吸窘迫,肝脏增大,皮疹,四肢肌张力低下;实验室指标明显异常,WBC(21.6~33.8×109)/L,N0.77~0.83;PLT(102~59×109)/L;CRP>(160~118)mg/L.3例早产儿合并有肺部病变,需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死亡1例,痊愈2例.3例足月儿发病时间较晚,分别在生后62、63、165h,仅表现为发热,精神反应欠活跃;实验室指标轻度异常,WBC(4.8~40.7×109)/L,N 0.72~0.80;PLT(202~192×109)/L;CRP(22~33)mg/L.治疗后痊愈.确诊必须依赖于细菌培养.氨苄青霉素或青霉素治疗有效.结论 我国存在成人李斯特菌病散发病例,并导致母婴传播的发生.早期发现和检测,针对性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对孕妇进行食品安全性宣传教育,避免孕期感染,是防止新生儿李斯特菌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及药敏试验12年总结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目的 探讨新生儿感染致病菌的流行病学及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鉴定细菌,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2年内分离出病原菌2244株。病原菌为:院外感染前3位是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院内感染前3位是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及绿脓杆菌。多数院内感染菌株较院外感染菌株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15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敏感率为:环丙沙星95.2%、诺氟沙星78.8%,阿米卡星78.2%、亚胺培南+西司他丁87.7%、万古霉素81.8%、头孢类抗生素尤其是第3代头孢菌素60.7%-78.1%。结论 院外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而院内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后者对许多抗菌药物更易产生耐药性;环丙沙星、诺氟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万古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尤其是第3代头孢菌素敏感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了解目前哈尔滨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现状 ,以制定相应对策 ,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 对 1999年 2月至 2 0 0 1年 12月住院的 2 35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35例共分离出病原菌 2 76株 ,以葡萄球菌居多 (2 0 8/ 2 76 ,75 4% )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19株 ,表皮葡萄球菌46株 ;微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各 10株 ,链球菌属 8株 ;其它革兰阳性球菌 6株 ;革兰阴性杆菌 2 0株 ;芽孢杆菌属 11株 ;棒状杆菌属 3株。并分离出 1株耐万古霉素的表皮葡菌球菌。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青霉素的耐药率均在 80 %或更高 ,敏感药物主要有万古霉素、头孢哌酮、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肟。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青霉素的总耐药率 >80 % ,敏感药物主要为第三代头孢类及氨基糖苷类药物。 2 35例中治愈 136例 ,好转 73例 ,放弃治疗 18例 (多伴有颅脑损伤 ) ,死亡 8例 (3 4% )。结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为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 ,达 90 %以上。多重耐药葡萄球菌占检出葡萄球菌的 2 8%。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