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索团体辅导在问题家庭学生中的心理教育效果。从我校学生中摸底访谈筛选36人分3组成试验组,另36人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实施专题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为常规模式。以关系调查问卷(RQ)与应付方式问卷(CSQ)为工具,在试验前后对2组学生进行调查。试验后,组员安全型类型从36%提升至58%,害怕型人数减少,轻视型与倾注型变化大不。在CSQ量表上,试验组在解决问题、求助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自责、幻想、退避等方面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问题家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是必要的、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自尊影响的长期效果.方法 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对河北师范大学59名学生进行长达一个学期的团体心理辅导.并于课程结束10个月后对辅导的效果进行再评估.结果 1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自尊干预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辅导前与辅导后差异显著(t=6.531,P<0.001);2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有长期效应,辅导后与辅导结束10个月后差异不显著(t=1.168,P>0.05).结论 进行预防性干预的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更多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发挥潜能,防止并消除在其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问题.  相似文献   

3.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减少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途径,为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辅导提供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方法:招募苏州某高校本科二、三年级的71名志愿者,随机分成实验组(n=36)和对照组(n=35),实验组接受24小时的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和8次分散式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处于常态。用Young网络成瘾量表(IAT)、情绪调节量表、社交回避和苦恼问卷、幸福感指数问卷、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进行评估,并采用自编网络依赖团体心理辅导成员评估表在团体心理辅导后进行评估。结果:两组被试在团体辅导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成员网络成瘾分数显著下降,并且在情绪调节、社交、幸福感、感情与社会孤独方面都得到显著的改善。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矫正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社交焦虑及孤独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生孤独状况的影响。方法使用儿童孤独量表问卷(CLS)对宁波市某小学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两个班选出量表总分前30名的学生作为被试团体,将这30名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实验组给予8次团体心理辅导,并在辅导后再次使用儿童孤独量表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当前小学生孤独状况比较严重。②实验组在干预前后的孤独状况有显著差异(t=5.209,P0.01)。③干预后,两组小学生孤独状况存在显著差异(t=-2.853,P0.05)。结论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孤独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防御机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贫困大学生被随机分为治疗组(28名)和对照组(28名),治疗组接受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8周后对两组学生采用DSQ防御机制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经团体心理辅导的大学生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掩饰的应用频率上显著低于未经团体心理辅导者(P0.01),在成熟防御机制应用频率显著高于未经团体心理辅导者(P0.01)。结论经团体心理辅导的贫困大学生采用心理防御机制优于未经团体心理辅导者,心理健康状况较未经团体心理辅导者更为良好。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高中生心理适应问题已成为学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对有相同辅导需求的学生,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围绕某一辅导主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形成团体共识,进行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态度、情绪和行为,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它与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班会课有共同点:其理论都是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医学专业学生情绪与压力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口腔医学院的大一新生46人,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被试进行干预研究,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则在此期间不接受任何干预。结果实验组在情绪管理能力,对压力的认识,人际压力,压力管理能力维度上实验前、后得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t=2.184,2.195,2.110,2.302;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提高医学专业新生的情绪与压力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武警新兵适应性的影响。方法:将武警某部新兵随机分为干预组86人,接受8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照组136人,不接受心理干预。使用军人适应不良自评量表(MMQ)、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在干预前、后测量新兵的适应情况。结果:1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适应不良总分、环境适应不良因子分及负性情绪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干预组适应不良总分,人际关系、环境适应不良因子分及负性情绪分显著下降(P<0.01,P<0.05)。2在军人适应不良总分[F(时间*组别)=7.20,P=0.008]和环境适应不良因子[F(时间*组别)=3.97,P=0.047]上,测量前后和是否干预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新兵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个体心理辅导中移情与心理依赖的区别及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在高等学校的普及与发展 ,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在高等学校开设心理卫生课与专题讲座 ,开展团体训练与个体心理辅导使一些学生走出了心理误区 ,改变了心理行为 ,适应了生活环境。在个体心理辅导中往往容易出现学生对辅导老师的移情和心理依赖现象 ,本文结合个体心理辅导的工作实践 ,对移情与心理依赖的基本特征、正确地对待移情与心理依赖者、认清移情与心理依赖的正负效应等进行论述。1 移情与心理依赖的基本特征1 .1 移情与心理依赖就其客观本质来说有相同之处 ,但就其具体表现而言又有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公开招募方式,对23名大学生进行连续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同时选择另外24名被试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均使用中文版韧性量表进行测量。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心理韧性没有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差异显著(t=5.838,P0.001);2实验组被试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心理韧性总分和各分量表分得到显著提高(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具有显著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和谐水平。方法采用心理和谐问卷对72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及团体辅导。结果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心理和谐水平无显著差异(t=0.75,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心理和谐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心理和谐水平(t=5.53,P<0.001);团体辅导1月后追踪调查显示,实验组心理和谐水平依然显著高于控制组心理和谐水平(t=4.53,P<0.001)。结论团体辅导可以显著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  相似文献   

12.
认知行为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效果。方法依据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对招募的7名大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辅导。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团体辅导后的心理弹性显著高于辅导之前(19.91±3.07/18.67±3.33,P〈0.001),3个月后追踪结果显著高于辅导之前(19.63±2.44/18.67±3.33,P〈0.05),追踪结果与辅导后没有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心理弹性下的掌控感以及情绪反应维度均有良好的干预效果,但是对于关系感的干预效果不明显。结论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是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团体心理辅导对护生实习上岗前焦虑情绪和不自信状态的干预效果。方法焦虑自评量表、自信心量表普查筛选出符合要求的8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然后设计规范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实施。每周团体心理辅导1次,每次2h,共8次。待活动结束,采用上述量表重复测评,比较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焦虑情绪与自信心状况的变化,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χ2检验)。结果团体心理辅导后,护生整体焦虑状态明显改善(t=12.238,P<0.01),自信心明显提高(t=17.838,P<0.01);经辅导后重复测评,轻度焦虑与中度焦虑者均显著减少,未发现重度焦虑。结论对护生实习上岗前出现的焦虑情绪与不自信状态,及时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对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概念的作用.方法:招募53名大学生作为团体成员,进行为期2个月,共7个单元的团体绘画心理辅导.辅导前后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团体成员进行对比测试.结果:团体成员在家庭自我(FA)、自我满意(SA),道德自我(ME)、心理自我(PER)、社会自我(SO)、自我认同(ID)等六个因子有显著提高.结论: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概念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二学生班级环境的影响。方法:选择南通市某中学的初二(4)班为实验班、初二(6)班为对照班,对实验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采用江光荣《我的班级》问卷进行测量。结果:团体心理辅导明显改善了实验班的师生关系(P<0.001)和同学关系(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实验班的班级环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许金杏 《校园心理》2012,10(6):405-406
<正>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于个体咨询而言,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设立特定的场景活动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团体成员在团体活动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本研究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共性的、类似的发展性问题入手,如学习能力差引起的学习困难、挫折承受力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对研究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研究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模式对减少研究生心理危机的脆弱性,增加心理韧性的效果。方法:抽取在我校研究生心理危机调查中危机脆弱性分数大于15的学生40名,通过匹配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健康教育,然后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危机脆弱性的后测中有显著差异(t=-8.31,P0.01),同时心理韧性也有显著增加(t=-2.62,P0.05)。结论: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模式对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危机脆弱性的降低和心理韧性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方法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18名护生人际沟通及情绪控制能力进行干预,采用前后测的实验设计,以社交回避和苦恼问卷(SAD)、大学生情绪控制问卷(ECQ)为评估工具。结果团体辅导后,被试的社交回避(t=2.265)、社交苦恼(t=3.227)、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t=3.201)显著降低(P0.05),攻击性控制水平显著提高(t=-2.731,P0.05),情绪复述(t=-1.404)、情绪抑制(t=0.824)和冲动性控制(t=-0.181)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护生职业心理素质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目的通过一项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适应新生活的能力。方法对东南大学在校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比团体辅导前后测SCL-90等心理量表得分进行量的分析,结合学生自评、后期表现进行质的分析等。结果被试在后测中SCL-90各项因子得分均低于前测,其中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7项差异显著。另在心理能力自我评估方面均有正向改变,也各有数项差异显著。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心理困扰、发挥个人潜能、增强适应能力、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有良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作用。方法被试50例,首先采用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进行入组测评。该问卷共含88个条目、4个情绪维度、10种情绪因子。采用5点评分方法,其中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2个维度所包含的分测验条目,得分越高则学业情绪越高(好);而消极高唤醒、消极低唤醒2个维度,所包含的分测验条目,得分越高则学业情绪越低(差),最后的统计指标为各维度总分。然后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具体内容包括:辅导方案和辅导项目的设计、确定辅导主体、制定辅导的步骤并具体实施、辅导技术的应用。并于期末再次采用上述问卷重复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结果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前后护生学业情绪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消极高唤醒、消极低唤醒各维度得分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依次为t=11.001,7.815,8.747,7.001;P均0.01),其中积极高唤醒维度得分与辅导前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t=11.001,P0.001)。结论对五年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