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试论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的地位曹宏指导郭孝月山东中医学院附院(250011)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相似文献   

2.
正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脾胃论》曰:"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脾胃主管人体食物和水液的正常代谢,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在人体正常的生理和病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脾胃学说应用不仅体现在指导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其在中医各科临床中都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将近年来脾胃学说在中医各科的应用简要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杲为脾胃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了仲景重视胃气的临证思想,并对重视胃气思想做了重大发挥.李氏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气为人身元气之本,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伤及胃气百病由生等方面阐释了胃气的重要性.临证中,重视胃气的盛衰,顾护阳土,调理中焦气机的升降,强调人以胃气为本,为后世研究“胃气”理论,提高临床疗效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作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中力倡甘温除热、益气升阳,为后世医家治疗内伤病奉为圭皋。其思想对当今医师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又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健康之源。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在李氏看来是人体气机升  相似文献   

5.
李杲深究经典又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从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形成了独创的系统理论.李氏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人体气的不足,而气之不足,又是脾胃受损的结果.他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肺为气之本,脾为气之母,脾胃一虚则肺之气绝,故多用黄芪、人参、甘草以补脾肺气.  相似文献   

6.
靳锋 《西部中医药》2002,15(6):16-16
《脾胃论》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虚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并且《伤寒论》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是“保胃气”。王自立主任医师自幼熟读经典,深受张仲景“顾护胃气”学术思想的影响。王老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治疗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①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及机体的营养都依靠脾胃的消化功能。脾胃机能正常则人体气血充足,正气旺盛…  相似文献   

7.
梁文慧 《河北中医》2006,28(7):523-524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脾主升主运,胃主降主纳。突出脾胃,始于金元。金代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  相似文献   

8.
<正> 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之所由生。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明确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胃病则五脏六腑失其化源,而五脏六腑的病变也必然会累及于胃。所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相似文献   

9.
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小儿尤为重要。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相似文献   

10.
论“脾统四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 :“脾者 ,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头足 ,不得主时也。”强调了脾土之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地位 ,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 ,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所得 ,认为“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此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因此提出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相似文献   

11.
正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在临床上他十分强调脾胃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在《内经》"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对于内伤虚损性疾病,多从脾胃入手,强调以调治脾胃为中心的治疗原则,因此他也被称作"补土派"。其代表作《脾胃论》中,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提出了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为主要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认为元气即胃气,来源于真气,乃先天之精,由后天水谷之气滋养。若脾胃受损,元气化生乏源,动力不足;或元气不行,气机郁滞,则发为阴火,影响脏腑功能而易致病。根据李东垣元气理论,脾胃内伤,元气不足,九窍不通,大肠传导无力,发为便秘;元气不行,阴火内生,“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形成便秘。功能性便秘临证分为虚证及虚实夹杂证,皆可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补元气、散郁滞、泻阴火。  相似文献   

13.
《平人气象论》提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历观古籍而参考发现,元气充足,皆因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方能滋养元气。如胃气本弱,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故诸病所生也。只因夫百病皆生于气,故元气充则脾胃和。  相似文献   

14.
泰县中医院章文赓老中医,临证崇尚东垣脾胃学说,博采诸贤之长,重视调理脾胃。笔者有幸随其实习,得益匪浅。兹将其调理脾胃治疗老年病的经验,简介如次。“眩”平阴火李东垣创“阴火”学说,认为“脾胃乃元气之本,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  相似文献   

15.
“温脏理中歌”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黄修武从医数十年中 ,总结出的治疗脾胃病的针灸方穴 ,在临床运用中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歌诀  温调脾胃用理中 ,梁门两侧脘居中。  天枢水分治水湿 ,气海三里行同用。  腹寒诸症皆可取 ,得心应手有奇功。2 .理论基础  老师认为 ,脾胃乃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先天元气有赖后天之气补充 ,《脾胃论》述 :“真气 ,又名元气 ,乃先身生之精气也 ,非胃气不能滋生。”又说 :“脾胃之气即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胃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肾阳以助脾…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补上派代表。他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一著名论点,并形成了脾胃学说这一具有独创性的系统理论,在内伤病的诊治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后世影响较大,清代医学大家叶夫士曾发出"内伤必取法于东垣"的感慨。就麻木一证,他仍不乏精辟的论述和独特的治疗方法,现试述于下:1内伤脾胃,麻木乃生.治当补气为先李东坦认为:脾胃为元气的根本,元气则是健康之根本,(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阳:"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信,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  相似文献   

17.
黄远媛 《中医杂志》2004,45(6):477-477
<内经>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脏正气充实,不受邪侵.这个治法已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如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所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肝藏血,主疏泄一身之气机.肝脾密切相关,正如<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精".笔者认为,顾护脾胃应贯穿于诊治慢性肝病的始终,若脾病则肝病难愈.临证见到患者有脘痞、腹胀、纳呆、便溏、苔腻、脉细等症状,不论病毒滴度、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有无异常,都只能先调理脾胃,以顾后天之本,脾旺方能正气旺,有利于正气抗邪而使肝病向愈;倘若滥用攻邪之法,则重伤脾气,必致肝病缠绵难愈.但是,"实脾"是否就是"补脾",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8.
脾胃乃元气之本原,升降之枢纽。脾胃伤则元气衰,由此可产生全身各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基本论点。正如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所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其在治疗上特别强调脾胃之气的生长、升发。观《东...  相似文献   

19.
“脾胃之气伤,元气不能充,诸病所由生”是李东垣《脾胃论》一书内容的精髓,它不但对内伤诸病的病因学作出了贡献,而且有效地指导着祖国医学各个学科的临床实践.腹部按摩正是通过补脾胃调气机,而取得对脏腑疾病的治疗,进而达到康复人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胃气理论探析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胃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胃气是指人之正气,亦即后天元气,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的消化功能和饮食营养,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人受水谷之气以生,脾胃之气运化水谷,故言"人以胃气为本".在病理上,胃气的盛衰又是导致疾病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胃气不伤,人体就健康,或少生病或不生病,即使生病,如果胃气不伤,食欲不损,病情虽重,亦有转机;若胃气一伤,则容易生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保胃气的原则是脾胃本脏有疾时当及时调理治疗;治疗它脏之疾时亦需时时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