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结合横结肠系膜解剖,探讨CT定位诊断横结肠系膜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07年12月26例临床资料和CT资料完整的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横结肠系膜肿瘤性病变的病例,着重观察病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果 ①26例中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转移性平滑肌肉瘤4例,间质瘤1例,脂肪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2例,横结肠癌侵犯横结肠系膜2例,胰腺癌侵犯横结肠系膜12例.②22例横结肠系膜单发肿瘤性病变中,病变上缘均超过十二指肠水平段上缘,肠系膜上动脉和(或)上静脉移位21例.横结肠系膜血管被包绕22例,横结肠系膜血管增粗、边缘模糊26例.③26例横结肠系膜肿瘤性病变有不同的CT表现.结论 根据横结肠系膜肿瘤性病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可做出横结肠系膜肿瘤性病变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u例肠系膜淋巴管瘤病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病儿均有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5例腹部B超、11例腹部CT有阳性表现。肿瘤位于小肠系膜8例,乙状结肠系膜2例,横结肠系膜1例。所有病儿均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管瘤的诊断需综合病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结果,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措施,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评价胰腺癌侵犯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胰腺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分别观察记录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的形态、密度、有无血管受累;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淋巴结的显示情况;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受累范围等.结果:(1)胰腺癌侵犯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主要表现为:肿块形成,系膜密度增高,系膜血管受累和淋巴结增大: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受累的不同表现形式与病变的大小无关(P>0.05).(2)胰腺癌累及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根部者28例,累及体部者12例,累及系膜缘者5例.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的受累范围与胰腺病灶的大小有关(P<0.01).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良好显示胰腺癌时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的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4.
临床少见的阴囊淋巴管瘤术前漏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阴囊淋巴管瘤的误诊原因,以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1例阴囊淋巴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阴囊肿胀为主要表现,超声和CT检查提示阴囊占位性病变,右侧附睾增大。术前诊断为睾丸鞘膜积液、附睾炎,行右侧阴囊探查术,术中见右侧睾丸鞘膜及精索段积液,右侧睾丸下方阴囊皮下可见多房性囊肿。完整切除精索段睾丸鞘膜,将睾丸下方的囊性组织完整游离并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右侧阴囊淋巴管瘤。结论少部分淋巴管瘤可发生于阴囊,应注意与睾丸鞘膜积液、附睾炎鉴别,及时手术探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王志强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5):267-268,27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9例经病理学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不同的影像学检查。结果:29例原发胃肠道间质瘤中原发于胃10例,原发于十二指肠2例,发生于回盲部1例,发生于小肠12例,横结肠系膜1例,乙状结肠系膜3例。内生性生长者6例,外生性生长者15例,腔内外生长者8例。影像学判断GIST良恶性的符合率为81%(13/16)。结论:外生性生长是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的生长方式,也是诊断的主要依据。CT是该病术前诊断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6.
正常横结肠系膜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结合正常横结肠系膜活体解剖,探讨正常横结肠系膜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方法:①收集41例行腹部增强CT扫描而无横结肠系膜病变的连续性病例,分别观察记录:中结肠血管及胃结肠干的显示,横结肠系膜位置、横结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横结肠系膜位置、横结肠系膜淋巴结的显示和横结肠系膜的优势显示断面。②观察6例行上腹部手术而无横结肠系膜病变的病例,在术中分别观察记录:横结肠系膜与胰腺的解剖关系、横结肠系膜血管的分布和走行情况。结果:①中结肠动脉显示率93.0%(38/41);胃结肠干显示率100%(41/41);中结肠静脉显示率85.0%(35/41);横结肠系膜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上表现为点状/短条状血管影/条状血管影;横结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均匀,与小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一致;横结肠系膜根部7.0%(3/41)见有淋巴结显示,均为单个淋巴结,直径均<5mm。②术中观察横结肠系膜解剖,发现于横结肠系膜根部,横结肠系膜前后两层包绕胰腺;横结肠系膜血管均附着于横结肠系膜的后层。结论:MDCT可充分显示横结肠系膜的解剖细节。  相似文献   

7.
患儿女,1岁。无明显诱因发现腹部膨隆,无其它不适症状,查体: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超声所见:患儿腹腔内可见一巨大囊性回声,上至剑突下,下至耻骨联合上,大小约25cm×13cm×28cm,此囊性回声囊壁薄、光滑,囊内透声好,可见多条网状分隔,呈“多房”改变(图1)。CDFI:隔上可见少许血流信号。肝脏及右肾受压。超声诊断:腹腔内囊性占位性病变(腹腔来源可能性大),淋巴管瘤可能。本院外科手术所见:肿瘤来源于大网膜,呈淡灰色水囊样,为多房性,长约25cm,上达小网膜囊内,下至盆腔,与胃大弯胃窦后侧壁及横结肠系膜粘连。病理结果:腹腔淋巴管瘤。…  相似文献   

8.
横结肠系膜裂孔疝(transverse mesocolon herniation)是一种发生于肠系膜裂孔的内疝,在临床上殊属罕见,据联机文献检索,世界迄今[1]仅有4例报告,而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我院2002年2月13日收治一例横结肠系膜裂孔疝并肠梗阻的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血管淋巴管瘤属于淋巴管和微静脉的混合畸形,最常见于头颈部[1],少见于胰腺、脾、小肠及阑尾等部位。胰腺血管淋巴管瘤发生率较低,迄今,仅见9例血管淋巴管瘤累及胰腺的个案报道[2-3]。胰腺血管淋巴管瘤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易与胰腺其他囊实性或囊性肿瘤相混淆,术前确诊较为困难。笔者通过分析1例胰腺血管淋巴管瘤的CT及临床特征,并回顾性总结相关文献,旨在提高该病CT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小儿精索、阴囊淋巴管瘤误诊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精索、阴囊淋巴管瘤的误诊原因 ,以避免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分析近 7a来在数百例鞘膜积液手术中遇到的 7例精索、阴囊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  7例精索、阴囊淋巴管瘤均误诊为精索、睾丸型鞘膜积液 ,为手术及术后病理结果确诊。均行囊瘤完整切除 ,无复发。结论 小儿精索、阴囊淋巴管瘤与鞘膜积液的临床特点相似 ,B超检查有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儿童腹部淋巴管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腹部淋巴管瘤7例,均为男性,平均6岁3个月。CT平扫7例,6例同时增强扫描。结果:CT表现多房、薄壁水样密度肿块,沿血管神经轴生长,不破坏其结构。单发囊肿1例,多发和(或)多房囊肿6例,囊壁菲薄、光整,其内密度不均匀呈分层征象。来源于肠系膜者包绕肠管,境界欠清。手术发现4例源于小肠系膜、1例源于大网膜、1例源于乙状结肠系膜、1例源于腹膜后间隙,1例囊肿扭转,1例伴肠系膜扭转。结论:儿童腹部淋巴管瘤多为薄壁、多房、囊内容物无强化肿块,沿血管神经轴和组织间隙生长。囊肿并发症有出血、扭转、感染。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囊性淋巴管瘤超声特征.方法 收集分析经病理证实18例囊性淋巴管瘤,术前均做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及超声表现,并与手术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右颈及颌下8例,左颈及颌下2例,左颈前及肩部4例,单纯颌下6例;Ⅰ型5例,Ⅱ型10例,Ⅲ型5例;7例血流丰富,10例血流不丰富.结论 淋巴管瘤好发于头颈部、颈肩部、躯干、腹膜后、及四肢等.不同部位其声像图特征有所差异,超声检查对大多数淋巴管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浅表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淋巴管瘤是一种先天性淋巴管畸形,并非真正的肿瘤。本研究回顾分析21例术前经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软组织浅表淋巴管瘤的声像图特征,以评价超声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颅内淋巴管瘤是极其罕见的病例,其颅底术后恢复与术前、术后的护理密切相关,我院收治1例患儿肿瘤发生于颅底解剖位,现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患儿,女,3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对各种腹腔器官外囊性包块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检查的44例患儿腹腔器官外囊性病变的声像图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44例患儿胃肠重复畸形17例,其中胃重复畸形1例,肠重复畸形16例;梅克尔憩室4例;淋巴管瘤17例,其中大网膜淋巴管瘤4例,肠系膜淋巴管瘤12例,腹膜后淋巴管瘤1例;囊性畸胎瘤3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腹腔异物1例。结论超声对儿童腹腔器官外囊性包块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术前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淋巴管瘤的特征及其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淋巴管瘤的特征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54例淋巴管瘤,术前均做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3组:疏松间隙组(27例),体表软组织组(20例),内脏组(7例)。按其病理分型分为:囊性淋巴管瘤(32例),海绵状淋巴管瘤(22例),毛细管型淋巴管瘤(0例),分析其超声表现。结论 不同病理分型的淋巴管瘤,其发生部位及超声表现有一定差异。超声检查对大多数淋巴管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均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艳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259-3259
1病历摘要 男,21岁.无诱因出现下腹胀痛伴发热10 d入院.彩超示:腹腔巨大囊性肿块.手术所见:乙状结肠系膜巨大囊肿,填满整个腹腔,囊肿界限清楚,压迫降结肠,将横结肠及全部小肠挤压于上腹部.  相似文献   

19.
腹股沟区囊性淋巴管瘤误诊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管瘤来自中胚层,是由于淋巴系统发育异常所形成的良性肿瘤,小儿多见,以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淋巴管瘤虽为良性,治疗后易于复发。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我院2005~2009年间收治的病例,以发现腹股沟区肿块来就诊,误诊为鞘膜积液及疝,手术后确诊淋巴管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淋巴管瘤误诊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阳  徐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9):3700-3702
目的:分析淋巴管瘤的误诊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报告1例临床表现为巨大尖锐湿疣的淋巴管瘤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对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和类型、病理诊断及治疗等进行探讨.结果:淋巴管瘤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呈鸡冠状或菜花样,伴轻度渗出和出血,但醋白试验阴性.组织病理未见空泡化细胞,但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扩张的淋巴管,管腔内尚能见到染成淡红色的淋巴液,个别囊腔混有红细胞,周围有弥漫性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治疗采用手术切除.结论:淋巴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确诊需依赖组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