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的优点,适用于各类老年患者长期静脉输液治疗[1]。我们在使用PICC置管中发现,普通的置管方法受老年患者肘部血管条件的约束,易发生导管移位、断裂、静脉炎、渗液等并发症。而使用超声引导下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CC导管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1例肿瘤患者入院化疗采取PICC置管,发生PICC导管感染给予临床症状的观察与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1例患者两次出现临床症状均在导管维护之后出现,应与导管护理有关,积极观察症状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症状得到控制。结论认为高度重视携带PICC的肿瘤患者的每一个感染体征、正确采集血培养标本、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熟练掌握PICC导管维护技巧、积极观察疗效等措施是预防和治疗PICC导管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马健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58-259
目的探讨改良型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 110例需行化疗静脉输液患者及长期卧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型塞丁格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系统科学的护理,对照组PICC插管成功率为49.09%,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例,观察组插管成功率为94.55%,并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可以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并发症发生率,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其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施行PICC的560例成年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分析术后并发血栓患者与无并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560例患者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27例(4.8%);置管深度、肿瘤类型是PICC术后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并不一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结论 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是最佳置管深度。若无并发症,PICC导管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电图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导管原位置换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纳入我院88例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肿瘤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常规引导组采取常规PICC导管原位置换术治疗,心电图引导组则采取心电图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导管原位置换术治疗。比较常规引导组、心电图引导组效果;手术治疗的时间、病情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平均评分;不良反应。结果心电图引导组效果、手术治疗的时间、病情改善时间、生存质量平均评分相比较常规引导组更好,P <0.05。心电图引导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常规引导组,P <0.05。结论心电图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导管原位置换术治疗肿瘤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1例剖宫产后并双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等各项护理措施。结果患者转危为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出院后随访恢复良好,达治愈标准。结论通过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戚艳丽 《医药世界》2010,(7):752-752,754
目的为肿瘤化疗患者推广使用深静脉通道,以保证化疗药物顺利进入体内达到治疗效果,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方法实行安全使用的认知、操作、维护、出院教育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对80例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大剂量、长时间化疗。结果 80例患者均通过PICC管顺利完成治疗。结论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保证了化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治疗肿瘤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700例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对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55例,发生率为15.7%;对照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45例,发生率为4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状况。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郑洁芸  洪娟  朱美玲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3):1956-195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减少肿瘤患者化疗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行PICC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按照循证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0.6%(29/32)、93.8%(3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2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PICC肿瘤患者化疗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延长安全置管时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接穿刺置入PICC导管困难的38例需静脉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0月直接穿刺PICC置管困难的38例乳腺癌患者,经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结果:38例患者均成功置管,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经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提高了置管成功率,有效解决了无法直接穿刺置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技术在化疗患者中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化疗并同意接受PICC置管者1 000例,按患者血管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0例,血管条件好、适合传统置管者纳入对照组,反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穿刺点出血情况、静脉炎发生率、静脉血栓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非计划拔管、堵管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患者自觉舒适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导管异位率、穿刺点出血情况、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感染、非计划拔管及堵管均亦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针对经过多次放、化疗后血管条件较差的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实施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以此就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锦州市义县人民医院诊疗的80例老年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病例数为40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期间行PICC置管,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PICC置管操作,观察组应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及出血/皮下淤血、静脉血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水平、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WHOQOL-BREF评分。结果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0.00%),置管后导管脱出率为2.50%,低于对照组(1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出血/皮下淤血、静脉血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50%、0、0、0,均低于对照组(15.00%、10.00%、10.00%、12.50%),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的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77.50%),P <0.05;两组术前SAS评分、...  相似文献   

13.
张西民 《医药世界》2010,12(3):280-281
目的:为乳腺癌患者化疗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准确输入,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痛苦。方法:对68例乳腺癌患者化疗采用PICC置管输入化疗药物。结果:PICC置管化疗全过程顺利进行,静脉炎发生3例,没有渗漏性损伤的发生。结论:大剂量化疗患者实施PICC置管,能很好地保护血管,有效防止静脉炎及化疗药物的外渗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在老年患者PICC置管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方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对照组以传统的方法进行置管,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置管,对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对老年患者进行PICC置管,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有效地防止并发症发生,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观察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2种不同切皮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0例需行PICC置管患者据切皮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纵切组338例和横切组482例。比较2组出血量及皮肤淤血、手指肿胀、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纵切组置管时和置管后4、24h及1周时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4h、1周皮肤淤血发生率低于横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纵切法可有效减少置管过程中的出血量及置管后皮下淤血的发生,能更快地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6.
总结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成功保留导管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发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进行药物及物理治疗,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最终保留住导管且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7.
向亚华 《医药世界》2010,12(2):178-179
笔者总结了本科室2008—10/2009—09PICC置管管理106例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59例,女47例,年龄31~82(平均46.3)岁。其中乳腺癌48例,肠癌40例,肺癌9例,胃癌6例,肝癌2例,眼眶癌1例。选用巴德三向瓣膜式导管,置管选择贵要静脉61例,正中静脉18例,头静脉19例,颈外静脉8例。  相似文献   

18.
朱晓红  宋岩  马彬彬 《河北医药》2010,32(19):2773-2774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PICC适用患者:需要中长期输液而外周表浅静脉不好;肠外营养;抗生素、高渗透压溶液或化学药物的长期治疗。对需要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应作为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贾爱玲  李兵晖  杜美春 《医药世界》2010,(8):850-850,852
目的探讨PICC在乳腺癌患肢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出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后,患侧上肢体无肿胀的患者40例。同期60例乳癌手术后健侧PICC置管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24h后进行护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性指导。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4.4%,相关感染2%,导管阻塞2.6%,肢体肿胀19%。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11.7%,相关感染6.2%,导管阻塞5.6%,肢体肿胀17%,两组并发症无差异(均P〉0.05),但是患侧并发症比健侧低。结论早期对乳腺癌患侧置PICC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安全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刘亚力 《河北医药》2010,32(15):2136-2137
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了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及复发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所以应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准确输入。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因其操作简单、安全、导管留置时间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1]。在置管不同时期制定了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