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尽管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M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强,但婴幼儿和年长儿的MMP仍有着各自的特点,年长儿容易出现顽固性刺激性干咳、肺部体征不明显、肺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肺段或肺叶的实变影,且以单侧受累为主;婴幼儿出现咳嗽、喘息,影像学更多表现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或间质性肺炎改变,双肺均可受累。部分患儿可发生肺外器官损害,常受累的系统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血液系统。随着MMP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重症MPP、难治性MPP及耐药性MPP的病例数也随之增多,造成部分病例遗留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肺不张等后遗症。热程10 d、合并中至大量胸腔积液、右上肺病变、肺部大片状阴影、肺外多系统损害为MPP发生后遗症的临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学及内镜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肺功能及纤维支气管镜改变,提高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男39例,女26例;年龄4~14岁,平均(7.2±2.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59例(90.8%),咳嗽65例(100%),气促11例(16.9%),喘息9例(13.8%),胸痛8例(12.3%);肺部有阳性体征22例(33.8%),血白细胞正常(41.5%)或轻度增高(44.6%),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红细胞沉降率多有升高;其胸片中最常见(50.8%)表现为肺实质阴影,与肺区域分布相一致,呈均质性、容量减少性阴影,右侧多于左侧,下叶多见;CT表现为斑片状或大片阴影38例(58.5%);35/47例肺通气功能(74.5%)有不同程度异常,主要表现为小气道功能改变;纤维支气管镜均见病变部位的支气管黏膜允血水肿,可见多少不等的黏性分泌物附着,也可见段支气管通气不畅、管腔开口狭窄等表现.全部患儿均痊愈出院,47例(72.3%)患儿在住院期间复查胸片病灶吸收,其余病例出院后门诊随访4~10周内病灶吸收.13例息儿门诊随访6~9个月,查高分辨率CT(HRCT)可见马赛克灌注征象3例(23.1%)、单侧肺透亮度增加3例(23.1%).结论 支原体肺炎有一定的临床、影像学和内镜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要重视祛痰剂的使用和呼吸道护理,并重视该病的随访,防治慢性肺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血清学抗体检测及治疗与转归。结果本病以冬、春季发病率高,发病年龄≤3岁49例(29.00%),4~7岁70例(42.00%),8~14岁49例(29.00%)。98%患儿有发热,所有患儿均有咳嗽。胸片X线及胸部CT检查以斑片状病灶及大片状病灶为主,可为单侧或双侧,大片状肺实质性病变及肺叶实质性病变占72.00%(121例)。血清学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全部阳性。所有病例均使用阿奇霉素静脉缓慢输注2~3个疗程,后改为口服罗红霉素分散片或阿奇霉素片巩固治疗。4周后复查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随访3个月160例(95.00%)患儿肺部病灶完全吸收。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高发于学龄前儿童,病灶以大片状病灶及肺实质性病变居多。大环内酯类类抗生素效果佳,但疗程较长,远期随访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4.
儿童肺部间质性病变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探讨常用的各种影像学检查在儿科肺部间质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特别是高分辨率CT(HRCT)在间质性病变诊断中的意义。将45例(间质性肺炎21例 ,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12例 ,致纤维化肺泡炎4例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8例)患儿的普通X线胸片、常规CT片及HRCT片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 ,并对普通X线胸片和HRCT ,以及常规CT和HRCT的结果进行一致性和差异性检验。结果 :①HRCT对肺内网状阴影、小结节状阴影、肺气肿和细支气管病变的显示率均超过50% ,网状阴影显示率高达86.7% ;常规CT扫描和普通胸片对以上征象的显示率则较低 ,特别是对于磨玻璃样阴影和细支气管病变的显示率更低。②HRCT与普通X线胸片及常规CT比较 ,在显示肺内网状阴影、小结节阴影(直径<1cm)、肺气肿、细支气管病变及磨玻璃样阴影时 ,结果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一致性(P<0.05,<0.005);对肺内网状阴影、小结节阴影、磨玻璃样阴影、肺气肿和细支气管病变的阳性显示 ,HRCT与普通X线胸片及常规CT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5)。提示HRCT在显示儿科肺部间质性病变的网状阴影、小结节阴影、磨玻璃样阴影、肺气肿和细支气管病变时优于常规CT和普通X线胸片 ,可在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等方面为临床提供更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急性期的临床特点以助临床早期评估和治疗,并了解其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病房101例重症MPP患儿(重症组)和102例轻症MPP患儿(对照组)的住院病例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及肺内外并发症等临床特点,并对其中16例重症MPP患儿进行肺部高分辨CT及肺功能的随访.结果 重症MPP多表现为咳嗽、高热,热程长,易出现气促、心动过速,甚至可有发绀及三凹征,肺部影像学常表现为大片状阴影,伴或不伴有肺不张、胸腔积液及坏死性肺炎/肺脓肿等肺内并发症,也可导致呼吸、神经、循环、消化、泌尿等系统功能严重损害.在重症MPP患儿中有16.3%出现闭塞性支气管炎(15/92).16例重症患儿平均随访(9.81 ± 3.85)个月,仅3例肺内病变基本吸收好转,肺功能正常;余13例肺部高分辨CT均有肺不张,其中7例合并支气管扩张,5例伴限局性气体潴留,肺功能异常8例.结论 对于临床症状重、热程长、肺部影像学为大片状阴影,伴有肺不张、胸腔积液及坏死性肺炎/肺脓肿等肺内并发症或伴有系统功能严重损害的儿童MPP,应高度注意重症MPP的可能性并予以尽早治疗.重症MPP可遗留肺结构和(或)功能损害,需对其进行肺部高分辨CT和肺功能的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患儿转归、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的时机及肺炎支原体肺炎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期间1166例住院治疗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17例合并肺不张,出院后1.0~1.4年复查胸部高分辨CT(HRCT)及肺功能,接受随访者共36例。结果 (1)住院患儿中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的发病率为10.03%。(2)随访时,36例肺不张患儿胸部HRCT检测仍异常者23例,占随访患儿总数的63.89%。其中马赛克征9例次、支气管扩张12例次、支气管壁增厚11例次、血管细少2例次、小结节或树芽征3例次、黏液栓1例次、单侧透明肺1例次、条索状不张10例次。(3)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在病程 < 20 d与病程≥2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随访27例患儿肺功能,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6例,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以阻塞为主1例。(5)在随访的36例肺不张患儿中,临床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9例,占25%(9/36)。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合并肺不张的发病率10.03%;远期随访发现肺炎支原体肺炎后肺部后遗症主要为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可能会减少肺部后遗症的发生;肺功能随访,提示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后部分患儿存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以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8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肺炎支原体肺炎主要临床特点为顽固性咳嗽、肺部改变,一部分可出现肺外并发症,红霉素治疗有效.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病程时间长,经合理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8.
五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和胸部X线表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PX  Zhou BP  Hu YW  Yang GL  Yang DG  Luo ZY  Chen XC  Gong XL  Yang GD  Wang ZQ  Yuan BT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9):645-647,U002
目的 探讨儿童SARS的临床和胸部X线表现特点。方法 分析 5例经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和放射学检查确诊的SARS患儿临床资料和胸部X线表现。结果  5例SARS患儿中 ,3例有明确的SARS密切接触史。发热为首发症状 ,4例体温在 3 8℃以上 ,最高 40℃ ,持续时间 4~ 7d ,平均 5.6d。实验室检查 :SARS病毒RNA特异性片段RT PCR检测阳性 1例 ;SARS病毒抗体IgM和IgG双项阳性 1例 ,SARS病毒抗体IgG单项阳性 2例 ,IgM单项阳性 1例。肺炎支原体 ,肺炎衣原体IgG、IgM及血培养等均阴性。胸部X线表现 :单侧肺部片状影或斑片状阴影 4例 ,其中磨玻璃样阴影及游走性改变者 1例 ;肺内间质性改变者 1例 ,表现为不规则网格状及索条状影 ;肺部病灶吸收时间最短 7d ,最长 3 3d ,平均 ( 15± 6)d ,无 1例出现肺部纤维化改变。 5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儿童SARS与成人相比 ,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对比较轻。胸部X线表现以肺的单侧片状阴影改变为主 ,亦可见磨玻璃样影和病灶上下游走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随访结果.方法 对2008年4月- 2011年6月在本科明确诊断为BO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31例患儿反复咳嗽及喘息均>6周,查体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和(或)粗湿啰音.入院给予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无反应.31例患儿均存在肺功能异常,24例患儿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7例患儿肺功能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31例肺CT均存在Mosaic灌注征、双肺均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肺不张6例,支气管壁增厚5例,支气管扩张2例.31例X线胸片均有过度通气表现,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4例呈毛玻璃样改变.患儿均口服泼尼松、阿奇霉素并配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及沙丁胺醇.对其中26例患儿进行2个月~3 a随访,规律治疗的6例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明显喘息发作,活动耐力好转,复查肺部高分辨率CT示肺部病变明显改善;10例临床症状略好转,仍有活动后气促,复查肺部高分辨率CT示肺部病变轻微改善;10例患儿依从性差,未按医嘱规律用药及回访,病情经常反复,于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喘息发作,于本院住院3~6次,临床疗效欠佳,复查肺部高分辨率CT示肺部病变无改善,现仍在随访中.结论 BO大多为肺部感染后引起的反复咳嗽、喘息,肺部听诊可闻及明显的呼气相哮鸣音,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效果不佳,肺功能大多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CT可见肺部典型的Mosaic灌注征.本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肺通气功能严重程度与肺部CT改变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人民医院儿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RMPP患儿116例,根据胸部CT表现分为磨玻璃样改变组、肺实变组、斑片影改变组,比较组间肺通气功能指标差异及其与肺叶累及数目的关系。结果 3组患儿最高呼气流速(PEF)均80%。磨玻璃样改变组和肺实变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实测值/预测值均低于正常范围;斑片影改变组FVC、FEV1等实测值/预测值均属正常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CT显示磨玻璃样改变的RMPP患儿多存在肺通气功能障碍,炎症累及肺叶越多,通气功能越差;胸部CT显示肺实变者多存在大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且以中度阻塞为主;而斑片影改变者仅存在轻度大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随炎症累及肺叶增多,肺活量降低,但尚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和(或)细菌性肺炎所致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其感染病原分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组、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性肺炎组。分析3组患儿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肺部体征、发热峰值及发热持续时间等)、实验室检查(WBC、CRP、转氨酶和病原培养等)、胸部CT、支气管镜所见气道黏膜损害、支气管塑型分泌物栓病理学检查和治疗情况。结果 15例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进入分析,年龄2~15岁。肺炎支原体肺炎组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6例,细菌性肺炎组4例。3组患儿均急性起病,均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入院。①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均无急性呼吸窘迫和肺外阳性体征;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需呼吸支持者和伴肺外阳性体征者均为1/6例;细菌性肺炎组需呼吸支持者和伴肺外阳性体征者均为3/4例。②3组胸部CT检查均提示单侧或双侧肺实变,肺不张和胸腔积液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分别为1/5例和3/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分别为3/6例和5/6例,细菌性肺炎组分别为3/4例和1/4例。③3组支气管镜检查均可见气道黏膜充血和肿胀,但程度和范围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性肺炎组为著;气道黏膜局部损害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为著,其中2例伴支气管通气不良,有远端支气管闭塞可能。④3组支气管镜检查均有支气管树样塑型分泌物栓栓取出,病理组织学分型均为Ⅰ型。结论 与细菌性肺炎相比,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全身炎症反应较轻时即可发生塑型性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肺炎所致塑型性支气管炎的气道黏膜损害较轻,支气管塑型分泌物栓较短,应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以协助诊治。  相似文献   

12.
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脑梗死三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脑梗死的病例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总结3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儿均为学龄或学龄前期儿童,以呼吸道感染起病,出现急性偏瘫,伴或不伴抽搐发作.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测定阳性.肺部影像学提示大片炎性实变,有合并肺不张或胸腔积液,头颅影像学提示大脑中动脉栓塞及相应供血区脑梗死.予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及抗凝、溶栓等对症治疗,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根据3例患儿呼吸道症状及肺部影像学改变,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成立,同时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头颅影像学改变,诊断合并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软式支气管镜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因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包括重症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并肺不张/肺实变/局限性肺气肿、迁延性肺炎、咳喘原因待查、慢性咳嗽查因、喉喘鸣)接受软式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支气管镜检查发现,80例患儿均有支气管内膜炎症,其中分泌物严重雍塞气道28例。在支气管内膜炎症基础上合并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24例,另发现支气管异物3例。咳喘原因待查及喉喘鸣的患儿中,部分患儿存在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或支气管异物等病变。27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分泌物严重雍塞/栓塞气道26例;25例患儿(93%)在肺泡灌洗治疗后2周复查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完全或大部分复张。行支气管镜检查的80例患儿中,术中出现严重低氧血症3例,鼻出血1例,肺泡灌洗术中少量出血1例,支气管短暂性痉挛3例,术后发热5例,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软式支气管镜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是安全可靠的。重症/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建议早期行软式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治疗,可改善预后。反复咳喘及持续喉喘鸣患儿均建议积极行软式支气管镜检查,内镜直视下了解咽喉部及气道情况,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4.
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近年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日趋增多,其中部分重症患几虽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仍难见效.然而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的识别,可能有助于早期予以激素干预,改善预后.临床研究发现,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指标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相关.该文对目前国内外研究所涉及的、可能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腺病毒肺炎12例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腺病毒肺炎的再认识。方法选取2001年3月至2005年4月确诊的12例腺病毒肺炎患儿为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并且与10例肺炎链球菌肺炎、1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12例腺病毒肺炎患儿均持续高热、有细湿罗音,10例(83.3%)患儿有持续性的喘鸣音、并出现合并症,其中合并心力衰竭10例(83.3%),呼吸衰竭6例(50.0%),中毒性肝炎6例(50.0%),脑病2例(16.7%),心肌炎1例(8.3%)。死亡2例。影像学特点:为假大叶5例,有大片影5例,小片融合灶1例,薄片影1例,有肺气肿9例,有肺门增大7例。10例(83.3%)患儿的胸片示病灶逐渐增多成为多叶的病灶。与其他两种肺炎比较,腺病毒肺炎合并症发生率高,需用IVIG和全身激素的比率明显较对照组为高。结论腺病毒肺炎的合并症发生率高,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迁延与非迁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气道黏膜损害的形态学特点,以期为临床判断预后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并于急性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迁延性肺炎定义分为迁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迁延)组(病程≥1个月)和非迁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非迁延)组(病程<1个月)。分析两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支气管镜所见气道黏膜损害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144例(男61例,女83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入分析,年龄2~15岁。迁延组36例,非迁延组108例。胸部X线检查显示所有患儿均有单侧或双侧的肺实变。迁延组伴肺不张或含气不良25/36例(69%), 非迁延组为48/108例(44%);迁延组伴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14/36例(39%),非迁延组为24/108例(22%)。两组均可见气道黏膜滤泡样增生、粗糙、充血、肿胀、纵行皱褶和黏液性分泌物增多等,但程度和范围以迁延组为著;气道黏膜滤泡样增生和黏液性分泌物增多发生率迁延组显著高于非迁延组(36/36例 vs 91/108例,35/36例 vs 89/108例;P均<0.05)。支气管开口炎症性狭窄,黏液栓阻塞及段支气管通气不良发生率迁延组显著高于非迁延组(11/36例 vs 10/108例,18/36例 vs 22/108例、24/36例 vs 44/108例;P均<0.05)。气道黏膜糜烂(3例)、肉芽组织增生(1例)、管腔闭塞(4例)和塑型性支气管炎(4例)等表现仅见于迁延组。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气道黏膜损害特征性表现为黏膜滤泡样增生及黏液性分泌物增多,其持续存在表明气道黏膜炎症为活动性,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或炎症反应控制不良;黏膜糜烂、肉芽组织增生、闭塞性支气管炎及塑型性支气管炎可能提示病程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17.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病原体之一, 近年来,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越来越高,儿童用药较为有限。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有重要作用。该文从支气管镜下气管内膜病变、 灌洗液病原分析、 细胞因子分析、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气道清理及局部注药治疗等方面来阐述纤维支气管镜对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住院患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谱及病原流行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确诊的CAP患儿,采集性别、年龄、入院前抗病原治疗情况、入院时间、病原学诊断等资料,分析不同年龄、季节病原构成及流行特点。结果 1 853例CAP患儿总体病原检出率为781%,入我院前均有抗生素应用史。细菌检出率270%,前3位依次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病毒检出率为225%,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腺病毒(ADV)最常见;肺炎支原体检出率为487%;混合感染检出率为230%,以细菌合并病毒感染最多见。②随着年龄增长单一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比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或无明确病原感染比例随年龄增长亦有所降低;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759%);流感嗜血杆菌(750%)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684%)多见于婴儿。RSV感染多见于婴儿(762%),ADV感染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822%)。③单一细菌感染春季最多见,冬季次之;单一病毒感染冬季多见;单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秋季最多见,夏季次之;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以冬春季多见;无明确病原感染在春季最高。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冬春季,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多见于春季,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多见于冬春季,RSV感染多见于冬季,ADV感染以冬春季多见。结论 CAP的病原谱构成存在显著的年龄和季节分布特点。细菌、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于5岁以上患儿,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以婴儿最多见。细菌感染冬春季多见,病毒感染冬季多见,肺炎支原体感染多发生于夏秋季;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多见于冬春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的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和人类Ⅰ型蛋白(HTI-56)的水平,探讨其作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的意义.方法 该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7例.本研究测定了患儿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的SP-D和HTI-56的水平,并且在单侧肺部感染和双侧肺部感染的患儿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与未感染肺部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相比较,在感染肺部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品中的SP-D和HTI-56水平明显升高(P<0.05);然而在单侧肺部感染和双侧肺部感染的患儿的SP-D和HTI-56的血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感染肺部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品中的高水平的SP-D和HTI-56可反映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苏州地区儿童急性肺炎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小儿肺炎病原学,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11月~2006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肺炎患儿,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其新鲜痰液,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细菌培养检测细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支原体、衣原体抗体。结果532例中360例痰标本检测阳性,总检出率为67.7%。其中单纯病毒感染178例(33.5%),单纯细菌感染23例(4.3%),单纯支原体感染50例(9.4%),单纯衣原体感染19例(3.6%),混合感染90例(16.9%)。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44%);细菌则以肺炎链球菌(4.7%)为主,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8%)和流感嗜血杆菌(1.9%)。结论病毒是苏州地区冬春季小儿急性肺炎的最常见病原,其次是肺炎支原体、细菌、肺炎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则多见于小于3个月的婴儿。混合感染在3岁以下尤其1岁以下小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