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浆脑钠肽(BNP)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应用价值及其与梗死范围和心肌梗死后相关合并症的关系。方法在本研究里,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5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血浆BNP水平,观察BNP与AMI患者梗死范围、心功能、心律失常合并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前壁+/前间壁及侧壁梗死患者BNP最高(222.66±200.60pg/ml);AMI患者心功能越差,BNP水平越高,BNP与LVEF呈负相关(r=-0.828,P=0.000);合并室速的AMI患者BNP水平最高,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结论AMI发生后,血浆BNP水平是左室功能、心律失常合并症及LVEF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苏南地区汉族人群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基因SG13S114T/A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性. 方法:以300例AMI患者(AMI组)和415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ALOX5AP基因SG13S114T/A多态性. 结果:(1) 与对照组相比,AMI患者TT和AT基因频率均明显升高,且频率分布都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7,0.032);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50%和64.82%,P=0.324).(2)亚组分析:男性AMI患者的AA,AT,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女性TT基因型与AMI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42).对多个危险因素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OX5AP基因SG13S114T/A AT和TT基因型与AMI的发生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00,0.001).T等位基因频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AT和TT基因型与男性和女性AMI的发生均存在相关性(男性P值分别为0.010,0.040;女性P值分别为0.010,0.004),T等位基因与女性AMI的发生也有关联(P=0.026),而T等位基因与男性AMI的发生无相关性(P=0.285). 结论:在中国苏南地区汉族人群中,ALOX5AP基因SG13S114T/A TT和AT基因型可能是苏南地区汉族人群AMI的易感基因型,T等位基因可能是AMI发病的重要遗传危险因素,并与女性AMI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刘锦光 《广东医学》2011,32(6):744-74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区对应导联ST段下移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4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和3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资料,对梗死区对应导联ST段变化及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分析探讨.结果 76例AMI中,发生AMI梗死区对应导联ST段下移41例(53.9%),多支病变引起的比...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浓度与其心肌应变量参数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从而为病情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连续入选初发AMI患者125例并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分为各个亚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所有入组患者于入院即刻采血行H-FABP检测。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利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定左心室纵向应变值、圆周应变值。对各组患者H-FABP浓度与心肌应变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心肌梗死患者H-FABP浓度与心肌应变值是否相关。结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患者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圆周应变与血清H-FABP浓度成正相关(P0.0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患者左室整体纵向应变与血清H-FABP浓度成正相关(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患者左室整体纵向应变、整体圆周应变与血清H-FABP浓度成正相关(P0.0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患者左室整体圆周应变与血清H-FABP浓度成正相关(P0.01)。结论:AMI患者血清H-FABP浓度与心肌应变量相关,血清H-FABP可与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联合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5.
Zhang J  Qiao SB  Zhu J  Chen J  Yang WX  Liang Y  Shao SL  Zhang WJ  Liu R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0):2094-2098
目的 比较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性别差异.方法 为多中心随机研究,在全国24家医院,根据入选标准将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配至早期介入组(24 h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延迟介入组(36 h后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分别观察介入治疗后不同性别的主要终点事件(180 d随访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事件(180 d随访时死亡、心肌梗死、难治性缺血、卒中、再次血运重建).结果 共有815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545例,女性270例.男性和女性患者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早介入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延迟介入组(分别为7.1%、14.8%,P=0.00);两组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即180 d随访时死亡、心肌梗死或难治性心肌缺血发生率分别为12.5%、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另一个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即180 d随访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难治性心肌缺血或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分别为26.8%、3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早期介入组和延迟介入组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6%、14.3%,P>0.05)和两个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5%、23.5%,P>0.05;28.5%、27.7%,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性和女性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但男性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可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女性患者早期和延迟介入治疗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的特点、早期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连续入选心内科监护室(CCU)确诊为AMI患者共1 354例中,经超声心动图或心包穿刺证实心脏破裂18例。结果男性8例(0.81%,8/985),女性10例(2.71%,10/369),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5);发生心脏破裂患者年龄(71.4±7.7)岁,明显高于无破裂者[(62.5±11.3)岁,P=0.000],心梗后距心脏破裂平均发病时间为36.5 h。成功再灌注治疗者心脏破裂发生率(0.10%,6/597)明显少于无再灌注者(1.58%,12/757,P<0.05);前壁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的发生明显多于下壁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21%,1.19%,0%,P<0.05)。所有合并心脏破裂者全部死亡。结论 AMI合并心脏破裂预后极差,易于发生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女性、前壁梗死,尽早进行血运重建可减少心脏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在积极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时代,出院前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ET)的预测意义。方法和结果:在DANAMI-2(第二次DANishAMI试验)研究中,有ST段抬高的AMI(STEMI)患者被随机分为直接血管成形术治疗(PCI)组和溶栓治疗组。1462例存活出院患者中1164例(79.6%)进行了ET。主要终点包括死亡和再梗死。随机分入溶栓治疗组的患者较随机分入直接PCI治疗组的患者发生了更大程度的ST段压低(21.7%vs15.3%,P=0.007)。死亡和再梗死的多种预测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卒中史、前壁AMI、随机化溶栓治疗以及运动能力[RR0.8…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再灌注治疗和抗栓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为冠心病急性发病的临床表型,包括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无ST段抬高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后两者常被称为无ST段抬高ACS。ST段抬高AMI约90% 最终演变为Q波性AMI,无ST段抬高AMI 中的80%演变为非Q波性AMI。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内血栓类型与心电图ST段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医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6例AMI患者,并依据ST段有无偏离基线划分为A组(ST段抬高型)、B组(ST段无偏移型)、C组(ST段压低型),三组分别有32例患者,进一步分析AMI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电图图形特征及演变规律,分析患者冠脉内血栓类型与心电图ST段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ST段抬高型AMI组患者侧支循环开放率为25.0%,ST段压低型AMI组患者侧支循环开放率为50.0%,ST段无偏移型AMI组患者侧支循环开放率为37.5%,三组对比存在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可知,非ST段抬高型患者并未出现ST段偏移的情况,这类患者闭塞血管局部心电图影像学特征与与ST段抬高型者一致,但与ST段压低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AMI患者的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脉造影病变存在密切的联系,依据ST段是否抬高对患者冠脉内血栓类型实施分类,能为制定AMI治疗方案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213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159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的性质、特点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窦性心动过缓与室性心动过速的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01,P=0.001),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房性早搏与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02,P=0.001);其余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未见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高。  相似文献   

11.
探讨心电图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冠状动脉造影判断梗死相关动脉血管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患者50例,诊断符合WHO标准。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38—78岁,  相似文献   

12.
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男、女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别。方法 :对 39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既往病史中 ,女性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病史比例高于男性组 (P <0 0 5 ,P <0 0 1) ;男女组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女性组血糖、血脂均高于男性组 (P <0 0 1) ;女性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组 (P <0 0 5 ) ;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男女患者中 ,男性年龄较女性提前 (P <0 0 1) ,男性溶栓再通率高于女性 (P <0 0 1)。结论 :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女性AMI患者的危险因素 ,绝经后女性AMI发病率增高 ,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 ,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差 ,女性AMI患者近期预后较男性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价值的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首次发生AMI的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是否改变将其分为ST段抬高组和非ST段抬高组,比较2组性别构成比、GRACE危险评分、SYNTAX评分以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构成比。结果 90例AMI患者中,ST段抬高组51例,非ST段抬高组39例,2组男女构成比分别为70.6%、29.4%和74.4%、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T段抬高组的GRACE危险评分及SYNTAX评分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中,ST段抬高组的AMI病史、吸烟史、糖尿病史、心功能≥3级、高血肌酐构成比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抬高在AMI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价值,并可作为AMI严重病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女性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 1 999年 1 2月~ 2 0 0 2年 1 2月我科收治并接受PCI治疗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 66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4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2 2例。其中女性患者 2 1例 ,年龄 56 - 70岁 ,平均 60± 9.2岁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9例 (42 .9% ) ,不稳定心绞痛 1 2例 (占 57.1 % )。男性患者 45例 ,年龄 38- 76岁 ,平均 57± 9.8岁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 3例 (2 8.9% ) ,不稳定心绞痛 32例 (占 71 .1 % )。观察其临床特点、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男性相比女性高血压 (52 .3 %vs 42 .2 % )、糖尿病 (47.6 %vs 2 2 .2 % )、高脂血症 (42 .9%vs 33 .3 % )较多。 6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 1 0 0 %。均未发生严重内膜撕裂、急性闭塞、冠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女性非ST段抬高ACS患者行PCI安全可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心电图早期ST段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0例AMI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h心电图(ECG)ST段进行分析,根据溶栓前后ST段下降的不同程度分组,观察ST段下降>70%组、下降30%~70%组及下降<30%组的心肌酶(CK-MB)释放规律.结果:ST段下降<30%组,CK-MB峰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影响两性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因素,为今后针对不同性别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因AMI住我院心内科的68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性别分成两组,其中女性214例,男性475例,分析两性患者AMI的特点并对影响住院期间死亡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整个AMI人群男女比例为2.22:1,两性患者对比有如下特点:①女性较男性平均发病年龄大约晚10年;②女性接受再灌注治疗比率(41.6%)低于男性(59.2%),P<0.05;③女性AMI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种类较男性多,女性平均为(3.46 ±1.80)种,男性为(2.58±1.78)种,P<0.05;④女性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率较男性高(7.5%与3.4%,P<0.05),住院期间死亡率(24.8%)也远高于男性(11.6%),P<0.05;⑤对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两性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Logistic回归模型:女性为P=e-2.452-2.73 ×TREAT+0.695×HF +3.529×COMP/1+e-2.452-2.73×TREAT+0.695×HF +3.529×COMP,男性为:P=e-5.040+1.892×COPD+2.384×CRF+1.013Xhf+5.326×COMP/1+e5.040+1.892×COPD+2.384×CRF+1.013Xhf+5.326×COMP.结论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年龄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本研究得出的两性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女性患者住院期间接受再灌注治疗可降低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再灌注治疗对男性患者则未能降低死亡风险;男性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显著升高,而在女性患者却无类似影响;不论男女出现并发症如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及机械性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概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墓碑形ST段抬高的预后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方田 《浙江医学》2003,25(11):661-663
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上最早期表现之一是ST段抬高 ,其常见的形态有凹面向上形、弓背向上形、单向曲线形、斜直形 ,ST段及T波呈规律性动态演变是诊断AMI重要指标。1993年Wimalaratna[1]首次报道AMI时另一种ST段抬高形态———墓碑形 ,认为是AMI近期预后险恶的一项独立指标。本文旨在探讨墓碑形ST段抬高的预后意义。1.1一般资料138例均系我院1996年1月~2001年12月收住的出现异常Q波的AMI患者 ,根据ST段抬高形态分组 ,呈墓碑形抬高者为观察组 ,共28例 (20.3 % )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8例 ;年龄56~78岁 ,平均 (64.8±5.1)岁。…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和Q波AMI。动脉粥样硬化(AS)是发生ACS的基本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突然破裂,诱发冠状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是ACS发生的主要机制。近年来许多学者根据心电图是否有ST段的抬高将ACS分为ST段抬高的ACS与无ST段抬高的ACS,认为ST段抬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冠脉前降支(LAD)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LAD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60例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伴下壁导联ST段下移组中85.7%LAD病变位于近端(第一对角支开口前)或者远端(第一对角支开口后)合并第一对角支病变,非ST段下移组中仅16.7%LAD病变位于近端或者远端合并第一对角支病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壁AMI患者中,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下移是LAD病变部位预测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诊断及预后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ST段抬高将8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心梗部位分布、末峰间隔时间及TIMI分级,随访1周,观察两组发生心律失常、再次心梗及心源性休克的比例。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心梗的部位主要是非透壁性,对照组发生心梗的部位主要为下壁性,两组心梗发生部位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末峰间隔时间和TIMI分级水平相比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发生再次心梗、心源性休克及心律失常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的危险程度高、预后差,心电图相关指标可作为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