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兰坤  过伟峰  肖婧  盛蕾 《中医杂志》2014,(9):804-805,808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首创"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学说,提出络病以"通和血脉"为治疗大法。基于其"络以通为用"的络病基本治则,以虚、实为纲,从气滞血结、络脉瘀滞、痰瘀阻络、络脉空虚等方面立论,谈及了辛味通络、虫药通络、藤药通络及补虚通络诸法。  相似文献   

2.
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脉理论是《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分析认为,阳气不足、络脉空虚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基础,络脉阻滞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心络瘀阻和心络绌急两个方面。冠心病心绞痛之病位在心之络脉,多为久病入络或久痛入络的络虚证,故通络是治疗大法,临床上常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法为治。  相似文献   

3.
从络病角度认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认为正虚为本,邪实(痰浊、瘀血)流注络脉,导致络脉不通为其病机;病程迁延、久病久痛、病久内舍于脏的临床表现,符合络病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发展规律。结合络病三维空间结构,辨RA表里轻重缓急;结合络病在治法上以通为用,RA治疗上应急性期活血化瘀,缓解期通补兼施;RA用药以辛味通络药和虫类通络药为主,并根据寒热虚实斟酌加减,以期为RA临床论治规范化提供新的参考,也为临床其他属络病范畴的疾病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络病"密切相关,"虚""邪""瘀"三者多相互为证,其常见病因为络脉空虚、寒湿客络、湿毒壅络、痰瘀阻络4种。从"络"辨治类风湿关节炎,随疾病进展将其分为络脉空虚,寒湿入络证;肝肾亏虚,湿毒壅络证;气血亏虚,痰瘀阻络证。扶正祛邪为总体原则,温经通络、利湿清络、补气养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5.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表现为发疹部位疼痛不适,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安全有效,其中皮肤针因具有操作简便、刺激强度灵活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络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多用于慢性病的临床诊治,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及诊疗密切相关。故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病因病机及皮肤针治疗,认为络脉痹阻与络脉虚滞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以通络为原则,通过祛邪通络、扶正通络恢复络脉正常的生理功能,进一步为皮肤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络治痹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症又称"痹证"、"痹病"、"风湿病"等。络病学说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和虫蚁搜剔通络法等,络病理论得到发展。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仲景络病治疗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观点。本文仅从历代从络治痹之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疗等方面做一简要梳理。认为络病致痹病因不外体虚邪侵、营卫不通和痰瘀郁阻、络脉不畅;其病机为正虚是络病致痹的内在要素、邪侵是络病致痹的必要条件以及络脉"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三方面;临床特点有"病久、多瘀、疼痛"。因此治疗上多采用祛除外感六淫邪气,"通络"止痛;调和营卫气血阴阳,顾护"胃气",以补为"通"以及化瘀祛痰,内外兼施,杂合以治。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家,著《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其对络痛的论述,迄今对临床治疗仍有指导价值。一、络痛之因虚实寒热关于络痛,叶氏指出:“痛则不通”。何者不通?为“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久痛必人络,气血不行”《指南·诸病》陈案)。可见,络之痛全在于络之气血不通。究其由,则有虚实寒热四端。1.虚经主气,络主血。络虚致痛主要是络中血虚,络脉失养,荣运失畅而不通。故《指南·肩臂背痛》沈案云:“汗出失血,背痛,此为络虚。”《指南·胃院痛》费案云:“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  相似文献   

8.
杨希  杨翼 《新中医》2014,46(4):11-12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中医络病学理论研究,认为运动性疲劳属中医学之络病,其根本病机为络脉不通,其不通既有气郁、血滞、痰凝阻滞之络实不通,亦有络脉气血阴阳亏虚而致的络虚不通,属于正虚邪实证,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治疗时应把通络法作为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治则,根据其不同的发病原因及病机,辨证采取通络法,如理气通络、益气通络、活血通络、养血通络、祛风通络、散寒通络、化痰通络、利湿通络等,并将其贯穿于运动性疲劳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9.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属难治性疾病。基于“络病”理论分析可知,本病基本病机为气血失调致耳内络脉血行瘀阻、窍络壅塞。临证应遵“络以通为用”之理,治疗以化瘀通络贯穿始终,并根据病证之不同分而治之:因外感邪气致聋多为络脉损伤,其病机为风热灼络、络损致聋,治宜祛风清热、活血通络;因脏气逆乱致聋多为络脉郁滞,其病机为气机郁阻、瘀滞窍络,治宜顺气开郁、化瘀畅络;因久病脏衰致聋多为络脉空虚,其病机为气血耗伤、络虚不荣,治宜益气补虚、养血充络。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丹毒是一种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入侵破损的皮肤和网状淋巴管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该病病位在浮、孙之阳络,病因责之毒邪外侵、卫弱营郁,基本病机为气血运化输布失调,致使络脉痹阻不通,痰瘀阻滞。故本病可从络病论治,以益气托毒、祛瘀通络贯穿治疗始终。临证时可根据丹毒发病阶段,将其分为络脉损伤期、络脉结滞期、络毒蕴结期及络脉空虚期,分别采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热消痈、蠲痰逐瘀,益气托毒、荡涤余邪等治法,以四神煎为基础方随证化裁,使邪去络通。验之临床,获效良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活血通络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梗死后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3月进行康复治疗的60例脑梗死后丘脑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活血通络汤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醒脑开窍针法进行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治疗效果,观察记录两组治疗效果,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MPQ)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DL评分明显上升;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VAS、PPI、PRI评分则明显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善;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通络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梗死后丘脑痛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状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疼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中医将疼痛的病机总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温经通络为其治疗大法。远红外线疗法属于温热疗法的一种,能够内温脏腑,外通经脉,使经脉通畅,气血调和,较好的改善局部“通”与“荣”的状况,起到“得炅则痛立止”的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明远红外线疗法用于消炎镇痛、促进组织修复再生、调节血压、净化血液等效果显著,具有无创安全、依从性好等优势。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阐述远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镇痛机制以及归纳其对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以期为远红外线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腰痛宁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腰骶痛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30例强直性脊柱炎腰骶痛患者给予腰痛宁胶囊治疗,睡前予胶囊6粒与盒中黄酒一支加适量白开水送服。[结果]29例症状改善,1例效果不明显,1例轻微皮肤瘙痒。[结论]对于非甾体抗炎药不耐受或无效的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腰骶痛患者,予腰痛宁胶囊口服治疗30例,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慢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给患者和社会都带来较大的负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因此,慢性疼痛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之一。三磷酸腺苷(ATP)是一种重要的疼痛信号物质,ATP可作用于P2X受体产生效应。近年来研究发现,P2X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炎性痛、癌痛及内脏痛等慢性疼痛的痛觉形成、传导和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慢性疼痛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P2X介导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疼痛护理的必要性及方式。方法:对以腹痛为主、并确诊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入住我科的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症状缓解,生活方式得到提高。结论:疼痛的治疗与护理是减轻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张华  谢林 《西部中医药》2012,25(1):109-111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从盘源性颈痛(VID)的西医概念、发病原因及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中医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的内外治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利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疗效的优越性。方法:将5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0例,治疗组采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技术(针刺和推拿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替扎尼定进行治疗;2组治疗均隔日1次,7d为1个疗程;治疗8个疗程后,进行2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以及2组间疗效的比较。结果:2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各组疼痛指数、功能状态指数和硬结条索状物指数均降低(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技术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明显,且优于替扎尼定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科学研究常涉及对疼痛的定量评价,其中以疼痛相关量表最为常用。文章总结、分析近10年来发表在Pub Med上的高质量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RCT研究中慢性疼痛量表使用情况,以期为今后研究中疼痛测评量表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时间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时间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最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例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每一组有30例患者。远离痛点方向平刺(15°),并进行疗效比较。按压力量值之测定:采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所有之按压力量,每一次试验前后,试验者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之按压方式,包括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本试验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之数字量表评订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对肌筋膜疼痛之治疗前后疼痛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完全缓解率增加。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之总有效率均相同,可达100%。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平均减分率仅略为增加。3种针刺时间比较,疼痛缓解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得宜,针刺5min即有很好的疼痛缓解效果;针刺时间延长,疼痛再缓解有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西黄胶囊治疗轻中度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轻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组给予西黄胶囊。将64例中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曲马多缓释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西黄胶囊。观察各组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疗效、止痛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结果:轻度癌痛患者治疗组效率为83.3%,对照组有效率为8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痛起效时间为(4.26±0.81)h,对照组为(1.43±0.67)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止痛维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癌痛治疗组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有效率为65.6%,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痛起效时间(39.11±9.65)min,短于对照组的(45.36±9.44)mi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痛维持时间为(10.52±1.58)h,长于对照组的(9.56±1.55)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黄胶囊可单独运用于轻度癌性疼痛,起效时间稍长;对于中度疼痛,西黄胶囊联合西药止痛剂可以提高止痛疗效,缩短起效时间,延长止痛维持时间,且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