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噬是一种蛋白或细胞器在溶酶体的降解途径,也是细胞面对应激时的一种反应.在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中存在低水平的自噬,其对于MM细胞的存活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不同药物作用于MM细胞时,可诱导MM细胞自噬,但自噬对于MM细胞的作用却是双面的,既可保护MM细胞免受药物治疗的毒性作用,又可导致MM细胞发生自噬性细胞死亡.笔者拟就MM细胞在不同药物作用后其自噬水平的改变及自噬对MM细胞存活或凋亡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全面探讨药物治疗对MM细胞自噬及自噬对MM细胞存活的影响,以便更好的治疗MM.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诱导自噬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方法 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诱导MM细胞株U266细胞自噬并分别加入雷帕霉素和3-甲基腺嘌呤(3-MA),观察其细胞增殖,以正常培养条件培养U266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urkat及无血清培养Jurkat为对照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法检测细胞自噬泡数量;RT-PCR法检测自噬基因mtor、Beclinl表达;Western blot方法分析自噬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Ⅰ/Ⅱ(LC3 Ⅰ/Ⅱ)及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AMP 1)含量的变化.结果 正常培养条件下U266细胞有基础水平的自噬,无血清培养可诱导U266细胞上调自噬水平;雷帕霉素促进无血清培养条件下U266细胞自噬并刺激其增殖能力,至培养96 h无血清培养及雷帕霉素处理U266细胞内自噬水平下降;3-MA具有上调U266细胞自噬和促进增殖作用,但仅维持24 h;正常培养条件下雷帕霉素及3-MA可显著抑制U266细胞增殖;无血清培养24 h后细胞凋亡率[(17.90±1.46)%]高于正常培养细胞[(1.33±0.09)%](P<0.01);加入雷帕霉素及3-MA可使血清饥饿诱导的细胞凋亡率分别降至(6.23±0.12)%和(6.97±0.03)%(P<0.01);培养至72 h,各处理组细胞凋亡率趋于一致[(30.37±0.27)%、(30.13±1.93)%和(28.57±2.83)%](P>0.05);去除雷帕霉素及3-MA后U266细胞凋亡率减低至18.7%和12.6%.结论 MM细胞内存在高于淋巴瘤Jurkat细胞株基础水平的自噬;在常规培养条件下雷帕霉素及3-MA均可下调MM细胞增殖水平;血清饥饿条件下U266细胞可通过上调自噬水平维持生存和增殖;雷帕霉素诱导血清饥饿条件下U266细胞自噬,但是具有自限性;3-MA对U266细胞自噬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ROC-325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增殖、凋亡、自噬的影响及其与硼替佐米联合用药的细胞学效应.方法:不同浓度的ROC-325作用于骨髓瘤细胞,用CCK-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作用,用Caspase-3/7、Caspase-9活性测定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单丹磺酰戊二胺染色观察自噬小体数量,...  相似文献   

4.
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水平,分析其与细胞凋亡、自噬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8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大连市中心医院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ISS分期分为Ⅰ期9例、Ⅱ期29例、Ⅲ期32例;取同期在本院进行骨穿检查后排除造血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 (DC)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作用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APC) ,也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在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一种天然的免疫佐剂 ,近年来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得到高度重视 ,并已试用于临床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多发性骨髓瘤 (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MM分泌均一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Ig)或Ig片段 ,这种Ig是一种公认的肿瘤抗原 ,在发病过程中患者血浆中始终具有肿瘤细胞的个体独特型表型[1 ] ,且较容易大量获得 ,这为DC的免疫疗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MM也因此成为探索DC疗…  相似文献   

7.
反应停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应停是谷氨酸衍生物,化学名称N-(2.6-二氧-3-哌啶基)-邻苯二甲酰亚氨,是一种白色晶体性粉末,无味,无臭.微溶于水。1953年在西德首先合成,1957年在欧洲一些国家作为镇静剂治疗早孕反应.结果短短几年内出现大量短肢或无肢畸形婴儿。因此于1961年被禁用。近年发现反应停有抗血管生成、免疫调节等新的药理作用.而被再次应用于临床。因反应停抗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克隆性血液肿瘤,诊断平均年龄在68岁左右,只有1%的病例在40岁以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近年本病发病率提高,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本文主要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多发性骨髓瘤 (MM)是一种克隆增殖性浆细胞疾病。由于瘤细胞的增殖比例很低 (通常小于 1.5 % ) ,以及多药耐药的形成 ,MM的治疗反应较差 ,迄今仍被视为不可治愈的疾病。近年来对MM的治疗有一些新的认识 ,兹分述于下。1 化学治疗 自 196 9年Alexanian等首先应用马法兰与泼尼松 (MP方案 )治疗以来 ,MM的预后有了一定的改善 ,中位生存期由 17个月提高到 5 4个月 ,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 ,但完全缓解 (CR)率仅 3 % (MacLennan ,1985 ) ,生存 5年以上者不足 5 %~ 10 %。此后 ,曾以长春新碱、环磷酰胺、亚硝脲、蒽…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积聚,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为特征。目前认为,MM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近年来MM患者髓外复发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新型靶向药物治疗后。本文重点就MM髓外复发的发病率和发病机制、髓外骨髓瘤细胞的特征及其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发现,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某些微小RNA(microRNA,miRNA)可以调控基因表达,影响细胞自噬、凋亡等生理病理进程及蛋白质合成等,从而为MM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可以参与细胞分化,结合转录因子修饰组蛋白,特异性调控基因组等,为MM患者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拥有转录后调节功能,可以调节基因表达,从而抑制MM的细胞活性及细胞增殖,进一步诱导细胞凋亡。本文就不同非编码RNA的功能特征以及其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应停)治疗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男性5例,女性4例,均为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反应停治疗起始剂量为100 mg/d,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加量,最高达400 mg/d。结果:56%(5/9)的患者对治疗有效,其中2例为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进步,2例无效;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便秘、头晕、皮疹等副作用。结论:沙利度胺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有效。  相似文献   

13.
14.
在常规化疗无明显改善多发性骨髓瘤(MM)无病生存率和总的生存率的情况下,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近十多年来广泛应用于MM治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曾广泛用于MM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并延长生存期,但复发率高影响了其疗效。二次移植可再次提高患者的缓解率,但需进一步评价。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存在移植物抗骨髓瘤效应,可使1/3的患者达到分子学缓解,但移植相关死亡率高限制了其应用。正在临床广泛研究的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的移植相关死亡率低,存在移植物抗骨髓瘤效应,这可弥补以上不足。  相似文献   

15.
徐才刚  吴俣  朱焕玲  刘霆 《华西医学》2003,18(3):343-344
目的 :比较VMCP与MP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4 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VMCP和MP方案化疗 6~ 10疗程后全面评价其疗效及副反应 ,用STATA5 0完成两组资料的X2 检验。结果 :2例患者因发生感染自动出院、治疗未满 6个疗程不纳入统计 ,有 4 7例病人可供分析。VMCP组总有效率 87 5 %、治疗后平均开始显效疗程数 4疗程 ,MP组总有效率 6 9 6 %、治疗后平均开始显效疗程数 6 12 5疗程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小于 0 0 0 1和 0 0 1)。VMCP组和MP组出现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下降及发生感染情况无差异。VMCP组患者骨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MP组 (P <0 0 0 1)。结论 :VMCP方案疗效好、起效快、无严重副反应 ,可作为治疗MM的首推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起源于B细胞系并能够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恶性增生性疾病。我国骨髓瘤发病率为1/10万,约占恶性肿瘤的1%,发病年龄大都在50~60岁之间。MM尚无根治的方法。现对MM的联合治疗、干细胞移植、新型药物治疗及并发症的治疗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DNA损伤药物阿霉素(DOX)及马法兰(MEL)抗多发性骨髓瘤(MM)活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以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和H929为靶细胞;实验分组为:非毒性抑制剂量VPA组及其与不同剂量(IC10、IC20、IC40)DOX或MEL联合组。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ATG5、ATG7)及乙酰化组蛋白H4K16ac水平。结果:细胞经VPA与DOX、MEL共处理后,抑制率较DOX、M EL单药组显著增加(P0.05);联合用药组LC3及H4K16ac蛋白水平介于VPA与DOX或M EL单药处理组之间。非抑制剂量VPA能增强DOX与MEL的抗骨髓瘤活性,同时还能下调自噬相关蛋白表达,上调H4K16ac蛋白水平。结论:H4K16ac可抑制自噬相关基因转录,VPA提高DNA损伤剂的抗M M活性,其机制可能与H4K16ac介导的细胞保护性自噬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研究观察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7例初治患者均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另3例复发难治患者中2例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1例同时加用米托蒽醌和沙利度胺治疗。结果显示,根据EMBT标准判定疗效,7例初治患者中1例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1例轻微缓解(MR);3例复发难治患者中2例部分缓解(PR),1例轻微缓解(MR)。总缓解率(CR+PR)80%。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1例出现腹泻,1例足部麻木,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结论:硼替佐米治疗初发及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均有较好的疗效,对治疗相关的副反应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9.
MPT及MP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MPT方案与单用MP方案治疗42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的近期疗效.[方法]MPT组20例,沙利度胺100 mg/d开始口服,1周后加量为200 mg/d,长期口服维持;马法兰8 mg/(m2·d),口服,d1~4;强的松60 mg/(m2·d),d1~4,每4周重复.MP组22例,马法兰+强的松用法同MPT组.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①有效率MPT组高于MP组(分别为60.0%和27.3%,P〈0.05).②MPT组治疗前后M蛋白、骨髓瘤细胞比例、血红蛋白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5).MP组治疗前后骨髓瘤细胞比例、血红蛋白变化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5).MPT组治疗后M蛋白明显低于MP组(P〈0.05).③20例采用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者不良反应轻微,均可耐受.[结论]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MP方案不仅近期疗效优于单用MP方案,而且耐受性好,是一有效的MM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后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FLCR)正常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4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后获得最好疗效时sFLCR持续正常超过4周的患者归为正常化轻链比患者,反之为异常轻链比患者;分析其传统预后因素对sFLCR的影响及sFLCR对患者总生存期(OS)的意义。结果表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年龄、ISS分期在正常化sFLCR组及异常sFLCR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上述两种指标对治疗后骨髓瘤sFLCR均有负性影响(P〈0.05);sFLCR达到正常化血轻链比值患者具有相对较好的总生存期(P〈0.01)。结论:治疗后sFLCR正常化能够初步提示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