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降香及伪品中挥发性成分分析,筛选其挥发性差异成分,为降香真伪鉴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检测降香及伪品中挥发性成分,GC条件采用程序升温(柱箱初始温度50℃,保留时间1 min,以10℃·min-1升温至300℃保持10 min),流速1.0 mL·min-1,分流比10∶1,进样量1 mL,采用电子轰击离子源(EI),扫描范围m/z 35~550。通过数据库匹配鉴定化合物种类,利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相对质量分数,并运用SIMCA 14.1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与聚类分析,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2及P<0.05筛选出降香及伪品的挥发性差异成分。结果:分别从降香、巴里黄檀、阔叶黄檀、两粤黄檀、斜叶黄檀、交趾黄檀中鉴定出26、17、8、22、24、7个挥发性成分,其中降香的特有成分11种,巴里黄檀特有挥发性成分6种、阔叶黄檀特有挥发性成分3种、两粤黄檀特有挥发性成分6种、斜叶黄檀特有挥发性成分8种、交趾黄檀特有挥...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降香及其伪品杠香、缅甸大叶、印尼大叶的挥发性成分,筛选降香与其伪品的差异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降香及其伪品的挥发油,利用GC-MS分析其挥发性成分,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降香与其伪品间差异性成分。结果:降香、杠香、缅甸大叶、印尼大叶的挥发油提取率分别为1.97%~3.95%(mL/g)、0.90%~4.01%(mL/g)、1.55%~3.09%(mL/g)、1.32%~2.23%(mL/g);经GC-MS分析得到降香、杠香、缅甸大叶、印尼大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分别有10、22、24、20个,其中共有成分8个。降香与杠香、降香与缅甸大叶、降香与印尼大叶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性成分分别有8、10、10个。其中,降香与杠香、降香与印尼大叶的标志性差异成分有1,8-二甲基-3-氧代-2-氧杂双环[2.2.2]辛烷-5-羧酸等;鉴别降香与缅甸大叶的标志性差异成分有α-红没药醇等。结论:降香伪品杠香、缅甸大叶、印尼大叶挥发性成分与降香具有一定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志性差异成分较多,建议可根据筛选出的标志性差异成分鉴别降香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正品檀香及其市售混伪品进行比较研究,找出特征性鉴别点。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挥发油含量测定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自动解卷积定性系统(GC-MS-AMDIS)自动智能化成分鉴定等手段,对正品檀香及其市售混伪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性状鉴别中,檀香独有的奶香味为其鉴别点;显微鉴别中油脂的颜色,分布及方晶数量可用于区分正伪品;伪品的挥发油成分与正品檀香差异较大,且不以檀香醇为主要成分;挥发油的含量测定可作为最准确、简便的检验手段,用以判断檀香样品是否符合药典标准的规定。结论 建立正品檀香及市售混伪品的鉴别方法,并给檀香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地麦冬1H-NMR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的不同产地麦冬鉴别新方法 .方法 以1H-NMR技术测定样品的全成分信息,并转化成数据矩阵,采用模式识别法中的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N别分析(PLS-DA)以及聚类分析(HCA)进行识别分析.结果 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法能有效地鉴别不同产地的麦冬样本.结论 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法是一种有效的药材分类鉴别方法 ,可作为药材质量控制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实现蛤蚧与其常见混伪品的高效鉴别和掺伪检测,并建立蛤蚧中药材的DNA条形码-高分辨率熔解曲线(Bar-HRM)鉴别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了7个物种48份动物样品和10份蛤蚧粉。基于12S核糖体核糖核酸(12S rRNA)序列对蛤蚧及其6种常见混伪品进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鉴定研究并测序验证。采用HRM方法进行灵敏度和掺伪检测分析,并对市场蛤蚧粉进行检测验证。结果:蛤蚧及其6种常见混伪品均可通过12S rRNA-HRM曲线分析进行鉴别;可实现纳克级的准确检测,最低掺伪检测限为1%;10份市售蛤蚧粉中6份质量可疑。结论:基于12S rRNA序列的Bar-HRM技术可实现蛤蚧与其常见混伪品的准确鉴别,在掺伪检测中具有独特优势,对市场药材的快速检测及质量评估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建立白及Bletillastriata饮片及其常见伪品饮片的挥发性有机物指纹图谱,探索用于快速鉴别白及饮片真伪的新方法。方法 以常见伪品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饮片为例,基于GC-IMS检测白及饮片和玉竹饮片的挥发性有机物,采用直观法和指纹图谱法对比两者挥发性有机物的差异,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再基于指纹图谱筛选的差异峰建立多种辨识模型,以评价GC-IMS技术用于白及饮片快速真伪鉴别的可行性,最后根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partialleastsquares-discriminationanalysis,OPLS-DA)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projection,VIP)和P值筛选两者的差异标志物。结果 2种饮片挥发性有机物的峰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结合指纹图谱进一步对比两者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发现白及和玉竹各有53和38个特征挥发性有机物;以筛选的差异峰峰体积作为变量建立分类模型,发现OPLS-DA、K最邻近等模型分类预测的准确率均为100%,最后根据VI...  相似文献   

7.
青黛的真伪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是常用中药,为爵床种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cusia(Nes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tinc-torium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的叶或茎叶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由于加工所用原植物不同,以及加工上的技术问题,所含石灰量多少,直接影响青黛的质量。60年代发现有直接蓝掺入品,80年代发现有铜盐蓝掺入品[1],目前在市售中药中,有青靛伪品和化工染料伪品充斥市场,青黛的真伪优劣情况复杂,故须注意鉴别。1真伪青黛的鉴别要点1.1正品青黛其性状为深蓝色粉末或不规则多孔性团块,团块极易…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利用核酸扩增产物,建立一种可以快速鉴定金钱白花蛇中药材真伪的可视化试纸条检测方法。方法 提取金钱白花蛇、赤链蛇及市售样本的基因;根据mtDNA Cytb序列进行对比分析,设计1对特异性鉴别引物,进行修饰物标记;建立鉴别PCR反应体系,使用核酸扩增产物,利用可视化试纸条对市售样本进行真伪鉴定。结果 鉴别引物可将正品金钱白花蛇中药材扩增出500~600 bp之间的特异性条带,而伪混品则不出现相应的特异性条带;可视化试纸条对市售样本进行检测,鉴别效果良好,灵敏度高,可准确鉴定中药材真伪。结论 可视化试纸条可以快速鉴别金钱白花蛇中药材真伪,稳定性高、特异性强,可应用于市场出售金钱白花蛇中药材的鉴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聚类分析与多元统计分析对东北林蛙油及其类似品黑龙江林蛙油、伪品中华蟾蜍油、牛蛙油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图谱有效分类与鉴别的方法。方法:利用SDS-PAGE法,得到18批药材的电泳图谱,将SDS-PAGE电泳图谱转化为数据矩阵,利用NTSYSpc 2. 10e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合SMICA-P14. 1分析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中的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CA),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进行多元分析评价。结果:SDS-PAGE电泳图谱技术结合聚类分析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能够对东北林蛙油及其类似品、伪品进行准确分类、鉴别。除1号药材外,聚类分析可将四类药材聚为4支。PCA分析结果优于聚类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中有监督的PLS-DA和OPLS-DA的分析结果优于无监督的PCA分析,OPLS-DA的分类与鉴别效果最优,OPLS-DA将东北林蛙油、黑龙江林蛙油、牛蛙油、中华蟾蜍聚成4类,并通过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值与OPLS-DA载荷图综合分析得到6个差异性蛋白质成分,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1. 363,35. 838,14. 565,17. 563,15. 358及21. 696 k Da。结论:SDS-PAGE电泳图谱技术结合聚类分析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分类、鉴别东北林蛙油及其类似品、伪品的方法。该研究为东北林蛙油的品质评价及筛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6,(4)
目的:建立白花蛇舌草及其伪品水线草的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进行真伪鉴别。方法:建立白花蛇舌草和水线草的UPLC指纹图谱,对主要色谱峰进行化学指认及快速检识,利用两者化学成分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开展真伪鉴别。结果:分别建立了两者UPLC指纹图谱方法并评价了多批次的相似度;白花蛇舌草22个共有峰中的10个、水线草16个共有峰中的5个及4个非共有峰得到了指认或检识;主成分分析(PCA)可将真品、伪品分为两组;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显示车叶草酸甲酯等5个色谱峰是分组的主要原因;白花蛇舌草中的(E)-6-O-阿魏酰鸡屎藤次苷甲酯、(Z)-6-O-香豆酰鸡屎藤次苷甲酯,水线草中的槲皮素-3-O-桑布双糖苷可作为两者的3个特征差异峰用于白花蛇舌草真伪鉴别。结论:将UPLC指纹图谱与化学计量学方法相结合,可用于白花蛇舌草真伪鉴别,从而为提高白花蛇舌草整体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