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8~2004年,我们为46例膀胱癌患者行根洽性膀胱切除、可控性盲升结肠代膀胱术。现对输出道的建立和术后并发症处理进行探讨。临床资料:本组46例膀胱癌患者,男38例.女8例。年龄35~78岁,平均62岁;病程6个月~2a。8例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多发性),2例为膀胱腺癌,2例为膀胱鳞状上皮癌,余均为移行细胞癌T2~T3级以上患者。均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可控性盲升结肠代膀胱术。手术方法:绕脐左,下腹正中切口;探查腹腔脏器有无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2.
韩东  赵俊萍 《山东医药》2002,42(19):79-79
浅表性膀胱癌是常见的早期膀胱癌之一 ,目前多采用开放手术或经尿道电切手术 ,但术后复发率较高 ,3年复发率可达 5 0 %~ 70 % ;而绝大多数在术后第一年复发。 1997年 4月至 2 0 0 1年 12月 ,我院共收治浅表性膀胱癌 2 1例 ,均行开放手术 ,术后行膀胱内卡介苗 (BCG)灌注并进行了随访观察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2 1例中男 16例 ,女 5例 ,年龄 4 2~ 75(平均 5 8.5 )岁。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血尿。根据 B超、CT、尿常规、膀胱镜检查结果诊断为浅表性膀胱癌 ;均行开放手术。病理分级为 级 5例 , ~ 级 6例 , 级 6例 , 级 4例 ,均…  相似文献   

3.
1992~ 1999年 ,我们对 3 0例膀胱肿瘤术后患者采用卡介苗 ( BCG)与顺铂联合膀胱内灌注治疗 ,疗效明显优于单用BCG或其他化疗药物灌注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2 1例 ,女 9例 ;年龄 2 9~ 70岁 ,平均 45岁 ;病程 2个月至 5年 ,平均 1年。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膀胱移行上皮乳头状癌。临床分期为 A期 2 4例、B期 6例 ;细胞学分级为 级 5例、 级 14例、 ~ 级 11例。 3 0例均行开放性手术 ,其中单纯肿瘤切除 5例 ,膀胱部分切除 18例 ,膀胱部分切除加前列腺切除 7例。术后 10~ 14天经尿管 (先排尽尿液 )行膀胱灌注 ,灌注液为 BCG12 0…  相似文献   

4.
BCG联合IL-2灌注治疗复发性表浅性膀胱癌3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 2 0 0 1年 ,我院采用卡介苗 ( BCG)联合 IL-2膀胱内灌注治疗行开放性手术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 TURBt)后复发且拒绝再次手术的表浅性膀胱癌患者 32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1 8例 ,女 1 4例 ;年龄 42~68岁 ,平均 5 2 .2岁。均为表浅膀胱癌行膀胱部分切除及 (或 ) TURBt术后复发 ,复发时间为术后 3~ 36个月 ,平均 2 1 .4个月。其中行 TURBt1次者 2例 ,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1次及 TURBt2次者 4例。膀胱镜活检证实膀胱内有 1~ 7个乳头状癌 ,肿瘤最大1 .4cm。 32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膀…  相似文献   

5.
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我们对26例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Z型回肠代膀胱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8~72岁,平均56.8岁,均为浸润性膀胱癌,其中2例伴有一侧轻至中度肾积水,均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原位Z型回肠代膀胱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胚胎成形素Nodal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下称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blot及RT—PCR方法分别检测17例膀胱癌组织及6例膀胱正常组织中Nodal蛋白及mRNA。17例膀胱癌病理分级:I级5例、Ⅱ级7例、Ⅲ级5例;TNM分期:Ta期7例、T1期6例、T2~T4期4例。结果正常膀胱组织中没有检测到Nodal蛋白、mRNA的表达,17例肿瘤组织均存在Nodal蛋白及mRNA的阳性表达;且Nodal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其分级、分期越高,Nodal表达亦越强,Ⅲ级〉II级(P〈0.05)〉I级(P〈0.01),T2-T4期〉T1期〉Ta期(P均〈0.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Nodal蛋白、mRNA呈高表达,其表达强弱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关。Nodal有望成为膀胱癌早期检测及治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7.
阑尾经脐造口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膀胱全切患者的术后控尿能力 ,1 999年 1 0月~ 2 0 0 2年 3月 ,我们对 1 3例膀胱全切患者行阑尾经脐造口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 ,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3例均为男性 ,年龄 5 0~ 75岁 ,平均为 6 1岁。膀胱移行上皮癌 1 2例 ,其中 G11例、G2 3例、G2 ~ G36例、G32例。临床分期 T3a5例 ,T3b6例 ,T4 a1例 ;复发性 3例。另 1例为膀胱腺癌。均于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后行阑尾经脐造口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1 .2 手术方法  1常规施行膀胱全切术后控查阑尾 ,如阑尾无炎症及狭窄 ,长度≥ 3 cm,…  相似文献   

8.
人乳头瘤病毒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强  徐祗顺  刘海南 《山东医药》2003,43(18):15-16
研究表明 ,病毒基因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抗癌基因 ,从而影响细胞的程序化死亡 ,造成细胞永生化而使细胞癌变[1] 。 2 0 0 0~ 2 0 0 2年 ,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膀胱癌人乳头瘤病毒 ( HPV)蛋白表达进行检测 ,旨在探讨 HPV基因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石蜡包埋块取自本院病理科。男 40例 ,女 8例 ;年龄 2 9~70岁 ,平均 5 4 .3岁。临床分期 (按 UICC· TNM标准 )分为浅表性 ( Tis~ T1) 1 8例 ,浸润性 ( T2 ~ T4) 30例。组织学分化程度分级 (按 WHO标准 )分为 级(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钙黏附因子E-CD和黏附因子CD44V6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E-CD和CD44V6在71例膀胱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结果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中E-CD和CD44V6均呈阳性表达。71例膀胱癌组织中,E-CD保留表达率Ⅰ级为88.2%、Ⅱ级为57.8%、Ⅲ级为28.6%(P〈0.01);T0~T1期为83.3%、T2~T4期为47.2%(P〈0.01);初发者68.3%、复发者40%(P〈0.05);CD44V6保留表达率Ⅰ级为70.6%、Ⅱ级为45.5%、Ⅲ级为28.6%(P〈0.05);Ta~T2期为66.7%、T2~T4期为37.7%(P〈0.05);初发者58.5%,复发者30%(P〈0.05)。结论E-CD和CD44V6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保留表达率和肿瘤的分级、分期呈负相关,和其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膀胱癌在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与羟基喜树碱对预防患者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Meta分析,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关于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或部分膀胱切除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或吡柔比星治疗的比较研究,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7月,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软件RevMan5.0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同质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1426例膀胱癌患者,其中行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患者757例,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患者669例。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有效率高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1.31,95%CI为1.02~1.67,P<0.05);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复发率低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0.76,95%CI为0.59~0.97,P<0.05),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高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1.54,95%CI为1.13~2.12,P<0.05),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血尿发生率高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2.46,95%CI为1.24~4.88,P<0.05)。结论膀胱癌在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较灌注羟基喜树碱有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秦洪 《山东医药》2011,51(33):100-101
2004年5月~2008年8月,我院对20例前列腺增生症合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同时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加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20例患者,年龄60~79岁。13例因全程无痛肉眼血尿就诊,肉眼血尿时间为3 d~1个月,均伴有进行性排尿困难病史;5例因进行性排尿困难就诊;2例因膀胱癌术后随访发现。患者术前均通过超声、盆腔CT、膀胱镜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Ⅰ~Ⅱ级,  相似文献   

12.
吴敏 《山东医药》2013,(40):107-108
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施行膀胱癌开放性手术102例,发生膀胱癌腹壁切口种植转移2例,其中移行上皮癌及鳞癌各1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例1女,71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3d,于2012年1月2日入院.体检一般状况良好,膀胱镜检查示膀胱三角偏左侧处见一直径约2.5 cm的桑葚状肿块,病理报告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入院1周后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的表达与膀胱癌预后的关系,我们对7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病人用ABC法进行了免疫组化β-HCG测定,并于术后1~6年进行随访,现报告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本组男58例,女12例。年龄31~76岁,平均58.4岁。其中行膀胱全切除术24例,膀胱部分切除术46例。本组临床分期Ta~T_1期及T_2~T_4期各35例;病理分级Ⅰ级21例、Ⅱ级29例、Ⅲ级20例。  相似文献   

14.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敬斌 《山东医药》2003,43(18):50-50
2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8月 ,我们对 2 4例膀胱癌术后患者行髂内动脉化疗防止其复发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2 1例 ,女 3例 ;年龄 2 9~ 75岁 ,平均5 6 .7岁。均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其中 8例为术后复发患者。临床分期 T2 N0 M0 2 0例 ,T3N0 M0 3例 ,T4 N1 M0 1例。病理分级G1 9例 ,G2 10例 ,G35例。治疗方法 :在连续硬膜外腔麻醉下 ,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膀胱肿瘤气化电切术。术后 1周行盆腔内动脉再分布术、动脉导管留置及化疗泵植入术。1盆腔内动脉再分布术 :先以弹簧栓子 (必要时辅以明胶海绵碎块 )栓塞对侧髂内…  相似文献   

15.
吴隆超 《山东医药》2001,41(21):26-27
膀胱癌具有易复发、浸润、转移的特点 ,目前主要依靠病理学分级、分期等判断其生物学特性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此 ,寻找一种良好的膀胱肿瘤标记物很有必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微血管密度与原发性膀胱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以及将微血管密度作为膀胱癌生物学行为标记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观察组为 3 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蜡块标本 ,患者男 1 8例 ,女 1 2例 ;年龄43~ 80岁 ,平均 5 9岁 ;肿瘤为首次发生 2 3例 ,复发 7例 ;单发 2 1例 ,多发 9例 ;手术或病理证实有盆腔局部淋巴结转移 3例 ,未转移 2 7例 ;按 …  相似文献   

16.
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男性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膀胱全切采用顺逆相结合的方法,截取末端回肠W形排列作为代膀胱。结果本组手术时间300~460min。术后随访5-70个月,39例白天夜间均可控制排尿,1例夜间不能控制排尿。并发单侧轻度肾积水2例,代膀胱结石2例,尿道残端癌复发1例,代膀胱后尿道吻合口狭窄1例,肠梗阻1倒。结论膀胱全切W形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宋士强  李凌云  王涛  杨震 《山东医药》2001,41(17):32-32
表浅性膀胱癌经尿道电切除可完整地保留膀胱生理功能 ,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为寻找一种防止术后复发的方法 ,1 996~ 1 999年 ,我们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 ,对 32例表浅性膀胱癌患者于经尿道电切术后( TURBt)粘膜下注射卡介苗 (死 BCG)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治疗组 32例 ,男 2 4例、女 8例 ,年龄 44~ 80岁 ,平均 5 1岁。单发 2 2例 ,多发 1 0例 ,其中 4例为 TURBt术后复发。肿瘤位于膀胱侧壁 8例 ,后壁 9例 ,三角区 4例 ,颈部 1例 ,顶部 1例 ,多部位 9例。临床分期为 T1期 2 4例 ,T2 期 8例。均经病理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膀胱癌组织中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3例膀胱癌、15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MCM2的表达,分析膀胱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MCM2的表达差异及MCM2对膀胱癌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膀胱癌组织中MCM2IOD值为5653.45±1253.64,明显高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的89.44±35.12(P〈0.01)。膀胱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是否复发的组织中MCM2I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MCM2表达明显上调,并能反映膀胱癌的浸润、转移力;MCM2检测对判断膀胱癌的发展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5年生存率美国为84.0%,西欧仅有46.0%〔1〕。诊断水平与治疗措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回顾性分析膀胱癌患者的资料。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随机挑选病例和随访较完整的膀胱癌患者210例,男130例、女80例。年龄39~81(平均54)岁。病理分期中TaN0M070例、T1N0M074  相似文献   

20.
阮同德  林毅  李黎明 《山东医药》2009,49(10):83-84
44例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用表阿霉素(EPI)(1g/L)行膀胱灌注,保留1h,每周1次,连用8周,而后每月1次,连用10个月。随访12~24个月,有8例复发,1a复发率为15.9%(7/44),2a复发率为18.2%(8/44);高级别膀胱癌患者在复发组所占百分比为87.5%(7/8),未复发组为33.3%(12/36),两者相比,P〈0.05;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复发组所占百分比为75.O%(6/8),未复发组为19.4%(7/36),两者相比,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5/44)。认为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EPI对预防膀胱癌复发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