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分析其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1319名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4种膳食模式:Ⅰ(摄入较多的汉堡包及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坚果类、零食、可乐、雪碧、咖啡、糖类)、Ⅱ(摄入较多的猪肉、羊肉、牛肉、禽肉、动物肝脏、鱼虾类、海带/海鱼/紫菜等海制品、坚果类)、Ⅲ(摄入较多新鲜水果、鸡蛋、鱼虾类、海带/海鱼/紫菜等海制品、奶及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坚果类)、Ⅳ(摄入较多的粮谷类、新鲜蔬菜、新鲜水果、猪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影响其膳食模式的因素:(1)男生膳食模式Ⅰ、Ⅱ与居住地点(OR= 1.67,95%CI:0.87~3.19;OR=1.51,95%CI:0.79~ 2.88)、就餐地点(OR= 1.63,95%CI:1.03~2.59;OR= 1.83,95%CI:1.04~ 3.23)、母亲的文化程度(OR=2.52,95%CI:1.07 ~ 5.95;OR=3.38,95%CI:1.50 ~ 7.63)、家庭经济状况(OR=2.24,95%CI:1.30 ~ 3.88;OR=3.06,95%CI:1.77~ 5.29)、被动吸烟(OR= 1.80,95%CI:0.70 ~ 4.59;OR=1.83,95%CI:0.75 ~4.45)呈正相关。膳食模式Ⅲ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OR=0.56,95%CI:0.17~ 1.79);膳食模式Ⅳ和就餐地点呈正相关(OR=1.83,95%CI:1.04 ~ 3.23),但是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OR=0.56,95%CI:0.17~ 1.79)。(2)女生与男生相比,膳食模式Ⅰ和居住地点、就餐地点关系不大;而对于膳食模式Ⅱ、Ⅲ来说,被动吸烟对女生影响也不大。结论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受社会人口统计学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城乡来源大学新生膳食模式差异, 分析膳食模式与骨密度、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调查1319名17~20岁大学新生膳食模式及其与骨密度、BMI的关系.结果 (1)城乡大学新生在4种膳食模式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男女生选择“西方食物”型(x2=31.548, P=0.000;x2=13.068, P=0.001)、“动物性食物”型(x2=8.279, P=0.016;x2=41.137, P=0.000)及“钙类食物”型(x2=37.254, P=0.000;x2=15.651, P=0.000)的比例均高于农村, 农村男女生选择“中国传统”型(x2=36.194, P=0.000;x2=25.936, P=0.000)膳食模式比例均高于城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来自农村男生的平均身高、体重、BMI、骨密度值均低于城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而农村女生仅身高和体重低于城市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3)农村和城市男女生“西方食物”型膳食模式的因子得分均与BMI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7、0.192、0.551和0.465, P值均<0.001), “钙类食物”型膳食模式因子得分均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342、0.841和0.786, P值均<0.001), 而“中国传统”型膳食模式的因子得分在农村和城市男生中均与BMI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23和-0.093, P<0.05), 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5和0.711, P<0.001).结论 城乡不同膳食模式对大学新生骨密度、BMI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城乡来源大学新生膳食模式差异,分析膳食模式与骨密度、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1319名17~20岁大学新生膳食模式及其与骨密度、BMI的关系.结果 (1)城乡大学新生在4种膳食模式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男女生选择“西方食物”型(x2=31.548,P=0.000;x2=13.068,P=0.001)、“动物性食物”型(x2=8.279,P=0.016;x2=41.137,P=0.000)及“钙类食物”型(x2=37.254,P=0.000;x2=15.651,P=0.000)的比例均高于农村,农村男女生选择“中国传统”型(x2=36.194,P=0.000;x2=25.936,P=0.000)膳食模式比例均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来自农村男生的平均身高、体重、BMI、骨密度值均低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而农村女生仅身高和体重低于城市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3)农村和城市男女生“西方食物”型膳食模式的因子得分均与BMI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7、0.192、0.551和0.465,P值均<0.001),“钙类食物”型膳食模式因子得分均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342、0.841和0.786,P值均<0.001),而“中国传统”型膳食模式的因子得分在农村和城市男生中均与BMI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23和-0.093,P<0.05),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5和0.711,P<0.001).结论 城乡不同膳食模式对大学新生骨密度、BMI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雪  沈静  杨蕾  李晓霞  田小丽  肖辉 《职业与健康》2020,(11):1522-1526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米东区≥50岁居民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探讨居民膳食模式特点及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2018年7月—2019年1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的6个社区对≥50岁并且愿意参加本研究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调查膳食摄入情况,使用韩国产OsteoPro Smart超声骨密度仪检测调查对象的跟骨骨密度,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建立膳食模式,通过方差分析、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纳入调查的人群共计502人,骨质疏松人数为104人,患病率为20.7%。男性患病率(27.5%)高于女性(17.3%)。调查人群有5种膳食模式,分别为高脂高纤维型、油盐型、豆类粮谷型、坚果水产品型和蛋奶型,且油盐型膳食模式所占比例最高(23.31%),但蛋奶型膳食模式人群的骨密度T值最高。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和喝茶后,发现高摄入蛋奶型膳食模式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OR=0.504,95%CI:0.275~0.922)。结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50岁居民的骨质疏松患病率较高,平均骨密度较低。蛋奶型膳食模式是骨质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蚌埠市社区居民的骨密度现状,并分析膳食模式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蚌埠市6个社区的860名45岁以上的中老年居民进行调查,检测人群的超声骨密度值,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膳食模式,通过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膳食模式组间的骨SOS修正均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的膳食影响因素。结果 (1)860名居民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21.6%,骨SOS均值为(1502.68±27.03)m/s。不同性别、年龄、体重、BMI、腰臀比、绝经年龄和体力活动水平人群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了4种膳食模式,主食蔬菜型模式、动物型模式、水果零食型模式和含钙食物型模式。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中,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绝经、体力活动和体质指数后,显示"动物型"膳食模式和"含钙食物型"膳食模式对骨质疏松症起保护作用,OR值分别为0.942(0.454~1.451),0.612(0.362~0.947),均P0.05。结论膳食模式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应注意全面而合理的膳食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膳食模式与中老年人骨密度水平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的营养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乌鲁木齐市45岁及以上居民956人,用食物频率问卷进行膳食调查并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膳食模式,使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分析膳食模式与骨密度水平的关系.结果 本次调查获得4种膳食模式:相对均衡模式,油盐模式,奶类及薯类模式,水产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膳食和体力活动状况对大学新生体质的影响。方法选取成都市五所高校一年级新生1200人,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结合体质测试进行调查。结果与调查对象体质关系密切的营养素是铁、锌、硒、维生素E等微量营养素,体力活动水平、静坐时间及身体匀称程度对学生体质有较大影响。结论增加体力活动与膳食营养,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膳食酸负荷与中老年人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于"广州营养与健康研究"队列人群,选择资料完整的3319名40~75岁的居民,其于2011~2013年完成了食物频数问卷、一般情况调查和骨密度的测定(全身、腰椎、髋骨、转子间和股骨颈).利用膳食资料计算了膳食酸负荷--潜在肾酸负荷(PRAL)和内源性酸净生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学龄期儿童膳食钙摄入现状及骨营养状况,分析膳食钙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以上海市杨浦区和宝山区10所小学二、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随机 抽取2个班级进行定量超声BMD测量,对宝山区6所小学所有二、三年级学生采用食物频率问卷法进行钙摄入量调查,分析调查人群膳食钙与BMD关系.结果 受试儿童平均钙摄入量为647 mg/d.不同年龄别BM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95,P=0.173),但不同年龄别间BMD的Z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2,P=0.000).总钙摄入量与BMD及其Z值无关.乳钙占总钙的百分比与BMD及其Z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097,P=0.015;r=0.117,P=0.003),非乳钙占总钙的百分比和非乳钙摄入量与BMD及其Z值均呈显著负相关(r=-0.097,P=0.015;r=-0.110,P=0.006).当总钙摄入量≥600mg/d时,高乳钙组的BMD及其z值明显高于低乳钙组(P<0.05).当总钙摄入量<600mg/d时,高乳钙组的BMD及其Z值较低乳钙组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乳钙摄入对BMD有促进作用,当总钙摄入量≥600 mg/d时,该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了解城乡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及其与血压、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为开展高校膳食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安徽省合肥市4所高校的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测量和膳食调查3个部分.结果 城市与乡村大学新生在4种膳食模式中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调整混杂因素前后,男生的“中国传统”型膳食模式降低了超重/肥胖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大学新生的“西方食物”型膳食模式增加了超重/肥胖的危险,而动物性食物型降低了超重/肥胖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膳食模式对城乡大学新生的超重/肥胖有明显影响.应指导学生选择健康、合理的膳食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确定几种常见生活因子对中老年男性骨密度(BMD)的影响,以便指导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方法 对在武汉同济医院高干病房进行体检的286例50~79岁的汉族中老年男性采用问卷方法进行生活饮食习惯等情况调查;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定腰椎及股骨颈BMD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将平均每天摄钙量按从低至高分A、B、C3组,其中年龄在60~69岁的C组腰椎及股骨颈BMD明显高于A组(P<0.01),与B组比较其股骨颈BMD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年龄的C组腰椎及股骨颈BMD与A、B组比较均有很大差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的蛋白质摄入量及饮酒对骨密度的影响不明显。(3)吸烟对骨密度有较大影响,吸烟组股骨颈BMD低于非吸烟组(P<0.05)。(4)运动对骨密度有较大影响,运动组股骨颈BMD高于非运动组(P<0.05)。结论 增加钙的摄入有助骨密度的提高;蛋白质的摄入情况以及饮酒对骨密度影响不大;吸烟促进骨密度的降低;运动有助于骨密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Early bone accrual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adult bone health and osteoporosis incidence.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etary patterns (DPs), bone mineral content (BMC)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in school-age children in China. Children aged six–nine years (n = 465) were enrolled in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DPs were identifi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 analysis. Total body (TB) and total body less head (TBLH) BMC and BMD were measured using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Five DPs were identified. After adjustment for covariate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ruit-milk-eggs” dietary patter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B (β = 10.480; 95% CI: 2.190, 18.770) and TBLH (β = 5.577; 95% CI: 0.214, 10.941) BMC, the “animal organs-refined cereals” pattern was associated with low TB BMC (β = −10.305; 95% CI: −18.433, −2.176), TBLH BMC (β = −6.346; 95% CI: −11.596, −1.096), TB BMD (β = −0.006; 95% CI: −0.011, −0.001) and TBLH BMD (β = −0.004; 95% CI: −0.007, −0.001). In conclusion, our study recommends home or school meals should be rich in fruit, milk, eggs with a moderate amount of vegetables, coarse grains and meat to promote bone development for school-age children.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老年人前臂骨密度的状况,分析影响中老年人骨密度的因素。方法在上海市徐汇区田林、枫林、斜土3个街道,采用单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中老年人左前臂远端1/3桡骨总体、尺骨总体,以及桡尺骨间距为8mm处的桡骨远端、前臂桡骨超远端等部位的骨密度值。结果4个测量部位的骨密度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女性下降速率快于男性;同一年龄、同一部位的男性骨密度平均值大于女性;4个部位中以前臂远端1/3桡骨总体骨密度最高;除男性60岁~骨量减少的现患率低于55岁~外,前臂远端1/3桡骨总体骨量减少的现患率及骨质疏松症的现患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患骨量减少的可能性是女性的0.19倍;以50岁~为参照,55岁~、60岁~、65~71岁与之比较,OR分别为3.17,5.13,15.03;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与1000以下的比较,OR为0.70;补充钙片者与没补充钙片者比较,OR为1.36。结论中老年人骨密度减少的现患率较高,骨密度减少与性别、年龄、月均收入、补充钙片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水平,探究影响骨密度变化的因素。方法 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内科96例6~12岁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空腹胰岛素、血清钙、血维生素D、血脂检测和体成分、双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测量、腹部超声检查。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名学龄期肥胖儿童平均年龄(9.10±1.88)岁,左、右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2岁组肥胖儿童骨密度明显高于6~7岁组和8~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917,P<0.05)。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与年龄、肌肉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0.359、0.315,P<0.05),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钙均呈负相关关系(r=-0.311、-0.203、-0.246、-0.207,P<0.05)。奶及奶制品、含糖碳酸饮料、中等强度运动、阳光直射时间会影响肥胖学龄期儿童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阳光直射时间为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β=0.036,t=2.836,P<0.05)。结论 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膳食、环境因素对骨密度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Zhong W  Li J  Huang Z  Yang X  Su Y  Chen Y 《卫生研究》2012,41(2):215-219
目的检验绝经后妇女体力活动(PA)总量及不同强度PA与骨密度(BMD)和骨盐含量(BMC)的关联。方法从广州市社区招募315名50~70岁停经妇女。通过面对面访问调查其日常PA情况及一般情况和膳食情况等相关协变量。采用双能X-光骨密度仪检测全身、腰椎(L1-L4)及左侧股骨(总股骨、股骨颈、大粗隆、股骨干和Wards区)的BMD和BMC。结果以PA能量代谢当量(MET值)进行三等分位法分组,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各部位BMD和BMC随PA总量增加而呈增高的趋势。PA总量低、中、高水平组全身BMD的均值(SE)分别为(1.045±0.008),(1.043±0.008),(1.068±0.008)g/cm2,高PA组显著高于低和中PA组(P=0.049和0.028)。其他部位BMD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高PA组总股骨、股骨颈、股骨干和Wards区的BMC显著高于低PA组(P=0.004~0.042)。不同强度PA对BMD影响不同,低强度PA越少、中等强度PA越多以及适量的高强度PA均增加BMD。结论较高的PA水平,尤其是增加中等强度和适量的高强度PA更有利于绝经后妇女的骨质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水平,探究影响骨密度变化的因素。方法 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内科96例6~12岁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空腹胰岛素、血清钙、血维生素D、血脂检测和体成分、双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测量、腹部超声检查。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名学龄期肥胖儿童平均年龄(9.10±1.88)岁,左、右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2岁组肥胖儿童骨密度明显高于6~7岁组和8~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917,P<0.05)。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与年龄、肌肉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0.359、0.315,P<0.05),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钙均呈负相关关系(r=-0.311、-0.203、-0.246、-0.207,P<0.05)。奶及奶制品、含糖碳酸饮料、中等强度运动、阳光直射时间会影响肥胖学龄期儿童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阳光直射时间为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β=0.036,t=2.836,P<0.05)。结论 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膳食、环境因素对骨密度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孙静  洪秀梅  徐希平 《卫生研究》2006,35(3):326-329
目的通过了解农村地区成年女性人群骨矿物质密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年龄、身高、体重、绝经年限对骨密度的独立作用,建立骨密度的预测模型。方法根据统一的问卷收集了3008对农村女性双生子的人口学特征及环境资料,利用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的外周双能X光吸收骨密度仪(pDXA)测定腰椎、髋部及前臂近端桡骨骨密度。采用SAS6·12软件包及SPLU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研究的结局变量为腰椎、股骨颈、股骨三角区、大转子、手臂骨及全身骨6个部位的骨密度。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值在年龄上的分布趋势类似,但它们达到骨峰值的年龄及骨丢失上存在着区别:以小梁骨为主要成份的骨密度达骨峰值年龄较早,并先出现骨丢失,骨丢失率较高;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在整个年龄段中对骨密度的独立作用不呈线性关系;将人群分成3个年龄段,建立年龄、绝经年限、身高及体重对各部位的预测模型,经检验,这些预测模型所获得的估计值与实际值较为接近。结论预测模型能较好地利用一些易测量的指标来预测个体的骨密度值,为中国农村地区女性人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提供了简便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