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2.
[目的] 探究丹参多酚酸配伍三七总皂苷通过调节M1/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依达拉奉组(Eda,6 mg/kg)、丹参多酚酸组(SPA,21 mg/kg)、三七总皂苷组(PNS,100 mg/kg)、丹参多酚酸配伍三七总皂苷组(SPA+PNS,21 mg/kg+100 mg/kg),尾静脉注射给药,每日1次,Sham组与I/R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5 d后,观察大鼠脑血流变化、神经功能评分,组织形态学变化,Nissl染色及神经元核蛋白(Neu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损伤情况,CD16/Iba-1、CD206/Iba-1免疫荧光双染检测缺血半暗带M1型、M2型小胶质细胞表型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蛋白表达及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20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I/R组比较,SPA组、PNS组、SPA+PNS组在脑血流、神经功能缺损、组织形态、神经元损伤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并促进M2型小胶质细胞CD206/Iba-1表达,上调CD206、TGF-β、IL-10的蛋白表达;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CD16/Iba-1表达,下调IL-1β、IL-6、TNF-α、iNOS的蛋白表达,且SPA+PNS组改善程度优于SPA组、PNS组。[结论] 丹参多酚酸、三七总皂苷及两者配伍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且配伍应用效果优于单独应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向M2型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3.
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三七总皂苷组。模型组和三七总皂苷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三七总皂苷组在缺血前15 min和缺血后6 h分别ip三七总皂苷100 mg.g-1,模型组ip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4 h评价神经行为学变化,测定脑梗死体积,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及白介素-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结果:三七总皂苷可有效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轻脑缺血区血脑屏障破坏的程度。三七总皂苷组脑组织中细胞因子及伊文思蓝的含量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脑部细胞因子的表达和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总丹酚酸对小鼠和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观察总丹酚酸(Sal)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和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果:在小鼠和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上,Sal10,20mg/kg iv及Sal5,10mg/kgiv可显著提高脑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上,Sal5,10mg/kgiv可明显缩小梗死灶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并显著抑制缺血脑组织中LDH和SOD活性降低,减少MDA的地量产生。结论:Sal对小鼠和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抗氧自由基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注射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尼莫地平对照(Nim)组、三七总皂苷注射液处理组(PNS)。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脑水肿和脑梗死进行测量,并采用硫代巴比妥酸盐法测定MDA含量、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SOD活性。结果:PNS组与模型组比较,脑组织含水量减少(P〈0.01),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小(P〈0.05);SOD活力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MDA是反映组织损伤程度的物质、SOD是体内重要的内源性保护物质,三七总皂苷注射液可降低缺血脑组织MDA的含量、增加SOD活性而发挥对脑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丹参总酚酸与三七总皂苷合用(5∶1)灌胃给药后大鼠血浆中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方法,并对其进行药动学研究。方法 采用HPLC-UV方法测定,色谱柱:Zorbax SB-C18 column (4.6 mm×250 mm, 5 μm),流速:1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80 nm,以乙腈和体积分数为0.026%的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血浆样品以体积分数为10%的盐酸酸化,而后用乙酸乙酯萃取2次,并根据测定结果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4种成分的日内与日间RSD均小于15%,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0%,线性关系良好。原儿茶醛在10.0 min 达峰,ρmax为6.466 mg·L-1,AUC0-∞值为82.1 mg·min·L-1,迷迭香酸在11.7 min达峰,ρmax为10.50 mg·L-1,AUC0-∞值为564.8 mg·min·L-1,紫草酸在20.8 min达峰,ρmax为5.950 mg·L-1,AUC0-∞值为1 123 mg·min·L-1,丹酚酸B在8.3 min达峰,ρmax为48.12 mg·L-1,AUC0-∞值为4 026 mg·min·L-1。结论 该法适用于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的血药浓度测定与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栓通粉针(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60只大鼠被随机分成血栓通大剂量组、血栓通小剂量组、川芎嗪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中Bcl-2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大鼠与假手术组比较、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均增多,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血栓通大剂量组、川芎嗪组Bcl-2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与血栓通小剂量组比较,血栓通大剂量组Bcl-2阳性细胞增高有显著性(P<0.05).血栓通大剂量组与川芎嗪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24h后Bcl-2蛋白表达增强,血栓通大剂量组可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能减轻脑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失,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Bcl-2表达有关.这可能是血栓通粉针(三七总皂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7)
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酚酸B组,尼莫地平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栓塞(MCAO)模型,观察对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脑指数,缺血侧脑组织SOD、CAT、GSH-Px活力,MDA含量,LDH、NOS活力等的影响。结果:丹酚酸B可显著地减轻MCAO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恢复;显著地缩小大鼠MCAO后脑组织梗死体积,降低脑梗死体积百分率;降低脑含水量和脑指数;显著地提高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中SOD、CAT、GSH-Px等的活力,明显降低MDA含量,降低LDH、NOS等的活力。结论:丹酚酸B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具有明显的抗脑水肿、抗氧化作用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细胞Ca~(2 )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 )、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的变化以及三七总皂苷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再通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实验组海马区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和线粒体Δψm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海马区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显著升高(P<0.01)、线粒体Δψm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三七总皂苷组海马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显著降低(P<0.01)、线粒体Δψm显著升高(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能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海马区细胞内Ca2 浓度升高,抑制线粒体Δψm下降,保护海马区细胞线粒体功能,这可能是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三七皂苷Rg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BDNF mRN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七皂苷Rg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 ic factor,BDN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药物治疗组(100 mg/kg)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尼莫地平,1 mg/kg),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分别于术后1、3、5天随机取4只大鼠处死后取出脑组织。提取脑组织的总RNA,进行RT-PCR扩增BDNFmRNA特异性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并测序。以倍比稀释后的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模板,使用Taqm an探针法对BDNF mRNA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分析各组大鼠脑组织中BDNF mRNA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及阳性对照组相比,三七皂苷Rg1组能明显改善脑缺血的神经缺失症状,并在各时间段均能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组织中BDNF mRNA的含量(P<0.05)。结论:三七皂苷Rg1通过上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脑组织中BDNF mR-NA的含量,促进脑组织内BDNF蛋白的合成,BDNF与其特异性受体TrkB相结合,产生相应的效应分子而对缺血神经元起保护作用,从而发挥其对脑缺血损伤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与复方丹参注射液(丹参 三七)比较,探讨复方褐毛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 三七)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在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替代丹参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离体Langendorff缺血再灌注模型,低灌15m in复灌30m in。实验后检测灌流液中MDA含量及LDH,CK,SOD,GSH-Px活性,实验过程全程记录冠脉流量、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结果复方褐毛甘西鼠尾注射液能显著降低离体缺血再灌注后MDA,CK,LDH水平,升高SOD和GSH-Px,且作用强度相似于复方丹参;褐毛甘西鼠尾复方注射液能明显增加冠脉流量,增强再灌注期间的心肌收缩力;此两药均减慢缺血再灌注过程。结论复方褐毛甘西鼠尾有较好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褐毛甘西鼠尾可在抗心肌再灌注损伤方面替代丹参。其机制可能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三七指纹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三七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反相C18柱,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流速1.0ml/min进行试验。根据相对保留值α和相对面积Sr对色谱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建立了一个快速、简易鉴别三七样品的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用指标成分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进行了定位,并测定了它们的含量。结果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根据相对保留值α和相对面积Sr进行了比较。结论该法为中药样品的鉴定提供了较全面的信息,三七样品指纹图谱及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可用于全面控制三七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从云南文山栽培的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 )F. H. Chen]叶中首次分得一种黄酮甙,用化学方法及紫外、红外、质谱、~1H核磁共振,~(13)C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为槲皮素-3-O-槐糖甙。 相似文献
17.
三七脂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对三七的脂溶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抑制实验为分离指导,采用硅胶柱层析,制备TLC进行分离,通过波谱技术(IR,MS,1HNMR,13CNMP,DEPT,HMQC,HMBC)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三七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人参炔醇(panaxynol,I),人参环氧炔醇(panaxydol,II)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结论:化合物I,Ⅱ从三七中的分离得率分别为0.01%和0.033%,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烈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严重烫伤大鼠组织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改变及三七保护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严重烫伤后大鼠组织Na^ ,K^ -ATPase和Ca^2 -ATPase活性变化及三七对烫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制作40%,体表面积(TBSA)Ⅲ度烫伤模型,在伤后4,8,24和48h分别取大鼠心,肝和肾组织匀浆,用比色法测定Na^ ,K^ -ATPase和Ca^2 -ATPase活性变化。结果 严重烫伤后大鼠各器官组织内ATPase活性均呈进行性下降,并在伤后48h达最低点,但不同组织的酶活性下降模式不尽相同;同时,三七治疗组大鼠心,肝和肾组织Na^2 ,K^ -ATPase和Ca^2 -ATPase的活性均呈进行性增加,与单烫伤组大鼠比较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三七对严重烫伤后大鼠重要生命器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三七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研究。方法对三七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生长情况、干鲜质量变化、含水量变化及可溶性糖、淀粉和蛋白质的量进行动态测定。结果在三七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含水量先升后降,于成熟时达到73.37%;果实的鲜、干质量随果实发育逐渐增加,发育前期质量增加明显;淀粉和蛋白质的量同样随果实发育而逐渐增加,但发育后期质量增加较快;而可溶性糖的量则先升后降,到后期又略有上升。结论三七果实于盛花期后80 d达到成熟;在发育过程中,含水量的下降伴随着果实鲜、干质量的不断增加,而果实内营养物质的贮存及利用与果实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三七根腐病尖孢镰刀菌分离鉴定及致病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鉴定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明确其致病作用,为三七根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经显微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尖孢镰刀菌,以一年生三七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栽培的方法,研究尖孢镰刀菌侵染对植株生长、光合作用、细胞膜以及水分吸收的作用。结果:1)分离鉴定的尖孢镰刀菌侵染三七后,能引发根系腐烂,叶片黄化、萎蔫和倒垂,发病率高达77.5%;2)重病株叶片、茎秆和根系相对于对照植株,其鲜重分别降低了52%、49%和39%;3)病原菌侵染后,轻病株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降低比率分别为35%、38%、7%和36%,重病株Pn、Gs、Ci和Tr降低比率分别为84%、94%、49%和88%;4)发病三七植株根系和叶片电导率都显著增加,Tr/Gs比值增加;5)在整个测定周期,对照植株水分散失量平均为10.8g,而病原菌侵染植株仅为6.3 g。结论:尖孢镰刀菌为三七根腐病的重要致病菌,对三七生长、光合作用及水分生理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