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及幽门螺杆菌(Hp)联合诊断老年胃癌前病变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于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老年胃癌前病变患者306例作为观察对象(分为慢性萎缩性组、浅表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3组),另选取同期来院参加体检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比检测两组患者的胃泌素17、血清胃蛋白原[包括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及阳性率;13C尿素呼气试验定性检测Hp状况及阳性率;对比两组患者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及Hp联合诊断效能。结果胃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胃泌素17及PGⅠ、PG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组及慢性萎缩性组血清胃泌素17及PGⅠ、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溃疡组血清胃泌素17及PGⅠ、PGⅡ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及慢性萎缩性组(P0.05)。阳性率相比,胃癌前病变组患者3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组及慢性萎缩性组Hp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Hp感染阳性率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及慢性萎缩性组(P0.05)。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及Hp联合诊断特异度及灵敏度高于其他各单项诊断。结论老年胃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胃泌素17及胃蛋白酶原水平升高,且Hp感染阳性率高,3类指标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值得临床诊断借鉴。  相似文献   

2.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49例Hp阳性和36例阴性胃炎患儿的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p阳性组血浆胃动素水平低下Hp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2.604、4.430,P<0.05,P0.01),Hp阳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Hp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3.335、3.821、P值均<0.01)。结论:Hp感染可导致胃炎患儿血中胃动素水平降低和胃泌素水平升高,早期干预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IL-1β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52例,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试验分4组:A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阴性;B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阳性;C组.萎缩性胃炎并HP阴性;D组.萎缩性胃炎半HP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IL-1β水平,采用14C-尿素呼吸实验方法(14C-UBT)判定HP感染情况.结果: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均高于浅表性胃炎.尤其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阳性患者IL-1β水平升高明显,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P<0.01).与无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相比,其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IL-1β水平在浅袁性胃炎患者中有HP感染比无HP感染的患者也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病变进程中IL-1β可能是关键的功能性细胞因子,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和血清胃泌素-17诊断及鉴别诊断老年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的可行性,阐明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咸阳市彩虹医院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胃癌患者153例病历资料,另选择同期收治入院的80例老年胃癌前病变患者(分为浅表性胃炎组35例、胃溃疡组26例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19例)。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对比各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及阳性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诊断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Ⅱ(PGⅡ)、胃泌素17水平及阳性率;并最终对比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及血清胃泌素17的单项及联合诊断效能。结果四组受检者对比,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Ⅱ及胃泌素17含量均高于胃癌前病变组,但PGⅠ水平低于胃癌前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浅表性胃炎组血清PGⅠ、PGⅡ及胃泌素17含量均低于胃溃疡组(P 0. 05);且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浅表性胃炎组血清PGⅠ、PGⅡ及胃泌素17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四组受检者阳性率相比,胃癌患者Hp感染阳性率均高于胃癌前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阳性率低于胃溃疡组(P 0. 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就诊断效能而言,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及血清胃泌素17联合诊断的特异度与灵敏度均高于其他各单项诊断。结论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及血清胃泌素-17诊断及鉴别诊断老年胃癌及胃癌前病变,具有变化显著,特异度及灵敏度较高等特点,三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提高,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60岁以上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行幽门螺杆菌(HP)及空腹血清胃泌素(SG)检测,对HP(+)组与HP(-)组的SG作对比;抗HP治疗前后SG的水平,病理组织学比较,探讨二与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关系。方法:每1例患均行空腹SG测定,电子胃镜检查, 活检HP快速尿素酶试验,Giemsa染色及病理组织学检查。HP(+)组抗HP治疗,1mo后复查上述检查。结果:HP(+)组SG明显高于HP(-)组(P<0.01),治疗后HP转阴组比非转阴组SG水平明显下降(P<0.01),胃粘膜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轻。结论:HP亦是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并刺激增高胃泌素水平是导致胃粘膜炎症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胃泌素水平、免疫T细胞变化检测对老年胃炎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5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60岁)和50例浅表性胃炎患者(>60岁),所有患者经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对比两组患者胃泌素水平变化、T细胞亚群含量变化。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阴性患者的胃泌素水平(11.71±5.32)ng/L、CD4水平(8.27±6.68)%、CD8水平(55.98±6.51)%、CD4/CD8水平(0.14±0.22)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联合检测Hp感染、胃泌素水平以及免疫T细胞对临床诊断老年胃炎病情发展及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联合C~(13)呼气试验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确立G-17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cut-off。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1-12月在该院行胃镜检查的体检人员396例,按病理组织学诊断分为非萎缩性胃炎组(261例)、萎缩性胃炎组(104例)、胃溃疡组(31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定量测定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按试验盒说明书,以PG-Ⅰ70μg/L或PGR(PG-Ⅰ/PG-Ⅱ)7.0为阳性。所有研究对象均行C~(13)呼气试验,以超基准值4.0倍为幽门螺杆菌(HP)阳性。结果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的血清PG-Ⅰ、PG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Ⅱ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比较,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Ⅰ、PGR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两组。萎缩性胃体炎组、全胃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Ⅰ水平较萎缩性肾窦炎组明显降低(P0.01),萎缩性胃窦炎组、全胃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组血清G-17水平较萎缩性胃体炎组明显降低(P0.01)。在血清PG-Ⅰ、PGR及C~(13)呼气试验中,任意一项阳性即判定为血清PG联合C~(13)呼气试验阳性,萎缩性胃炎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及胃溃疡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联合C~(13)呼气试验检测萎缩性胃炎灵敏度为88.46%,特异度为78.68%,阳性预测值为65.74%,阴性预测值为94.41%;其中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独血清PG检测(P0.05)。根据ROC曲线,判断G-17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曲线下面积为0.78,cut-off值为7.81pmol/L,约登指数为0.46。结论血清G-17及PG联合C~(13)呼气试验检测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大规模筛查胃部疾病的有效手段,适合对健康人群推广。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PCNA表达与胃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妙生  李光  王丽霞 《临床荟萃》2001,16(16):729-73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及PCNA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 183例手术切除或胃镜活检标本采用简易快速尿素酶反应检测HP感染情况 ,免疫组化采用SP法检测PCNA的表达强度。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的HP感染与PCNA表达的强度不同 ,均呈递增趋势 ,同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中 ,HP阳性患者PCNA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结论 :HP感染的胃粘膜处于高增殖状态 ,可能具有较高的癌变易感性  相似文献   

9.
癌前病变及胃癌的有效血清学筛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关系。方法:时已行常规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的154例患者(其中非萎缩性胃炎者59例,萎缩性胃炎患者52例,胃癌患者43例)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及血清胃泌素。结果: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Ⅰ与Ⅱ比值及血清胃泌素同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胃体胃窦萎缩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Ⅰ与Ⅱ比值同胃体萎缩组或胃窦萎缩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及血清胃蛋白酶原Ⅰ与Ⅱ的比值在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胃窭萎缩组及胃体胃窦萎缩组与胃体萎缩组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胃窦萎缩组与胃体胃窭萎缩组的血清胃泌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680)。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Ⅰ与Ⅱ的比值及血清胃泌素的检测可以作为血清学筛查癌前病变及胃癌的有效的非侵入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泌素水平和免疫T细胞变化对老年胃炎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50名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同期5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胃泌素水平和免疫T细胞差异来评价两指标对老年胃炎病情发展的效果.结果:对照组中Hp阳性感染21例,Hp阴性感染29例;观察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胃泌素变化及其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根据伤后是否合并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及无出血组 ,用放射免疫法分别于入院时及第3、7、14天测定血清胃泌素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血清胃泌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3~ 7d达高峰 ,伤后 1周内有、无出血组间差异明显 (P <0 .0 1) ;随着病情好转 ,血清胃泌素值逐渐下降 ,伤后 2周 ,出血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无出血组 (P <0 .0 1)。结论 血清胃泌素浓度与脑损伤程度及消化道出血呈正相关 ,早期动态观察血清胃泌素含量变化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时4组胃十二指肠疾病者及正常对照组作了试餐后血清胃泌素浓度测定。证实十二指肠溃疡病伴有高胃泌素血症;清除其伴随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其血清胃泌素浓度下降。提示伴随十二指肠溃疡病的高胃泌素血症乃在此特定条件下所获得,清除此诱发因素,可能有利于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血清胃泌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观察了幽门螺杆菌(HP)阳性和HP阴性十二指肠溃疡和慢性胃炎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及根治HP前后血清胃泌素的变化,旨在探讨血清胃泌素在HP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胃泌素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及其与卒中部位、梗死面积、血肿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 脑梗死组 82例 ,脑出血组 6 4例。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量血清胃泌素的含量 ,并与正常对照组4 6例比较。结果 ①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血清胃泌素含量均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②大面积梗死组、出血量 >4 0ml组、破入脑室组血清胃泌素含量明显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③丘脑、脑干、小脑病变与基底节病变的血清胃泌素含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胃泌素含量增高 ,可作为诊断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周清华  霍永江 《华西医学》1993,8(2):204-207
本实验用放射免疫法测定70例肺癌手术前、后血清胃泌索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以40例非癌胸疾病人和151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表明:肺癌病人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非癌胸疾病人和正常人(p<0.01)。胃泌素水平与肺癌病期、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理类型有明显关系。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后,胃泌素水平逐渐降低,术后14天可降至正常水平。术后14天血清胃泌素能降至正常者,预后良好;反之,则预后不良。上述结果表明肺癌病人血清含有高浓度胃泌素,手术前后测定血清胃泌素有助于胸部良性和恶性病变的诊断,以及评价肺癌病人预后。肺癌病人血清胃泌素增高的原因可能是肺癌细胞能释放胃泌素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riori)感染与RUNX3表达在胃癌前病变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5年~2008年间癌前病变43例,十二指肠溃疡41例和功能性消化不良25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CEA、CA199和胃泌素水平,尿素酶检测胃组织中H.pylori.RT-PCR检测胃粘膜Runx3基因的表达.结果:癌前病变和十二指肠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3组的CEA、CA199无明显差异.H-pylori的阳性率三组之间也相似(P>0.05).而癌前病变者血清胃泌素低于其他2组.H.pylori阳性胃癌前病变者RUNX3基因表达明显低于H.pylori的阴性者(P=0.03),但在其他两组无此差异.RUNX3基因的表达与血清胃泌素水平存在正相关(R=0.81,P=0.012).结论:H.pylori通过下调RUNX3基因参与了胃癌前病变/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硬变患者血氨的影响。方法对 168例肝硬变患者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 Giemsa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 (HP) ,3 5例 HP阳性和 15例 HP阴性者接受 HP根治治疗 ,并检测肝硬变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氨水平。结果肝硬变 HP阳性者与HP阴性者空腹血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与 HP阳性未治疗组比较 ,HP阳性治疗组 HP根治治疗后血氨下降幅度有极显著性差异 (P<0 .0 1) ,与 HP阴性治疗组比较 ,HP阳性治疗组治疗后血氨下降幅度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HP阳性治疗组 HP根治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氨明显下降 (P>0 .0 1) ,HP阴性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氨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HP阳性肝硬变患者治疗后血氨下降与患者的肝功能状态无关 (P<0 .0 5 ) ;肝硬变 HP感染患者合并肝性脑病 18.6% ,肝硬变 HP阴性合并肝性脑病为 12 .2 % ,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HP感染是肝硬变患者高氨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 HP感染与肝性脑病的关系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的发病情况及与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关系。方法 1 585例胃病患者在内窥镜检查时分别取胃窦部和胃体部粘膜组织作Giemsa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或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二项均为阳性则诊断为HP感染。结果 1 585例中HP阳性率48.3%,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感染率最高(64.6%),胃癌患者次之(62.2%)、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45.3%、胃溃疡患者为44.4%、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0.3%。HP阳性的胃溃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P<0.01~0.05)。结论 HP感染增加了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21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胃癌(GC)患者血清细胞毒素相关蛋白抗体(CagA)。结果 CagA抗体在218例患者中总检出率为69.27%。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中Cag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5.43,74.11和90.24%,经x^2检验x^2分割法显示:三组胃疾病阳性率总体间差异有显著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胃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发生与CagA阳性Hp感染有关,定期随访CagA抗体阳性Hp感染特别是已进入慢性萎缩性胃炎阶段的患者,可能有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幽门螺杆菌抗体IgG与老年人胃黏膜萎缩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患者123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1例,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33例,慢性中-重度萎缩性胃炎29例,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PGI的浓度和幽门螺杆菌IgG。结果 在HP—IgG阳性和HP—IgG阴性患者中,慢性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组中血清平均PGI浓度明显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显著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中血清平均PGI浓度与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显著性。同一组中的血清平均PGI浓度在HP—IgG阳性和HP—IgG阴性中差异无显著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和慢性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HP—IgG阳性率分别是65.57%、45.45%、51.45%,各组间HP—Ig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无论有无HP感染,血清PGI水平与胃黏膜萎缩程度呈阳性线性关系。通过检测PGI浓度来评估老年人胃黏膜萎缩程度和对胃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