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假阳性的发生率和原因。方法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和自动判别听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tomated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对2003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产科出生的4125例活产新生儿进行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UNHS)。初筛时间为出生后2d~3d,用TEOAE进行;复筛应用TEOAE和AABR于出生后42d进行。复筛"未通过"者于3个月龄时,做诊断性检查评估听力水平,并跟踪随访1年以上。结果初筛4125例,通过3886例,通过率为94.21%;复筛239例,通过209例;复筛仍未通过20例,其中确诊听力损失为16例。在4125例新生儿中,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0.39%,初筛假阳性率为5.40%,整个筛查程序假阳性率为0.10%。结论虽然听力筛查的假阳性率不高,但绝对数量不可忽视,应重视假阳性出现的原因,并合理处置,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TEOAE与AABR联合用于新生儿听力复筛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9月期间出生的新生儿518例采取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进行初筛,筛选后未通过的患者,在出生42天后采取TEOAE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进行复筛,若患儿依然未能通过则要采取ABR进行最终检查。结果:采取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初筛的患者,有40例患者未能通过筛查,之后为患者采取TEOAE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复筛,有8例患者未能通过,最终采取ABR检查确诊8例患者存在听力异常。听力障碍发病率为0.16%,初筛假阳性率为7.72%,复筛假阳性率为6.82%。结论:为新生儿患者采取瞬态诱发耳声发射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复筛,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患者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提高确诊率,降低误诊和漏诊率,保证新生儿听力异常能够尽早发现和治疗,从而促进患者预后,提高新生儿患者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瞬态耳声发射(TEOAE)在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听力复筛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8年3月1日~2009年2月28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新生儿(高危儿)681例(1 316耳)出院前使用TEOAE初筛,在生后42天时使用AABR+TEOAE进行复筛,TEOAE或AABR未通过者均行ABR检查。结果:TEOAE初筛有201例未通过。593例高危儿(87.08%)42天时接受TEOAE+AABR复筛,34例(5.73%)复筛未通过,其中28例接受ABR检查,最终确诊听力异常14例,听力障碍发病率为2.06%,其中2例为听神经病(0.34%)。结论:高危儿听力障碍发病率高,使用AABR+TEOAE复筛能降低听力筛查假阳性和假阴性,能发现更多有听力障碍的患儿,在高危儿听力筛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听力筛查假阳性分析与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假阳性的发生率和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瞬态耳声发射技术(TEOAE)对2007年1~12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4439例新生儿进行听力普遍筛查。初筛时间为生后2天,未通过者42天复筛,两次均未通过者生后3个月行听力学综合评估,并跟踪随访。结果:初筛4439例,通过4278例,通过率96.37%,复筛161例,通过129例,进入诊断程序32例,最后确诊听力损失6例,发病率0.14%。初筛假阳性率2.91%,整个筛查程序假阳性率0.58%。结论:重视假阳性率的产生原因并积极避免,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质控水平。  相似文献   

5.
快速听性脑干反应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快速听性脑干反应(auto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和特点。【方法】对700例未通过使用瞬态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TEOAE)筛查的新生儿和高危儿于生后42 d时应用TEOAE AABR进行听力复筛,AABR未通过者需进行ABR确诊。【结果】TEOAE复筛未通过率为18.3%,接受AABR筛查未通过率为12.7%。2例高危儿初筛TEOAE通过,而AABR复查未通过,后经两次ABR确诊为听力异常。【结论】AABR具有快速、方便、无创、灵敏、客观等优点,能降低TEOAE筛查假阳性和假阴性,是一种比较好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尤适合高危儿听力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在0~6月龄婴儿听力复筛中的应用,为提高婴儿听力筛查质量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门诊同时接受TEOAE+AABR听力筛查的0~6月龄婴儿,比较不同性别、孕周、出生体质量婴儿的听力筛查未通过率、TEOAE和AABR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共3387名0~6月龄婴儿接受TEOAE和AABR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率是7.62%,复筛TEOAE和AABR的未通过率分别是2.63%和1.42%。不同性别、孕周婴儿听力初筛和复筛未通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出生体质量的婴儿初筛未通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筛(包括TEOAE和AABR)未通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筛未通过者听力复筛TEOAE和AABR的未通过率均明显高于初筛通过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TEOAE和AABR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结果均为通过或不通过的耳数是6700耳(98.91%)。结论TEOAE和AABR联合应用于婴儿听力筛查可提高听力筛查质量,在临床工作中有推广价值。即使新生儿听力初次筛查通过,仍应定期筛查听力,关注儿童的听力和言语发育。同时,应做好听力筛查的宣教、随访和培训工作,争取使听力损失儿童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相似文献   

7.
温秀英  魏美玲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0):2825-2826
目的:探讨瞬态耳声发射(TEOAE)与全自动脑干诱发电位(AABR),联合用于新生儿听力的普遍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应用丹麦产MAICO SCREENER耳声发射,对2004年6月~2006年7月进入妇幼保健系统33719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初筛和复筛未通过者,于月龄2~3月,采用全自动脑干诱发电位(AABR)筛查,再未通过者,30天后用AABR再复筛。结果:新生儿筛查33719例,初筛+复筛通过32957例;AABR筛查762例,通过532例,未通过230例。单耳未通过127例,双耳未通过103例。1~2月后AABR复筛又通过了26例。未通过者经上级医院听力医学评估,听力损失共106例,其中轻度和中度92例,重度和极重度14例。结论:TEOAE+AABR用于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相互补充,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准确性,可靠性,为新生儿听力损伤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提供了时机,有效地促进了婴幼儿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36例窒息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结果,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36例窒息新生儿及同期的正常新生儿5 346例进行听力筛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轻度窒息组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t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初筛未通过(率)17例(18.09%),42 d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response,AABR)复筛未通过(率)8例(8.51%);重度窒息组TEOAE初筛未通过(率)14例(33.33%),42 d AABR复筛未通过(率)9例(21.43%);对照组TEOAE初筛未通过(率)467例(8.74%),42 d AABR复筛未通过(率)56例(1.05%)。窒息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未通过率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轻、重度窒息患儿听力初筛未通过率无差别,但两者复筛未通过率重度窒息高于轻度窒息,最终3例重度窒息患儿确诊为听力障碍,其中2例为中度听力损失,1例重度听力损失。【结论】窒息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未通过率明显多于正常新生儿;窒息程度越严重,听力受损恢复越慢。提高对窒息新生儿的复苏质量,降低窒息程...  相似文献   

9.
王海瑛 《中国校医》2012,26(12):884+887
目的 探讨利用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技术(AABR)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 方法 收集邳州市2010-2012年25家接产医疗机构采用OAE和AABR技术开展新生儿听力初筛及复筛资料,对2种检测结果进行评价. 结果 3年共完成新生儿初筛38314名,初筛异常612例,异常率15.97‰;复筛633例(包括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新生儿21例),复筛未通过2例,复筛未通过率3.16‰;确诊听力障碍1例,患病率为2.61/10万. 结论 AABR筛查是OAE一个很好的补充筛查,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最好采用OAE和AABR联合筛查,以切实提高听力异常筛查率和降低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东海县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伤发生情况。方法新生儿出生后3~7 d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仪(DPOAE)进行初筛,初筛阳性及具有听力损伤高危因素者42 d后采用DPOAE联合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ABR)复筛,复筛阳性者采用DPOAE+AABR+听觉脑干反应(ABR)+声导抗确诊,并确定听力障碍程度和性质。结果 2009年7月—2013年6月出生的79 825例新生儿中,接受初筛76 127例,初筛率95.37%,初筛阳性率5.34%;复筛3 409例,复筛阳性率12.47%,确诊听力损伤113例,占筛查总数的1.48‰,中重度听力损伤52例,占听力损伤总数的46.02%。结论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伤的重视程度,提高筛查率和筛查质量。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河北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方法,了解河北省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状况,以便制定适合河北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实施方案,提出听力损失的婴幼儿的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应用畸变诱发性耳声发射(DPOAE)对4 229例出生后2~4天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6周复筛,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左右采用多频稳态听觉诱发反应(ASSR)测听技术进行听力学诊断。对有听损失高危因素者于6个月~3岁之间每半年监测1次听力变化。结果:自2003年10月~2005年11月,两家医院可供听力筛查的新生儿数为4 552例,实际接受初筛查4 229例,新生儿初筛率为92.9%;初筛通过3 685例,需复筛的共544例,实际复筛人数516例,通过477例,门诊复筛率为94.85%。复筛未通过例数39例。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23例。由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5.44‰(单耳和双耳)。单耳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3.08‰,双耳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2.36‰。初筛的阳性率为12.86%。假阳性率为12.38%,两步筛查后的阳性率为0.92%,假阳性率为0.38%。本组未发现假阴性病例。结论;通过应用畸变产物诱发耳声发射技术(DPOAE)、ASSR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以及听力学诊断,可早期发现有听力损失的新生儿,及早提出医学意见,并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快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to-auditory brainstemresponse,AABR)在基层儿童保健听力筛查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和模式。【方法】对本院出生的新生儿中300例重点筛查对象在出生后2~5 d至出院前采用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OAE)+AABR进行初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42 d内进行复筛,仍未通过者转广州市儿童医院听力保健中心或其他具有新生儿疾病(听力)检测资格的三级医院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response,ABR)确诊。【结果】初筛OAE未通过率为13.83%,接受AABR复筛未通过率为6.67%,31例复筛未通过者转入听力诊断程序。经过上级医院检查13例被确诊为听力损伤,所有病例AABR筛查结果均未通过,其中有2例双耳OAE筛查通过而单耳AABR筛查未通过。【结论】 AABR具有准确、快速、方便、无创等优点,能降低OAE筛查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二者联合应用可减少转诊人数并且降低费用,值得在基层听力筛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的临床意义,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86例高胆患儿和5 525例正常新生儿所做的听力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普通高胆组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初筛未通过37例(17.70%),42 d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复筛未通过16例(7.66%);严重高胆组TEOAE初筛未通过23例(29.87%),42 d AABR复筛未通过15例(19.48%);对照组TEOAE初筛未通过496例(8.98%),42 d AABR复筛未通过68例(1.23%).高胆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未通过率明显多于正常新生儿,而且血清胆红素越高,听力异常率越高.所有高胆新生儿最终确诊为听力障碍为3例. [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听力有影响,因此对高胆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和随访是必要的,同时及时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干预治疗可以减少听力障碍等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桂林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方法和模式.方法 应用丹麦产Madsen Capeila耳声发射仪对我院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选取1 200例同时运用瞬态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出生3~5天初筛,其中一种方法未通过者42天两种方法同时复筛,复筛未通过者3个月脑干诱发电位(ABR)诊断,异常者在6个月时再次复查ABR,两次ABR未通过者为听力损失.结果 1 200例中初筛时有978例两种方法同时通过,有148例同时未通过,有36例仅TEOAE未通过,有38例仅DPOAE未通过;复筛时有188例两种方法同时通过,有25例同时未通过,有5例仅TEOAE未通过,有4例仅DPOAE未通过;有7例3个月内ABR未通过,至6个月时再次复查ABR,最后确诊不同程度听力损失3例,听力损失发病率2.5‰.结论 耳声发射是适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一种快速、无创、简便的方法,瞬态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筛查通过率无显著差异,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新生儿,早期干预,其适宜时机为出生后3~5天,42天复筛有利于降低筛查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6 387例新生儿听力筛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适合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策略,获得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的基本资料.方法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DPOAE)对2002年7月~2003年10月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儿6 460例进行听力普遍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左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BR)和40 Hz听性相关电位(40 Hz-AERP)技术诊断.结果实际筛查6 387例,筛查率为98.9%.初筛通过5 881例(92.1%).需复筛的506例,实际复筛504例,复筛率为99.6%.复筛通过491例,复筛通过率97.4%.14例复查ABR中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13例,1例假阳性.本组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2.03‰,初筛假阳性率为7.62%,两步筛查后的假阳性率为0.015%.结论新生儿听力普查十分必要.耳声发射是一种快速而行之有效的新生儿听力初筛方法,两步筛查法可及早发现听力损失,为尽早进行干预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15 24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运行结果,探索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策略。【方法】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技术(transient evoked otoacustic emission,TEOAE)对新生儿进行听力普遍筛查,未通过者在满月至生后6周用同样技术进行复查,对复筛未通过者,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技术诊断,并跟踪随访。【结果】自2003年4月~2006年7月,可供听力筛查的新生儿数为16 321例,实际筛查15 247例(总体新生儿初筛率为93.42%);初筛通过率为94.87%;需门诊复筛的共1656例,实际复筛人数1292例,通过1 227例,门诊复筛率为78.02%,复筛通过率为94.97%。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41例(58只耳),由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2.69‰(单耳和双耳)。双耳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1.11‰。初筛的假阳性率为10.62%,两步筛查后的假阳性率为0.16%。【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十分必要,耳声发射技术是适合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快速可行的新生儿听力初筛方法。新生儿听损伤可通过筛查及早发现,有利于婴幼儿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中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7月该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高危新生儿135例(270耳)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正常新生儿135例(270耳)为对照组,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检测研究组新生儿,应用TEOAE检测对照组新生儿,初筛不通过则1个月后再次筛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TEOAE法筛查研究组初筛通过率为64.8%(175/270),对照组初筛通过率为96.3%(260/2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BR法初筛通过率为72.6%(196/270),与TEOAE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OAE初筛未通过95耳,复筛通过24耳,复筛通过率为25.3%,AABR法初筛未通过74耳,复筛通过70耳,复筛通过率为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质量2 000 g、颅面畸形、胆红素脑病及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35分是听力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较低,出生体质量、颅面畸形、胆红素脑病及NBNA≤35分是听力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6387例新生儿听力筛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适合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策略 ,获得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的基本资料。方法 :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 ( DPOAE)对 2 0 0 2年 7月~ 2 0 0 3年 10月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儿 6 4 6 0例进行听力普遍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 ,于生后 3个月左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 ( ABR)和 4 0 Hz听性相关电位 ( 4 0 Hz- AERP)技术诊断。结果 :实际筛查 6 387例 ,筛查率为 98.9%。初筛通过 5 881例 ( 92 .1% )。需复筛的 5 0 6例 ,实际复筛 5 0 4例 ,复筛率为 99.6 %。复筛通过 4 91例 ,复筛通过率 97.4 %。 14例复查 ABR中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 13例 ,1例假阳性。本组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 2 .0 3‰ ,初筛假阳性率为7.6 2 % ,两步筛查后的假阳性率为 0 .0 15 %。结论 :新生儿听力普查十分必要。耳声发射是一种快速而行之有效的新生儿听力初筛方法 ,两步筛查法可及早发现听力损失 ,为尽早进行干预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张德俊  刘玉娇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9):4200-4200
目的:掌握现阶段新生儿听力损失的情况,寻找降低新生儿听力损伤的途径。方法:采用瞬态耳声发射技术(TEOAE)对所有正常新生儿进行初筛、复筛;对通过者采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进行听力学诊断。结果:初筛、复筛未通过者占总人数的1.2%;听力损失者占总人数的5.7%;耳聋者占总人数的0.8‰。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十分必要,对新生儿听力损伤可通过筛查早期发现进行干预和康复训练,避免语言障碍发生。  相似文献   

20.
3481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状况,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运作模式。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DPOAE)对2003年8月~2004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3572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月前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技术诊断。结果:实际筛查3481例,筛查率97·5%,初筛通过率82·5%,需复筛609例,实际复筛594例,复筛率97·5%,复筛通过率90·2%。对复筛未通过的58例进行ABR检查,6例被诊断为不同程度的双耳或单耳听力障碍。本组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为1·7‰,初筛假阳性率15·4%,复筛假阳性率为1·49%。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十分重要,DPOAE是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比较理想的检测方法,住院期间初筛和出生42d复筛有利降低筛查假阳性率,ABR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听力障碍,从而为早期干预,有效促进婴幼儿语言发育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