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结合罗马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提出了诊断标准,探讨了诊断的路径与治疗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动力障碍性FD58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针刺足三里,梁丘等穴治疗4周;对照组口服西沙必利治疗。以上腹饱胀,早饱,嗳气,恶心,纳差5项主症为观察指标,记录症状积分,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疗法均能改善动力障碍性FD患者的症状,对早饱,嗳气,纳差的疗效针刺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FD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消化不良是临床上常见的以上消化道多种症状为主的证候群,占消化科门诊的38%,其中约有40%~60%的患者无局部或全身疾病可以解释,经胃镜、B超等检查未发现有溃疡或其他器质性病变.我们把这类患者称为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又称为功能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相似文献   

4.
竹溪 《养生月刊》2005,26(8):692-695
在消化专科门诊中。我们可能会碰到这样的病人.开口就诉说自己“消化不良”,仔细询问病史。才知道是面色不好.吃得不少但不长肉,身体较瘦,大便正常。腹部也无不适。为慎重起见,又经较为系统的检查。除血红蛋白偏低外.未发现有明显的胃肠疾病,这样的病人可考虑诊为“贫血”。消化不良一词极为常用,是老百姓口中经常念叨到的。  相似文献   

5.
上腹部持久或反复发作的疼痛或不适感等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存在,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精神神经功能紊乱、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枢神经、皮质下神经通路(植物神经或激素介导)、胃肠壁神经丛及平滑肌细胞等不同层次的功能障碍引起。主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嗳气、返酸、烧心、恶心、呕吐等。  相似文献   

6.
7.
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一组非器质性原因引起的慢性或间歇性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痛、上腹胀、餐后早饱、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或其他有关的胃肠道症状,可发生于空腹状态或餐后,患病率20%~40%,占消化门诊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是一组阵发性或持续性症状群 ,包括上腹疼痛或不适 ,同时排除器质性、代谢性、精神性因素引起的病变。 FD是一组病因不明、发病机理不甚清楚的疾病 ,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有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炎症、胃肠道运动障碍、幽门螺杆菌 (Hp)感染、胃酸分泌异常、胃肠道激素的异常及应激效应等。FD诊断并不困难 ,治疗也不棘手 ,但多数患者病情易反复发作 ,经久难愈。近 2年来 ,我院消化内科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FD,对控制症状及防止复发都有很好疗效 ,现选择资料比较完整的病例 4 0例加以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 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镇静剂、抗抑郁药及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有效地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方法在临床中选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55例,均予以一般治疗,如护胃、促胃动力治疗,其中1组加用镇静剂和(或)抗抑郁药4周,另一组同时加用中药治疗2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分值为(12.55±4.07),治疗后为(2,76±1.72)(P〈0.01);对照组治疗前分值为(12.40±4.43),治疗后为(5.32±3.03)(p〈0.05)。两组疗效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组治疗对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效果显著,尤以加用中药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罗马Ⅲ标准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中医并无FD之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FD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黄铭涵  林平 《光明中医》2006,21(9):41-4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个临床上很常见的症候群,因其发病极为广泛,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1999年罗马国际会议上对FD的定义达成共识[1],即RomeⅡ诊断标准.该定义的核心为过去12个月内至少有12周出现上腹正中疼痛或不适,无器质性疾病可解释,症状与排便无关.  相似文献   

13.
寇媛  杨波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0):48-4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对5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24组和西药治疗组22例,治疗4周后评价其疗效。结果:中西医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86.7%,西医治疗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56.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协同作用,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临床综合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常见上腹痛或不适、腹部饱胀、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胃镜等检测而无器质性病变。其发病机制、分型与病因、病理生理、诊断标准及治疗均无定论[1]。现将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FD属中医“胃脘痛”、“痞证”、“嘈杂”、“呃逆”、“郁证”、“胃缓”等范畴。其病因多为情志失调(如恼怒气郁伤肝或思虑伤脾),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中气不足邪犯胃肠等。病位主要在胃,涉及肝脾两脏。刘氏[2]认为脾气虚弱、胃气不降、脾胃不和是其发病…  相似文献   

15.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翟俊霞  王海英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11(4):256-256,F00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简称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 Ulcer Dyspepsia,简称NUD),是临床常见病,指一组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包括了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暧气、早饱、上腹痛、反酸、烧心、恶心、厌食、胸骨后痛及呕吐等.近年来,髓着人们工作紧张度的增强和滥用药物现象,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发病率高,发病机制不明确,主观症状多而客观依据少,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柴左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 1999年以来 ,采用中药自拟方柴左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6 7例 ,疗效较好。并与西药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比较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病例共 116例 ,其中男 70例 ,女 46例 ;年龄 2 0~ 70岁 ,平均年龄 34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1a。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采用 1999年第 11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究会的诊断标准 :间断或持续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4周以上 ,同时缺乏临床、生化、内镜、超声检查所能解释病人症状的结果。将病例随机分为 2组 ,中药组 6 7例 ,其中男 40例 ,女 2 7例 ;西药组 49例 ,其中男 30例 ,女 19例 ,2组病…  相似文献   

18.
管荣朝 《四川中医》2005,23(12):58-58
目的:观察中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应用西药治疗;治疗组83例应用柴胡疏肝散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观察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6%,对熙组总有效率为69.23%.二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疏肝和胃为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群 《中成药》2002,24(7):541-54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常见的消化不良症候群.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消化不良会使患者胃部不适,在治疗过程中无特殊的西药治疗方法.众多临床验证性试验表明,依据中药理论治疗可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控制.中药主要是根据详变危机、脾虚气阻,需辩明寒热虚实进行分型论治.论述了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