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内经》中,岐伯回答黄帝之问时,由于受到君臣关系的影响,常常采用委婉的修辞手段.对黄帝提的问题中的错误,往往不直接指出,而是含蓄地、委婉曲折地把正确的观点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学习时,要从歧伯所答的字里行间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切勿拘泥于黄帝的某一句话. 如《素问·痿论》:“黄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如果我们不认真地分析岐伯的全部答案,就会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宗旨,这样恰恰丢掉了《内经》的本意.试看岐伯是如何回答的,“岐伯  相似文献   

2.
<正> 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原文是“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独取阳明,何也”?这是《内经》以前对痿证治疗的总结,被后世宗为治痿大法。痿证的范围较大,“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治则,能不能指导临床实践?从上文可以清楚地看出,黄帝和岐伯对此持怀疑态度。在原文中,岐伯全面地论述了痿的病因病机,指出“所求不得”,“悲哀太甚”,“入房太甚”,“有渐于湿”,“远行劳倦”等均可以致痿。这些意味着治痿不能“独取阳明”,所以岐伯提出要“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说明对痿证  相似文献   

3.
“治痿独取阳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历代注家,多从句中“独”字立论,认为治疗痿证只单独取于阳明。如张志聪云:“诸痿独取于阳明。”马莳亦云:“然则足痿而不能举者,由于阳明之虚,则治痿独取阳明者,宜也。”又如明代医家王肯堂说:“百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则不用而为痿,治痿  相似文献   

4.
<正> “肺痿”一词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之后,历代诸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予以探讨确系必要。《说文》云:“痿,痹也”。段玉裁注:“古人多痿痹联言,因痹而病痿也”。说明瘘证是继发性疾病,多由痹证发展而来。痹,闭也,壅闭不通之意。《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合论于同一篇中确有一定的含义。考诸痿证首见于《素问·痿论篇》,其以“肺热叶焦”立论。分列脉痿、筋痿、肉痿、痿躄之证,据此  相似文献   

5.
解惑刺法浅议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载义针灸治疗中风,临床多以阳明经选穴为主,意在治痿。《素问·痿论》曰:“治痿者独取阳明”,但是痿并非都是中风所为,中风也并非皆痿。《灵枢·刺节真邪》则明确提出了解惑刺法,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  相似文献   

6.
一、文献记载中医历代文献对痿症的病因、病机的描述,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内因、外因和内因兼外因。如《素问·痿论》云:“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此内因之为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  相似文献   

7.
骨痿治验二则江苏省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医院陈琪儿关键词:骨痿,中医药治疗《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素问·痿论》也说:“肾气热,则腰背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所以祖国医学认为,骨痿是因肾热内盛或邪热伤肾...  相似文献   

8.
《素问·痿论》是论述痿病的专篇,明确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并介绍了痿病的具体针刺方法: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即,按照此种方法进行针刺,痿病能够取得可已的治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 《素问·痿论》是《内经》论述五脏痿证的专章。但现在通行的注本,无论句读、校释都不无可商。兹就其中意见各出的几个问题讨论于后。一、几种断句的比较分章断句是研究医经典籍的首务,它关系到正确理解文献的语义。本篇“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的句读,围绕着“薄著”的破读与否,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标点。例如:1.《针灸甲乙经》:“故肺气热则叶焦。焦则皮虚弱。急薄著。著则生痿躄矣”。2.《黄帝内经太素》:“故肺气热叶焦。则皮毛肤弱急薄著。则生痿辟”。3.《黄帝内经素问》:“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以上据人卫影印本)  相似文献   

10.
诊余医话     
(一) 治痿不能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出自《素问·痿论》,成为后世治疗痿证的原则。然而痿证与阳明关系,究竟有多大,查《内经》中“脾”“湿热”与阳明有关的见二条: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病而四肢不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  相似文献   

11.
痿证,《内经》称为痿躄,是指以筋脉弛缓,四肢痿弱无力,甚则手不能摄物,足不能任地,日久肌肉萎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以下肢较为多见,亦有手足并见者。关于痿证的病因,自《经》言“肺热叶焦,发为痿躄”以来,历代医家多遵崇之。如金·张从政《儒门事亲》说:“盖痿以肺热为本,叶焦而成,痿以传于五脏,岂有寒者欤?若痿作寒治,是不刃而杀之也。夫痿病不死,死者,  相似文献   

12.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历代医家有很多有关痿证的记载,其中以《内经》的记载最为久远,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素问·痿论篇》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治则:“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阴?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现结合临床将个人看法简述如…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病名,但《黄帝内经》有“骨痹”、“骨痿”等类似记载。如《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气至,名骨痹。”指出了肾虚外感,寒邪舍骨,发为酸痛者即为骨痹。《素问·痿论》云:“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相似文献   

14.
补肾法治疗绝经期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古籍中虽未见有关女性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记载 ,但就与其相关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的论述却屡见不鲜。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肾主骨”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 :“肾者……其充在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肾生骨髓” ,“在体为骨” ,都是说明肾主骨生髓 ,即骨与髓均为肾之所生。《医经精义》亦云 :“肾藏精 ,精生髓 ,髓生骨 ,故骨者 ,肾之合也”。“精足则髓足 ,髓在骨内 ,髓足则骨强”。提出了肾脉精气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骨骼的生长、壮健与再生。《素问·痿论》又云 :“腰者肾之府 ,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相似文献   

15.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出自《黄帝內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虽寥寥数字,却寓有深意。兹就此作一简要分析,不当之处恳请指正。“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历代许多《內经》注家都曾有过解释,但说法不一,大致有下列几种看法。 1.认为是肝志急,如吴昆云:“肝为将军之官,志怒而急.急则自伤而苦之矣。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也” (《吴注黄帝內经素问》)。 2.认为是肝脉弦急,如马莳云:“然肝脉主弦,最苦在急,急则肝病也。惟甘性缓,急食甘以缓之”(《黄帝內经素问注证发微》)。  相似文献   

16.
痿证琐谈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本病在《内经》中有专篇讨论,后世医家沿袭经旨,阐隐发微,对本病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的认识逐步完善,辨证论治的方法渐臻完备。病因病机 1.肺热叶焦《素问·瘘论》云:“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辟。”肺朝百脉,主宣发而输于五脏,若肺受热邪,使肺叶焦而不举,宣发失职,五脏之精不得输布,故五痿作矣。  相似文献   

17.
人体的衰老是一个全身性的物质及功能损耗的体现。从中医的观点看 ,衰老与气阴两虚具有密切的关系。1 气阴两虚导致人体衰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言 :“年四十 ,而阴气自半也 ,起居衰矣 ;年五十 ,体重 ,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 ,阴痿 ,气大衰……”阴气是一种与人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灵枢·根结》亦云 :“痿疾者 ,取之阳明”。独取阳明是中医、针灸治疗痿证的基本法则。《素问·痿论》篇说 :“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脉 ,肝主身之肌肉 ,肾主身之骨髓……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肺热叶焦则生皮痿 ,心气热则生脉痿 ,肝气热则生筋痿 ,脾气热则生肉痿 ,肾气热则生骨痿。由此可见痿证的成因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结合临床体会 ,探讨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1 机理探讨1.1 阳明为五脏之本阳明经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阳明在上肢者隶属大肠 ,在下肢者归属胃腑 ,然《灵枢·本输…  相似文献   

19.
依据《内经》“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首先翻译原文,按其原文意义,分三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1)为什么治痿独取阳明?(2)治痿独取阳明与各补荥而通其俞的关系。(3)治痿取阳明是否专在补?从而阐明了治痿与取阳明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历代医家并古今《金匮》注家对此一节,多认为是风与痹之鉴别。亦有认为是痹、风两者轻重之辨。如《金鉴》谓:“风病《内经》论之详矣,但往往与痹合论,后人惑之。故仲景复言之曰,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