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继玉  高贤  孙威海 《陕西中医》2003,24(10):957-958
六经分证是《伤寒论》的提纲 ,怎样认识六经的实质问题 ,历来说法不一。这个问题对学好《伤寒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故有探讨之必要。1 对六经的看法 有人认为 ,《伤寒论》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与《素问·热论》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因而 ,六经分证的“经”也就是指经络。因足经比手经长 ,故以足经统手经 ,从而联系了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 ,形成一个整体。六经分证 ,实是《伤寒论》的精神实质所在。然而 ,六经分证只有少阳和少阴两经能够以足经统手经 ,并联系其脏腑 ,其它的经是说不通的。因此 ,仅仅把六经看作是《伤寒…  相似文献   

2.
口渴一症,常常是某一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虽然看似简单,但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是反映疾病内在本质的十分可靠的外部表现依据.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口渴症状在辨证施治中的重要地位.口渴反映了人体内阴阳平衡、气阴关系、津液的储存等状况,不仅在内伤杂病中经常见到,而且在外感疾病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笔者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人,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路志正教授,路老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在伤寒的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对于口渴的辨证论治更有其独到的见解.以下阐述路志正教授以伤寒六经辨证谈口渴的论治.  相似文献   

3.
4.
<伤寒质疑>一书,围绕祝味菊的伤寒六经五段说展开,以六经为话题,对中医临证治疗机理作出了阐释,并引西说以解中医证治之规律,传为当时医界美谈.祝氏不满足于一般传统对于六经的解说,以五段说展开分析和归纳,注重人体在疾病中的反应,特别注重阳气的有余与不足,对临证有着实际的指导价值.另外,祝氏对中医中习以为常的一些术语和概念,也有深入的见解,时当时的寒温之争以及临证时寒温的用法,见解不乏公允.祝味菊为中西医学间的沟通,中医理论与临床间的沟通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不得不令今人叹服.  相似文献   

5.
程维克 《河南中医》1997,17(3):137-138
伤寒六经纵横谈程维克安徽中医学院(230038)主题词中医名词六经辨证张仲景以六经为纲辨治伤寒,六经亦称三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笔者就六经名称及分证来由作如下探讨。1六经名称来由于《易》1.1由易学三阴三阳启迪在易学中,六经即...  相似文献   

6.
7.
论伤寒六经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中,不但应用《内经》中的六经之理,而且有创造地发挥了六经的精义和推广应用。他以六经为纲,结合天人、阴阳变化、升降运动、表里脏腑、气化关系,寻根究底,因病施治,随证立方,条分缕晰,规矩紧严,穷毕生精力,总结了古人和自己的经验。他的“格物致知”精神是科学的。现仅就伤寒六经有关问题提出看法如下。一、伤寒论六经之称谓《伤寒论》源自《内经》。而《内经》所载六经,是根据四季气候变化归纳出来的。黄坤载六经解说:“天有六气:  相似文献   

8.
癌症是世界的难题,是全球人类的灾难。西医放疗、化疗、手术被誉为抗肿瘤的“三板斧”,是治疗癌症的传统方法。何乃举主任中医师遍访全国中医界名家及民间老中医,加之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从伤寒六经辨治癌症的思路经验,从六经辨证仲景已经把癌症早有定位,按照六经辨证学术研究,脏腑本能之气衰败,三阳经外感入里化内热,内热不除,耗伤三阴,引起三阳内闭,闭则不通,聚焦在脏腑,泛滥成灾,这是肾亏骨空内伤。内伤三阳热耗,形成阴不足,阳有余,阴阳失调,必然使脏腑大病。按六经辨治方法,泄内实热,顺水行舟,给病邪找出路,热去阴自复。开鬼门解表,洁净腑利小便。把握伤寒六经辨治规律,诊治癌症也有十之六七,也能见病之源,病跟经走,方跟病行,经病同行,六经大道找病,切中病源。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为历代医家及国外学者所推崇,追本溯源,其学术思想则渊源于《黄帝内经》。显而易见,《伤寒论》提出的六经辨证纲领,就是从《素问·热论》六经脱胎而来。但二者的精神是否完全一致?关系如何?对六经的认识,历代医家,有的遵循古训,以经解经。有的另有卓识,阐发微旨,注解甚多,各持一说。有的注家把《素问·热论》六经与《伤寒论》六经混为一谈,这样反而阻碍了《伤寒论》的学习和  相似文献   

10.
第五讲 辨证与辨病 中西药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它的理论体系截然不同。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其主要特点,而西医则主要是先确定是什么病,再针对病因和病理进行治疗。中医所说的"证"与西医所说的症(包括综合征)是不同的。它是从疾病发生的脏腑、病因和性质等多方面去归纳综合,最后得出反映疾病本质的"证",因而它的治疗是着眼于整体,在于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其基点是调动机体内在力量,提高抗病能力。所以中医是辨证论治而不是"对  相似文献   

11.
伤寒六经表证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观其伤寒六经提纲,除太阳病提纲外,其他五经提纲皆言内证.又因太阳病篇中表症表脉独全,故许多人觉得只有太阳经有表证,往往忽略了其他五经也有表证存在.尤在泾曰:"夫风寒中人,无有常经,是以伤寒不必定自太阳,中寒不必定自三阴.论中凡言阳明中风,阳明病若中寒或少阳中风,太阴少阴厥阴中风等语,皆是本经自受风寒之征,非从太阳传来者也."这说明了"表证非太阳经所有,六经皆有表证".  相似文献   

12.
伤寒六经辨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 ,太阴、少阴、厥阴 ,又分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 ,合为十二经。由于经络的互相衔接和脏腑的互相络属 ,把人体内而脏复 ,外而四肢百骸肌肉皮毛联系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构成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在病理条件下 ,体表受邪可以通过经络而传入内脏 ,内脏病变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到体表。下面分而述之。1 反应病痛手足三阳交接于头面 ,故太阳经病头项强痛 ;阳明经病合面赤色 ,少阳经病耳聋目眩。手足三阴交接于胸腹 :故太阴病之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 ;少阴病之吐利 ,但欲寐 ;厥阴病之气上撞心 ,心中疼…  相似文献   

13.
<正> 《伤寒论》是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六经是人体手足十二经的统称。由于经脉分别络属相关的脏腑,所以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张景岳说:“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知十二经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这就说明六经病证即是脏腑经络病变之具体表现。六经辨证,是把各种外感热病的临床表现,以阴阳为纲,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不同的类型,将它所联系的脏腑经络的病变与证侯加以概括,然后用分析的方法去指导临床辨证和治疗的一种方法。本文仅将六经辨证的要点简述于后。一、太阳病证  相似文献   

14.
<正>1寅卯风疹加重案贾某,男,60岁,2009年9月14日初诊。主诉:皮肤瘙痒定时发作1月余。患者月余前突发风疹,痒剧,突出皮肤,片状游走,遇热明显,四肢扪热,口略干,无汗,纳、寐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数。治以消风、补血润燥,兼清火宣肺。处方:麻黄5g,生石膏(先煎)25g,苦杏仁、桂枝、白芍、生甘草各10g,蒺藜、当归各30g,荆芥、防风各  相似文献   

15.
郭任 《国医论坛》2007,22(3):5-6
通过对伤寒六经生理特点、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的分析探索,认为伤寒六经病变的本质为六类综合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本质分别是毒血症等、菌血症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伤寒六经病变本质探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郭任 《河南中医》2009,29(3):221-223
通过对伤寒六经病变本质特点的分析,认为伤寒六经病变本质即六类综合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本质分别是局限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伤寒、六经与方证,分看各自独立,合看又是一个整体。从疾病的角度思考伤寒,用证治的规律理解六经,以不同的层次把握方证。三者合一,凸显出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大都可视之为病例记载。这些病例的特点是典型和全面。近二千年来,古今中外学者对其研究不止,人们的兴趣、与其说是此书,毋宁说是借此书提供的病例可研究有关人体疾病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虽然仲景在书中明言体质者不多,但《伤寒论》仍反映了体质对疾病的发生、性质、演变和治疗的重大影响,不失为研究祖国医学体质学说的可贵材料。笔者根据《伤寒论》提供的材料研究指出:体质,是盲人体的素质,在常态下阴阳、虚实、寒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对疼痛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尽论述,相关方剂在现代临床依然行之有效。列举从少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治头痛、厥阴病辨治颈痛、少阳阳明合病辨治面痛、少阳阳明合病夹瘀血辨治腹痛、少阴病夹水饮辨治关节痛验案,并总结分析其辨治特点:六经八纲,执简驭繁;方证相应,因病制宜;停痰聚湿,善调枢机;结合腹诊,把握腹证。  相似文献   

20.
论伤寒六经之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任 《河南中医》2004,24(8):4-5
伤寒六经病变之实质即为六类综合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实质分别即毒血症等、菌血症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伤寒论》即对其辨证论治等分别进行了论述。以下略陈管见,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