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极食管心电图P波的形态特征以及其对右侧隐匿性旁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证实的32例右侧隐匿性旁道患者。消融术前经食管心房调搏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以相同的走纸速度和振幅记录发作前后体表12导联、单极食管、双极食管心电图。分别观察P波形态、极性、P波与QRS波关系,测量P波振幅、时限,以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单极与双极心电图对右侧隐匿性旁道的诊断灵敏度。结果单极食管心电图P波无极性变化,双极食管心电图P波可根据需要调整极性。双极食管心电图和单极食管心电图的P波振幅分别为0.55±0.10mV和0.34±0.10mV(P<0.05),P波时限分别为98.4±11.2ms和101.2±12.5ms(P>0.05)。单极食管心电图和双极食管心电图对右侧隐匿性旁道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68.8%和93.8%(P<0.05)。结论双极食管心电图记录的P波振幅大于单极食管心电图,并能更清晰的显示P波以及P波与QRS波之间的关系,对右侧隐匿性旁道的诊断优于单极食管心电图。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射频消融左侧隐匿性房室旁路部分病例的靶点图中发现存在提前于常规心电图QRS波的局部低振幅慢电位,本文旨在探讨该电位在隐匿性旁路消融靶点中出现的可能原因、隐匿性旁路隐匿性前传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月~6月经二尖瓣瓣下成功射频消融的46例左侧隐匿性旁路,以 200mm/s描记速度分析射频消融术前、术后窦性心律和术前成功靶点的心室起搏与心动过速时心内电图,尤其注意分析窦性心律时成功靶点心内电图在射频消融术前与术后的区别与特点,以及心室起搏、心动过速时靶点电图与窦性心律时靶点电图的区别,并测量术前常规心电图QRS波最早起点至成功靶点V波起点之间的距离(QV间期)。结果46例患者中有16例(3.78%)术前存在提前于常规心电图QRS波的局部低振幅慢电位;QV间期为-5~-58ms,平均(-14.94±-13.40)ms。所有16例患者的这些局部低振幅慢电位在心室起搏和心动过速时不能显露,并在射频消融术后全部消失。结论 左侧隐匿性旁路部分病例的瓣下消融靶点存在提前于体表QRS波的低振幅慢电位,推测该电位可能为隐匿性房室旁路隐匿性前传所致;存在局部慢电位的靶点提示为有效的消融靶点。  相似文献   

3.
刘磊  钱学贤 《心电学杂志》1995,14(4):236-237
患者男性,40岁。体表心电图示阵发性宽QRS心动过速。为明确心动过速时心房与心室激动的关系记录食管导联心电图。在患者咽部喷散1%丁卡因,表面麻醉后从鼻孔插入食管电极约35cm,根据食管内单极心电图略微调整电极深度,使食管内心电图的P波振幅最大。采用双极食管电极导管,电极间距为2cm。将2个电极接日本Kohden RM-6000型8道生理记录仪生物电放大器,时间常数选择为3ms,滤波选择为30Hz,该导联为食管内双极导联(ESO-DP);以食管电极导管的近端电极接体表心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根据三维超声心动图精确定位的起搏心电图特点来评价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的位置.方法 40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植入术中经二维X线影像定位示心室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植入术后行心脏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价心室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精确位置,并分析起搏电极导线位于不同部位的体表起搏心电图特点.结果 三维超声心动图示起搏电极导线位于高位间隔者23例(57.5%),低位间隔者6例(15.0%),游离壁者11例(27.5%).与游离壁相比,起搏电极导线位于高位间隔时,其下壁导联起搏心电图的R波振幅高[(1.28±0.18)mV vs(0.88±0.18)mV,P<0.001]、QRS时限短[(132.5±8.3)ms vs(155.3±6.9)ms,P<0.001]、顿挫少(21.7% vs 90.9%,P<0.001),胸前导联R/S移行早(大于V4,24%vs 81%,P<0.05);起搏电极导线位于低位间隔时,其R波振幅也较高[(1.43±0.13)mV vs(0.88±0.18)mV,P<0.001]、时限也较短[(143.5±4.3)ms vs(155.3±6.9)ms,P=0.004],胸前导联R/S移行早(大于V4,24%vs 81%,P<0.05).而高位间隔与低位间隔相比,高位间隔QRS波时限更短[(132.5±8.3)ms vs(143.5±4.3)瑚,P=0.003].另外,当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后间隔时,Ⅰ导联上的QRS波以正向波为主,位于前间隔时则以负向波为主.结论 三维超声心动图有利于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在右心室流出道的精确定位;不同部位起搏的心电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植入术中起搏电极导线在右心室流出道的定位,当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后间隔时,其起搏心电图Ⅰ导联为正向波,前间隔时为负向波.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的QRS时限,为临床导线放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16例符合Ⅰ类或Ⅱa类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在放置心室导线过程中,分别在右心室心尖部、流入道、中位间隔部、高位间隔部和流出道等不同位点起搏右心室,记录起搏时的体表心电图,比较不同位点QRS时限和形态的差异.结果 与基础心电图QRS波比较,所有右心室起搏部位心电图QRS时限均明显增宽(P<0.001);以心尖部起搏QRS时限增宽(168±16) ms,其次为流入道(166±15) ms和流出道(165±15) ms;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部起搏QRS时限明显缩短(P<0.001),且QRS波形态和电轴正常.中间隔部最短(139± 19) ms,高位间隔部次之(153±14) ms,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所有右心室起搏位点中,中间隔部起搏QRS时限最窄,且形态和电轴正常.中间隔部可能是右心室最理想起搏选择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探讨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对PJ间期的影响。方法选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愈的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129例,根据旁路部位分为10组。分别测量各组消融前后PR间期、QRS时限、PJ间期,术前δ波时间。比较各组消融前后PJ间期值、术前传导时间(术前PR间期 δ波时间)与术后PR间期大小、术前房室结下传除极心室时间(术前QRS时限-δ波时间)与术后QRS时限长短,比较术前各组间δ波时间长短。结果①右后、右后间隔组术前PJ间期明显短于术后(右后组术前226±18ms,术后236±19ms,p<0.01;右后间隔组术前221±18ms,术后238±31ms,p<0.05),其他部位旁路PJ间期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房室结下传心室时间与术后PR间期比较,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右后、右后间隔两组术前房室结下传除极心室时间明显短于术后QRS时限(右后组术前79±12ms,术后87±9ms,P=0.01;右后间隔组术前70±13ms,术后86±9ms,p<0.05),其他8组术前房室结下传除极心室时间与术后QRS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右后、右后间隔组δ波时间明显长于左后、左后间隔组(p<0.05)。结论预激综合征不仅不延长PJ间期,且可能缩短PJ间期,其主要取决于旁路心室端距离心室正常最后除极部位的远近及心室预激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间隔部位起搏的体表心电图特征.方法 观察31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间隔起搏患者体表心电图特征,使用64排双源CT精确定位起搏导线在间隔部的具体位置,比较不同位置间隔起搏的心电图参数变化.结果 ①仅根据X线植入的起搏导线,起搏导线误置于前壁的占12.9%.②前壁起搏的QRS间期(148±19)ms,宽于高位间隔起搏QRS间期(118±24)ms(P<0.05).③中位间隔起搏QRS波群移行6.00±0.76,晚于高位间隔(4.13±1.56)和低位间隔(3.75±2.99)(均P<0.05).④高位间隔起搏RIII(1.11±0.70)mV,大于低位间隔起搏RⅢ(0.038±0.075)mV(P<0.05).⑤高位间隔起搏(46.7%)及中位间隔起搏(37.3%)I出现q波或QS的比例有多于前壁起搏的趋势.结论经CT定位不同部位间隔起搏的体表心电图存在明显不同,一些参数有助于判断导线位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食管导联心电图对82例各类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对照分析。结果房室结双径路在双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82.57%,单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57.3%(P〈0.01);预激综合征(WPW)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双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11.46%,单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10.98%(P〈0.05)。室性心动过速伴房室分离在双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2.75%,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为1.22%(P〈0.05);室性心动过速与心房扑动并存在双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2.29%,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为1.22%(P〈0.05);室性心动过速伴1:1室房逆传在双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1.83%,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为1.22%(P〈0.05)。结论双极食管导联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比单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高,安全、可靠、实用、能定位、对射频消融术前病例的筛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隐匿性房室旁道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al—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常见原因,但仅凭发作AVRT时体表心电图很难确定旁路的定位。经食管心房调搏术(Transesotphaged atrial pacing,TEAP)是临床上常用的无创伤性电生理检查方法,本研究通过应用TEAP诊断隐匿性房室旁道并与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 cycathetel ablation,RFCA)诊断结果对比分析,探讨TEAP对隐匿性旁道引起AVR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极食管导联记录右心房电位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同步记录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冠状静脉窦和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 ,分析食管导联中右心房电位和左心房电位的关系。 结果 双极食管导联记录到的窦性 P波由圆钝直立的右心房电位和尖锐高大的左心房电位组成。 2 8例右心房、左心房传导时间分别为 (4 2 .86± 8.81) ms和 (6 4.2 8± 6 .78) ms,右心房/左心房 =0 .10± 0 .0 3。在窦性心律 ,右心房、左心房和右心室起搏时 ,食管导联的右心房电位和心腔内高位右心房导联的 A波一致 ,左心房电位与冠状静脉窦导联的 A波基本一致。 结论 双极食管导联记录方法能够可靠记录到右心房电位 ,并且分别反映出右心房和左心房激动顺序 ,对了解心房间传导功能 ,分析房性心律失常 ,初步判断隐匿性房室旁路部位等方面 ,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