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痰饮与瘀血的因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痰饮的形成涉及了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其中肺不宣发肃降、脾不运化水湿、三焦决渎失职可引起水液输布障碍,而水液输布障碍的关键在于脾和肺。脾不运化水湿,聚而为饮,肺不宜发肃降,停而为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之气化失职,膀胱藏津失常则水液不能排泄,停聚于内而为饮,因肾主水液排泄,决定着胃能否受纳水液故“肾者,胃之关也。”但无论涉及何脏腑,痰饮形成的结在于水液的停蓄。  相似文献   

2.
肺居胸中,为五脏之华盖,主肃降,通调水道,故曰“肺为水之上源”。水饮入胃经脾吸收运化上输于肺,经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滋养润泽全身。代谢多余的水液除由汗、呼吸、大便等排出一部分外,主要是经过肺气的肃降下归于肾,再经肾的气化下输于膀胱,化为尿液排出体外,从而保持着小便的通利,使水液代谢维持平衡,因此有“肺主行水”之说。“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相似文献   

3.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有多个脏腑参与活动,其中肺、脾、肾三脏在津液的代谢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基本上概括了肺、脾、肾三脏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被胃、小肠、大肠吸收后输送到脾,脾将其化为津液并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这一阶段如果脾失健运,水液停聚会形成水湿发为水肿,《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肺接受从脾转输的津液,通过宣发肃降布散于全身及肃降到肾,这一…  相似文献   

4.
笔者根据十几年来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实践,谈谈对慢性肾炎辨证施治的体会。慢性肾炎致病因素较多,外邪及内脏的虚损导致三焦气化功能失司是构成本病的病理机制;外邪、风寒湿温为发病的诱因。肺脾肾三脏的虚损,为发病的内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导致发病。盖肺,主一身之气,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脾主运化,作用于精微的摄取与水液的输布;肾司开合,作用于精气的藏蓄与湿浊的排泄,若太阴肺虚,则不能通调  相似文献   

5.
问:中医水液代谢的全过程?答:凡水液摄入人体后,通过胃的游溢精气,经小肠泌别清浊:清者经脾为胃行其津液,上归于肺。肺为水之上源,经肺气之宣发作用,将清中之清者,进入血行而滋养全身;外出以熏肤,充身,泽毛,上濡各孔窍,完成滋养作用后,余者复还入血中。经肺气的肃降作用,将清中之浊者,通调于三焦水道,经三焦的化气行水作用,外出汗孔而为汗,上出孔窍而为涕涎唾泪等,下归于肾。浊者下输膀胱,其来源有三条:一是由小肠泌别而来,一是由肾而来;一是由肺通调三焦水道,下输膀胱。水液经膀胱气化作用后,去路有两条:一是浊中之清者入肾,再经肾气蒸化作用,上升到肺、敷布全身;  相似文献   

6.
水肿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的水液运行障碍,使水湿停留于体内,泛溢于肌肤,从而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此病患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导致其出现了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中医认为,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肺为水之上源,可以通调水道,将水液下输膀胱。肾可以调节水液的排泄,并通过其气化功能,回收水液之精华,将多余的水液排出体外。脾主运化水湿,将水液上达于肺,下输于肾,相当于制水的大坝,可起到转输水液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便是人体内水液代谢后的产物,对于其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说明水液代谢与人体的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小便属水液代谢的产物,从小便的情况可以察知人体内肺、脾、肾等脏腑的生理状态,反之,人体各脏腑在出现病理状态时,小便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通过观察小便量、色、质及利与不利等情况对辨证疾病有着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水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上述脏腑的功能一有不  相似文献   

9.
湿为阴邪而有内外之分,其为病乃以内湿多见。《内经》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指出了人体内水液的代谢过程及其脏腑调节。在生理情况下参如果各脏腑功能正常,各司其职,升其清阳,降其浊阴,取其所需,排其所弃,升降出入有序,气化功能循常,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水湿自归于膀胱,由小便排出体外,何能聚湿成疾!湿的成因主要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升降之机失常所致。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0.
水肿常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 ,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 ,其病机由于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而使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合 ,膀胱气化不利 ,导致体内水液潴留 ,泛滥肌肤所致 ,水肿的发生重要的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表现 ,主要与肺脾肾有关 ,以肾为本 ,以肺为标 ,而以脾为制水脏 ,三焦失于通利则水肿顽固难愈。人之水饮 ,非阳气不能宣通。《景岳全书肿胀》 :“温补即所以化气 ,气化而痊愈者 ,愈出自然。”肾阳为全身阳气之根本 ,而脾阳根于肾阳 ,故温补脾肾之阳对全身气机运动变化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从而影响全身水液代谢正常…  相似文献   

11.
气机升降是人体脏腑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水谷精微在人体内吸收、转输、排泄的整个代谢过程,无不依赖气机升降来完成。一如李东恒所说:“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力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义《素闷·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正由于升  相似文献   

12.
略论脾胃学说在临床上的指导作用彭带娣(广西钟山县中医医院钟山县542600)关键词脾胃学说;临床运用;治疗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内经》是记载脾胃生理,病因病机等资料最早的一部书。“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相似文献   

13.
五苓散所主之证既非脱水,也不仅是下焦膀胱蓄水和单纯的胃脘停饮.五苓散的适应证涉及胃肠之“游溢精气”功能、脾的升清布散水津功能、肺的输布肃降功能以及三焦水道的通调功能.五苓散可健运中焦、助脾散精、促进肺的布散,使津液得以濡润;并通利三焦水道,排出停滞废水,使其能够下输于膀胱.故五苓散对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具有促进与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使组织间隙有过量的液体潴留而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证候。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脾主运化输布,肺主通调水道,肾主蒸腾气化司开合。其功能正常,膀  相似文献   

15.
二千多年以前,祖国最早的医書內经对水肿的病因、病机、辨証、治疗,即有較系統的记载,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而水肿一詞在祖国医学領域內是泛指一切疾病引起的水肿,显然它是一个症状,拟作如下讨論: 一、水的生理代謝 內經:“飲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輸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  相似文献   

16.
脾、小肠运化功能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脾不独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脾脏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此说于今人已成准绳,今之方书已皆释为脾对于水谷具有消化、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每论及此,皆以<黄帝内经>之说为依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然细考之,则难以令人信服,<素问*六节脏象论>所云"转味而入出者也”之功能乃脾、胃、大肠、小肠等脏腑相互配合而共同产生的,非独脾也;<素问*经脉别论>着重强调了脾之转输、布散精气的作用,而其化物功能则未明言,不能以错简遗漏之说释之,因经文已明言"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可见,饮食物在未经脾运化之前已化为精气.因此,"脾主运化”确实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7.
三焦乃人体气血津液运行之通道,主司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精血津液的气化转输。经血的运行、化生及贮藏皆赖三焦如雾、如沤、如渎的气化之性。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一病首责经水不调,其发病与气机不畅、水湿弥漫三焦而致寒痰、瘀血凝滞胞宫密切相关。故治疗PCOS当以通调三焦气机、清利湿热为主。临床中,可取杏仁、豆蔻、薏苡仁等化湿行气之品,以散脾、肺、肾三焦水湿;取柴胡、浙贝母以助三焦行气之功;取山茱萸、熟地黄、山药等补肾滋阴之品以固本;取白芍、当归、白术等养阴柔肝之品以健脾和胃。如此,则三焦湿有出路,痰瘀皆去,经血化生有源,胞宫得养。  相似文献   

18.
选取2例典型临床病例举要,分享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之经验。文章认为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是"太阳少阴二关失守",提出紧守太阳少阴二关,重视对脾土的培植,以肺脾肾三脏论治,强调三焦气化在水液通调、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小儿体质特点,辨明疾病演变过程中的阴阳偏盛,灵活用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痰饮,《内经》谓之“积饮”,汉代张仲景在《金匾要略》中首创疾饮病名,专篇论述,为后世辩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祖国医学认为,痰为湿聚而成。但湿又源于脾胃,总由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所致。l脾胃为生痰之源《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眈,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的“游溢”,脾的“散精”而成。其水液运行输布.又依赖于脾的转输上行,肺的喜降通调水道和肾的气化开合分清泌油作用二而其首先尤在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位…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三焦说与气水代谢障碍疾病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论《内经》三焦说,指出三焦为中空之府,出入贯布周身;其结构有“薄厚”“缓急”“直结”的不同,其在下合于肾与膀胱,在上关连于肺,在中聚于胃(脾)。三焦为气水运行之道,参与气水代谢过程。其以“中焦如沤(露)”的气水相得为始端,以“上焦如雾”的水化气为布散,以“下焦如渎”的气化水为排泄,结合上述理论,探讨了临床气水代谢障碍疾病的证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