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23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我院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类统计我院2015年收集的12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儿的一般资料、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3例ADR中,0 ~3岁患儿比例最高,为54.47% (67例);与抗感染药物有关的80例,占68.04%,其中万古霉素16例;与抗肿瘤药物有关的18例,其中门冬酰胺酶14例;ADR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系统(93例,75.61%)。结论:医院应加强儿童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静脉注射频率,以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集的219例ADR报告,从患儿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给药途径、药物剂型、ADR累及器官和系统及其临床表现、ADR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9例ADR中,男142例(64.8%),女77例(35.2%),1~5岁患儿129例(58.9%);涉及药品29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137例,62.6%),其次为中药制剂(51例,23.3%);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213例,97.3%),药物剂型以注射剂为主(215例,98.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182例,83.1%);新的不良反应18例(8.2%)。结论:我院ADR的发生主要与患儿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因素有关,临床应进一步规范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32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以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的2010~2012年的325例ADR进行分类汇总,并加以分析。结果在325例儿童ADR中,男性患儿占230例(70.77%),女性患儿占95例(29.23%)。静脉给药者居多,占296例(91.08%)。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居首位,共40种抗微生物药物,引起156例ADR,占总例数的48.0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ADR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占总例次的77.41%。结论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多种因素相关,应加强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龚小明 《中国药业》2013,(12):118-120
目的了解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10年至2011年上报的390例儿童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给药引发ADR占93.97%;抗微生物药物所致ADR占95.32%,其中抗生素占79.73%;联合用药占31.80%。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64.87%。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儿童ADR的监测,及时发现与上报,促进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蔡华晶  黄强增 《中国药房》2014,(30):2844-2846
目的:了解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3年上报的76例ADR报告按患儿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静脉滴注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76.32%;抗菌药物类所致ADR的比例最高,占75.00%;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表现为过敏反应,占85.53%。结论:儿科更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尤其是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以促进医院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2014年上报国家ADR监测系统的378例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在378例儿童ADR中,男性患儿255例(67.46%),女性患儿123例(32.54%);1~3岁年龄组患儿ADR发生率最高(27.51%);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最主要给药途径,共331例(87.57%);注射用无菌粉末是最主要剂型,有236例(62.43%);引发ADR最多的药品品种是抗感染药(50.26%),而抗感染药中又以头孢菌素类为主(43.68%);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6.35%),主要表现是皮疹、斑丘疹等过敏样反应;大部分ADR经过相关处理后能够痊愈或者好转(分别占64.29%和34.66%)。结论:儿童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剂型、品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用药中需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给药途径、方法、速度等,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我院241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科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241例,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的因果关系评定与程度、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1例ADR报告中,男、女性各占61.83%、38.17%;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3.36%;头孢菌素类注射剂致ADR的比率最高,占37.7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26.97%;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73.20%。结论:抗生素类药、中药注射剂及静脉滴注方式是引起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加强监管,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404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收集到的404例ADR进行分类汇总,并加以分析.结果:404例ADR中男275例(68.1%),女129例(31.9%);化学药品引起ADR 327例(80.9%),中成药引起ADR 77例(19.1%);静脉给药361例(89.4%).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居首位,共41种抗微生物药物引起274例ADR,占总例数的67.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ADR最主要的表现,占总例数的61.6%(249例).结论:儿童ADR的发生男孩比女孩多,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多种因素相关,应加强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3,(42):3999-4001
目的:了解某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该院2012年收集并上报的181例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1例ADR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13岁患儿比例最高(29.83%);ADR涉及药品种类有34种,抗感染药物占13个品种(124例,占68.51%);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为168例;引起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最多,有121例;严重ADR占19.89%,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其中抗菌药物所致严重ADR最多(44.44%)。结论:医院应重视儿童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加强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4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61例ADR报告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361例ADR主要集中在6岁以下患儿(68.98%);涉及16类药品、96个品种,主要为抗感染药物(60.11%),其次为中药(13.02%)、抗肿瘤药物(5.26%);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85.32%);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73.96%),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医师和药师为ADR报告的主体,ADR类型主要为一般ADR(98.61%)。结论:应重点加强儿童群体ADR的监测,关注儿童专科用 药ADR,强化临床药学监护,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基本情况和发生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2009年至2011年我院上报给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351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男222例,女129例;1~3岁幼儿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8.50%);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比例最高(79.45%);皮肤及附件损害为最主要的ADR,占75.50%;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较高比例.结论:应加强儿科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患儿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s)发生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上报的535例抗菌药物ADRs报告,分析其抗菌药物ADRs涉及的相关因素。结果:535例抗菌药物ADRs报告中,其中男性248例,女性287例,女性多于男性;抗菌药物ADRs上报例次逐年增加;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s为最多(占93.46%),其次为口服给药(占6.16%);报告中涉及药品种类中头孢菌素类占26.83%;ADRs报告一般的占93.27%,新的ADRs占4.67%,严重的ADRs占2.06%。结论:医院行政部门应重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慎用喹诺酮类药物,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佛山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我院2011年监测到的128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最易引发ADR(92.2.%);抗感染药的ADR发生率居首位(69.5%),其中由头孢替安引起的急性结膜炎怀疑为新的不良反应,其次为中药剂制(16.4%)等;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7.17%)。结论通过开展ADR监测,不断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促进医院临床药学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医院2018年上报的417例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及其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院OA不良反应上报系统对2018年自愿呈报的、有效的417例ADRs报告,分析患儿性别、年龄和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的品种、累及的系统/器官、关联性评价等相关因素和发生的特点。结果:417例有效ADRs报告中,其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占39.33%;男-女患儿之比为1.9∶1,年龄介于7 d~17岁之间,即<1岁64例为15.35%,>1~4岁192例为46.04%,>4~8岁99例为23.74%,>8~17岁62例为14.87%;静脉途径发生率为66.67%,非静脉途径发生率为33.33%;排名前三的药物类别主要是抗感染药物(36.21%)、中成药(15.35%)和电解质、营养补充药物(8.39%)。结论:2018年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2017年,说明医院ADRs报告质量的不断提高,规范抗感染药物、中成药及营养辅助用药物在儿科临床的使用,多方位的采取措施,确保患儿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儿科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小儿内科及小儿外科医务人员自愿呈报的229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9例不良反应涉及的可疑药品共计266种。其中抗感染药物为170例次,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5例次。抗感染药物中抗生素所占的百分比为61.65%,第三代头孢菌素达到55例次。静脉给药途径是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给药途径。61.99%的患者出现了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229例不良反应停用可疑药物或给予相应治疗措施后,167例患者治愈,62例患者好转。结论儿童ADR的发生与单次药物剂量过大、滴注速度过快等因素有关,临床需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昆山市中医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的一般情况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12年1-12月间上报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网络平台的225例ADR报告中相关因素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225例ADR报告的病例中,其年龄段在40~49岁和20~29岁之间发生ADR例数为最多,静脉给药(89.58%)是引发ADR主要给药途径,涉及14种类83种药品;抗感染药物导致ADR例数为最多(53.58%),其中头孢菌素的发生率为最高;其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66.14%).结论:加强对中青年患者的用药监测和静脉药物的用药监护,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严格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指征;加强ADR宣传和监测工作,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我院一年内抗菌药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病例,分析ADR发生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4月~2013年3月我院所有使用抗菌药的病例资料,分析抗菌药ADR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8 629例住院患者中发生抗菌药ADR共171例,发生率为1.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用药品种数、住院日、疾病严重程度、过敏史、基础疾病、肝功能、肾功能等因素与抗菌药ADR有相关性(P<0.01);而患者的性别对抗菌药ADR的发生无显著影响(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日、疾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过敏史是抗菌药A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抗菌药ADR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选用抗菌药应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因素,减少ADR发生,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75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各种因素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及其特点,以促进医院的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2007年9月30日的我院门诊、住院患者ADR监测报告75例,对药物种类、抗茵药类别、涉及的系统/器官、给药途径及年龄等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5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18.67%(14例);静滴给药引发的ADR居多,占总例数的82.67%(62例);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5.33%(34例);临床表现以皮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49.33%(37例)。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结合ADR发生的特点,注重合理用药,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9.
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12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及因果关系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2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以儿童和老年患者居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共59例,占47.58%。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29例,占23.39%;消化系统27例,占21.77%;严重及少见不良反应10例,占8.0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共111例,占89.52%。结论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王丽华 《中国药房》2010,(46):4395-439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ADR监测小组2008~2009年度收集的37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类与分析。结果:375例ADR中,抗菌药引发的最多,有132例(占35.20%);注射用灭菌粉末与静脉滴注给药引发ADR最多,分别占26.13%、40.00%;ADR最常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43.31%。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在使用静脉注射用抗微生物药时要严密监测,有ADR征兆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AD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