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 pulsation,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肌梗死伴有心源性休克21例,比较IABP治疗前后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脏指数,分析IABP的疗效。结果应用IABP 30min后,舒张期反搏压达到60~130mmHg(1mmHg=0.133kPa),心脏指数从(1.61±0.23)L/(min·m^2)上升至(2.31±0.21)L/(min·m^2)(P〈0.001),平均动脉压从(48±16)mmHg升至(85±25)mmHg(P〈0.0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死于心源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各2例。结论 IABP显著地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增加心输出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左心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中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心脏术后严重心源性休克需同期采用IABP和ECMO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患者术前基本情况、临床诊断、辅助原因、机械辅助时间、并发症及预后。以患者院内死亡或生存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选取6个时间点,分别是机械循环辅助前、使用一种机械辅助后、使用第2种机械辅助前、IABP联合ECMO使用后、撤除ECMO后及撤除IABP后;整理分析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气指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及肝肾功能指标等情况。结果:6例存活出院,其中1例肾衰竭行血滤4d后恢复,后因插管侧动脉栓塞截肢。6例死亡患者全部发生肾衰竭,其中3例行血滤;3例发生下肢缺血坏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活性药物剂量、血气血乳酸值在联合使用IABP和ECMO后显著改善(P0.05)。结论:IABP与ECMO联合应用为严重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7)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心源性休克病人存活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2018年3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心源性休克病人7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辅助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呼吸支持治疗,辅助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IABP和ECMO辅助支持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中心静脉压(CVP)、心率、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血浆脑钠肽(BNP)、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尿量,记录两组病人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升高,CVP、心率、PCWP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升高,CVP、心率、PCWP较对照组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CI、尿量较治疗前增加(P0.05),BNP、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辅助组疗后LVEF、CI、尿量较治对照组增加(P0.05);BNP、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辅助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经压迫、出血、感染、下肢缺血发生率及存活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MO联合IABP辅助治疗可以改善心源性休克病人心功能,提高病人存活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9,(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的时机和流程。方法连续纳入解放军总医院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诊断为AMI合并CS的患者,依次给予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药物治疗,置入IABP、ECMO等治疗,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治疗策略分组。主要终点为药物治疗和器械辅助治疗的住院死亡率和出院30 d死亡率,次要终点为组织灌注和酸中毒的变化情况,以及器械辅助的并发症。结果 10例IABP联合ECMO患者死亡率为30.0%,显著低于置入IABP后需要增加升压药物治疗的患者(30.0%比87.0%,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愈患者出院30 d内无死亡发生。患者置入ECMO 6 h后血压和组织灌注明显改善,血乳酸水平由术前的(15.29±4.62)mmol/L下降到(4.51±1.8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置入12 h后血乳酸降至正常。结论合理选择适应证和置入时机,采用IABP联合ECMO进行机械循环辅助治疗可降低AMI合并CS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主动脉球囊反搏临床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8年1-12月8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接受急诊介入治疗,观察组另外配合实施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5%,对照组发生率18.60%(χ2=4.0737,P0.05)。结论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能够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5例,其中IABP组30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35例,单纯行急诊PCI治疗。结果IABP组患者在IABP支持下,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2~8 h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完成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没有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无术中死亡,院内死亡率40%;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74.3%,其中6例在术中死亡。结论IABP可明显改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IABP可提高急诊PCI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及血管再闭塞事件的发生,降低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8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IABP,38例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8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对于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可改善血流动力学,使患者的收缩压、心率趋于稳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有明显改善,与非IAB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住院生存时间优于非IABP组(RR=0.402,95%CI:0.175~0.921,P=0.031)。肢体缺血与出血的发生率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IABP辅助循环,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住院生存时间,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2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接受急诊或择期PC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均未接受PCI治疗),2例患者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50例,观察置入IABP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心功能、IABP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IABP置入前比较,患者置入IABP后平均动脉压、心率、LVEF及心功能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预后良好。结论 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能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1.
12.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是通过主动脉内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快速充盈和收缩期快速排空的方式,改善冠状动脉和脑血管血流灌注,同时降低心脏后负荷及心肌耗氧量。早期的多项队列研究提示,IABP有助于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心脏和其他各器官的血流灌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心内科常见急危重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和改善全身灌注,降低心脏后负荷,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常用的机械辅助装置,但目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争议.现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3月给予1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急诊行IABP循环支持治疗,以同时期同一疾病未经IABP治疗的1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其循环复苏前后的基础心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功能、尿量、多脏器衰竭、恶性心律失常、30d病死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间年龄、性别、院前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发心梗次数及IABP治疗前心功能分级(Killips分级)、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30d病死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循环支持药物的应用等有显著性差异(P〈0.01),IABP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获益(P〈0.01)。与治疗前比较,IABP循环支持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功能分级、尿量明显提高,心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对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尽早进行IABP治疗具有明显的循环支持疗效,可以为下一步的治疗争取时间并能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差,病死率高达70%,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 pulsation,IABP)是再灌注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其治疗机理为IABP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充气,心脏收缩前放气,由此产生双重血流动力学效应,使心肌供血供氧增加,心肌耗氧量下降,以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成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7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6例成人FM并发CS患者,在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以及IABP辅助下,血流动力学仍呈恶化趋势,而应用静脉-动脉模式ECMO支持,回顾性分析其住院期间及出院随访资料。结果患者年龄(29.50±5.54)岁,其中男1例(16.7%),女5例(83.3%)。ECMO支持时间(154.67±56.40)h,IABP支持时间(179.00±62.92)h。在6例患者中,5例(83.3%)患者成功脱离ECMO辅助循环并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至今,患者的心功能正常。1例患者未能撤机,死于并发症。结论在药物及时治疗和积极防治并发症的基础上,IABP联合ECMO辅助循环治疗可能在FM并发CS患者中起协同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难治性心源性休克(R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6例RCS患者被分为3组:IABP组(n=34)、ECMO组(n=32)及联合(IABP+ECMO)组(n=30)。在常规抗休克用药基础上分别应用IABP、ECMO及IABP+ECMO支持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h、1天、2天、3天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氧饱和度(SO_2)、动脉血乳酸、心肌钙蛋白I(cTnⅠ)、脑利钠肽(BNP)、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管活性药物(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用量的变化、并发症及临床转归(撤机成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治疗3天后,3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逐步改善,而联合组上述指标的改善较IABP组及ECMO组更显著(P0.05或P0.01);ECMO组的心率、MAP、CVP、SO_2、动脉血乳酸、cTnⅠ、LVEF及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用量等指标的改善优于IABP组(均P0.01);IABP组BNP、LVED的改善优于ECMO组(P0.05,P0.01);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IABP组和ECMO组(χ~2=15.875,P0.001;χ~2=4.504,P=0.034);ECMO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IABP组(χ~2=3.957,P=0.047);联合组撤机成功率高于IABP组和ECMO组(χ~2=16.063,P0.001;χ~2=5.792,P=0.016);3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ABP+ECMO联合治疗在改善RCS患者血液动力学方面优于IABP和ECMO,但联合治疗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影响了临床预后的改善;降低并发症成为提高联合治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IABP及行PCI术,IABP使用时间20~190(70.6±37.2)h,3例(18.75%)出现局部穿刺部位出血,经压迫后出血停止,除住院期间死亡1例(6.25%),无重大并发症。结论: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录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因AMI合并CS临床应用IABP的住院患者,共231例,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入院一般情况、治疗及IABP应用情况等临床特点,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院内死亡组较存活组年龄偏高,女性患者偏多,发生CS时血射血分数较低,CKMB及血乳酸肌酐较高。死亡组发生机械并发症及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较多,且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未进行任何血运重建者较多。存活组急诊PCI者较多。二分类Logistic回归示,高龄(年龄60岁)、中度及以上肾功能不全、高乳酸值(2μmol/L)、低射血分数(50%)及病变血管≥2支为导致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AMI合并CS患者,尤其是基础状态差、冠状动脉病变重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极高。IABP作为桥梁,为患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尽快血运重建等方面有着积极地意义。在IABP支持下进行及时血运重建,是挽救高危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支持治疗的术后护理程序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的术后护理资料。结果通过精心、系统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后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落实系统的护理程序,是保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后恢复的关键措施和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