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整体应变指标变化。方法:入选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71例,以冠状动脉狭窄是否50%分为病变组(n=47)与对照组(n=26)。冠状动脉狭窄组按是否存在心肌梗死分为心肌缺血组(n=25)及心肌梗死组(n=22)两个亚组。所有入选者应用Toshiba Artid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集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并存储,应用3DT在线分析软件,对各组整体应变参数进行分析,包括:整体纵向峰值应变、整体径向峰值应变、整体周向峰值应变。结果:1心肌梗死组与心肌缺血组、对照组比较: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容积增大(P0.05或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血流频谱E/A明显减低(P0.05或P0.01)。心肌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肌梗死组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低于对照组及心肌缺血组(均P0.01),心肌缺血组低于对照组(P0.05)。3心肌梗死组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低于对照组及心肌缺血组(均P0.01),心肌缺血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心肌梗死组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参数较对照组和心肌缺血组明显减低(均P0.01)。心肌缺血组者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峰值较对照组减低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通过多项应变参数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冠心病早期缺血时周向应变已经出现减低,发生心肌梗死后,心肌形变能力及运动协调性将进一步减低,左心室整体径向、周向、纵向应变均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评价冠脉不同程度狭窄心肌整体应变。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临床诊断疑似为冠心病患者共计63例,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三支冠脉不同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10例(冠脉无明确狭窄)、轻度狭窄组(狭窄率≤50%)9例、中度狭窄组(50%至少一支冠脉狭窄率≤75%)10例、重度狭窄组(至少一支冠脉狭窄率75%)34例。应用3D-STI获得心肌整体应变参数,包括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S)、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RS)、左心室整体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GCS)以及左心室整体面积收缩期峰值应变(GAS),比较不同狭窄程度心肌整体应变参数的差异。结果重度狭窄组各应变参数较其他各组明显减低,中度狭窄组GLS、GRS、GAS较对照组明显减低,中度狭窄组GAS较轻度狭窄组明显减低,轻度狭窄组GAS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STI技术可作为早期评价无室壁运动异常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有效检测手段,其中GAS是敏感性及可重复性最高的参数。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心肌各应变参数受损加重,其中GAS受损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分层应变技术检测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左室壁肥厚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左室壁肥厚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40例为高血压组,健康志愿者28名为对照组。应用分层应变技术测量两组左心室整体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及左心室基底段、中段、心尖段的心内膜层、中层及心外膜层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左心房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舒张末厚度、左室相对室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e′)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维分层应变参数比较,两组心肌各层纵向应变均呈梯度特征,即心内膜层心肌中层心外膜层。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左心室心肌总体纵向应变心外膜层、心肌中层、心内膜层纵向应变减低(P0.05);高血压组基底段三层心肌纵向均减低(P0.05);中段心外膜层、心肌中层、心内膜层纵向应变减低(P0.05);心尖段心内膜层、心肌中层、心外膜层纵向应变均减低(P0.05)。结论分层应变技术可定量分层评价高血压心肌肥厚病人左室心肌的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左心室收缩期心肌应变对原发性高血压心肌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例,其中左心室肥厚(LVH)33例(LVH组)、非LVH 45例(NLVH组),同期选择体检健康的志愿者50例(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组后自愿接受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测量左心房内径(LA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d),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在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舒张晚期峰值流速(E/A),采用改良双平面Simpson法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径向、周向应变。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左心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径向、周向应变对LVH的预测效能。结果 NLVH组和LVH组LAD、IVSTd、LVPWTd、LVMI显著高于对照组,E/A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LVH组LAD、IVSTd、LVPWTd、LVMI显著高于NLVH组(P均<0.05),两组E/A比较P>0.05;三组LVEF比较P>0.05。LVH组左心室收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结合冠状动脉所属区域各项应变参数,分析冠状动脉狭窄对该局部区域应变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2年5~11月我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拟诊或确诊冠心病51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5例,年龄40~70(56.01 ±8.55)岁.将所有人选者按三支冠脉分布区分为左前降支灌注区、左回旋支灌注区及右冠状动脉灌注区,共153个区域;按冠脉造影狭窄是否>50%将各区域分组,共分为6组:左前降支狭窄≥50%组(25个)、左前降支狭窄<50%组(26个)、回旋支狭窄≥50%组(23个)、回旋支狭窄<50%组(28个)、右冠狭窄≥50%组(29个)和右冠狭窄<50%组(22个).所有入选者采集标准心尖四腔切面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并存储,应用3DST在线分析软件获得各应变参数.将各冠脉灌注区域内各项应变等参数分别求和计算均数.分析冠心病左室局部应变等参数.结果 ①左前降支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左前降支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平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6.17±5.26比-13.03±4.84,P<0.01;周向峰值应变-31.79±14.10比-24.74±9.12,P<0.01;径向峰值应变32.02±14.64比27.70±10.48,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41.42±14.87比-33.54±11.74,P<0.01.②回旋支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回旋支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4.95±6.01比-12.04±4.25,P<0.05;周向峰值应变-28.46±15.09比-24.23±10.22,P<0.05;径向峰值应变31.81±14.45比26.59±12.45,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37.15±13.83比-30.47±12.29,P<0.05.③右冠状动脉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右冠状动脉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4.23±5.01比-12.09±4.67,P>0.05;周向峰值应变-28.47±11.95比-23.50±10.22,P<0.05;径向峰值应变30.22±15.86比26.32±7.93,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39.40±14.23比-30.29±10.84,P<0.05.④冠脉分布区局部心内膜面积峰值应变对该区域灌注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 ①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通过多项应变参数可以发现冠心病患者早期缺血时心肌形变能力的减低.②左室局部周向、纵向应变可用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检测,但诊断价值较低.③局部心内膜面积峰值应变对早期心肌缺血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心室心肌力学特征与心内、外膜下胶原分布特点的关系。方法12周龄SHR随机分笼饲养,相隔4~12周进行实验,设部分同周龄段WKY大鼠为对照。观察左心室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及心肌组织学指标。二维应变(2DSE)技术分析左心室中段心肌收缩期纵向应变(SL)、周向应变(SC)及径向应变(SR),心导管检查记录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组织学观察细胞大小、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层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 45~66周龄SHR纵向应变较28~36周龄降低(-11.58±0.93比-14.72±2.75,P0.01),75~84周龄进一步降低(-8.36±2.16,P0.01),而周向应变、径向应变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在75~84周龄才出现降低[75~84周龄与45~66周龄比较,周向应变:-10.23±2.44比-15.34±1.59,径向应变:26.12±7.28比48.80±7.05,LVEF:(67.68±5.40)%比(81.05±3.05)%;均P0.01]。心肌CVF与PVCA随周龄增加而增加,45~66周龄心内膜下CVF较28~36周龄增加[(11.79±8.69)%比(4.07±2.89)%,P0.05],且45~66周龄时心内膜下CVF显著多于心外膜下[(11.79±8.69)%比(3.68±1.42)%;P0.05];纵向应变与心内膜下CVF呈负相关(r=-0.47,P0.01)。45周龄时LVEDP较28周龄升高,75周龄后更高。结论 SHR左心室心肌纤维化的发生特点与其心室多维形变障碍的发生、发展是一致的,纵向应变先受损,当周向与径向应变均降低时便出现LVEF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斑点追踪成像( STI)技术测定左室心内膜层和心外膜层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不同构型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入选EH患者56例(EH组),其中非左室肥厚30例(A亚组),左室肥厚26例(B亚组);健康志愿者53例(对照组).应用STI技术获取所有对象左室长轴及短轴各切面的心内、外膜层心肌收缩期纵向、径向峰值应变及左室心内、外膜层心肌的整体纵向和径向峰值应变值.结果:B亚组患者左室心内、外膜层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显著低于对照组(心内膜层:P<0.01;心外膜层:P<0.05),EH组二尖瓣水平短轴径向峰值应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H患者径向应变的增高代偿了纵向应变的减低,STI可评价EH不同构型患者左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从而为早期发现心肌病变提供了无创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心脏磁共振(CMR)为参考标准,探讨CT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术前患者心肌应变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6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心脏CT检查的TAVR术前患者43例,采集心脏CT和CMR数据,测量心肌应变参数。将基于心脏CT的心功能和应变参数与CMR进行比较,包括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期心肌质量(MASS)、心排血量、整体纵向应变峰值(GPLS)、整体周向应变峰值(GPCS)和整体径向应变峰值(GPRS)。结果 基于心脏CT获得的LVEF、心排血量与CMR参数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基于心脏CT获得的LVEDV、LVESV、MASS明显高于CMR,GPLS、GPCS、GPRS绝对值明显低于C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基于心脏CT的LVEF、LVEDV、LVESV、MASS、GPCS、GPRS与CMR参数呈较强正相关(r=0.908,r=0.917,r=0.947,r=0.954,r=0.856,r=0.86...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孤立性CLBBB患者35例,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其分为A组(LVEF≥50%,18例)和B组(LVEF50%,17例)。另选取3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采集各组二维超声数据,采用Simpson法测定LVEF。记录并比较各组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的三维应变数据: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LS)、左心室整体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CS)、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RS)、左心室整体面积收缩期峰值应变(LVGAS),以及各组间左心室心肌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三维应变值。采用ROC曲线分析各三维应变参数诊断CLBBB合并心功能减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组与B组LVGLS、LVGRS、LVGCS、LVGAS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比较,B组LVGLS、LVGRS、LVGCS及LVGAS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局部三维心肌应变数值均呈递减改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参数诊断CLBBB合并心功能减低的曲线下面积为0.805~0.910,准确性较好,其中LVGLS的敏感性(96.4%)及特异性(76.7%)高于其他应变参数。结论:CLBBB患者左心室心肌不协调运动,主要以前壁及前间隔的改变为主;左心室不协调运动导致左心室整体及局部心肌功能减低。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早期、敏感、准确地评价CLBBB患者的左心功能,其中LVGLS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应变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局部心肌收缩能.方法 应用应变成像对冠心病病人53例和正常人42名左心室前间隔与后壁径向、各室壁节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进行测定,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病人缺血心肌的收缩期峰值应变表现为明显减低、消失,甚至倒置.冠心病组各室壁缺血节段收缩期径向、纵向峰值应变测值均较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减低.结论 冠心病缺血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明显减低,应变成像技术是临床无创、定量评价冠心病局部心肌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肝病人群中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B virus infection,OBI)患者HBVS基因主要亲水区(major hydrophilic region,MHR)的突变特点及突变病毒株的致瘤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清库中收集的10359例样本及其患者临床资料,分析OBI检出率及其HBVS基因MHR突变特点。通过细胞增殖、平板克隆、细胞划痕、细胞小室迁移和细胞周期等实验方法,分析1株典型的新型突变病毒株的致瘤性。结果 筛查出血清HBsAg阴性及HBVDNA阳性的OBI患者14例,OBI检出率为0.191%(14/7323)。14例患者中检出9种MHR突变类型,其中新发现126-127“RPCMNCTI”插入和F161S2种突变。细胞肿瘤表型实验结果显示,与空载体对照组和野生组细胞相比,突变组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和迁移能力均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肝病人群中有较高的OBI检出率,且多数患者可检出文献报道的OBI相关突变。HBVS基因126-127“RPCMNCTI”插入新型突变具有促进肿瘤生长的细胞生物学特点,可能会增加慢性HBV感染患者向肝癌进展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参芍胶囊联合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对更年期女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89例更年期心律失常女性,随机分为两组。所有病人均给予常规维生素B_1、谷维素治疗,对照组(44例)给予倍他乐克口服,1次/日,每次12.5mg,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组(45例)采用倍他乐克联合参芍胶囊口服,每次4粒,2次/日,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动态心电图疗效、心功能指标、睡眠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治疗,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1%)高于对照组(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7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方面比较,治疗组显著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睡眠质量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腹胀、恶心等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参芍胶囊联合倍他乐克对更年期女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可显著改善心律失常、心功能及睡眠质量,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微出血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分布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脑梗死病人158例,其中脑微出血(CMBs)组66例,非CMBs组92例。检测两组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清MMP-9水平;并取外周血标本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MMP-9基因启动子C1562T基因型,比较两组间MMP-9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血清MMP-9水平与微出血密切相关(P<0.05)。CMBs组MMP-9基因启动子区CC基因频率及C等位基因明显高于非CMBs组(P<0.05)。CMBs组CC基因携带病人MMP-9水平较非CMBs组明显增高(P<0.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MMP-9基因启动子区C等位基因是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70,95%CI(1.393,3.012),P=0.029]。结论 MMP-9基因启动子区C等位基因是急性脑梗死病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人脑微出血CC基因与MMP-9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陈茜  刘华  蒋佳露 《传染病信息》2019,32(2):142-144,147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 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 sIL-2R)、IL-6、IL-17、IL-23 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 2018 年 1—8 月收治的 142 例 MPP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奇霉素组和红霉素组各 71 例,2 组基础治疗保持一致;对比 2 组患儿的临床效果,sIL-2R、IL-6、IL-17 及 IL-23 水平,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阿奇霉素组的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均短于红霉素组(P 均< 0.05);治疗前,2 组患儿的sIL-2R、IL-6、IL-17 及 IL-23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 0.05);治疗 7 d 后,阿奇霉素组患儿的 sIL-2R、IL-6、IL-17及 IL-23 水平均低于红霉素组(P 均< 0.05);治疗 10 d 后,阿奇霉素组的临床效果优于红霉素组(P < 0.05);阿奇霉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63%低于红霉素组的 16.90%(P < 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 MPP 患儿效果优于红霉素,能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并降低 sIL-2R、IL-6、IL-17 及 IL-23 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病人的中医体质分布。方法调查450例动脉硬化病人的体质分布情况。结果450例病人中医体质分布以痰湿质(22.7%)和血瘀质(21.8%)最为常见,其次为气虚质(15.6%)、湿热质(14.2%)、阳虚质(10.2%)、阴虚质(6.2%)、平和质(5.3%)、气郁质(4.0%)。男性以痰湿质(27.4%)、血瘀质(21.7%)、湿热质(18.9%)常见;女性以血瘀质(21.8%)、痰湿质(18.5%)、气虚质(18.1%)、阳虚质(15.1%)常见,男女体质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兼夹体质中主要以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痰湿质为主。结论动脉硬化病人体质以痰湿质、血瘀质常见。男性病人以湿热质、血瘀质、痰湿质常见;女性病人以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血瘀质常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布鲁菌病(布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并分析115例成人布病患者的人口学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血液学指标及治疗与转归情况。结果 布病患者常常伴有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其HG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CRP异常率较高。而WBC、PLT、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平均细胞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ESR和降钙素原的异常率较低。治疗上大部分患者[53.04%(61/115)]接受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部分患者尤其是合并骨质侵犯患者常使用三联抗菌素治疗。其中47例并发骨关节痛患者,经规范足疗程治疗后皆好转或痊愈。结论 布病患者常伴有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其HGB、HCT、EO、RDW和CRP异常率较高,可作为布病的辅助诊断指标。布病临床表现多样,明确诊断后应尽早给予规范的抗菌治疗,抑制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疏血通脉颗粒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病人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6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西药组与观察组,每组83例。西药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观察组给予疏血通脉颗粒方。比较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CSS评分、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脉颗粒可以促进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人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M30、CCL20的水平及其与短期(3个月)预后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7年1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诊治的HBV-ACLF患者51例(HBV-ACLF组);住院或门诊随访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CHB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HBV-ACLF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基线及HBV-ACLF组患者治疗2周后外周血血清M30、CCL20水平。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前HBV-ACLF组、CHB组和对照组M30、CCL20水平[(591.54±262.06)、(241.58±120.33)、(114.35±52.09)U/L;(386.51±55.12)、(177.11±27.51)、(33.95±11.62)pg/m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75、51.47,P值均<0.05)。治疗2周后HBV-ACLF死亡组患者M30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648.17±285.55)U/L vs(426.43±217.64)U/L,t=2.37,P<0.05],HBV-ACLF死亡组CCL20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232.28±39.28)pg/ml vs(352.29±52.43)pg/ml,t=-2.35,P<0.05]。治疗2周时与治疗前HBV-ACLF死亡组和存活组血清M30和CCL20水平的变化率[(0.08±0.04)vs(0.27±0.12);(0.39±0.06)vs(0.11±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9、2.54,P值均<0.05)。结论血清M30、CCL20水平在HBV-ACLF患者中显著升高,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肝脏的细胞凋亡及炎症程度。治疗过程中CCL20水平明显下降的患者病死率更高,M30水平明显下降的患者有相对较好的预后,动态观察M30、CCL20水平变化可能对预测HBV-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补肾和脉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降压疗效及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方法选择13只雄性SHR,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补肾和脉方组,灌胃给药8周。每周测量血压,观察结束后取大鼠应激粪便,进行16S V4区扩增子信息采集与分析。结果补肾和脉方对清醒SHR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且用药后补肾和脉方组大鼠肠道微生物组与S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和脉方具有明确的降压作用,并对大鼠肠道微生物组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津力达颗粒治疗对糖尿病病人常见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选取唐山市中医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糖尿病病人220例,分为津力达组120例和常规组100例,津力达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口服津力达颗粒治疗,于入组时及治疗后4周查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并评价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糖尿病常见中医证候中口干、烦渴、大便干燥、腰膝酸软、疲倦乏力、面色晦暗、口唇紫绀、舌质紫暗、脉细数比例均大于40%;而传统糖尿病中医证候多饮、尿频量多、多食易饥、形体消瘦比例均不足40%。津力达组与常规组比较,口干、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腰膝酸软、疲倦乏力、五心烦热、自汗、盗汗、畏寒、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细数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津力达颗粒治疗糖尿病疗效确切,中医证候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