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辛伐他汀致药物性肝损害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严重的药源性疾病之一,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10%~15%[1]。本文病例为冠心病患者服用调脂药辛伐他汀致药物性肝损害,提示临床药师及医师对使用调脂药的患者要加强肝功能的监测,保障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1例敏感体质患者因口服辛伐他汀短期内即造成药物性肝损害,并提出了治疗方法,提示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应了解辛伐他丁的毒副作用并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5岁,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压、扩张冠状动脉、稳定斑块等治疗措施.主要治疗药物为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1次/d,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12.5 mg,2次/d,口服;辛伐他汀20 mg,每晚口服;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2次/d,皮下注射、丹参多酚酸盐200 mg,静脉滴注等.患者4月9日开始用药,4月11日首次肝功能检查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9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5 U/L,γ-谷酰转肽酶(γ-GGT)50.4 U/L,碱性磷酸酶(ALP)57 U/L,总胆红素(TBIL)17.7 μmol/L,结合胆红素(DBIL)7.2 μmol/L,间接胆红素10.5 umol/L,检查值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原因和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为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11年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草药9例,占23.68%,特别是治疗皮肤病、风湿性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抗肿瘤药物7例,占18.42%;抗结核药物7例,占18.42%;抗精神病药物5例,占13.16%;减肥药物4例,占10.53%;抗甲状腺药物2例;占5.26%;抗生素、降糖药、解热镇痛药各1例,各占2.6%。结论影响药物性肝损害的因素有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临床医师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氧氟沙星致药物性肝损害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1999年3月收治一例“急性尿路感染”的病例,在使用德阳华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氧氟沙星后,感染得以控制,但出现进行性皮肤,巩膜黄染,全身皮肤瘙痒,肝功能损害明显,现报告于后:患者XX,男,68岁,汉族,于1999年3月8日因“尿频,尿急、尿痛半月余伴发烧三天”经B超证实为“尿储留”,拟诊“急性尿路感染”入院,查体:T36.5℃,P84次/分,H20次/分,BP173/9.33KPa,一般情况好,神清合作,巩膜及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肺、心、腹无异,膀眈区压痛(+),余(-)。血常现正常:尿常规检查示:比重1025…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害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约占所有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10% ~ 15%[1].本文病例为冠心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致药物性肝损害,提示临床对心肌梗死患者要加强肝功能的监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1 病例
患者,男,34岁,发作性前胸部胀痛10天,持续加重3天,2011年11月23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0次/min,I、AVL、V1 ~ V5导联ST段轻度弓背向上抬高,T波双相或倒置,V1 ~ V3导联为QS型.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于2011年11月23日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侧壁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减少其发病率。方法:对7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药为最多(21.3%),其次为抗结核药(16%);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84%),其次为黄疸(58.7%);肝功能受损以ALT、r-GT、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40例(53.3%),好转33例(44%),恶化自动出院2例(2.7%)。结论:临床上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早期诊断水平,减少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方法 对81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人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病人占同期住院肝病病人的0.96%。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多,临床类型以急性肝损害为主(73例)。治愈62例,好转14例,恶化自动出院及死亡5例。结论 临床上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早期诊断是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药物性肝损害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 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致肝损害的主要药物以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占2 3.6 %(13/ 5 5 ) ,中药类占18.2 % (10 / 5 5 ) ,抗菌药物占14 .5 % (8/ 5 5 )。本组病例中出现黄疸者占4 1.8% (2 3/ 5 5 ) ,全部病例均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升高,而无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多在复查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除1例死于原发病并发症外,其余病例经停止使用或调整用药与使用保肝药物治疗后均获痊愈。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可由各种药物引起,起病隐匿,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其发病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自2007月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9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0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性90例,女性100例,中位年龄(45.6±9.7)岁,涉及药物115种,其中中药(包括中成药和中草药)居首位占38.4%,中成药占22.6%,中草药占15.8%;其次是抗结核类药物(13.2%)、抗肿瘤药物(10.5%)和抗感染药物(10.5%)。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损伤多见(38.4%),其次混合型肝损害(35.8%)和胆汁淤积型肝损害(25.8%);用药2周~1月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34.2%),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77.9%)、乏力(70.0%)、消化道症状(61.6%);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治愈率为36.8%、好转率57.4%。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部分发生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及时处理大部分可治愈或好转,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用药,传统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临床医药人员应根据这些特点加强用药监护,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例1,女,38岁,因上腹部不适伴有纳差乏力1月,于2013年3月28日入院。患者2月前口服酮康唑胶囊(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20701)0.2g qd治疗灰指甲,服药后1月出现上腹部不适,伴纳差乏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住院的肺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性别,年龄,体重,饮酒史,肝脏疾患、抗结核药方案有关。结论抗结核治疗不可避免出现肝损害,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别嘌呤醇致药物性肝损害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 1:患者于×× ,女性 ,6 3岁 ,因精神萎靡不振 2个月 ,反复呻吟 2周 ,心电图提示 :陈旧前间壁心肌梗死 ,前侧壁冠脉供血不足 ,于 2 0 0 2年 3月 2 9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0年 ,老年性痴呆病史2年。查体 :T 36 5℃ ,P 74次·min- 1,R 18次·min- 1,BP 2 1 99/ 11 99kPa ,皮肤、黏膜无皮疹及黄染 ,前表淋巴结不大 ,颈无抵抗 ,颈静脉无怒张 ,两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罗音 ,律齐 ,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心界不大 ,腹软 ,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 ,肝、脾未及 ,双下肢不肿。血液检查 :尿酸 10 4 7mg·L- 1,空腹血糖 1 34g·L- 1,尿素氮 2 3…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药房》2015,(23):3226-322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2014年发生的104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药品品种、临床表现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ILI住院病例逐年增多,其中男性47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48.71±13.90)岁;开始用药后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时间绝大多数在12周以内;临床症状包括纳差、乏力、身目黄染、上腹不适等,均无特异性;10.57%患者为无症状,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80.77%),胆汁淤积型次之(12.50%),混合型最少(6.73%)。最常见的引起肝损害药物依次为中药、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和神经系统药。结论:DILI患者中女性稍多于男性,好发于40岁以上;临床表现多样且不明显,引起肝损害的药品较多,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根据DILI的特征,早期识别,及时停药和合理处置是其诊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17.
162例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安徽省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库中筛选出162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并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显示药物性肝损害中,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占35.80%。涉及10大类药物,西药引起例次较多,占89.20%,其中以抗肿瘤药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抗菌药、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脑血管病药;中成药以中药注射剂引起例次最多,占8.92%。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占71.83%。肝损害发生时间差异较大,最短的1天,最长的175天。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大部分病例在停药和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积极采取对症治疗,同时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综合分析2001年9月~2010年9月就诊的4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情况与预后。结果在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抗结核药10例(占23.8%),抗感染药8例(占19.1%),中药6例(占14.3%);多为急性肝损害(36例,占85.7%),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24例,占57.1%);临床治愈38例,好转3例,死亡1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较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以排除法为主,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一般预后良好,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56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在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药物为中药或中成药21例占37.5%,其次为抗生素10例占17.85%,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60.72%,胆汁淤积型占12.5%,混合型占26.78%;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肝功能受损以ALT、AST、GGT和ALP增高为主。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肝损害,以中药和抗生素为主,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李冬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2):162-16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最近3年来国内药物性肝损害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56例报告中,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最高的是≥60岁的老年患者,共60例,占38.46%;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口服给药,共92例,占58.97%;药物性肝损害报告共涉及13类61种药物,排序前3位依次为抗感染药(54/156,34.62%)、心脑血管药物(28/156,17.95%)、中枢神经系统用药(20/156,12.8%)。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在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应加强对相关药物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