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王杰  刘煌 《中国药房》2015,(5):639-641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上报的159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科室分布、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联合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0~10岁患儿和>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分别占23.90%、34.59%;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6.16%;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的ADR最多,占30.82%;联合用药致ADR高达31.45%;抗菌药物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2.08%。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天津市河西区挂甲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118例发生ADRs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发生ADRs的药物类型、用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及表现,分析其ADRs发生的规律与特点,并制定保障用药安全的相关策略。结果:118例发生ADRs的老年患者中,>75岁的占比最高(44.92%),其余依次为>70~75岁的(占33.05%)和65~70岁的(占22.03%);118例老年患者中,ADRs所涉的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类(32例,占27.12%)、消化系统药物(24例,占20.34%)和心脑血管药物(22例,占18.64%),而ADRs所涉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48例,占40.68%),其次为口服给药(34例,占28.81%)和肌内注射(24例,占20.34%);118例老年患者中,ADRs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38例,占32.20%)和消化系统(26例,占22.03%),其次...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医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s)病例的发生特点及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信息系统中2018年-2020年3年间上报的ADRs病例454份报告,统计其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以及涉及的给药方式、ADRs严重程度、疑似药品种类和ADRs累及器官/系统等相关因素,分析其ADRs发生的原因与特点,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454例ADRs病例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且45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ADRs发生率为最高(212例,46.70%);ADRs涉及药品种类构成比TOP 3的药品分别为抗感染药物(38.77%)、血液系统药物(8.59%)和消化系统药物(6.17%),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s发生率达66.08%,皮下注射给药引起的ADRs为最少(0.44%);454例ADRs报告中以一般不良反应为最多(299例,占65.86%);ADRs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较为常见(占58.37%).结论:在日常ADRs监测中,应重点监测抗感染药物、60岁以上人群和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等因素,ADRs所导致的皮肤及附件产生的病变,属于ADRs重要信号特征;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应重点监测上述因素,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上报至浙江省ADRs监测中心的ADRs 521例,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药物过敏史、ADRs发生时间、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因果关系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21例ADRs共涉及227种药品,其中由抗微生物药(85种,占总品种数的37.44%)导致的ADRs 300例,中药制剂(62种,占总品种数的27.31%)引起的ADRs 141例,分别占ADRs总数的57.58%和27.06%;共观察到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ADRs 194例次,占总数的37.24%。不良反应涉及人群男女比例为1∶1.3;60岁以上患者为ADRs易感人群;静脉滴注是导致ADRs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ADRs监测与医疗监管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特点和原因,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收集医院2006年1月—2015年4月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408份抗菌药物致ADRs报表,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给药途径、ADRs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408份ADRs报表中,共涉及抗菌药物物37种,居首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共13种222例;ADRs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为323例占79.26%;其次是心血管系统损害为26例占6.37%;以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的ADRs最常见为388例占95.10%;绝大多数ADRs转归较好为407例,99.75%。结论:医务工作人员应严格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静脉用药,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测,减少ADRs对患者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整理我院2015年度上报ADR报告444份,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等方面统计,分析.结果:444例药品不良反应中,中老年患者(﹥50岁)发生较多,占53.60%;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为主,占60.59%;抗感染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31.08%;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常有多系统损害表现,受累组织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为多,分别占38.06%和22.97%.结论:临床用药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规范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7,(4):810-812
目的:分析某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应发生规律、特点及相关因素,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对某基层医院2016年1—12月报告的84例药品不良反应(ADRs)报告,分析了发生ADRs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与种类、给药途径、联合用药、临床表现、转归等,并结合文献分析了ADRs发生规律、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84例报告中护士报告的66例占78.57%,医生报告的11例占13.09%,药师报告的7例占8.33%;注射给药ADRs发生率为91.67%明显高于口服给药为8.33%;所有ADRs患者经停药相应处理而治愈或未经处理而自愈,对原患疾病无影响;引发ADRs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占45.10%,心血管药物占24.70%;ADRs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和心血管系统。结论:抗菌药物引起的ADRs仍是监测的重点,护士在ADRs监测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谢木木  陈宇星 《海峡药学》2009,21(9):175-177
对2008年我院上报的101例ADR病例报告,按患者基本情况、ADR涉及药品、给药途径等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占46.2%;ADR涉及药品102种,其中以抗菌药居首,其次为抗肿瘤药、中药制剂;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66.5%,ADR主要累及系统-器官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  相似文献   

9.
《抗感染药学》2017,(1):95-97
目的:分析医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7月间医院临床治疗中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用药期间的临床表现、累及器官以及涉及的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等。结果:发生药物不良反应94例,其中65岁以上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43例占45.74%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其累及消化系统症状的临床症状表现占51.06%高于其他累及器官的临床症状;抗菌药物类所致不良反应患者40例占42.55%;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用药占72.34%。结论: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增强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7月我院各科室呈报的196例ADR,对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6例ADR患者中,男性100例(占51.02%),女性96例(占48.98%);>18~6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156例,占79.59%),其次为>60岁患者(24例,占12.24%);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共138例,占70.41%;抗感染药引起的ADR病例数最多,为111例,占56.6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反应为主。结论:应积极开展ADR监测,降低漏报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药房》2015,(26):3667-3669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并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2014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111份,对抗菌药物引发ADR所涉及的患者年龄与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累及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岁患儿和>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分别占27.93%、25.23%;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4.68%;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26.13%;抗菌药物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4.92%。结论:临床药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向临床医师、护士提供技术支持,防止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2.
《抗感染药学》2017,(2):341-343
目的:分析妇幼保健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相关因素,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上报的3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年龄以及涉及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等因素。结果:3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年龄段在18~40岁患者占41.45%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药物类别中抗感染药物占36.52%显著高于其他类别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构成比分别占13.91%和10.14%,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占55.65%显著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口服给药占26.38%仅次于静脉滴注;累及消化系统占56.52%显著高于其他脏器和系统,累及心血管系统占24.93%仅次于消化系统。结论: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予以全面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存在一定规律与特征,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指导,从而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了解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取2008~2019年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ADR数据库中所有NSAIDs相关ADRs自发报告,对其中5 597例有效自发报告中的患者性别、年龄,可疑NSAIDs分类、给药途径,以及ADRs类型、诱导期和累及系统/器官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各个年龄段的构成比差异。结果:5 597例NSAIDs相关自发报告中,新的一般的ADR报告404例,严重的ADR报告428例,新的严重的ADR报告47例。ADRs报告中男性2 965例(52.97%),女性2 632例(47.03%);年龄1~116(56.53±19.37)岁,大于6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40岁以下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40岁年龄段女性多于男性(P<0.01);且各年龄段男女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 597例ADRs涉及NSAIDs十大类别,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ADR诱导期≤1 h例数最多;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以胃肠系统损害(26.02%)和皮肤及皮肤附件损害(23.05%)为多见;严重ADR构成比最高为肝胆系统损害(17.67%);例数最多的品种为氟比洛芬酯,共686例(12.26%),相关严重ADR主要为肝功能异常等。结论:临床使用中应重视NSAIDs安全性问题,及时识别并处理ADR;有必要开展氟比洛芬酯相关用药风险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2009年该院15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发生ADR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受累器官等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中≥60岁较多占31.71%,涉及药物以抗微生物药最多占40.91%,其次是营养药占13.64%;抗微生物药中以头孢类和喹诺酮类居多,分别占33.33%和23.81%.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88.96%;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4.32%,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21.62%.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对ADR的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ADR的发生率,保证临床的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9年该院15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发生ADR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受累器官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60岁较多占31.71%,涉及药物以抗微生物药最多占40.91%,其次是营养药占13.64%;抗微生物药中以头孢类和喹诺酮类居多,分别占33.33%和23.81%。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88.96%;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4.32%,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21.62%。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ADR的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ADR的发生率,保证临床的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6.
我院241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科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241例,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的因果关系评定与程度、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1例ADR报告中,男、女性各占61.83%、38.17%;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3.36%;头孢菌素类注射剂致ADR的比率最高,占37.7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26.97%;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73.20%。结论:抗生素类药、中药注射剂及静脉滴注方式是引起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加强监管,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451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1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56种,女性构成比高于男性;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96.9%);药物种类为抗感染药所占构成比最高,其次为中药制剂;损害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损害。严重ADR10例,多为抗菌药导致,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较多。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规范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统计分析陕西省中医医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药品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表现、原发疾病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合并用药、累及系统器官、ADR的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 79例ADR报告中男24例(30.38%),女55例(69.62%);静脉注射给药所占比例最高;涉及用药多为中药注射剂,且有合并用药情况;主要累及系统和器官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呼吸系统损害,第三为神经系统损害;原发疾病多为老年病;患者停药或经过抗过敏药物治疗后多数好转及痊愈。结论医务人员应掌握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医院应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及临床用药监护,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曹政  石祥奎  张静  黄亭  刘源 《抗感染药学》2019,16(3):476-479
目的:分析热毒宁注射液用于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集上报的儿童支气管肺炎使用热毒宁注射液致ADRs患者73例资料,统计其患者性别、年龄和给药剂量、ADRs发生时间、联合用药情况、ADRs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以及转归情况,分析其热毒宁注射液致ADRs的发生原因与特点。结果:73例ADRs资料中,男性患儿46例占63.01%;发生ADRs患儿均<4岁,且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其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ADRs发生在给药后30 min内占82.19%,主要与药物联用有关;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损害为主,分别占74.41%和16.28%;ADRs症状大多数在停用热毒宁注射液后或及时对症处理后的1 h内好转或消失。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致儿童ADRs大多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临床应加强监护,药物随用随配;联用药物应及时冲管,以减少或避免AD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李家柱  王杰  程诗思  杨成明 《中国药房》2014,(46):4379-438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收集到的292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2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构成比为59.6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口服和静脉滴注为主,分别占51.71%、43.49%;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微生物药,占72.95%;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7.60%。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规范临床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