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10个4-甲基-5-取代苯氧基-6-甲氧基-8-[(1-乙基-4-氨基)丁氨基]喹啉(10a~j)的合成及其抗疟活性。鼠疟初筛结果表明,有3个化合物对鼠疟 Plasmodium yoeli 的病因性预防作用较强,其中10c的活性可达伯氨喹的4~8倍;同时,10c也有较强的杀血液裂殖体活性,对鼠疟 Plasmodium berghei 的抑制性治疗作用以ED50和ED90计算,为伯氨喹的2倍,其余多数化合物活性与伯氨喹相当,少数不如伯氨喹。  相似文献   

2.
自1820年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分离出奎宁,1908年定出结构后,围绕此结构进行了大量改造工作。二十年代初期发现8-氨基喹啉类化合物对感染 Plasmadium relictum的金丝雀有杀裂殖体的作用。扑疟喹(Pa-maquine I_1)是对人类疟原虫有相当作用的第一个合成药物。其后,美国推荐了戊喹(Pentaquine I_2)、异戊喹(Isopentaquine  相似文献   

3.
伯氨喹与三氟乙酸酐作用,可制得相应的N-三氟乙酰基伯氨喹(2),也可形成双-(三氟乙酰基)伯氨喹(化合物6),后者再水解,生成5-三氟乙酰基伯氨喹,简称三氟乙酰伯氨喹(11)。化合物1,3~5以及7~10,均按上法分别制得。其中以化合物11杀灭鼠、猴疟原虫组织期裂殖体的作用最强,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比伯氨喹低2倍。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疟原虫组织期裂殖体杀灭剂。  相似文献   

4.
郑贤育  陈昌  房文 《药学学报》1992,27(6):423-427
伯氨喹与三氟乙酸酐作用,可制得相应的N-三氟乙酰基伯氨喹(2),也可形成双-(三氟乙酰基)伯氨喹(化合物6),后者再水解,生成5-三氟乙酰基伯氨喹,简称三氟乙酰伯氨喹(11)。化合物1,3~5以及7~10,均按上法分别制得。其中以化合物11杀灭鼠、猴疟原虫组织期裂殖体的作用最强,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比伯氨喹低2倍。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疟原虫组织期裂殖体杀灭剂。  相似文献   

5.
以2-硝基-4-甲氧基-5-溴乙酰苯胺为原料,经6步反应,合成了7个4-甲基-5-取代苯氧基伯氨喹类似物(Ⅱ2~8)。抗疟活性的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这类化合物对鼠疟 Plasmodium yoelii 的病因性预防作用明显优于伯氨喹.可达伯氨唪的4~8倍;同时,Ⅱ2~8还有较强的杀血液裂殖体作用.Ⅱ2,5,6,8在0.781 mg·kg-1 的剂量对原虫的抑制率为100%。  相似文献   

6.
以2-硝基-4-甲氧基-5-溴乙酰苯胺为原料,经6步反应,合成了7个4-甲基-5-取代苯氧基伯氨喹类似物(II2~8)。抗疟活性的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这类化合物对鼠疟Plasmodiumyoelii的病因性预防作用明显优于伯氨喹,可达伯氨喹的4~8倍;同时,II2~8还有较强的杀血液裂殖体作用,II2.5.6.8在0.781mg·kg-1的剂量对原虫的抑制率为100%。  相似文献   

7.
1891年Ehrlich等发现亚甲蓝对间日疟有一定抑制作用,进而用碱性的二烷基氨基取代其环外的一个甲基,抗疟作用明显增强,从而确定碱性侧链在抗疟作用上的意义。为了寻找更理想的抗疟药,研究者将类似的碱性氨基侧链接到喹啉环的8-位氨基上,导致了扑疟喹的问世。间日疟是四种人疟中发病率极高、地域分布最广的一种,未经根治的间日疟患者即为继续传播的传染源。因为奎宁等药物都是  相似文献   

8.
已知某些带2-[(烷胺基)甲基]-4-氨基苯酚或2,6-双[(烷胺基)甲基]-4-氨基苯酚基团的抗疟药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为了寻找抗心律失常新药,我们合成了一系列取代的4-氨基苯酚类化合物,药理筛选结果表明其中约半数有对抗乌头硷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合成新型杂环氨酚类抗疟药并对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4,7-二氯喹啉和2-甲氧基-7,10-二氯苯并[b]-1,5-萘啶为原料分别与对苯二酚单钾盐缩合得到4-取代芳氧基苯酚,再与多聚甲醛、仲胺在乙醇中发生曼尼希反应得到双曼尼希碱侧链取代的目标化合物.采用Peter's四天抑制实验法进行两类化合物对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K173株小鼠体内抗疟活性实验.结果与结论 共合成了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杂环氨酚类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NMR光谱分析确证.初步抗疟实验表明,化合物Ib,Id具有良好的抗疟活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抑制剂与酶的结合方式,以及可能产生双重抑制作用和长效作用的原理,设计合成了以下三类化合物:Ⅰ、双 -(2,4-二氨基喹唑啉-6-取代氨甲基)芳烃;Ⅱ、1,4-双〔ω-2,4-二氨基喹唑琳-6-取代氨基烷基〕哌嗪;Ⅲ、双-〔4-(2,4-二氨基喹唑啉-6)哌嗪-1〕烷烃或芳烷烃。所合成的29个目的物中,有28个未知化合物,经元素分析、光谱分析确证其结构。化合物I_(1~5)的合成,采用前此未见报道的2,4,6-三氨基喹唑琳与α,α′-二卤代甲基  相似文献   

11.
抗疟药氯喹(Ⅰ)和氨酚喹(Ⅱ)均有杀灭丝虫作用,本文设计将其母核7-氯喹啉的4位引入氧次甲基和具有抗菌、杀虫多种活性的4 H-1,2,4-三唑和1,3,4-(口恶)二唑合成具有通式Ⅲ的衍生物,进行抗丝虫及抗疟筛选,期望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二次大战期间和四十年代的后期,由于氯喹(Ⅰ)等抗疟药的发现以及阿的平(Ⅱ)、氯喹大规模的生产和临床应用,在合成抗疟药的研究方面掀起了寻找新药的热潮,酚类抗疟药即由此而得以发展。主要酚类抗疟药的化学结构通式如下, A=烷基、芳香族氮杂环氨基……—NR_2=脂肪、脂环氨基、氮杂环氨基…… n=0、1。 z(连接位置)=2、3、4位。在这类化合物中,已先后发现氨酚喹(Ⅶ)、咯萘啶(ⅩⅥ)等有效药物。多年来药物化学工作者围绕这类药物做了大量工作,并对其构效关系作了探讨,现整理分述如在二次大战期间和四十年代的后期,由于氯喹(Ⅰ)等抗疟药的发现以及阿的平(Ⅱ)、氯喹大规模的生产和临床应用,在合成抗疟药的研究方面掀起了寻找新药的热潮,酚类抗疟药即由此而得以发展。主要酚类抗疟药的化学结构通式如下, A=烷基、芳香族氮杂环氨基……—NR_2=脂肪、脂环氨基、氮杂环氨基…… n=0、1。 z(连接位置)=2、3、4位。在这类化合物中,已先后发现氨酚喹(Ⅶ)、咯萘啶(ⅩⅥ)等有效药物。多年来药物化学工作者围绕这类药物做了大量工作,并对其构效关系作了探讨,现整理分述如  相似文献   

13.
α-氨基酸(下简称氨基酸)合成研究的历史已久,可以说随着有机化学的诞生便开始了。至六十年代,一般合成方法已使用殆尽。后在酶法和发酵法突飞猛进的鼓舞下,由于以制取光学活性体为目标的不对称合成研究而获得了发展。本文就其主要合成方法,概述如下: 一、氨基导入法 1.直接氨基化法: 历来的氨基化反应,氨类均作为亲核试剂,至六十年代末期,则出现了以氨类为亲电试剂的新氨基化合成氨基酸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许多喹啉类抗疟药物具有抗丝虫及血吸虫作用,已知氨酚喹(Ⅰ)、氯喹(Ⅱ)对丝虫微丝蚴有杀灭作用,RD 12869(Ⅲ)对实验小白鼠有抗曼氏血吸虫活性,UK 3883(Ⅳ)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2-氨基吩噁嗪-3-酮类化合物进行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方法 以苄基保护甲基香兰素为初始原料,经过格氏反应、Oppenauer氧化、氧化环合等反应,7步合成8-苯甲酰基-2-氨基-6-羟基-吩噁嗪-3-酮,并对其进行抗菌、抗癌等活性的测试.结果 合成了天然产物8-苯甲酰基2-氨基-6-羟基-吩噁嗪-3.酮,通过对...  相似文献   

16.
抗疟药的种类很多,其中叶酸代谢阻滞剂的作用原理已阐述较清楚。叶酸代谢阻滞剂包括PABA拮抗剂和抗叶酸剂,概括其机理,前者主要是竞争性抑制疟原虫的二氢蝶酸合成酶,阻滞PABA合成二氢蝶酸的代谢过程,进而影响二氢叶酸的合成;而抗叶酸剂则与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有非常强的亲合力,因而能够选择性地抑制该酶的活性,从而干扰二氢叶酸合成四氢叶酸的代谢过程。至于8-氨基喹啉类抗疟药的作用原理,虽还未完全阐明但一般认为,它们在体内的有效抗疟形式是其中间代谢物,后者可能作用于疟原虫的线粒体并且抑制其中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的重要辅酶Q,从  相似文献   

17.
李荣东  黄萍  乔娟 《中南药学》2008,6(2):144-148
目的设计并合成1-苯氨基-5H-哒嗪并[4,5-b]吲哚类化合物,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以5-乙酰氧基-6-溴-2-溴甲基-1-环丙基-1H-吲哚-3-羧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gefitinib为阳性对照药,以Bel-7402和HT-1080为测试细胞株对目标化合物抗肿瘤活性进行进行检测。结果合成了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和MS确证。体外活性实验表明:多种化合物显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10f对Bel-7402和HT-1080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分别是阳性对照药gefitinib的6倍和7倍。结论1-苯氨基的苯环上的取代基和1-苯氨基-5H-哒嗪并[4,5-b]吲哚的8位引入的3-[[5-(脂肪(环)胺甲基)呋喃-2-基]甲硫基]丙氧基中脂肪(环)氨的种类均显著影响化合物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纯种微小泰泽球虫Tyzzeria Parvula卵囊,人工感染四日龄雏鹅,定时剖杀,取肠道组织进行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微小泰泽球虫裂殖生殖阶段虫体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滋养体和裂殖体均在带虫空泡内发育。滋养体在发育过程中向带虫空泡内挤出含有微线、棒状体、膜下微管等胞器的细胞质团。在滋养体的被膜空泡内观察到了退化的微线。多核体和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裂殖体内散布有微线。裂殖子的形成方式为外出芽生殖。成熟的第二代裂殖子具有复顶亚门虫体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9.
寻找高效低毒的间日疟根治药是当前抗疟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自伯喹问世30余年以来,至今尚无可以代替它的理想药物。Coatney等曾指出,某些5-取代苯氧基-6-甲氧基-8-氨基喹啉类化合物,比相应的5位上无取代基的同源物具有更强的抗疟活性和较低的毒性。近年来Chen等和Tanabe等报道,某些5-取代苯氧基伯喹衍生物的毒性低于伯喹,其中5-对氟苯氧基伯喹的抗疟作用略优于伯喹。作者于1979年已合成此化合物(Ⅷ_t)。其对红内期伯氏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的作用明显较伯喹强,对鼠疟的病因性预防作  相似文献   

20.
郑贤育  陈昌  高芳华 《药学学报》1991,26(12):895-901
本文报道了间日疟根治药伯氮喹2位引入取代苄氧基或甲氧基,5位引入取代苯氧基的类似物的合成。其中以化合物39及45对疟原虫组织期裂殖体的作用最强,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的小鼠喂服100mg/kg单剂,分别有80%及90%的受试小鼠未查见原虫血症。化合物45降至20mg/kg单剂时,80%的受试小鼠也未出现原虫;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低于伯氨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