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海拔地区应用膜富氧装置室内增氧对人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提高室内氧浓度和氧分压,在海拔2600m地区采用膜富氧装置建立富氧室,使局部小环境氧浓度和氧分压基本接近海平面,可用于高原特殊人员预防高山缺氧反应;方法: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光密度扫描对进入富氧室前和进入富氧室后48名受试者进行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简称LDH)活性和酶谱的观测;结果:在富氧室内2周后LDH酶活力低于进富氧室前,LDH同工酶谱均呈现5条区带,各亚基百分含量基本接近平原地区居住人群的含量;结论:使用膜富氧装置后机体在富氧室内增氧后可以达到常氧环境的获氧水平,机体缺氧状态可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室内氧浓度和氧分压,在海拔2260m地区采用膜富氧装置建立了富氧室,使局部小环境氧浓度和氧分压基本接近海平面,可用于高原特殊人员防止高山缺氧反应。并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光密度扫描对富氧室外和进富氧室内24名受试者进行了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SLDH)活性和酶谱的观测。结果表明:在富氧室内二周SLDH酶活力低于富氧室外。SLDH同工酶谱均呈现5条区带,各亚基百分含量基本近平原地区居住人群的 相似文献
3.
4.
高原地区使用富氧装置及不同给氧方法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使用富氧装置及不同给氧方法对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在海拔4300m以上地区建立富氧室,26名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受试者入室3h,一组受试者鼻导管给氧3h,两组均连续7d,观察两组受试者富氧7d后血红蛋白的变化,同时对两种给氧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富氧7d后两组的血红蛋白均有明显降低,与富氧前比较,有板显著性差别(P〈0.01;富氧前及富氧7d后两种给氧方法的血红蛋白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在高原地区建立富氧室或鼻导管吸氧均可使血红蛋白降低,促进高原习服。 相似文献
5.
高原肺心病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拔2260m的西宁地区,年龄在50 ̄70岁的肺心病和健康人各10例,研究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同工酶的变化,肺心病病人组LDH活性显著升高,经统计学处理P〈0.01,SLDH的5种同工酶的亚基含量也有不同变化。认为SLDH同工酶百分含量升高,LDH5的谱带未呈现是由于肺心病长期低氧环境中无氧代谢增强所致。 相似文献
6.
不同海拔地区人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从海拔2260m两天内急进4700m的移居健康人和世居4700m健康人各30例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同工酶的变化。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分为三组:对照组(2260m)和急进移居高原(4700m)组及世居高原(4700m)组各30例,均为健康人(平均年龄38岁±6.3岁)。急进组为从西宁地区2260m乘火车及汽车2天内进入4700m高原者。结果:移居者的SLDH活性显著升高,但世居者的活性又比对照组(2260m)高;SLDH的5种同工酶的亚基含量也有不同变化。结论:SLDH同工酶百分含量升高是由于高原低氧环境中机体的无氧环境代谢增强,而世居者的活性低于急进移居者,反应机体对低氧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8.
富氧室在海拔3700m对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在海拔3700m建立富氧室对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的影响。方法:1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观察氧耗量(VO2)及氧脉搏(VO2/HR)。结果:心率在100b-170b/min时,富氧室随HR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分别为Y=(0.0165+0.0073)x,r=0.9877,P<0.001;Y=(-0.1629+0.0087)x,r=0.9902,P<0.001]。结论:富氧室在高原能提高心脏作功效率和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张芳 ,等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 0 0 4 ,14 (1) :76~ 77) 高原低氧环境 ,机体长期处于低氧状态 ,一方面可使红细胞继发性增多 ,血液粘度下降 ,另一方面可使血管内皮受损 ,从而激活凝血反应链 ,纤维蛋白及免疫球蛋白也应激增高 ,导致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增加而处于高凝状态 ,使血液循环变慢 ,外周阻力增高。因此 ,研究降低血液粘度 ,对预防高原机体损伤和防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血液的流变性是保障人体血液循环、功能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在海拔 370 0m高原建立富氧室 ,探讨富氧对高原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作… 相似文献
10.
(哈振德 ,等 .中华内科杂志 ,2 0 0 4 ,4 3(5 ) :36 8~ 370 ) 由于睡眠呼吸疾病的高发病率和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有关高原低氧环境条件下睡眠结构改变对机体的影响在国内却报道甚少。为此本文通过监测移居海拔 370 0m高原 30天青年的睡眠结构 ,并与富氧条件下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 ,旨在初步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对睡眠结构的影响 ,分析高原移居者在富氧室前后睡眠结构的变化 ,初步评估富氧室对高原移居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作者首先在海拔 370 0m建立富氧室 ,选取 12例移居高原 30天的健康汉族青年入室休息和睡… 相似文献
11.
吸液态氧对高原移居青年氧耗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在高原吸入液态氧对移居青年氧耗量的影响。方法 :将进驻海拔 370 0m半年的 4 0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2 0人。对照组用EGM型踏车功量计做坐位踏车运动 ,初始负荷功率 2 5W ,每 3min递增 5 0W ,以 6 0r/min连续踏车直至力竭。实验组在运动前 10min开始用面罩吸液态氧 ,每分钟吸入量为 4L ,在踏车运动中全程吸氧 ,踏车方式同对照组。结果 :心率在 10 0~ 170 /min时 ,两组氧耗量随心率增加而呈线性增加 (P <0 .0 1)。结论 :在高原运动时吸液态氧能提高移居青年心脏作功效率和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吸高浓度氧对高原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 :对高原地区 36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测定呼吸空气条件下肺功能和动脉血气后 ,用非重复呼吸面罩吸 10 0 %氧 30min ,在第 30分钟重复上述测定。对其中 10例重度气流阻塞哮喘吸氧 (3~ 5 )L·min-1,在第 30分钟测定动脉血气。结果 :吸 10 0 %氧 30min时 ,PaCO2 和PaO2 显著高于呼吸空气 (P <0 .0 1) ,PaCO2 保持不变或轻度下降 11例 (A组 ) ,升高 2 5例 (B组 )。吸 10 0 %氧时 ,A组FEV1占预计值 %和PaO2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B组PaCO2 、PaO2 差异非常显著 (P均 <0 .0 1)。呼吸空气和吸氧时 ,A组FEV1占预计值 %、PaO2 显著高于 ,PaCO2显著低于B组 (P均 <0 .0 1)。PaCO2 升高≤ 0 .2 7kPa和 >0 .2 7kPa组 ,PaCO2 和PaO2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吸氧时FEV1占预计值 %与PaCO2 呈显著负相关 (r=- 0 .72 6 ,P <0 .0 1)。结论 :高原哮喘急性发作重度气流阻塞患者吸高浓度氧影响CO2 的排出 ,吸 3~ 5L·min-1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14.
模拟高原犬梭曼中毒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梭曼是强有力的不可逆胆碱酯酶抑制剂之一,本文以犬急性梭曼中毒为模型,分别在平原和模拟4000m高原观察梭曼中毒后临床特征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平原状态比较,模拟高原犬梭曼中毒临床症状发生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严重中毒动物活存时间明显缩短,提示模拟高原缺氧加剧了梭曼的毒性。 相似文献
15.
高原环境下大鼠液压脑损伤后微循环的改变及vWF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高原环境下大鼠液压脑损伤后微循环的改变及vWF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100只,以侧位液压冲击法建立平原和高原环境下大鼠脑损伤模型,应用光镜、墨汁灌注、ELISA方法,观察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微血管变化及vWF表达。结果:高原组外伤后脑水肿较平原组出现时间早,且同一时相有差异,高原组毛细血管损伤更严重。血清中vWF含量均明显增加,24h达顶峰。结论:高原环境下可加重颅脑损伤后微循环的破坏,引起早期脑缺氧、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复方党参对海拔3700m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移居海拔3700m1年的青年官兵26名,服用复方党参片1个月,1次5片(0.5g/片),早晚各1次。在服药前和服药1月后用XG-Ⅲ型血液循环功能自动测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结果:服药后较服药前P、TPR、η、ALT、BK、PAWP和CCP降低,BV、SV、maP升高,经t检验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复方党参对海拔3700m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血清酶活性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原肺心病血清酶活性变化与病情、血气及预后的关系。方法:56例高原(2260~3200m)慢性肺心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测定了血清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结发期4种血清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缓解期,缓解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呼吸衰竭组4种血清酶活性显著高于无呼衰组(P〈0.01或〈0.05)。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生理等效高度的富氧环境对大鼠急进高原肺水肿的防护作用。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面对照组、缺氧组、富氧1组、富氧2组及富氧3组,每组10只。除地面对照组外,分别将各实验组大鼠置于实验舱内,均以10m/s的速度上升至气压高度6000m,上升同时缺氧组输入空气,富氧1组和富氧2组分别输入氧浓度35%和30%的富氧气体,富氧3组则每4h交替输入空气与35%富氧气体,流量均为7L/min。24h后实验舱下降至地面,处死大鼠,测肺部含水率及病理学效应,测肺组织匀浆中的内皮素-1浓度和-氧化氮合酶活力。结果地面对照组大鼠肺含水率最低(0.80%±0.01%),与其它各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氧组最高(0.83%±0.01%),与地面对照组和富氧3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供氧组居中,其中富氧3组以o.81%土0.01%显著低于富氧1组和富氧2组(P〈0.05)。病理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出现了不同程度肺水肿表现,由重至轻依次为缺氧组、富氧2组、富氧1组和富氧3组。内皮素-1浓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面对照组一氧化氮合酶活力最高,为(1.49土0.24)U/mg,与其它各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氧组最低,为(0.78±0.28)U/mg,富氧1组和富氧3组一氧化氮合酶活力较强,分别为(1.06±0.17)U/mg、(1.09土0.20)U/mg,与缺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6000m停留24h后大鼠出现了高原肺水肿。氧浓度为35%富氧环境(生理等效高度约2500m)能够有效预防肺水肿,而氧浓度为30%的富氧环境(生理等效高度约3500m)防护效果不显著。4h间断供给含氧35%气体同样可以有效预防大鼠在6000m出现的高原肺水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局部亚低温(10calmildhypothermia,LMH)联合高压氧(hyperbaricoxygen,HBO)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H)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我院119例HIH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5例)和LMH联合HBO组(治疗组,64例)。对照组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神经、控制血压、清除氧自由基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于入组后6h内给予头部亚低温治疗3—5d,入组第7d后开始给予高压氧治疗。观察颅内血肿体积、血糖、外周血白细胞(WBC),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随访12个月,根据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判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生活质量提高明显,KPS80分以上基本正常活动为50例(78.13%);对照组为26例(4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地区局部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能够降低HIH的病死率、致残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高压氧预适应对大鼠高原颅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预适应对高原颅脑损伤(TBI)大鼠行为学、局部脑血流(rCBF)、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iO2)和脑含水量的影响,探讨高压氧预适应对高原颅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平原组、高原组和高压氧预适应组,各组按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造成TBI模型,采用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Moor DRT4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LDF)和LICOX CMP组织氧分压监测仪分别监测伤区rCBF和PbtiO2变化。结果:伤后24h高原组较平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升,rCBF和PbtiO2下降,脑组织含水量增加,高压氧预适应组较高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P〈0.05),rCBF和PbtiO2升高(P〈0.05和P〈0.05),脑组织含水量降低(P〈0.01)。结论:高压氧预适应对高原颅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使rCBF和PbtiO2升高,脑组织水肿程度减轻。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