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化疗期间中医证候及证型分布特点,为确立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及指导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思路。方法:记录100例鼻咽癌放化疗患者的一般情况,同时采用设计的中医证候问卷采集四诊资料,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归纳出主要中医证型。结果: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可将鼻咽癌放化疗期间证候分为5个证型,并得出鼻咽癌放化疗期间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结论:初步得出鼻咽癌放化疗期间中医证型方案,可归类为痰瘀互结证、热毒阴伤证、脾虚湿阻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等5类。放疗1周时常见证候有口干口渴、颈部肿块、舌淡或舌绛、苔白腻等;放疗3周时常见证候有咽痛、咽干灼热、少津、溃疡疼痛、咽黏膜充血、苔黄或苔少、脉细数等;放疗结束时常见证候有咽干灼热、咽痛、少津、溃疡疼痛、咽黏膜充血、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淡或舌暗、脉细或细数等。中医证型演变规律为早期多见痰瘀互结证;放化疗中期,气阴两虚证、热毒阴伤证较前增加;治疗结束时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增多,痰瘀互结证、热毒阴伤证相应减少。脾虚湿阻证在放化疗期间变化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其科学性及实用性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2.
匡萃璋 《北京中医药》2002,21(4):210-212
火迫是中医学早期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大约有烧针、熏、熨、灸等法。火迫伤阴之证,轻者伤胃津,较重者伤及手足太阴之血络,再重则伤及少阴、厥阴之真阴而出现小便难、谵语等亡阴亡阳重症。现代医学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放化疗后患者可出现该证,采用仲景治疗火迫之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匡萃璋 《北京中医》2002,21(4):210-212
火迫是中医学早期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大约有烧针,熏熨,灸等法,火迫伤阴之证,轻者伤胃津,较重者伤及手足太阴之血络,再重则伤及少阴,厥阴之真阴而出现小便难,谵语等亡阴亡阳重症,现代医学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放化疗后患者可以出现该证,采用仲景治疗火迫之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活血化瘀治法在内伤咳嗽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绍俭 《四川中医》1998,16(7):11-13
笔者认为,内伤咳嗽,多伴随血行不畅或瘀血内阻的病理,瘀血又可成致病因素,或直接于肺,或滋生痰。火于肺,或伤阴耗气干肺,或与痰、火互结于肺,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临证常兼挟出现瘀血征候或以瘀血证候为主,或胸部X线检查显示瘀血征,治疗宜配合运用活血化瘀治法或以活血化瘀治法为主。1痰湿蕴肺咳嗽多伴随气滞、阳虚血行不畅或瘀血内阻的病理,临证常兼挟出现气滞、阳虚血瘀证候,治疗宜配合运用理气温阳化瘀治法。脾湿不运,痰湿上渍于肺,塞遏肺气,肺失宣肃而作咳。“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届阴,易阻碍气机,遏伤阳气…  相似文献   

5.
《光明中医》2021,36(8)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胃阴虚证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证候分型,但临床上单纯胃阴虚者属少数,多兼杂他证,笔者在临床上将胃阴虚兼证总结为阴伤轻证,肝胃不和;阴伤重症,胆胃不合;阴伤轻症,兼脾气虚。并灵活运用酸甘化阴法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前关于放射性肠炎的防御及诊治已逐渐成为世界难题,运用现代医学诊治大多效果不佳,于是众医家纷纷探索有效的中医治疗。鉴于目前对《伤寒论》中关于"火逆"变证的研究越来越多,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展现出张仲景误治思想的实质内容和对仲景误治思想的延伸,指导着放射性肠炎在临床的预防及诊治工作的开展。同时从《伤寒论》出发,在总结了"火逆"变证治疗大法的指导下,予以清热解毒、养血滋阴立法之清营汤,清热滋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治疗放射性肠炎之热盛阴伤证,从而最大程度的延长放射性肠炎患者的生存期,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 附子,大热纯阳,辛甘有毒,具回阳补火,暖水燥土,温中除寒之功。综观《伤寒论》112方中应用附子的汤方有23方,其运用之广泛,配伍之严谨,是仲师长期精心探索的宝贵经验总结,探讨其配伍运用规律,对今天研究经典著作,并用之临床,颇有现实意义。一、配干姜急救回阳破阴救逆附子纯阳燥烈,上助心阳以通血脉,下补命火以收散阳,伍干姜则相得益彰,论中诸四逆汤均以附姜为主而奏助心阳、温脾土、补命火、破阴散寒、回阳通脉、救逆固脱之功。用于心肾阳衰,阴寒内盛,亡阳虚脱,虚阳外越或阴阳格拒之证。亦可用治阳虚阴盛之血证、吐泻、产后汗多致痉、脏结、阴黄、麻毒内陷、阴疽等证。  相似文献   

8.
李梦缘  刘汶 《北京中医药》2021,40(6):607-609
承气汤类方在温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热结为承气汤证的基本病因,阴伤、气壅为其重要病机,可从"热""阴""气"的角度认识承气汤在温病中的治疗作用与应用注意.从热结角度,承气汤可用于阳明热结及兼证、热入血室证等;从阴伤角度,承气汤可用于阳明腑实兼有阴伤者、下后阴伤而邪实未净者、热结阴伤见神昏谵语者;从气壅角度,承气汤可用于肺肠、胃肠之气机壅滞,以及阳气郁遏之厥证.因而应用承气汤的过程中当细辨"热"与"结"、重视津液阴血损伤、注意应用时机及正气之荣枯.从"热""阴""气",即病因病机角度可更加系统地认识承气汤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徐基平教授运用中医药辅助治疗胃癌的经验.徐教授认为胃癌的病因病机总属正虚邪实,二者在饮食、情志、痰阻、热毒等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变化而导致出现不同的证型.胃癌术后、放化疗后在临床上可辨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气血双亏证、温热瘀毒证和胃热阴伤证,分别运用益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养胃汤、香砂六君子汤、香贝养荣汤、黄芪建中汤、玉女煎、藿朴夏苓汤、丹参饮等方治之,临证加减或合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放、化疗所致的毒副作用,提高术后远期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张仲景所述灸法、温针、烧针、熏法、熨法五种火疗法进行分析,探讨火疗法的运用。火疗法具有温热性质,宜用于阴证与寒证。其禁忌有三,一为太阳表证慎用火疗法,以防邪气郁闭不得出;二为阳明热证不可用火疗法,以防“两阳相劫”加重热证或伤津出现变证;三为阴虚不足不可用火疗法,以防火热之性灼伤津液,迫津外泄,阴损及阳。若误用火疗法则会出现烦躁、谵语等变证。了解其运用和禁忌,可指导临床合理地、正确地使用火疗法。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钩腾散方证的基础上,介绍其临床应用体会。认为钩藤散证系风火挟痰上扰,兼气阴不足的复合证型,以风、火、痰、虚共存为特点。其所治之肝厥可理解为肝火厥逆上冲为患,扰犯心神,且与情志密切相关。并附验案3则。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清营汤的研究较多,新观点层出不穷,使学习者对温病营分证及其相关治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但就清营汤方证特点及运用方面,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笔者就以下几个问题讨论之,就正于同道。1营分证证候特征六版规划教材云:营分证是以营热阴伤,扰神窜络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证候类型。此为该证的概念内涵。其临床表现证候类型有四:一为营分证;二为营热阴伤证,即通常所指的营分代表证;三为气营两伤证;四为逆传心包证。营分证的病机一般以  相似文献   

13.
1营分证内涵界定 六版规划教材云:营分证是以营热阴伤,扰神窜络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证候类型.此为该证的概念内涵.临床上确定温邪入营的依据有三:一是发热类型为身热夜甚;二是程度不等的神志异常;三是舌质红绛.叶天士云:"其热传营,舌色必绛."可见舌质红绛是营分证所具有的特异舌质变化,是判断温邪传入营分的重要标志.就营分证外延而言,应指温邪离开气分,进入血分之前的广泛营分实质性损害阶段,临床表现证候类型有四:一为营分证;二为营热阴伤证,即通常所指的是营分代表证;三为气营两伤证;四为逆传心包证.  相似文献   

14.
介绍徐基平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术后及放化疗后的辨证思维及临床经验。徐教授认为乳腺癌术后、放化疗后在临床上可辨为气阴两虚、冲任失调、脾虚肝郁、气虚血瘀及肝肾亏虚5个证型,针对不同证型,辨证施治,运用参麦地黄汤、八珍汤、二仙汤、黄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蒌贝逍遥散、归脾汤、左归饮合二至丸等方,临证加减,疗效可观。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奔豚汤方源于《金匮要略》,由甘草、川芎、当归、半夏、黄芩、生葛根、芍药、生姜、甘李根白皮组成。原用治肝郁化火之奔豚证。本方滋养阴血、清热降逆、调和气机,辨审运用诸科,倘方证合拍,庶可获效。兹  相似文献   

16.
张迎泉  王红艳 《光明中医》2012,27(4):666-667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温邪,温邪属阳邪易伤阴,临床证候多见耗伤阴液、生风动血等特征.吴鞠通说:"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以滋水泻火为急务",所以滋阴是温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论述的关于救阴与通阳等原则至今仍指导临床,他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相似文献   

17.
介绍徐基平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癌术后及放化疗后的辨证思维及临床经验。徐教授认为,肺癌术后、放化疗后在临床上可辨为气阴两虚、气虚痰湿、阴虚热毒与气滞血瘀四型,针对不同证型,运用补肺汤与沙参麦冬汤、顺气导痰汤合四君子汤、生脉散与百合固金汤及养阴清肺汤、千金苇茎汤与三仁汤等方,随症加减,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太阳病篇有十一条原文(第113~123条)专门讨论了火逆证治。对后世正确运用火疗方法而避免火逆变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潘璐  柏燕军 《北京中医药》2010,29(7):512-512,524
呕吐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其病机为胃气壅滞,失于和降,气逆于上.安效先教授认为小儿运化力弱,食积停滞易于化热,同时反复呕吐,伤津耗气,出现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之证,故临床常表现为虚实夹杂.治疗当以降逆和胃为大法,兼清热补虚,方选济生橘皮竹茹汤加代赭石,紧扣病机,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成书之时,多种火法已经流行,如“温针”“烧针”“熨”“炙”“熏”等方法,火逆证即为误用火法而引起的变证。本文结合《伤寒论》关于火逆证论述的条文,总结火法类型及禁忌症,分析其产生变证的原因、引起变证的种类,从中探索出临床火法的应用及火逆证的治疗方法,以期减少中医误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