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吕莉莎  梁湘辉  张庆水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2):1882-1883,1939
目的通过对小儿腹泻患者的粪便进行轮状病毒(Rotavirus,RV)的检测,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小儿腹泻患者与轮状病毒感染的相关性,为小儿腹泻病因的诊断提供一种手段,帮助更好的诊断、治疗腹泻。方法收集2011年7-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门诊初步诊断为腹泻的患儿(0~5岁)粪便标本(139例),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检测样本中A群轮状病毒抗原。结果 139例腹泻患儿粪便,35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5.18%;其中7-8月份阳性率为21.79%(17/78),9-10月份阳性率为22.58%(7/31),11-12月份阳性率为46.67%(14/30);0~1岁患儿阳性率为28.41%(25/88),1~2岁患儿阳性率35.29%(12/34),2~5岁患儿阳性率为5.88%(1/17);男性患儿阳性率23.26%(20/86),女性患儿阳性率33.96%(18/53)。结论 A群RV引起的婴幼儿急性腹泻主要集中在秋冬季,1~2岁的婴幼儿为A群RV感染的高峰期。男女婴幼儿间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丽水地区部分腹泻患儿粪便的轮状病毒(Rotavirus,RV)和腺病毒(Adenovirus,Adv)感染情况的分析,探讨本地区导致婴幼儿腹泻常见病原体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就诊的2951例腹泻患儿粪便,利用胶体免疫层析技术,快速诊断患儿粪便里的RV和Adv抗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腹泻患儿的粪便中,轮状病毒检出529例,感染率17.93%;腺病毒检出107例,感染率3.63%;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双重感染55例,感染率1.86%;本地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月份是11月至次年2月,以12月份最高,阳性率34.75%(P0.001);腺病毒感染的高发月份是5月、6月,阳性率分别为22.32%、20.43%(P0.001);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双重感染的高发月份是12月至次年1月、阳性率分别为6.36%、4.20%(P0.001),其中轮状病毒感染率随患儿年龄增加而下降(P0.001),(6~12)月龄组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率最高。结论轮状病毒和腺病毒为本地区致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并且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要重视(0~12)月龄的婴幼儿腹泻感染轮状病毒和腺病毒的检查,选择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对于临床的诊治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和腺病毒的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12月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2 684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和腺病毒检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2 684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病毒检测阳性486例,阳性率为18.1%,单纯轮状病毒阳性378例,阳性率14.1%,单纯腺病毒阳性75例,阳性率2.8%,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同时阳性33例,阳性率1.2%;6月龄~2岁婴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12月份及1月份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月份,腺病毒感染全年阳性率较低,每月阳性率均5.0%。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腺病毒感染在婴幼儿腹泻中的致病原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丽水市1 303例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检测结果。方法采集2015—2016年在浙江大学丽水医院就诊的1303例腹泻患儿(0~14岁)粪便标本,应用胶体免疫层析法检测轮状病毒,分析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性别、年龄和感染时间分布特征。结果检出轮状病毒阳性265例,阳性率为20.35%。男童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1.15%(158/747),女童为19.24%(107/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阳性率随患儿年龄增加而下降(P0.01),6~12月年龄组患儿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38.53%)。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时间为11月—次年2月,共检出阳性182例,占68.68%。结论轮状病毒是丽水市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应加强病毒流行季前的疫苗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RV)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602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利用胶体金标法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腹泻患儿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分析结果。结果:602例腹泻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到203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33.7%。6个月~2岁婴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组,检测阳性率为40%。轮状病毒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12月份。母乳喂养及接种疫苗患儿感染轮状病毒阳性率较低。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6个月~2岁患儿是易感人群,以秋冬季节(10~12月份)为流行季节。母乳喂养及接种疫苗可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婴幼儿腹泻中各年龄组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季节性特点及病程,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门诊和住院部7 519例婴幼儿腹泻粪便进行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1月-2014年12月7 519例粪便中检出A群轮状病毒阳性2 015例,阳性率为26.80%;其中6~24月龄患儿阳性率最高,为33.70%,与其他年龄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年10、11、12、1月份的检出率分别为40.69%、46.04%、41.55%、39.68%,与其他月份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26例住院患儿中约46.5%(不包括因出院而未复查病例),在病程第5~6天轮状病毒转阴,但仍有34例患儿(8.0%)腹泻症状在轮状病毒转阴后未缓解。结论 A群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主要的病原菌,6~24月龄婴幼儿感染率高,临床症状好转,但轮状病毒仍有可能未转阴,仍具有传染性,因此,轮状病毒检测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银川市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艳玲  赵高平  王军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615-1616
目的研究以水样便为主的婴幼儿急性腹泻轮状病毒A群感染情况。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和双抗体夹心法原理,特异检测婴幼儿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中的A群轮状病毒抗原。结果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率达47.5%。发病年龄2岁以下占94.7%,其中6~11个月占54.9%。高峰持续时间短。56.6%的患儿出现呕吐,59.1%的患儿伴发热,17.7%的患儿伴呼吸道感染,41.7%的患儿出现脱水,3.5%引起心肌损害,4.3%的患儿粒细胞减少。结论人类轮状病毒(HRV)A群是引起我市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轮状病毒感染易引起患儿呕吐、发热、脱水等临床表现。每年10~11月是发病的高峰期,6~11个月的婴幼儿发病数最高。  相似文献   

8.
陈益明  乔悦  韦云龙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514-5516
目的:了解杭州市余杭地区婴幼儿A组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10年2月,门诊和住院11岁以下腹泻患儿8 781例粪便标本A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资料,检测方法是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和双抗体夹心原理检测粪便中A组轮状病毒抗原。结果:8 781例腹泻婴幼儿中,检出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1 039份,阳性率11.83%,发病时间以每年的10、11、12和1月份为检出高峰,患儿年龄以2岁以下的婴儿为主。结论:A组轮状病毒是该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以2岁以下的婴儿为主;流行季节明显,以秋末至春初为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阎妍  王宇  杨山  郭江  代惠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560-2561,2567
目的探讨攀枝花地区2009年10~12月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逆转录-聚合酶链法(RT-PCR)对收集的婴幼儿腹泻标本270份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及A组轮状病毒常见的G、P基因分型研究。结果 270份腹泻标本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8.6%;6月~2岁年龄组的阳性率为45.4%(89/196),2~5岁年龄组的阳性率为20.3%(15/74),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104例被检测的A组轮状病毒腹泻粪便标本中G分型以G2为主,P分型以P4为主。结论轮状病毒是攀枝花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G2型和P4型为2009年的优势毒株。该病毒引起的小儿腹泻主要发生在秋冬季,6月~2岁婴幼儿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舟山地区小儿腹泻患儿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1 472例腹泻患儿进行轮状病毒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1 472例小儿腹泻病患儿中检出轮状病毒感染606例,占腹泻患儿的41.2%。轮状病毒在2011、2012、2013年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9.1%、45.8%、38.3%,以2012年感染率最高(χ2=7.04,P0.05);全年感染率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轮状病毒阳性率在6个月~2岁患儿中最高;轮状病毒腹泻发病时间以每年的10-12月为检出高峰;轮状病毒感染的腹泻患儿与非轮状病毒感染的腹泻患儿临床表现相比较,呕吐、发热、脱水发生率较高,大便中脂肪粒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以6个月~2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在流行高峰应尽早对腹泻患儿进行轮状病毒检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连续3年对我市小儿春季腹泻流行情况调查,了解掌握小儿春季腹泻病流行规律,指导治疗.[方法]连续3年(2003~2005年)每年2月初~4月底来我院就诊的2645例腹泻病人中随机抽取940例进行大便轮状病毒检测,535例做大便培养.[结果]轮状病毒测定940例,阳性479例,阳性率51.95%.大便培养535例,阳性392例.阳性率73.27%.[结论]小儿春季腹泻病多见于大肠埃希菌感染,其次为轮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感染情况。方法:2006年1~12月采集门诊或住院≤5岁婴幼儿腹泻标本248例,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结果:248例腹泻标本,检出轮状病毒133例,阳性率为53.6%。轮状病毒感染对象主要为24月以内婴幼儿,占94.7%,发病高峰在8~9月。结论:轮状病毒是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监测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811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分析其发病规律。方法:利用胶体金法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婴幼儿腹泻患者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11例婴幼儿腹泻患者送检标本中检测到645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22.95%;6月~2岁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检测阳性率为55.65%;本地区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月~2月。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医生应重视腹泻婴幼儿病人轮状病毒的检测以明确诊断,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高的特点,适合在各级医疗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郑州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种类。方法 收集2011-2016年郑州地区5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粪便样本1 285份,采用ELISA法检测样本中的A组轮状病毒抗原,并对阳性者采用RT-PCR进行G/P基因分型;采用RT-PCR/PCR检测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及肠道腺病毒。结果 共检出阳性样本552份,其中混合感染样本29份,总阳性率为42.96%。4种病毒阳性率分别为:31.98%、6.54%、4.20%、2.49%。A组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全年均可检出,A组轮状病毒的发病高峰为秋冬季,基因分型以G9和P[8]为主;杯状病毒季节特征不明显,6月和9月阳性率稍高,以诺如Ⅱ型为主。1岁半以内儿童4种腹泻病毒感染率分别占93.67%、94.05%、90.74%、87.50%。结论 郑州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为A组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1岁半以内儿童是病毒性腹泻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5.
免疫胶体金法快速检测轮状病毒腹泻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军政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9):1763-1764
[目的]进一步了解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RV)感染特点和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胶体金法对308例腹泻患儿的粪便进行A组RV抗原检测。[结果]308份标本A组轮状病毒阳性151例,阳性率49.0%。10月、11月、12月、1月份为RV腹泻发病高峰期。6个月~24个月年龄组RV阳性检出率最高。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是婴幼儿RV腹泻的临床症状特点。[结论]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免疫胶体金法快速、简便、经济,对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对2854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分析其发病规律。方法利用金标法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婴幼儿腹泻患者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54例婴幼儿腹泻患者送检标本中检测到1074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37.6%;6月龄~1岁及1~2岁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3.2%和48.1%;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1月份。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金标法检测轮状病毒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高的特点,适合在各级医疗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哨点医院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和特点,为疫苗研制和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四川监测点(成都市儿童医院)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的门诊和住院患儿,收集2006-2010年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分型,使用ELISA进行病毒检测,RT-PCR进行病毒分型。结果 972例腹泻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到353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36.3%,6月龄-2岁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12月份。结论轮状病毒是四川地区哨点医院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毒株流行型别显示一定的规律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点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银川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和临床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银川地区2009年7月~2010年6月收集的256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RV)检测。结果:在256例标本中应用ELISA法检测RV阳性率为60.2%(154/256),RT-PCR法阳性率为53.9%(138/256);其中G2型55份(39.9%)、G3型42份(30.4%)、未能分型26份(18.8%),不同G型混合感染8份(5.8%),G1型7份(5.1%),未发现G4和G9型。对标本进行P分型,P[4]基因型62份(44.9%),未能分型40份(29%),P[8]基因型36份(26.1%),无混合感染,未发现P[6]、P[9]、P[10]型。RV G型与P型的关系主要为P[4]G2、P[8]G3。结论:HRV是银川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临床症状重于非HRV腹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2010年西宁地区秋冬季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例进行监测,分析青海省A组轮状病毒主要流行株。方法:采集婴幼儿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实验室采用巢氏PCR方法对标本进行A组HRV检测。结果:25例A组轮状病毒感染病例中G3型14例,G9型11例,分别占阳性病例的56%和44%。结论:2010年西宁地区婴幼儿腹泻病例中检出G9型A组轮状病毒,近年来各地报道较多的G9型A组轮状病毒将要或已经成为青海省重要的流行株。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深圳市宝安区轮状病毒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根据.方法 对深圳市宝安区2005 - 2010年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上报的轮状病毒感染病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 - 2010年宝安区共报告轮状病毒腹泻病例26 539例,年发病率分别为10.02/10万、29.58/10万、60.01/10万、114.29/10万、87.90/10万和124.81/10万.每年9月开始发病数显著增加,11月进入发病高峰;5岁以下婴幼儿共报告发病25 289例,占全部报告病例总数的95.29%,其中2岁以下小儿共24 631例,占92.81%;实验室诊断病例占报告总数97.60%.结论 深圳市宝安区2005 -2010年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例高度集中在5岁以下散居儿童,每年9-11月份为发病高峰,应高度重视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防治工作的管理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