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脑血管病是我国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城市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我国致残率、致死率相当高,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传统的给药方法见效慢,治疗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颈动脉给药为经皮穿刺,直接将药物注人颈动脉内,利用血流将药物送至颈动脉的供应区,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琚双五  韩诚 《安徽医药》2008,12(10):941-94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同期检查10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斑块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P〈0.05),但左右两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彩超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我院住院的3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类型等,并与同期280例健康体检者就检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以危险性较大的不稳定斑块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能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治中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试验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检出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以低回声斑块为主,其余多为强回声斑块。结论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发挥重要作用,可根据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的检出程度,对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病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现已成为中老年人的第三大致死病因。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151例患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2例,脑梗死109例;非心脑血管病53例为对照组。探讨各组患者颈部血管内膜情况及斑块特点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 TIA组及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血管壁IMT及颈动脉斑块血管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斑块中,脂质斑块及复合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TIA组(P<0.05)。颈动脉硬化斑块最常见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斑块形成的程度.方法 对1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31例健康人进行彩色血管超声检查,比较其动脉硬化程度.结果 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较严重.②各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发生率(>60%)及狭窄发生率(>40%)均较高.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较严重,进行颈动脉颅外段超声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5例中青年(年龄〈4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92例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内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1及〈0.05),缺血性脑卒中组IMT增厚发生率、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峰值流速(PV)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并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6例,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厚度,记录斑块数目,半定量估计斑块的严重程度。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密切相关,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和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医药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课题主要观察通过滋阴补肾法用六味地黄丸干预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丰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临床意义。方法用经颅多普勒对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多根血管进行检查,并与同期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经颅多普勒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组颅内血管狭窄患病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颈动脉超声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组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与颈动脉检查结果在部分血管病变中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中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粥样硬化(CAA)为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积极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3.
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与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120例为对象,分别每日1次降纤酶10u,加入5%葡萄糖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50ml中静滴,10d为一疗程。结果治愈38例,好转26例,总有效率91.43%。结论应用降纤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起效快,疗程短,有效率高,无一例副反应发生。显示降纤酶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特点及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同龄正常人30例,其中有32例高血压患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结果: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严重,软斑较硬斑多见.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率呈正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药物对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7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应用阿托伐他汀(80mg/d)和阿司匹林(100g/d)。对照组36例,仅给阿司匹林(100mg/d)共随访2年。同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检测血脂,测定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治疗组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对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病复发率与对照组复发率相比明显下降。结论联合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药能延缓和逆转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的脑血管病的复发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病是世界上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我国各类疾病中居第2位,是首位致残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我们通过对80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做以分析,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积极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我院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成年人群中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为 15 0~ 2 0 0人 / 10万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 75 %~ 85 % ,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和支架置入术 (SP)等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 ,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笔者总结了 12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经过和临床取得的显著效果 ,旨在更好地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 0 0 1年 3月至 11月 ,收集 12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者 ,并行支架置入术 ,其中 10例同时行球囊扩张术。 12例均为男性患者 ,年龄 42~ 75岁 ,平均 66…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并研究瑞舒伐他汀钙片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伴斑块改变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以便为临床干预工作提供可行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伴有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伴斑块改变和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选择其中的8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常规药物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连续治疗12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情况、颈动脉斑块数量等。结果评价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斑块数量以及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治疗之前,两组患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以后,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优,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瑞舒伐他汀钙片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水平,并且有效延缓和逆转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对于预防患者的脑血管病变和复发存在有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头颅CT或MRI检查,将1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两组,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58例)和脑梗死(CI)组(52例),并取同期非脑血管病体检者52例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CI组的IMT、粥样斑块发生率均大于TIA组,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组和TIA组不均质性斑块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组与TIA组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对照组比较,CI组与TIA组的颈动脉颅外段血流量下降明显。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判断其病程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