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血车上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街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进一步扩大无偿献血队伍,我们对流动采血车上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引起成分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制订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血液成分产品的质量,促进无偿成分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方法: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实施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对无偿成分献血者的献血全过程精心护理。结果: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献血次数等因素密切相关,献血不良反应中低钙反应发生率最高。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使无偿成分献血者轻松、愉快的完成献血过程,成为固定的无偿成分献血者。结论: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可大大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血液成分产品的质量,促进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的稳定、壮大。  相似文献   

3.
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开展无偿献血以来,在日常采血过程中,发现了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的一些献血不良反应,不仅给献血者增加了心理负担,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再次献血的勇气和热情,为了提高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的比例,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对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觧和掌握重复献血者的献血动态情况,评价现行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工作的效果,制订和调整新形势下的招募策略,为建立一支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决策参考。方法:2008年8月—2010年1月调查在本中心流动采血车献血3次以上2713名自愿无偿献血者的献血情况及检测结果,调查内容包括献血品种、献血量、献血次数及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等。结果:2713名重复献血者中,首次献全血200ml、400ml人次的比例分别为51.42%和48.58%;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400ml全血采集人次的比例逐渐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占献血总人次的66.37%;血小板捐献的人次也相应增加,但只占调查总人次的1.97%。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献血者(P〈0.01)。结论:重复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持有积极的动机;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度较高,反复献血行为积极;多次定期献血,血液的质量与安全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5.
黄聪 《内科》2009,4(2):320-321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无偿献血事业迅速发展,实现了从有偿献血、义务献血向无偿献血的平稳过渡,大部分地区的临床用血完全来自无偿献血。要想把无偿献血工作做的更好,就要加大宣传力度,告知献血前的注意事项,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而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献血者的积极性和热情,对无偿献血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建立一支固定、安全的献血队伍,确保临床用血需要,除了考虑如何为献血者提供舒适的献血环境和做好献血前后心理护理外,笔者发现献血不良反应与时间段有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初次献血者的心理护理,降低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对初次献血者除进行献血前后的一般护理外,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结果 进行了心理护理的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心理护理是献血者献血的必备内容之一,尤其是对初次献血者更需要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本血液中心在互助献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探求解决方法,以期提高无偿献血率。方法:对比统计2011、2012年1-7月的本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及互助献血的情况,对其献血量、体检不合格者数量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或家属质疑的问题。结果:互助献血者的体检不合格比例>15%,明显高于采血车,其合格不献血率、持无效证件率明显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人均献血量低于自愿无偿献血者。结论:互助献血面临比自愿无偿献血复杂的情况,需要引起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2009年2月,金昌市中心血站确证1例HIV窗口期感染者,通过街头采血车献血,造成了2例患者输血感染,现报告如下。1资料来源王某,31岁,已婚,大专学历,甘肃省其他县市人,献血期间在金昌打工。2008年5月5日在市某流动采血车上初次献血200mL。献血征询时见王某精  相似文献   

9.
吕永贞  梁慧慧 《山东医药》2006,46(19):84-85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无偿献血已成时尚。在献血过程中,绝大多数献血者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少数人尽管平时身体素质较好,但在献血过程中还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皮肤湿冷等症状,这与献血者的生理心理状况、采血环境及采血护士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有关。从医学上来讲,这是一种以血容量突然降低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在采血前、采血过程中及采血后均有可能发生,有的甚至发生于献血后几小时。献全血或机采成分血时也可发生。现就其献血反应的分型、原因、预防及护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时间承诺"模式对献血者献血过程的满意度、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血站2个不同献血车站点(按服务半径设置),采用随机方法分设为A组和B组,2组均采取传统献血流程和优质服务,A组引入"时间承诺"管理模式,实施限时服务,比较2组的干预效果。结果:A组符合献血时间承诺达93.9%,献血者承诺再次献血率、实际再献血率、差错的发生率、满意度、检测合格率、献血反应程度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献血"时间承诺"模式,有效减少了献血者时间成本,在提高献血服务满意度的同时,也影响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忠诚度,对确保献血者再次献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皮下出血是献血后一种常见的局部反应,多数反应轻微。少数反应较重,甚至波及整个前臂,恢复较慢,个别人还并发血栓性静脉炎。如果处理不当,会给献血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因此,预防献血后皮下出血并对已经出现皮下出血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现将我中心献血者献血后皮下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献血反应是采血工作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法国在1967年曾统计过113375名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者2559例,占2.25%,加拿大等几个国家是1.17%(5478/469837)[1]。笔者调查我国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四川、河南等地,献血不良反应率为1.75%(7417/424492)。献血不良反应轻者可  相似文献   

13.
无偿献血者,男,31岁。于2007年11月15日到流动采血车献血。本中心检验科对其血液标本进行血型鉴定时发现正反定不符,标本送至输血研究室作进一步血型血清学检查,确定该献血者血型为Bm亚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的无偿献血工作稳步发展,无偿献血率从1998年的不足30%上升至2007年的100%。笔者长期从事无偿献血者招募和血液采集工作,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病例时有发生,笔者在工作中遇到因献血不良反应诱发歇斯底里(又名癔症)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陈妍  姜其生  苏波  崔翠翠 《山东医药》2006,46(13):77-77
2004年,山东省血液中心采血46160例,出现献血反应2631例,占5.7%。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献血者心理特点,消除其不良心理因素,在2005年50582例献血者中,出现献血反应1786例,占3.2%,比2004年降低2.5%。现将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心理原因及预防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自199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献血法》以来,越来越多的公民加入到自愿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多数献血者在采血车内完成献血过程。采血车为血液中心采集血液和献血者参与献血提供了便利,但由于采血车处于人流密集地区,车内空间有限,外部环境复杂,如何保证采血环境的安全卫生、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保证血液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发生自然灾害后与平时献血人数的比较,探讨在发生自然灾害后献血人数显著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将他们发展为固定献血者。方法:将2次自然灾害后1周内我中心流动采血车的无偿献血者与后1年同期进行对比。结果:灾害发生后献血人数显著增多,尤其以初次献血者增加更为明显,灾害发生后初次献血者分别占献血人数的72.12%与70.19%,而对照组为51.08%与54.97%。结论:在灾害发生后,献血人数成倍增加;建立一个持续性的激励政策,与献血做好沟通工作,有可能将他们发展成为固定献血者。  相似文献   

18.
自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我站已建立了一支相对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但随着临床用血量的增长,新增献血员也不断增多,在采血过程中,我站发现初次献血者与固定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次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比例明显高于固定献血者,现将我们的统计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献血后对穿刺部位进行合理护理对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方法对400例献血者选择合适的采血静脉,使用三指按压法,注意采后止血措施。结果只有12例发生局部不良反应,占总人数的3%,无1例引起献血者投诉。结论完善采血技术可改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献血者投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情况,以采取措施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输血安全。方法:2006年2月-2008年1月期间,对上海地区参加无偿献血的合格献血者再次献血情况进行跟踪;将重复献血者的第2次献血筛查结果与整体献血人群进行分类比较。结果:上海地区565 360位献血者中有516 011位(91.27%)首次献血筛查结果为合格,合格者中57 791(11.20%)位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再次献血人群中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不合格比例及总体不合格人数比例分别为2.68%、0.11%、0.07%、0.02%、0.09%和3.00%,显著低于整体献血人群(P〈0.01)。结论:重复献血的无偿献血者是低危献血人群,应加大重复献血者队伍的组建力度,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