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肾为水火之脏,内寄真阴真阳。腰为肾之府,经络纵横。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分4行,带脉环绕腰部,约束诸经。足少阳从肾走腰,故此三经与腰痛的关系尤为密切。肾虚则腰部的肌肉经络,失其温润滋养,故不荣则痛。用补肾法治疗,有的眼药疼痛减轻或消失,停药逐渐加重。究其病源,腰痛缠绵起伏,久痛入络,必生瘀滞。经络瘀滞,影响肾阴肾阳的温润运行,虚实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故不通则痛。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为后天之本,精气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赖以养。若脾虚运化迟  相似文献   

2.
答:四神丸原方为明·王肯堂立方,载于《证治准绳》中,主治脾肾虚寒,鸡鸣泻(五更泄)。症见:黎明前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神疲乏力,少腹隐痛,腰酸肢冷。乃命门火衰,肾阳不能温脾土,以致运化失权,下利完谷不化。方中补骨脂善补命门之火,温养脾气为君药;辅以肉豆蔻暖脾涩肠;吴茱萸温中祛寒为佐;五味子酸敛固涩;红枣补脾养胃;生姜温中散寒。诸药伍用,确为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之良方。  相似文献   

3.
答:肝脉布于胁肋,情怀抑郁,数谋虑不决,则肝郁气滞,故胁肋胀痛。用疏肝解郁法治疗,有的服药减轻,停药加重。有的服药疼痛消失,停药再逐渐加重。总之胁痛缠绵,久治未愈。究其病源,肝主藏血,体阴用阳。疏肝解郁之品,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阴血一伤再伤,经脉失养,故不荣则痛。阴血亏耗则气失潜藏,气机逆乱则气滞血瘀,故不通则痛。气滞、血瘀、阴伤、血耗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不和则痛。  相似文献   

4.
答:单项胆红素增高为肝胆病病程末期所常见,习用清热利湿法,方如《伤寒论》茵陈蒿汤、五苓散,《温热经纬》甘露消毒丹加味。假若服用半月后,尚未见效,必须谨察病机,参入其他治法为妥。胆汁为肝脏制造,贮于胆囊,有助消化之用。久病胆管不通畅,胆汁瘀结,或胆囊、胆管有结石、排泄不畅易成单项胆红素增高。症见:面目黄滞,小便黄赤量少,伴右胁隐痛或刺痛,痛甚放射肩背,恶心,食后院胀,大便欠畅,舌质偏紫苔薄黄,脉濡等。临床可结合疏泄肝  相似文献   

5.
答:小便黄浊缠绵起伏,常见于下焦湿热之证。习用清热利湿法,方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证治汇补》石韦散之类。如用清热利湿法久治未愈,究其病源机枢,肾者主水,开窍于二阴,膀胱职司小便,互为表里。肾虚阴亏,蒸化摄纳乏力,湿浊虚热内生,不断从小便而出,故用清热利湿法久治未愈,要结合滋阴益肾之法,滋阴潜其虚热,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益  相似文献   

6.
邓存国 《中医杂志》2008,49(12):1137-1137
答:黄疸型肝炎属中医学"黄疸"范畴.其发病多以时邪、湿热之邪外袭,郁而不达,内阻中焦,湿热交蒸,累及肝胆,肝失疏泄,胆汁排泄不循常道,浸渍肌肤而发病.  相似文献   

7.
答:胃为阳土,主腐熟水谷,传导糟粕。胃中有热故常见消谷善饥,嘈杂、口渴思冷饮,口秽,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舌苔黄燥,脉洪数等症状。用清泄本属正治大法,药如生石膏、知母、滑石、黄芩、黄连、栀子等。方如白虎汤、清胃散。有的患者服药后减轻,停药则病势如故,缠绵起伏。究其病源机枢,胃为阳士其性燥,胃热久留,消灼胃阴,耗损津液,阴液耗伤,燥涩生瘀,瘀热搏结,胶结难解。  相似文献   

8.
答:妇女脏躁证,病源阴血亏耗,津液枯燥,脏腑失其凉润滋养,阴亏则阳亢虚热内生。若思虑惊恐则心气逆乱,精神忧郁则肝郁气滞,心脏血虚则神不安静。故常见躁扰不宁,情感容易冲动,知觉过敏或迟钝,心烦失眠,悲伤欲哭。大便干燥,夜间口苦,舌红干,脉细数。病发时精神烦闷急躁,难以控制,发作时间很短,发作之后精神极度疲乏。若患者心情舒畅,无精神刺激,节  相似文献   

9.
答:脾主中气,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胃主受纳,主腐熟水谷,传导糟粕。脾胃阳衰气弱,则寒从中生。温运温化乏力,统摄升降失司。清浊相混,尽注于肠。故形成脾胃虚寒腹泻之证候。用温补脾胃之法久治未愈,腹泻缠绵起伏。究其病源,因脾阳根于肾阳,赖肾阳的温煦补充而生发。若肾阳衰弱,脾阳失其生化之机枢。釜底无薪,故用温补脾胃之法久治未愈,再因腹泻经久,肠道必滑而失固。  相似文献   

10.
答: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主藏血,内寄相火,以少阳胆府同居,通于风气,性喜调达舒畅。所欲不遂,郁极火生,肝郁胆热循经上溢,故口苦咽干,日轻夜重。治用解郁舒肝,清泄胆热。肝郁得解,胆热得清,胆气平静,则口苦自愈。若用解郁清热法久治未愈,究其病源机枢,疏肝解郁之品,辛散行气易耗伤阴血。若患者阴血素亏,更易一伤再伤。阴血亏耗,气失潜藏,风动阳亢,肝风夹胆热源源上溢,故用解郁清热法久治未愈,应结合滋阴养血凉润生津之法。  相似文献   

11.
答: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为后天之本,精气生化之源。脾虚运化失司,故湿从中生。湿聚成饮,饮凝成痰,源源上溢,蓄之于肺,故频频吐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治痰之法,常从脾论治。若痰涎频多日轻夜重,用健脾燥湿法久治未愈,应究其病源。肾主蒸化水液,若蒸化乏力,水湿内停,则上泛为痰。脾阳亏耗,温运失司,寒从中生,浊阴凝滞,化生痰  相似文献   

12.
答:反复感冒为临床所常见。因肺主皮毛,有卫外之作用,正如《存存斋医话稿》载“肺统五脏六腑之气而主之。”又因脾为后天,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子母相通。若肺脾两虚,极易反复感冒。用补益肺牌方药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治疗后,仍未见效,必须谨察病机,参与其他治法为好。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滥服滋补品之现象,屡见不鲜,夹蕴热者颇多。人体蕴有热邪,热邪性泄而上炎,再加肺脾两虚,腠理常开而不阖,一旦起居不慎,略感外邪,便成感冒。蕴热者常见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如T淋巴细胞数及其百分率明显降低,血  相似文献   

13.
沈敏南 《中医杂志》2002,43(1):72-72
答:黄带以宫颈炎、阴道炎为多见。历代医家常以湿热毒邪立论,困湿热毒邪下注带脉,带脉失约束之力,以致损伤冲任之脉而成。正如傅青主曰:“妇人有带下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医家喜用《世补斋不谢方》止带方加清热解毒之中药,若未见效,须参与其他治法为好。  相似文献   

14.
答:舌少苔为临床中所常见,外感热病宗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胃阴亡也,急用甘凉濡润之品”,可用《温病条辨》益胃汤之类治之。内伤杂病以肾胃阴精不足为多,可用《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方加麦冬、北沙参。若服半月后,尚未见效,必须详审病证,参入其他治法为妥。外感热病致舌少苦,以病程短暂、突然而起、发热为主症之特点,有时虽经西药抗生素加激素,热退后,热邪仍蕴伏于里。  相似文献   

15.
孙浩 《中医杂志》2005,46(5):394-394
答:婴儿湿疹古名胎敛疮、奶癣.本病多在婴儿生后1~6个月发生,属急性湿疹.可有红斑、丘疹、疱疹、糜烂渗液、结痂等多种形态并见,以头面部为多,甚至融合成片,蔓延全身,瘙痒异常,令患儿烦躁不安.  相似文献   

16.
她穿着白色的睡衣站在那里,眼中满是期待的神色。他坐在电脑前,转过头望着她,心中不禁一阵荡漾。从座位上站起身,他张开双臂将她拥入怀中。“都快一点了,怎么还不睡?”她将头深深埋在他的怀中,语气中多了一丝委屈:“老公,你好久都没有抱过我了。”他搂紧了她,紧得一丝空隙都没有,紧得似乎永远都不想放开手。她是个特别的女孩儿,他一直都觉得。他们原本是彼此朋友的朋友,只是  相似文献   

17.
张建明 《中医杂志》2006,47(2):154-154
答:便秘是指大便次数正常或减少,粪质燥结,排便艰涩不畅的一种常见病证。中医学有气秘、风秘、血秘、热秘、噎秘等辨证之别。临证喜以六磨汤、搜风顺气丸、滋燥清营汤、润肠丸、大承气汤、半硫丸、通幽汤等主之.有夹杂证时随症加减,不乏效验。笔者近年来屡见便秘者,伴有胸胁不适,时有作痛,口燥咽干,神疲纳差,甚或寡言不语等证候。曾投上述清热泻结,养血润肠之品未效。细辨属肝郁火旺,谓“郁秘”,可试投调经良方丹栀逍遥散,疏肝和营。  相似文献   

18.
孙浩 《中医杂志》2004,45(4):313-313
答:慢性浅表性胃炎(以下简称本病)有上腹部饱胀、隐隐作痛,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病位在胃,其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是胃气不和.由于"脾与胃以膜相连",胃气不和常与脾气不运有关,故中医又常以脾胃不和来概括本病的病机.对本病的治疗,一般多从胃治,因考虑到脾与胃的相互关系,亦可兼顾脾气,如以脾病表现为主者,直须侧重治脾.临床常用的方剂有平胃散和香砂养胃丸.这两个方剂都是以治胃命名的,其共同作用是行滞消胀,宽中和胃.但两方也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必须辨证选方,始能奏效.现对两方的药理作用及其适应证候,作如下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9.
<正>老年性便秘多属真虚假实之证,临床易误诊误治,使虚者益虚,塞者更塞。临床治疗应溯根求源,治病求本,选用塞因塞用之法以补虚通塞,而针灸治疗该病症疗效显著而效捷。本文通过分享四川省名中医吴节教授运用塞因塞用针灸法治疗老年性便秘医案一则,意与同道分享塞因塞用治法之适应症,并通过本案强调通过针刺和灸法以达到塞因塞用,其疗效不输中药,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1病案介绍患者李某,男,81岁,2015年12月因大便秘结6d以上入院,患者素有习惯性便秘史,常服上清丸。6d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