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上颌骨切除传统采用面部Weben-Furgusson切口,优点是暴露好,便于整块切除颌骨及肿瘤,不足是面部切口影响美容,眶下神经切断相应区域麻木,部分病例下睑外翻。基于上颌骨整畸外科原理和方法,1983年以来我科设计经口腔内途径行上颌骨次全切除共21例,取得满意效果,初步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1岁。因左面部隆起8年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左面部局部隆起,皮色不变,无压痛,无眼球移位,无咬合错位。上颌骨CT扫描示:左上颌骨膨胀性变形,密度不均匀,上颌窦腔狭小。实验室检查正常。在局麻下行左上颁骨病变切除术,采用柯陆氏手术进路,以骨凿及刮匙逐步刮除增生骨组织,术中发现病变骨质疏松、呈灰红色泥沙粒样,术后病理报告为骨纤维异常增殖,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出院。随访3年,患者颌面部对称无畸形。  相似文献   

3.
本组50例腭部肿瘤,多见于20~50岁者。其中良性28例,恶性22例。良性肿瘤中以混合瘤为多,恶性肿瘤以鳞癌多见。良性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恶性肿瘤早期即有症状。混合瘤具有复发和恶变趋势,需作肿瘤扩大切除术,恶性肿瘤则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朱力  张虹  徐克万  卿丽华  闫波  陈滔  孙丹洋 《四川医学》2003,24(12):1232-1233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16例NI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例行颅面联合术,1例行扩大的上颌骨切除术,3例行保留硬腭粘膜的上颌骨切除术,6例行鼻侧切开术,3例行鼻窦内窥镜和caldwele-lue联合进路手术,2例行肿瘤局部切除加激光电凝术。结果 16例术后随访1~8年无复发。3例保留硬腭粘膜的上颌骨切除术,保护了鼻腔与口腔的生理功能。1例面部畸形明显。结论 手术是治疗NIP的有效方法,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的侵犯范围采用不同的术式,并尽量保留功能。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腮腺肿瘤21例均为腮腺浅叶肿瘤,良性16例,恶性5例。分别行腮腺浅叶切除、部分切除及全切除手术,恶性者术后分别作放疗或化疗。良性者术后观察5年以上的共12例,1例复发;恶性者有2例首次术后3年内复发,再次治疗后痊愈,均存活。  相似文献   

6.
上颌骨切除术是将上颌骨及其附着的软组织一并切除 ,根除病变 ,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多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根据病变的范围 ,又可将上颌骨切除术分为全部及部分切除术两种。目前临床上均采用 Weber- Fergusson切口 ,此切口影响美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近两年我院耳鼻喉科共行上颌骨手术 10余例 ,术中均采用下穹窿切口 ,以代替下眼睑的切口 ,这给术后护理带来一定困难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心理护理  术后患者多因面部切口及术侧眼肿胀影响美观而情绪低落 ,此时应鼓励患者 ,使之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耐心细致的解释此种现象很快会好转 ,…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单侧上颌骨切除术后赝复体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16例因肿瘤行单侧上颌骨切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患者赝复体修复前后的咀嚼效率及发音清晰度。结果:16例患者不戴修复体时咀嚼效率平均为(51.0±11.5)%,戴用修复体3个月后的咀嚼效率平均为(68.0±10.2)%。不戴修复体时的语音清晰度平均为(24.4±6.4)%,戴用修复体后清晰度平均为(80.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上颌骨切除术后缺损患者采用赝复体修复后咀嚼和发音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李建华  张颖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3060-3061
据临床统计,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约为全身恶性肿瘤的10%,对于发生在上颌骨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仍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根据肿瘤的性质和病变范围,分别施行上颌骨部分、次全以及全切术。手术造成的颌面缺损,不仅影响患者的咀嚼、语音、吞咽、吮吸、呼吸功能及面部容貌,对患者的  相似文献   

9.
发生于上颌骨的囊肿主要包括上颌骨含牙囊肿、根尖囊肿、鼻腭囊肿等,临床上多有患侧面颊部及鼻翼隆起,部分鼻前庭囊肿亦可出现类似症状。传统治疗方法为经唇龈切口行上颌窦根治术或将囊肿完整切除,手术创伤较大,且部分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我们采用内镜下上颌骨囊肿开放术,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例均为男性,13~47岁,平均29岁。2例为含牙囊肿,1例为根尖囊肿,1例为鼻前庭囊肿,2例为鼻腭囊肿。6例均有鼻翼及面部隆起、鼻塞,2例伴有头痛。查体:6例均可见下鼻道外侧壁向内隆起,其中3例见鼻底向上隆起。CT:所有病例均可见上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应用明胶海绵手术前辅助性血管内栓塞联合上颌骨次全切除术治疗上颌骨先天性动静脉畸形的效果。方法 对4例上颌骨和先天性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了栓塞加手术治疗。介入性血管内栓塞采用明胶海绵颗粒(250-500μm),栓塞用导管4F,在日立-100数字减影X线机下完成。结果 4例患者经栓塞后造影,异常血管腔消失,栓塞后3-7天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出血量明显减少,经随访两年,未发现有复发者。结论 行颌骨切除治疗上颌骨动静脉畸形,术前采用介入性血管内栓塞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是治疗颌骨动静脉畸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心脏肿瘤外科治疗经验总结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Hu SS  Wang XQ  Xu JP  Sun LZ  Liu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1):766-770
目的总结心脏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近30年494例心脏肿瘤的资料,年龄43岁±16岁(4个月~78岁),其中黏液瘤432例,非黏液性良性肿瘤27例,恶性肿瘤35例。结果黏液瘤手术死亡11例(病死率2·5%),非黏液性良性肿瘤无死亡,恶性肿瘤手术死亡3例(病死率8·6%)。对1990年1月到2004年7月黏液瘤手术患者241例进行随访,失访17例,随访率为92·9%,平均随访70个月±36个月;远期死亡10例,5例死于复发,5例原因不明。恶性肿瘤完整切除10例(28·6%),大部分切除15例(42·9%),因广泛浸润转移仅做活检者10例(28·6%);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12个月(4~38个月);死亡18例(51·4%),均在3个月至2年内死于复发或转移;5例失访。结论外科治疗心脏良性肿瘤具有很好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恶性肿瘤外科治疗效果极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底及近颅底肿瘤切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颅底及近颅底肿瘤患者126例,手术采用上、下颌外旋入路分别为13、17例耳后C型切口、经颈、颅面联合入路分别为16、48、6例;上颌骨截除术5例;鼻侧切开术5例;经腮、口、颈额、额眶入路分别为5、6、4、1例.结果89例良性肿瘤,2例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37例恶性肿瘤中,术后存活不足1年者4例,1年、2年、3年、5年以上者分别为6、12、10、5例.结论上颌外旋适用于切除前、中颅底肿瘤;下颌外旋适用于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耳后C型切口入路适用于颞骨肿瘤;额眶入路适用于切除眶顶、蝶骨肿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肿瘤的特点和外科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56例心脏肿瘤患者,其中粘液性肿瘤48例(85.7%),左房粘液性肿瘤45例,右房粘液性肿瘤3例;累及右心房的下腔静脉平滑肌瘤4例(7.1%),均为良性;原发性恶性肿瘤4例(7.1%),均为肉瘤,包括左心房恶性间皮瘤2例,右心室梭形细胞肉瘤1例,右心房血管肉瘤1例。52例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4例恶性肿瘤中,完整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因广泛侵润转移者只行活检1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5例,二尖瓣替换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室间隔修补1例,三尖瓣成形术3例。结果:本组无围术期死亡,平均随访(33.46±11.35)个月,2例粘液瘤于3年内复发并手术,恶性肿瘤4例术后3个月至2年复发或转移死亡。结论:心脏肿瘤的疗效与病理性质和肿瘤生长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 6 9例心脏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经验 ,评价手术效果。方法 :6 9例中良性肿瘤 6 2例 ,恶性肿瘤 7例 ,均于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完整切除左心房肿瘤 5 4例 ;右心房肿瘤 11例 ,完整切除 6例 ,姑息性手术 5例 ;左心室肿瘤 1例 ,右心室肿瘤 2例 ,三尖瓣肿瘤 1例均于心脏停跳下完整切除。结果:6 9例病人无手术死亡。术后 1例左心房粘液瘤患者发生了脑栓塞 ,治疗后好转出院。6 9例随访 3个月~ 10年 ,6 2例心脏良性肿瘤均无复发 ,7例恶性肿瘤 3个月~ 1年死亡。结论 :心脏肿瘤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手术切除是治疗心脏肿瘤的首选方法 ;术后随访复查非常重要 ;心脏良性肿瘤手术效果很好 ,远期无复发 ;恶性肿瘤的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15.
采用翻揭或拆装扩大术野行颅底深部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切除颅底深部肿瘤的手术途径。方法:根据肿瘤位置的不同,分别采用(1)上颌窦前壁拆装;(2)颧弓拆装;(3)鼻锥翻揭;(4)上颌骨翻揭;(5)下颌骨翻揭;(6)唇下面中部翻揭。结果:62例患者术视野充分,肿瘤能完整大块切除,术后头面部畸形不明显,器官功能维护良好。3年生存率为86.1%,5年生存率为66.7%。结论:对颅底深部肿瘤依据不同位置有用翻揭或拆装手术途径,既能使手术野最大暴露,又可将损伤降到最低程度,符合现代颅底外科手术原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IP)的相关因素和获得更佳疗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15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鼻内镜下IP切除术的病例资料,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完成,分别对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影响因素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纳入88例上颌窦乳头状瘤的患者,其中男性58例(65.9%),女性30例(34.1%),男女比例为1.9∶1。平均年龄52 岁,平均随访时间约98.6个月。主要症状依次为单侧鼻塞伴或不伴流涕56例(63.6%),鼻出血8例(9.1%),体检发现鼻腔新生物5例(5.7%),头面部胀痛5例(5.7%),嗅觉减退3例(3.4%)。88例患者中,49例(55.7%)行鼻窦开放术,39例(44.3%)采用另一种类型的手术方式,其中15例(38.5%)行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24例(61.5%)行上颌窦前、内侧壁切除术。88例病例中有2例(2.3%)切除鼻泪管并在术中行鼻腔泪囊造口术,4例(4.5%)因涉及额窦同时行Draft Ⅱ型手术。行鼻窦开放术的患者中复发13例,术后鼻塞5例,偶有鼻出血3例,无癌变患者;行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的患者中复发2例,行上颌窦前、内侧壁切除术的患者中复发1例。39例行另一术式的患者中,术后鼻塞4例,溢泪1例,癌变2例,癌变患者术后行放化疗,其中1位患者因放疗后肉瘤死亡。癌变患者嘱其放化疗并定期随访。88例患者总复发率为18%,总恶变率为2%。结论    对不同分期的肿瘤可以用不同的内镜手术,具体术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肿瘤侵及的范围和术者的经验等因素综合决定。彻底切除肿瘤及其侵及的黏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联合术后定期随访和进行综合治疗,是治疗上颌窦IP最合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83例原发于鼻腔、上颌窦、筛窦、蝶窦及额窦的恶性肿瘤 ,分别施行上颌骨次全与全切除术 ,前额开窗 -鼻锥翻转进路额筛蝶眶肿瘤大块切除及颅面联合切除术 ,部分病例实施冷冻切除 ,颌颈联合根治等手术 ,术后常规放疗。结果 :3年生存率为 4 7.5 %(36 76 ) ,5年生存率为 36 .2 %(2 5 6 9)。结论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通过手术及采用术后放疗等综合治疗 ,可提高疗效 ,但仍需进一步改进治疗方法 ,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坐位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探讨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2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坐位术式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最佳方式之一,它具有显露好、损伤小、全切除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沟通性鼻腔肿瘤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75例患者均行术前CT检查定位诊断。颅鼻沟通性性肿瘤63例,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8例,神经胶质瘤14例,低分化癌15例,嗅母细胞瘤17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9例。口鼻沟通性肿瘤12例,其中硬腭混合瘤9例,乳头状瘤3例。63例采用颅面联合进路,12例采用Weber-Fergusson进路。结果 75例患者肿瘤全切56例,次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7例,无术中死亡病例。63恶性沟通性肿瘤随访57例,术后1年存活55例,术后2年存活46例,术后3年38例。结论沟通性鼻腔肿瘤分别采用颅面联合联合进路、Weber-Fergusson进路,可充分显露肿瘤,采用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颅底缺损,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2005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0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胃镜及(或)影像学检查,14例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5例局部切除,1例姑息性全胃切除,其中5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果: 胃恶性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70%(14/20),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恶性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术前明确诊断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